公孙弘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唯一号: 151030020210000162
人物姓名: 公孙弘
人物异名: 字:季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759.pdf
性别:
时代: 西汉
出生年: 公元前200
卒年: 前121年

传略

公孙弘(公元前200一前121年〉,字季,西汉薛邑人。公孙弘经历复杂,一生坎坷,属大器晚成。40岁时开始读《春秋公羊传》,成为一名饱学儒士。公元前140年,已经60岁的公孙弘,以贤良文学之名被汉武帝征为博士。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公孙弘第二次被淄川国举荐应贤良文学赴京对策。汉武帝出的题目内容是,上古尧舜时为什么风调雨顺,风俗淳朴,政治清明?要“贤良文学”们从“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做出回答。公孙弘在对策中提出“治民之本”八条,汉武帝十分赏识,将其拔擢为第一。召见时,又见公孙弘“容貌甚丽”,非常满意,由是再次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此后,公孙弘再次上书武帝:“……臣闻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变,三年而化,五年而定。惟陛下之所志”。公孙弘慷慨激昂的话语,贏得汉武帝的加倍赏识,因而官运亨通,次年即晋升左内史,成为主持京师政务的重要官员之_。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又晋升为御史大夫,次年任丞相,封平津侯,位极人臣。 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第二次被征为博士,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卒于丞相任上,前后十个年头。其间任博士、左内史约四年,任御史大夫二年,任丞相四年。十年间,公孙弘成为东西汉初政坛上的一名重要人物。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在处理大游侠郭解一案上,公孙弘主张杀无赦。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杀掉了郭解及其全家。游侠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上引人注目的群体,他们以武犯禁,无视国家法规,如果任其存在,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公孙弘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后世史学家对此多持肯定态度。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公孙弘提出一项禁民挟弓弩的建议,出发点是为了防范民众对朝廷的反叛,对保持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六月,公孙弘等提出兴学、置博士弟子、任儒生为官等建议,得到汉武帝的认可。从此为广大儒生进入仕途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为儒学越来越多地影响政治进而在中国逐渐占统洽地位创造了条件。对于这一新的人才选育制度的形成,公孙弘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公孙弘作为一代儒者,在儒学方面有(公孙弘十篇》,已佚;公孙弘四十始治《春秋》,以举贤良文学对策起家,在耄耋之年步入政坛,最后做到宰相,位列三公。此后,大批的饱学之士步入政坛,承担了越来越繁重的政务,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在公孙弘等一批儒者的共同努力下,西汉的统治思想完成了由汉初“黄老之学”到武帝时儒学的转变,实现了儒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孙弘以布衣起家,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在贵为丞相后,仍“食一肉,脱粟饭”。又性格外向,知识面广,为人谦恭,礼贤下士。 还仗义疏财,救济贫寒,以致自己“家无所余”。他位高不忘家乡,为薛地捐资建桥一座,人称“公孙桥”,功德传颂至今。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写《汉书》,盛赞武帝时人才辈出,在所举出的14类27个代表人物中,公孙弘列在儒雅第一。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