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邮电局、所、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221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邮电局、所、站
分类号: F606
页数: 9
页码: 930-938
摘要: 《枣庄市志》中对枣庄市邮电局、所、站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邮电局 邮电所 邮电站

内容

第一节枣庄市邮电局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枣庄始设邮政代办所。1913年开设中华邮政局,定为邮政二等支局,有邮务员工5人。1914年,枣庄开办电报局,1934年,枣庄电报局由三等局改为支局。1937年,枣庄电报支局划定为二等电报局。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枣庄,枣庄的电信通信被日军控制。日军于1939年6月21日在枣庄开设电报局。1947年,设枣庄邮政局、枣庄电信局。
  1948年,枣庄解放。1951年枣庄邮政局改称枣庄邮电局。1955年9月,枣庄邮电局撤销,改设枣庄邮电营业处,属峄县邮电局管辖。1956年改为邮电支局,共有职工13人。1958年11月,峄县邮电局迁至枣庄,撤枣庄支局,改设峄县邮电局。1960年1月峄县邮电局撤销,建枣庄市邮电局。1962年,枣庄市局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会、团总支,以及行政科、计财科、人保科、电信科、邮政科、机要科等管理机构。
  1975年,枣庄市局设办公室、政治处、机要科、邮政科、电信科、工业科研科。1978年增设保卫科,同年底犷滕县邮电局由济宁地区局划归枣庄市邮电局管辖。1980年,市局机、构调整,撤销政治处、电信科、工业科研科,增设政工科、业务技术科、长途电信科和市内电话科。1983年,市局增设总工程师一职和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4月,撤销政工科,增设宣传科、教育科、组织科和农村电话科,成立邮票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同年设山亭邮电分局。1985年,枣庄市邮电局辖4处邮电分局,1处县局。市局邮政科辖市驻地3处支局,1处邮电所,1处营业室;农话科辖市中区1处邮电支局,3处邮电所。
  1985年枣庄市驻地邮电支局、所一览表
  说明:龙头路邮电支局于1985年底设,故职工人数业务收入无法记入此表
  第二节分局、县局
  一、峰城邮电分局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峄县设邮政代力、所,属镇江邮区管辖。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移至济南邮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改设邮政分局。1914年设峄县电报局,属山东电政监督处管辖。邮政局为二等,电报局为三等。
  1925年,峄县电报局改为报房。1928年重设三等电报局。163。年设电话事务所,1933年设“省有”长途电话分局,1941年设三等长途电话局。1948年10月峄县解放,峄县中华邮政局被战时邮局接管,电报电话局人员逃跑,电报电话局随之撤销。
  建国后,峄县邮局为四等局。1951年改称邮电局。1953年辖台儿庄、阴平2处邮政营业处。1955年辖台儿庄、阴平、枣庄、陶庄4处邮电支局,15处邮电所,10处代办所。1958年,县局迁往枣庄,峄县邮电局改为峰城邮电支局。1970年邮电支局分为邮政分局、电信分局。1973年邮电两局合并,成立枣庄市邮电局峰城邮电分局。
  1985年,峰城邮电分局辖邮电支局3处,邮电所5处,邮电代办所2处,共有邮电职工89人,交换机16台,电话线路30条,共装用户话机433部(市话289部,农话144部)。峰城邮电分局装有市内电话交换机5台500门,农话交换机2台,长途电话总机1台,有职工54人。分局自办邮路峰城至底阁单程长度35公里,为汽车邮路。全区共有投递段道31条,其中市内投递段道4条,农村投递路线27条;共有投递人员33人((4名农民合同工,20名委办投递员),平均服务面积57平方公里,平均服务人口2.6万人。
  1985年,峰城区邮电局营业窗口办理全部邮电业务,业务总收入为35.8万元,其中邮政收入11.52万元,电信收入24.28万元。
  1985年峰城邮电分局所辖支局、所一览表
  二、薛城邮电分局
  薛城解放前称临城。明洪武年间置临城释。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始设邮政代办所。1913年设临城中华邮政局,等级为三等,并成为邮件转口局,经转枣庄、峄县、台儿庄、微山等地的邮件。1914年设临城电报局,属山东电政监督处管辖。1924年临城电报局属直鲁皖报务总管管辖。1930年,部办长途电话事务所在临城设分卡。1934年,临城三等电报局改为支局。1935年邮电两分局合并,成立临城邮电局。1937年年底,日本侵略军侵占临城,在临城设电报处,属华北电电管辖。1939年,日本人在临城设立电报电话局。1946年,国民党在临城设四等电报局。
  1948年11月6日,临城解放,重新成立临城县邮政局。1949年春,组建临城县电信局、临城县邮政局。邮政局下设夏镇、韩庄、利国释3处邮电营业处及沙沟、欢城2处邮电所。1951年两局合并,成立临城县邮电局,辖夏镇、韩庄、利国骚3个邮电营业处及欢城、沙沟、鲍沟、刘村、张汪、清泉寺、姜桥、卓庙、西岗、周营、多义沟、古邵、后性义、阴平、曹庄、南石沟、高黄庙17处代办所。1953年12月,夏镇、韩庄划归微山县,利国骚划归铜山县,阴平等代办所划归峄县。临城县邮电局改称薛城邮电局,辖欢城营业处及代办所8处。1955年,薛城县邮电局将沙沟改为邮电支局,其他7处代办所改为供销社代办。1956年薛城邮电局属滕县邮电局管辖,改为邮电支局。1960年,薛城、沙沟两支局改属枣庄市邮电局管辖。1970年1月分为薛城邮政分局,薛城电信分局。1973年重新合并,称为枣庄市邮电局薛城邮电分局。1985年,薛城邮电分局辖邮电支局4处,邮龟所2处,全区共有邮电职工139人,分局103人。薛城邮电分局邮政开办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业务;电信开办电报、电话(市话、长话、农话)业务。邮电设备有交换机13台,容量为870门,实装用户话机568部,长途电路18条,农村电路17条,电报电路2条;电传机2部。全区另设代办服务点9个,信筒2个,信箱17个。区内薛城至沙沟邮路1条,7公里,为分局自办自行车邮路;投递段道30条,其中市内投递段5条(薛城3条,陶庄支局2条),农村投递段道25条,总长度907公里。农村投递点1610个,投递人员30人(委办投递员16名)。服务人口35.5万人,13个乡镇,357个自然村。
  1985年,薛城邮电分局邮电业务总收入63.3万元,其中邮政收入23.1万元,电信收入40.2万元。
  1985年薛城邮电分局所辖支局、所一览表
  续表
  三、台儿庄邮电分局
  1881年(清光绪七年)我国第一条电报线——津沪电报线经台儿庄。1883年(清光绪九年),台儿庄设电报房。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台儿庄、韩庄两电报房同属徐州电报局管辖。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国人在此设“客邮”代办所,办理邮政业务。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台儿庄“大清,,邮政局正式开办,属镇江邮区管辖。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台儿庄设电报分局,邮政局为分局。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台儿庄邮政局由镇江邮区移交济南邮区。1910年(清宣统二年)台儿庄邮政分局改称内地局。1913年电报局、邮政局按等级划分,台儿庄邮政局为二等支局,电报局为三等局。
  电报局属直鲁报务管理局管辖。1924年,台儿庄电报局属直鲁皖报务总管管辖。1934年,台儿庄电报局改名为台儿庄电报支局。1935年又改为电信分局。其后几经战乱,至解放前夕,台儿庄电报局已不复存在。邮政局则于1948年被战时邮局接管。
  1949年,兰陵县治驻台儿庄。台儿庄设兰陵县邮局,下设兰陵镇营业处及涧头集、马兰屯、泥沟、兰城代办所。1953年,台儿庄撤县邮电局改设邮电营业处,归峄县邮电局领导。1955年改设邮电支局,1960年隶属于枣庄市邮电局。1970年,台儿庄邮电支局分为台儿庄邮政分局、台儿庄电信分局。1973年两分局合并改称台儿庄邮电分局。1985年,台儿庄分局辖邮电支局所9处,邮电支局3处,邮电所6处。全区共有邮电职工79人,其中分局47人。分局电信设备有市话500门,实占348门,用户电话276部,农话580门,实占282门,用户电话192部;长话电路12条,农话电路19条。营业厅业务混设,办理函件、包件、汇兑、报刊、电报、长话、市话、农话业务。全区有台儿庄—彭楼、台儿庄—马兰屯、台儿庄—9庄、涧头—张山子、泥沟—兰城店5条自办自行车邮路,总长度为51公里;全区投递线路26条,总长度849公里。市内投递段道3条,投递员3人;农村投递线路23条,投递员26人,其中委办投递人员18名;服务面积5287.6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2万。
  1985年全区邮电总收入37.1万元。邮政收入3.5万元,电信收入33.6万元。
  1985年台儿庄邮电分局所辖支局、所一览表
  四、山亭邮电分局
  山亭邮电分局是行政区划变动后新设的邮电机构。1984年之前,山亭邮电分局所辖支局、所分别属枣庄市邮电局和滕县邮电局管辖。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齐村设代办所,曾先后隶属于峄县、枣庄两邮局管辖。1912年,山亭设邮政代办所,属滕县邮局管辖。1949年山亭设白彦县邮电局。1953年白彦县撤销,白彦县邮电局改为山亭邮务所,属滕县邮电局管辖。1956年8月1日。,齐村设邮电所。1972年,枣庄市邮电局在郭里集设齐村邮政分局,下辖郭里集、安城、田屯、税郭等分支机构。1973年改为齐村邮电分局。1975年齐村邮电分局撤销,所辖支局、所属市局邮政科管辖。1983年11月,枣庄市齐村区与滕县部分地区合并,成立山亭区。
  1984年枣庄邮电局在山亭镇设山亭邮电分局,将滕县邮电局的8个支局,市局邮政科所辖北庄、西集、东亮山3处支局、所归属山亭邮电分局。
  山亭邮电分局位于山亭镇路北面。营业室为平房。邮政、电信业务混设,邮政办理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业务;电信办理电报、长话、农话业务。
  1985年山亭分局辖邮电支局9处,邮电所1处。邮电职工64人,分局20人。全区有农村电话交换机11台730门,实占容量3460门,用户电话251部。农话电路4条。分局自办汽车邮路,有山亭—水泉、山亭—北庄2条共104公里。农村投递路线34条,自办19条,委办15条,投递员34名,平均服务面积21平方公里,服务人口42万。
  1985年山亭区邮电业务总收入17.17万元。其中邮政收入6.99万元,电信收入10.18万元。
  1985年山亭分局所辖支局、所一览表
  五、滕县邮电局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滕县设电报局。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设“大清”邮局,邮局设供事、邮差、信差、苦力,初称分局。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下设临城、沙沟2处代办所。1910年(清宣统二年),改称内地局。
  1911年(清宣统三年),滕县电报局属邮传部电政司管辖,翌年易为山东电政监督处管辖,等级为三等。1914年,滕县电报局为三等。同年滕县邮政局增设夏镇邮寄代办所1处。1917年,滕县邮政局又增设官桥邮寄代办所。1920年增设两下店、级索2处邮寄代办所和城头、白彦2处信柜。
  滕县邮政局1913年定为二等支局,1914年为二等局。1921年新增山亭、城前集邮寄代办所。1924年,滕县电报局属直鲁皖报务总管管辖。1925年,滕县电报局降为三等报房。1926年,滕县邮政局增设南沙河邮寄代办所。1931年,滕县由三等电报局改为电报支局。1935年,滕县电报局更名为滕县电信局。1936年,邮政局增设桑村、冯卯邮寄代力、所。1938年,滕县沦陷,邮政局及代办所一度关闭。1939年,日本侵略军在滕县设电报电话局。
  从抗战时期至滕县解放前,滕县邮政局曾定为二等甲级局。二等乙级局,电报局则随着战争的破坏而撤销。
  1948年,滕县战邮局接管中华邮局后,对原有的局所进行了调整。1949年设羊庄、桑村邮务所。1950年设界河、官桥邮务所。省电信指挥局于1949年冬在滕县成立电信筹备处,1950年成立电信局。1951年邮电两局合并,改称滕县中心邮电局。1953年改称滕县邮电局,设东郭邮务所、西关火车站代办所。同年白彦县撤销,山亭邮电局划归滕县局领导,改为邮务所。1956年行政区划调整撤薛城、A山两县,部分地区并入滕县。充山、薛城两县改设支局,滕县邮电局共辖6处支局、9处邮电所。1958年秋,新建木石邮电支局1处。1959年新建徐庄、姜屯2处公社邮电局。1960年3月,临城、沙沟两支局划归枣庄市邮电局管辖,4月设岗头、龙阳2处公社邮电局。1969年5月1日邮电局由西P7里迁至跃进路新大楼办公。12月,邮政、电信两局分设。1973年8月重新合并。
  1979年1月1日,滕县邮电局划归枣庄市邮电局管辖。
  1985年滕县邮电局辖21处邮电支局,1处邮电所,1处代办,共有邮电职工363人。全县邮电总收入135.6万元,其中邮政收入56.6万元,电信收入79万元。
  滕县邮电局1985年辖支局、所一览表
  续表
  第三节 战时邮局、站
  1939年至1948年,在山东省战时邮局和中共鲁南行政公署的领导下,枣庄地区先后建立滕费边、滕峰边、临那边、沛滕峰边等边联县战时邮局,以及枣庄市、峄县、滕县、临城、尧山、白彦、麓水、运河等市县战时邮局。1941年11月鲁南战邮局在抱犊尚北的西七里河成立,活动在滕县的徐庄、山亭、辛召一带地方。战时邮局系山东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战时通信组织。1942年,邮、交、发合并,鲁南建立滕费、临9、沛滕峰等边联县邮局。
  1942年12月至1943年3月滕峰边邮局驻徐庄以北的孙庄。1943年冬,滕峰边办事处撤销,改建双山县,滕峰边邮局改为双山县邮局,驻徐庄。同年,滕费峰边联县邮局成立。
  1944年2月,鲁南战邮区局改称“鲁南战邮管理局”。同年,临城战时邮局成立,为二等乙级局,辖三等局1处,代办所3处。1946年9月,临城县战时邮局为保证战时交通安全,成立一支护送铁路两侧及接头邮件之武交队。不久,斗争形势恶化,鲁南党的武装实行战略转移,临城县战时邮局转移至微山湖上,改名为湖上战时邮局。
  1945年8月,枣庄市战邮局在北庄巨山前成立,为二等甲级局。1946年春,枣庄解放,枣庄战时邮局接管中华邮局,局址在三合街小学(今市第一招待所路南),有员工30余人。滕县中华邮局由滕县战邮局接管,运河邮站、台儿庄邮局两处由运河邮局接管。1946年枣庄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后,枣庄战邮局向北撤退,滕费峰边联县邮局迁往平邑。
  1946年3月,“鲁南战邮管理局”改为“鲁南邮政办事处”,11月又改为“鲁南邮政管理分局”。同年春,原兰陵战邮局进驻峄县城,接管旧邮局,同时更名为峄县邮局。11月,峄县被国民党军占领,峄县战邮局撤出峄县城,并成立前线邮站。1947年3月,峄县、枣庄两局合并为峰枣邮局。后又分为峄县局、枣庄局,峄县局下辖周营四等局。
  1946年2月,滕县改为麓水县。4月,双山县改麓水县,滕县仍复原称,原麓水县邮局改为滕县邮局,凫山邮局撤销。9月,滕县局将三、四两区合并,成立桑村四等局。7月,又成立大刘庄四等局,建11个代办所。10月,恢复凫山县后,鲁南战邮办事处成立尧山邮局。12月,临城、尧山、滋阳、峄县、铜山、枣庄等地均被国民党军占领。1947年1月,鲁南邮政办事处撤销,仍恢复管理分局名称,同时,新设临城县邮局,驻沙沟。7月,临城、滕县、鬼山三局合并,成立临滕尧中心局,峄县局撤至滨海。
  1948年8月,原鲁南分局、鲁中南分局与滨海区局合并,成立鲁中南邮电管理分局。鲁中南分7个专区。滕县、白彦、A山县属四专区,峄县、临城、麓水属五专区。临城县邮局辖官桥邮务所,白彦县邮局辖城前邮务所,麓水县邮局辖枣庄、山亭、半湖、马头、小窑邮务所和梁子口、辛召、北庄代办所,兰陵县邮局辖涧头集邮务所和兰陵邮站。1948年8月,枣庄解放,麓水县战邮局进驻枣庄,改称枣庄邮局。1948年7月2日,滕县收复,滕县战时邮局进城接管旧邮局。10月,峄县战时邮局进城接管旧邮局。
  鲁南战邮局除了在鲁南地区建立了一些边联县、县邮局外。还建立了许多秘密交通线和交通站,这些交通线和交通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传达党的文件,护送党政干部,沟通与解放区的联系,起过重大作用。
  1942年,鲁南邮政办事处以滕县为中心,设有滕(县)泰(宁)、滕(县)临(沂)、滕(县)济(宁)、滕(县)邳(县))4条邮运交通干线及区间、县间8条支线。
  在枣(庄)滕(县)费(县)苍山(县)峰(县)边境建立了迷龙汪、石坑、上村、小枣庄、东洋泉、徐庄、西七里河、宝山窝等8个交通站。交通站以传递书报、文件和护送过路干部为主要任务,每站有交通员3至4人。
  1943年,区局中心站移至徐庄北苇湖,东至东洋泉,西至桑村一带,北至西七里河,南至临枣铁路和运河。1944年,建立了峰、滕、沛边联县交通线(190里)和温河—双山—峄县—滕县边联县交通线(170里)。同时建立由滕费边(白彦)到微山湖4个站。1945年2月,建立由临城至尧山县80里,临城至铜北县委60里,临城至沛县80里,中心站至邹县75里,中心站至兰陵县70里,鬼山至济宁县50里的6条干支线。同年建一条从临城县到沛县70里路的秘密干线和一条临城至滨海310里的军邮线,其中枣邱支线115里,凫临支线105里,均是一日一次,24小时到达。同年在涧头集南小山子设交通站1处,在徐庄附近开展工作。
  1944年至1945年,鲁南战时邮局在枣滕地区的交通要道上先后建有通湖西正副干线3条,华中干线1条,鲁中正副干线2条,滨海区正副干线2条,交通站7个;建枣庄—郑县、凫山—临城等交通支线5条,东西交通秘密线2条,并先后在双山、徐州、临城、邹县、鬼山建起共125人的5个武装交通队,以保证文件、邮件的安全送达和过往干部的安全通行。
  1946年4月,建立临(城)滋(阳)济(宁)交通干线和兰陵、台儿庄支线。同年6月15日,鲁南邮政办事处下达了调整交通路线通令,建立滕县、平邑支线,设一支站于冯卯,二支站于庞庄。1946年,鲁南区共有12条邮运交通干线,其中以滕县为中心的有4条;滕(县)临(沂)线,经麓水、费县、临沂,联系滨海及胶东分局;滕(县)泰(宁)线,经邹县、曲阜、泅水达鲁中,联系渤海分局;滕(县)济(宁)线,经邹县、滋阳、与济宁邮局联系达冀豫邮管局;滕(县)9(县)线,经枣庄、峄县、铜山、9县达华中邮管局。同时建有8个交通干站,其中干二站驻山亭、桑村、城头地区,干三站驻峰城西王庄,交通干站每百里设一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鲁南战时邮局在枣庄地区所建立的交通干支线和交通站,在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在铁道游击队的支援下,为完成战时通信任务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枣庄地区解放,各交通线、交通站先后取消。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