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唯一号: 151030020210000160
人物姓名: 毛遂
文件路径: 1510/01/object/PDF/151010020210000007/001
起始页: 0757.pdf
性别:
时代: 战国

传略

毛遂,战国时期薛国人。据明万历十一年《滕县志》载:“毛遂者,薛人也,游于赵,为平原君客。卒后葬于薛”。毛遂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抱负远大。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周游列国,听说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好客养士,便投在他门下做食客。后因追随平原君“说楚联赵抗秦”而被世人瞩目。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国利用反间之计大败赵国,坑杀赵国降卒40余万,使得赵国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公元前257年,秦军再度挥师东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包围,企图一举灭掉赵国。 赵孝成王为了抵抗强秦,急忙派平原君为使臣,到楚国去求援,要“合纵于楚”,联合抗秦,以救赵国被围之急。平原君决定在门客中选文武双全的二十名亲信前往,可是挑来挑去,“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这时毛遂挺身而出,“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用讽刺的口吻说:“一个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锥子装在袋子里,锥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我怎么没听说你有什么才能”?毛遂回答说:“如果我毛遂早一点能装在袋子里,便会脱颖而出”。平原君看到毛遂伶牙俐齿,加之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便勉强答应了。其他十九人偷偷地交换目光,讥笑毛遂,但毛遂并不介意,只管跟着平原君前往楚国。毛遂一路上不断与他们议论交谈,等到了楚国,对于毛遂的才能和论点“十九人皆服"。 到了楚同后,平原君首先出面与楚王商议合纵抗秦的事,但是从早上一直谈到中午,没有任何结果。大伙都非常着急,于是十九人公推毛遂上去助一會之力。毛遂手按剑柄登上台阶,来到大殿。他很有信心的问平原君说:“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楚王看到有人闯进来,并且出言不逊.便问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自己的门客。楚王马上呵斥道:“我是在和你主人说话,你是干什么的”!毛遂毫无惧色,手按剑柄逼上前去说道:“大王您所以敢呵斥我毛遂,无非倚仗楚国人多。现在你我相距不过十步,您的性命就操在我毛遂手里。再者,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之地,最终统治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而使诸侯称臣。不是因为他们士卒众多,而是因为他们‘能据其势而奋其威’。现在楚国地广袤五千里,持戟战士百万,这是称霸争王的好资本。以楚国的强大,天下无法抵挡。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鄙贱的家伙,领了几万人,兴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攻下鄢、郢,再战而烧了夷陵,三战而羞辱大王的祖先,连我们赵国也感到羞耻,而大王您却不以为耻。‘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楚王被说的面红耳赤,连声说:“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对楚王身边的人说:“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手捧铜盘,跪着进献给楚王,说道:“王当歃血而定纵,次者吾君,再次者遂”。于是,在殿上当场与楚王定下合纵之盟约。平原君完成与楚国的合纵使命后,急忙返回赵国。 在赵国君臣的努力下,楚国派春申君领兵赴赵救援;魏国信陵君也假传魏王之命,夺了晋郎的军权前往救赵;平原君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出城攻敌。三国军队内外夹攻,使秦军腹背受敌,大败而去,解除了赵国之危。 毛遂以大智大勇,挽救赵国于危亡之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平原君感慨的说:毛先生一到楚国,‘‘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以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为了表示对毛遂的重视,便把他列为上客。 毛遂年老回归故里,死后葬于薛国故城北门外。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