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319
颗粒名称: 引进品种
分类号: S9
页数: 2
页码: 1034-1035
摘要: 《枣庄市志》中对引进品种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养殖品种 水产业 引进品种

内容

1968年从济南引进红鲤,1973年从河南引进德国镜鲤,1974年引进团头鱿,1979年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1980年引进白螂,1982年引进尼罗罗非鱼,1983年引进杂交鲤。
  红鲤、镜理、团头纺引入滕县马河鱼种场后,人工繁殖成功,先后推广至全县、全市。
  团头纺占鱼种总数的5%,镜鲤和红鲤占10%以下,皆为搭养品种。莫桑比克罗非鱼引入后,首先在滕县及枣庄市电厂试养,由于个体小,商品率不高,加之捕捞困难,1983年被淘汰。尼罗罗非鱼自引进以来,一直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性状。1983年,尼罗罗非鱼单产500斤以上的池塘就有6个,10.2亩。主养尼罗罗非鱼单产最高的是滕南九号池,1.1亩,尼.罗罗非鱼单产893.2斤。混养单产最高的是北龙头一号塘,1.6亩,总产成鱼2221斤,其中尼罗罗非鱼1002.7斤;单产1388.1斤,其中尼罗罗非鱼单产616.7斤,占45.1%01983年尼罗罗非鱼百亩试验中,单产达150.6斤,其产量占总产量的37%。尼罗罗非鱼的增重倍数为十六点七,商品率为75%。尼罗罗非鱼引进初期,因个体不大,色泽欠佳,形状不雅,市场价格不高。尼罗罗非鱼肉质细嫩,其味优于本地螂及鲤鱼。食者常清汞,味道特佳,近一、二年来;群众竞相购买。尼罗罗非鱼在本市坑塘高产养殖中具有重要推广价值。在工厂化养鱼中更是独占鳌头。1985年其鱼种自给,推广面积发展较快,经济价值亦愈来愈高(尼罗罗非鱼个体重二两以上即为商品鱼)。
  细鳞斜领细于70年代初由济南引进,先放养于滕县马河鱼种场,后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搞人工繁殖,没有成功,遂流放于马河水库,二年后即形成自然种群。后因滥捕,于70年代末,数量剧减。周村水库由上游流入此鱼,于70年代末形成自然种群。近三、四年来其资源近于枯竭。
  杂交鲤共有五种,即:鳞鲤(含)兴国红鲤(早)子一代,鳞鲤(含)黄河鲤(早)子一代,及上二者之反交,鳞鲤(含)x荷包红鲤(早)子一代。经济性状最好的为鳞鲤与兴国红鲤和黄河鲤的正交子一带。1983年试养杂交鲤,当年最大个体一点七斤,平均七两半,主养杂交鲤鱼单产156.4斤,搭养亩产55斤。混养杂交鲤的池塘比不混养的池塘,经济效益提高10-15%,比混养本地鲤经济效益提高5-8%。杂交鲤鱼种来源,至目前仍靠从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推广面积不大。
  白螂最先引入台儿庄,后推广至滕县。
  白卿体色银白,背宽于本地螂,生长速度亦快于本地螂,当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在台儿庄区已普遍推广,并形成自然种群。其他区、县则较少。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