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2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邮政
分类号: F61
页数: 7
页码: 939-945
摘要: 《枣庄市志》中对枣庄市邮政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邮政 邮政业务

内容

第一节函件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国人在台儿庄设“客邮”代办所,开始收寄平信。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镇江总局指令台儿庄“大清”邮局办理平信、印刷品、包裹等收寄业务,并对国际印刷品的资费作了明确规定。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枣庄地区办理函件业务的有台儿庄、滕县2处“大清”邮局和峄县邮寄代办所。至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除台儿庄、滕县“大清”邮局外,另有峄县、枣庄、临城、齐村、古邵、周家营、沙沟、曹庄、马兰屯、界河、甘露沟、红瓦屋屯等12处邮寄代办所出售邮票,收寄平信。
  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各种函件业务逐年增办。1914年,枣庄局开办保险信函业务,同年开办平信快递业务。1932年,枣庄、滕县、临城、峄县、台儿庄邮局同时增办挂号函件业务。中华邮政时期的函件种类已较为齐全,计有平信、快信、国际信函、挂号(单双挂号)、明信片、印刷品、新闻纸(分一、二、三类)、盲人读物、商务传单,小包也作为信函寄递。
  1933年,枣庄地区开办了汽车邮路,加快了函件的传递速度,促进了函件业务的增长。抗战前夕,有的局收寄函件已近万件。
  1944年4月,枣庄局月出口函件55264件,滕县局月出口函件27378件,临城局月出口函件19090件,台儿庄局月出口函件9442件,峄县局月出口函件6978件。
  枣庄地区解放初期,各局的函件业务中军邮函件较多,多为免费信件。商民信函较少,各局每天仅收二三十件。1949年信函业务量增加,枣庄、临城、峄县、兰陵局每天收寄信函200多件,滕县局高达500多件,全市年出口函件490298件。
  1950年2月1日,各邮局执行全国统一的邮政资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邮政业务进行了调整,新闻纸、商务传单、贸易契、平信快递业务先后停办。在这期间,增设局所,开办邮路,城乡投递开始使用自行车,方便了人民群众用邮,函件交换量及收入逐年上升。1957年,滕县局出口函件1115570件,峄县局出口函件达150万件。
  1960年10月,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大宗挂号和印刷品开始实行邮资总付制度,登记清单,,次性结算。1961年停办保价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局于1966年9月1日起,对毛泽东选集一律加盖“毛主席著作”戳记,作免费挂号印刷品办理。1969年5月1日此项规定废止。
  从1958年至1968年,枣庄市局年出口函件保持在150万件以上,滕县局年出口函件则在10万件左右。1979年函件业务量上升较快,全市年出口函件达480多万件。
  1980年,扩大了函件业务,恢复存局候领、代收货价、代发广告业务。1985年,枣庄市局函件交换量为2068万件,其中出口函件395万件,进口函件936万件,转口函件737万件;滕县局函件交换量为727万件,其中出口函件212万件,进口函件241万件,转口函件274万件。1985年全市出口函件达607.3903万件。
  第二节包裹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台儿庄“大清”邮局开办,并开始收寄包裹。镇江总局规定国内包裹要付普通邮费的两倍,国际包裹应付国内邮费的两倍加英国邮费。同时还限定体积为一立方英尺,重量为五磅。
  1914年,枣庄、临城、峄县、台儿庄、滕县局开办了联邮包裹业务。1917年各局又增力、代收货价及保险包裹业务,价值以500元为限。1932年,枣庄、临城、峄县、台儿庄、滕县局增办了国际代收货价包裹业务。
  1934年,包裹又分为普通包裹、保价包裹、快递小包及大宗包裹4类。1936年至1937年各局除经办普通包裹和联邮包裹外,峄县局开办代收货价包裹(价值以200元为限)、国内保价包裹(价值以500元为限),台儿庄、临城、滕县局经办国际代收货价包裹。包裹业务量不多,峄县局每天仅收包裹二三件,邮物多是书籍、鞋袜等生活日用品,从蚌埠等外地寄到枣庄来的多为烟、茶等商品,每天有五六十件。1938年滕县沦陷后,商号倒闭,市面不稳,包裹收寄量严重下降。1944年4月滕县局仅收寄包裹2件。
  1948年,战时邮局对各邮局接管后,扩大宣传,改进服务态度,满足商民需要。1949年4月28日枣庄局一天就收寄包裹900余斤,滕县局四月份每天平均只收30余斤,五月份仅10天就收寄1400余斤,全市全年共出口包裹4424件。
  1950年全国统一了邮政包裹资费。1951年后,邮局只收寄15公斤以下的包裹,重件则由铁路部门办理。因此,包裹收寄量上升幅度不大。1954年进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私人商品包减少。1957年4月1日,包裹和快递小包由500克为起重计量单位改为100克起重计费。快递小包按信函程序处理,并按扯投递,限重500克,其收费率比普通包裹多收50%。是年,全市出口包件32796件,包件收入35404元。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包裹收寄量较前增多,多系食品包裹。枣庄市局和滕县邮电局年收寄包裹分别在3万件以上,全市平均业务收入在6万元以上。
  1966年起,实行“国内包裹邮资已付”戳记制度,营业窗口收寄包裹不再粘贴邮票。文化大革命期间,包裹的构成以小件食品为主,同时恢复收取包裹逾期保管费。
  1978年以后,包裹的成份发生变化。特别是1984年恢复收寄商品包以后,由原来以食品包裹为主,变为以商品包裹为主;由小件包裹为主,变为以大件包裹为主,件数增加不多,重量增加很大。特别是个体户、专业户邮寄的包裹占有较大的比重。1979年,全市出口包件105649件。
  1985年全市出口包裹为78674件。市局出口包裹47993件,进口包裹17万件,转口包裹14万件;滕县局出口包裹30681件,进口包裹55513件,转口包裹51388件。
  第三节汇兑
  1910年(宣统二年),滕县、峄县、台儿庄局开办汇兑业务。滕县局办理甲类汇兑,峄县、台儿庄局办理乙类汇兑。甲类汇兑限于轮船、火车通达局,准寄银洋五十圆。乙类汇兑为轮船、火车未通之处,准寄银洋十圆。
  1914年,办理甲类汇兑的有滕县、峄县局,办理乙类汇兑的有枣庄、台儿庄局。
  中华邮政时期,1917年,枣庄、滕县、峄县、台儿庄等局均办理定额汇票,限额为100元。1932年,各局又办理电报汇兑业务。1936年,峄县局办理电报汇兑限额在800元,滕县局电报汇兑限额为1500元。另外,曹庄、齐村、泥沟、阴平、古邵、山家林、邹坞、多义沟、马兰屯、周家营、税郭集、郭里集、涧头集、界河、沙沟、官桥、山亭、级索、羊庄、沂河村等代办所也办理小额汇兑。汇兑多以商业汇款为主,私人汇款较少。私人汇款多是在外工作人员往家邮钱,一般为三五十元。
  1949年,枣庄、峰城、临城、台儿庄局共收寄汇票8262张,收入5290元;滕县局收寄汇票12400张,汇款收入7800元。1953年邮电局与人民银行进行分工,个人汇款由邮电局力、理,每笔汇款最高限额为300元;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汇款,由银行办理。1954年,邮政汇兑实行“凭证兑付”的办法,方便了群众取款。是年,全市出口汇票33963张,汇票收入22409元。1959年1月,实行汇票内走的新汇兑制度,全市全年出口汇票11.6753万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品交换量增大,汇兑业务增多。1980年邮电局汇款将最高限额300元改为不限额,全市年出口汇票25.9952万张。随着个人和个体户的高额汇款增多,1982年重新将汇票款额规定为5000元。1985年全市出口汇票30余万张。其中市局出口汇票20万余张,滕县局出口汇票10.2万张。
  第四节发行
  新中国建立前枣庄地区各邮局不办理报刊发行业务,只办理作为函件处理的新闻纸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号、机关。由邮局分发,各商号、机关到邮局自取。当时各局分发的有《大公报》、《上海新闻报》、《中央日报》、《建国报》等。各局分发份数在五六十份左右。
  1948年,各战时邮局在接管的城市内采取张贴、赠阅或组织读报组,建立阅览室等方式开展报刊业务。’报纸主要有《大众日报》、《鲁南时报》等,每期分发六七十份,多至一二百份。
  1950年全国报纸陆继交邮局发行。1953年,原由新华书店经销的杂志也全部交给邮电部门发行。发行初期,以订阅为主,辅之以零售、代销。1953年峄县局发行报纸累计份数达48.8万份,杂志累计份数达6万份;滕县局发行报纸累计份数达11.2万份。1956年,峄县局报纸发行种类51种,期发份数8653份,发行杂志204种,期发份数6141份;滕县局发行报纸12种,期发份数为4712份,杂志23种,期发份数为4212份。峄县局发行数量超过千份的有《峄县通讯》、《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滕县局发行数量超过千份的有《大众日报》、《农村大众》。
  1958年,峄县局大力发展报刊发行业务,报刊订阅总数达2.4万份,全市发行收入49764元。1961年至1963年,报刊发行量下降。枣庄市局仅发行报刊30种,杂志200种。《大众日报》发行量由原来的2000多份降至1000份。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报刊杂志大多停办,仅剩杂志10余种,报纸五十六种。杂志中发行量较大的是《红旗》。
  1978年以后,各类刊物陆续复刊和创力、,邮电局因此采取限额发行和分配订阅的力、法。《大众电影》、《山西青年》、《武林》成为群众争订争购的畅销读物。枣庄市局《大众电影》期发数(包括零售数)高达1万多份。1982年各类杂志发行量扩大,逐步取消限额发行,全市各局累计发行报纸2877.2427万份,发行杂志256.6030万份。
  枣庄市局除发行国内报刊外,还发行《朝鲜画报》、《罗马尼亚画报》等外国画报,以及法文版、英文版等多种外文报纸。1985年发行报刊2797种,其中报纸432种,杂志2365种,在所有发行报纸中,期发份数在万份以上的有《大众日报》、《参考消息》、《山东科技报》,《枣庄日报》达6.8万多份。期发份数在5000份以上的有《人民日报》、《农村大众》、《经济日报》等。杂志发行在万份以上的有《农业知识》、《支部生活》、《红旗》、《半月谈》,发行数在5000份以上的有《大众电影》等。平均发行密度为3.8人,市区驻地发行密度为2.7人。
  滕县局独立组织全县的报刊收订工作,全县建有45处社会发行站。1985年滕县邮电局发行国内外报刊2518种,其中报纸376种,杂志2142种。在发行的报刊中,期发份数在万份以上的有《半月谈》、《山东科技报》、《枣庄日报》、《农村大众》,《大众日报》发行共9408份,《红旗》杂志发行共5253份。发行密度为4.87人。
  1980年,市局与滕县局开办报刊零售业务。1985年,全市共设报刊门市部7处,市驻地3处(一处兼办),滕县邮电局1处,薛城、峰城、台儿庄各1处(均兼办)。
  第五节 分拣封发
  中华邮政时期,临城为转口局,峄县、枣庄、台儿庄、微山等地的邮件由临城经转,每天接发津浦线火车8次,临城至赵墩2次,1912年分拣封发50万件,1942年达300万件,1949年达400万件。
  滕县邮局在中华邮政时期,津浦线南去北去,每日封发1次;费县旱班邮路间日封发1次;城前集旱班邮路3日封发1次。邮件封发量月平均在1至2万件之间。
  解放初期,枣庄、峄县的邮件仍由薛城经转,直封的少,峄县局仅20来个格眼。台儿庄的部分邮件由徐州、贾汪经转。滕县局设分拣台3台,30个分拣格眼。铁路沿线各局每日封发3次,其余各局每日1次。
  1958年,峄县局迁至枣庄。1960年成立枣庄市邮电局。枣庄市局成为全市业务中心局,薛城局为市局的接转局。1960年市局封发班共7人,接车3人。50年代后期,各局积极贯彻全国邮件分拣会议精神,注意直封直发,滕县的直封格眼增加2倍。60年代以后,各局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表演赛,广泛使用分拣板,实行双手分拣,平信分拣速度提高很快。1959年市局平均每小时分拣平信2000件。
  1985年,市局封发室设分拣工作台7台。有进口平信台、出口平信台、进口挂号台、出口挂号台、挂号付台、出口包裹台、进口包裹台。分拣格眼150个,有平信格眼42个,挂号格眼49个,包裹格眼49个。进口的15个、出口的34个。
  滕县局共设分拣台7台,其中平信4台,挂号2台,包裹1台,分拣格眼152个,其中平常信函格眼40个。在封发格眼布局上,县内设46个,县外设106个。
  市局封发室每昼夜接发车10次,即发5次,进5次(市内转趟2次)。薛城接车室每昼夜共接发车16次,其中接发火车12次,汽车4次。滕县局每昼夜接发车14次,其中接发火车9次,汽车5次。
  第六节邮路
  枣庄市邮路分省内邮路、市内邮路、农村邮路3种。
  “大清”邮政初期,邮路连接各大邮区。台儿庄、峄县、滕县均为干线邮路必经之处。从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到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间,有两条干线邮路穿越枣庄境,一条是由北京到济南、泰安、充州,经滕县、峄县到台儿庄,这是北京、天津联系江南的重要邮路;另一条是从胶州,经营州、沂州到台儿庄。邮路每月联系3次。台儿庄到宿迁、清江浦由水路或由旱路联系,沟通从北到南的邮政关系。
  民国初年,津浦铁路修至临城,从此,枣庄境内有了铁路邮路。到1920年,有两条干线联系省内外邮路,一条从峄县至沂州,全程110公里;另一条从台儿庄至宿迁,全程92.5公里。两条邮路均有昼夜兼程邮班。另外,峄县、台儿庄、滕县已形成了连接各个代办所的农村邮路网络。
  30年代,邮路有了较大的发展。1929年,枣庄地区增加了台儿庄一沂州一潍县的邮差邮路(250英里),和枣庄一台儿庄的铁路邮路(46公里)。1933年12月27日,又开通了枣庄一临沂的汽车快邮邮路。1935年,枣庄地区的邮路有火车邮路、汽车邮路、邮差邮路。
  火车邮路:滕县一临城一徐州;临城一枣庄一峄县一台儿庄; 汽车邮路:枣庄一郭里集一临沂;台儿庄一兰陵一向城一临沂; 邮差邮路:滕县一城前集;滕县一梁邱一费县;枣庄一临沂;峄县一郊城一临城一夏镇。
  还有一些联接各代办所的邮差邮路,班期多为间日班或3日班。
  从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邮路因战争破坏,尤其是徐州至滕县的铁路常常中断,致使邮运受阻,邮局不得不组织临时的邮路辗转贾汪、徐州运送邮件。
  1948年,麓水、峄县、滕县战时邮局分别进驻枣庄、峄县、滕县。为支援前线,邮局立即恢复邮路。当时枣庄有西通临城,南至峄县,东通赵搏、苍山,北到北庄、山亭5条早班邮路,滕县有至山亭、尧山的2条邮路。
  1949年后,邮路有了新的调整,主要有峄县一韩庄,峄县一台儿庄,台儿庄一贾汪,临城一微山,滕县一山亭,滕县一A山等邮路,且均为步班,班期多不定。
  1955年开办了第一条峄县至台儿庄的自行车邮路。1956年开办了薛城至峄县的委办汽车邮路。这期间,滕县局开办了第一条县际委办汽车邮路;滕县一平邑,逐日班,单程长度为77公里。1957年自行车邮路和委办汽车邮路已发展至多条。
  自行车邮路有峄县一台儿庄、峄县一周营、峄县一甘沟、台儿庄一涧头、枣庄一北庄、陶庄一西集6条。
  委办汽车邮路有台儿庄一临沂、。台儿庄一徐州、枣庄一苍山、枣庄一峄县4条。
  火车邮路有薛城一枣庄1条。
  1958年,峄县局迁驻枣庄,邮路开始向以枣庄为中心的网络调整。滕县局为适应露天煤矿通信的需要,开办了滕县至木石的县内委办汽车邮路,单程长度22公里。60年代至70年代,各局邮运量增大,枣庄市局逐步增加自办邮路,减少委办邮路。1967年,试办枣庄一薛城的邮路,1969年定为自办汽车邮路。1972年,枣庄一薛城的火车邮路停力、。其间的邮运完全由自办邮路承担。同年增加枣庄一台儿庄自办邮路。1974年4月1日经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测定,将薛城一枣庄的邮路延长至苍山,定为省内二级邮路。1977年,枣庄一张山子改为汽车自办邮路。1978年,枣庄一西集、枣庄一北庄两条委办汽车邮路改为自办自行车邮路;枣庄一陶庄的委办汽车邮路取消,改由枣庄一薛城的自力、汽车邮路捎带。滕县局委办汽车邮路增至6条,自行邮路15条,均为逐日班。除界河、南沙河、官桥、张汪、柴胡店为火车邮路外,其余均改为委办汽车邮路,县内邮路总长度达288公里。1979年为了加快邮件传递,,邮件全部改为自办汽车运送。
  1984年市局开办枣庄一滕县自办汽车邮路。1985年改为委办。同年增开枣庄一山亭委办汽车邮路。
  1985年全市共有邮路23条,总长度860公里。其中省内二级邮路2条,市内邮路3条,农村邮路18条。
  省内二级干线邮路: 薛城一苍山二级自办汽车邮路,全长90公里,沿途交换点有石门、尚岩、向城、苍山,每日往返各一班,机普混押。全年共运输邮件17万袋,报刊1.2万袋捆,机要文件2671袋和2158袋套。
  枣庄一滕县委办汽车邮路,全长60公里。
  市内邮路:
  枣庄一薛城自办汽车邮路,单程35公里,沿途交换点有陶庄、邹坞,每日往返2班,机普混押。
  薛城局一接车室1公里,日班;滕县一接车室1公里,摩托车日班。
  农村邮路: 枣庄一阴平自办汽车邮路,单程长度121公里,每日往返1次。沿途交换点有烙塔埠、峰城、泥沟、台儿庄、薛庄、涧头、阴平、古邵,机普混押。
  枣庄一山亭委办汽车邮路,单程34公里,日班。
  山亭一水泉自办汽车邮路,单程73公里,日班。交换点有桑村、城头、店子、冯卯。
  山亭一北庄自办汽车邮路,单程31公里,日班。交换点有辛召、徐庄。
  枣庄一东尧山自办摩托车邮路,单程22公里,日班。
  峰城一底阁自办摩托车邮路,单程35公里,日班。
  枣庄一西集自行车邮路,单程22公里,日班。
  峰城一棠阴自行车邮路,单程11公里,日班。
  台儿庄一那庄自行车邮路,单程4公里,日班。
  台儿庄一彭楼自行车邮路,单程6公里,日班。
  台儿庄一马兰自行车邮路,单程10公里,日班。
  汽车站一泥沟自行车邮路,单程1公里,日班。
  泥沟一兰城自行车邮路,单程6公里,日班。
  涧头一张山子自行车邮路,单程巧公里,日班。
  滕县局一西岗自办汽车邮路,单程94公里,日班。沿途交换点有木石、羊庄、洪绪、鲍沟。
  滕县局一岗头自办摩托车邮路,单程72公里,日班。沿途交换点有姜屯、大坞、级索、留庄。
  滕县局一界河自办摩托车邮路,单程75公里,日班。没途交换点有东沙河、东郭、党山、龙阳。
  官桥一柴胡店自办摩托车邮路,单程40公里,日班。沿途交换点有矿区、张汪。
  薛城一苍山的省内二级干线邮路属枣庄市局邮政科管理。1982年参加省邮路一条龙竞赛活动。从1982年至1985年,连续4年被评为省红旗邮路。
  第七节邮运 “大清”邮政时期,邮运十分落后,邮件的运送主要靠人力完成。1912年,津浦铁路修至临城,临城局在火车站内设接车室,接发转运至微山、枣庄、峄县、台儿庄的邮件。滕县局接发转运至山亭、费县、城前集的邮件。
  1933年后除滕县、临城、枣庄、峄县、台儿庄局可以利用火车运邮外,枣庄一临沂,台儿庄一徐州租用商营汽车运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继续使用火车、汽车运邮外,人力负重的运邮方式已逐步为自行车所代替。1956年开办第一条委办汽车邮路。1972年后,枣庄市局的干线邮运开始向半机械化、机械化发展。1979年后,枣庄市局、滕县局邮运基本上全由自办汽车承担。枣庄市局的邮件转运由市局和薛城分局共同完成。薛城分局在火车站设接车室负责邮件的交发与接收,市局邮运班负责本市进、出口邮件的交发与接收,还负责苍山县、微山县部分总包邮件的经转和邮件的交发。
  枣庄解放前,临城一台儿庄的火车邮运由临城局派押。解放后,薛城一枣庄火车邮运,由枣庄市局派押。1972年火车邮运停止,开始以汽车押运为主,由市局机要科派押。押运的车次有枣庄一薛城,枣庄一苍山,枣庄一台儿庄,枣庄一陶庄。滕县邮电局的邮运由县局机要班派押。
  1985年,市局邮运班有职工6人,邮运汽车7辆。薛城接车室属薛城邮电分局管理,有接发人员巧人,有泰山三轮摩托车2辆,地排车1辆。峰城分局有邮运汽车1辆。山亭分局有邮运汽车1辆。滕县局有邮运汽车2辆,三轮摩托车4辆。1985年市局邮运班共运送普通邮件262万袋捆,机要邮件4650袋套。邮件延误差错率为万分0.50市志第八节 投递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台儿庄“大清”邮局配有信差2人,负责投递城镇内的邮件。农村邮件则由乡信差送至代办所,然后再由乡民捎转。
  中华邮政时期,各局信差多为1人,滕县邮政局曾增至3人。
  1951年,农村投递要3日到村,逐日到区。同年,投递开始使用自行车。
  1960年,济宁专署邮电局在滕县局试点,推行城乡投递线性规划方案。通过推行“线性规划”,调整投递路线。枣庄市邮电局经过调整后,乡村邮路周六班达23条,周三班达26条。枣庄市内市外共划出7条投递段,投递员平均行程30公里,投递户数约300户。
  1962年,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关于改进农村投递工作方案规定,给据邮件和国际邮件要亲投到户,平信投到自然村。要求以挂带平。农村投递员实行“五定”,即定人员、定地点、定班期、定时间、定路线。1963年,进一步调整农村投递路线,由送到大队改为送到自然村。
  1973年,为改进农村投递工作,枣庄市局、滕县局分别在农村推行投递轻骑化。滕县局在农村划出6个轻骑段,有轻骑摩托车近10辆。.枣庄市局在54条乡邮段中划定轻骑段14条,共有轻骑车12辆。市局轻骑车后因毁坏严重,于1978年后恢复自行车。
  1983年,市局投递班与滕县局投递班各配备三轮摩托车1辆。1984年底,市局城市投递段重新划定为15条,农村支局、所开始使用委办投递员。全市委办投递员136人,其中薛城局16名,峰城局20名,台儿庄局17名,山亭局16名,滕县局54名。
  1985年,市局投递班共有职工19人,班长.1人,替班员2人,质量检查员1人。市投递班负责市驻地投递,分县局及农村支局负责分县局驻地及农村投递。1985年,全市农村投递段209条,总长度7933公里,其中滕县局农村投递段83条,单程长度2570公里。农村投递均为周六班。全市城市投递段39条,其中市驻地17条(包括络塔埠2条),薛城局5条(含陶庄2条),峰城局4条,台儿庄局3条,山亭局1条,滕县局9条。给据邮件全部投到户。平常邮件,城市投递全部到户,农村投递50%到户,50%投递到信报交接点。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