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5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貌类型
分类号: P931.2
页数: 3
页码: 191-193
摘要: 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伏状。东北部为全市地势最高、切割最强烈、地形最复杂的群山丘陵区。外围是海拔100至150米的滕、薛、枣山前剥蚀平原,为海拔在100米上下的山前剥蚀平原。
关键词: 构造地貌 地貌类型

内容

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
  南、西边缘地带是黄淮泛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伏状。东北部为全市地势最高、切割最强烈、地形最复杂的群山丘陵区。
  外围是海拔100至150米的滕、薛、枣山前剥蚀平原。平原向南,从峰城区东部边界至薛城东,为东西走向的带状丘陵地。再向南,为海拔在100米上下的山前剥蚀平原。西部濒湖地带及南部沿运河地区为海拔30至40米的沿湖洼地和交接洼地。最南部为一小片丘陵。这样,枣庄地貌表现为东西向的双波型。
  山地丘陵的范围,北面一大片,中间一条线,南面一个点。根据类别和规模,枣庄地区可划分为三个中地貌。
  卷四自然环境志131一、低山丘陵为泥土、砂和砾石组成,是山区重要的农业耕作地。低山丘陵分布面积371.4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4.6%,主要分布在山亭区,面积142.57万亩,占山丘面积的39.72%。台儿庄区最少,仅15万亩,占山丘面积的4%o.尚山地形低山丘陵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东北部高于500米,西南部海拔在400米以下,岭顶谷底相对高度差在280米左右。
  低山丘陵顶部由一系列方山组成,当地群众称为M.m的顶部是一层厚层坚硬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岩层倾角缓,近于水平。
  下部是砂页岩,岩性软,抗风化能力弱。砂页岩受蚀,上部厚层石灰岩失去支持力,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垂直节理崩塌。这样的过程连续进行,顶部石灰岩面积逐渐减小,最终形成尚山地形。m山地形在低山丘陵区分布广,数量甚多。如高山、抱犊尚、尖山子、焦山、柯辘tm、鸡冠III等。梯田固顶峭壁以下,岩体为砂页岩,岩性松软,坡度减缓,从坡上到坡下,坡度从25。至35。减小到8’至100。坡面覆盖有残积、坡积和冲积物,不易水土保持,成土过程差,不宜开垦种粮,在其上修成梯田,可栽植果树。近山阶地在低山丘陵区宽广谷地两侧以及山区与平原、山区与盆地交接处的山麓地带广泛发育。·阶地是原临城期夷平面,后经新构造运动抬升,流水下切,夷平面被分割,形成二级阶地。阶地堆积有近代坡积、洪积物。二级剥蚀阶地是低山丘陵重要农业作物区。山间倾斜平地城河、薛河、峰城沙河等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广泛发育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地势平坦,构成山间倾斜平地。覆盖层由次生黄土和洪坡积、洪冲积物质组成,质地二、山前平原分布面积181.1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6.6%,滕县分布较多,占全市平原面积的60.25%。山前平原又分为山前倾斜平地和山前缓平地。山前倾斜平地山前倾斜平地属于剥蚀平原,第四纪以来为间歇性微弱上升区,地表微有波状起伏,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不一。隆起部位土层浅薄,几十公分以下即为基岩,低凹部位土层可达数米。第四系覆盖层来源于低山丘陵的洪积冲积物,质地为粗砂和细砂夹粉砂,表层壤化较好,属于褐土,适宜早季作物生长。分布范围在低山丘陵区的外围,泥沟、古邵、周营、沙沟、薛城、滕县一线平原区。山前缓平地地处转折带上,属于剥蚀堆积平原。地面平坦,比降甚小。第四系沉积物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加厚。分布在滕县、薛城南北一线和曹庄、坊上、古邵、马兰一线的窄狭范围内。
  三、洼地分布面积128.1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8.80%(其中交接洼地111.72万亩,河漫滩1.3万亩,沿湖洼地12.16万亩),集中分布在台儿庄沿运河和滕县西部濒湖地带。多为冲积、洪积和湖相沉积物组成,表层质地多为重壤和粘质土。因地势缓平低洼,排水性能差,积水内涝是洼地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遇暴雨,洪水漫溢农田,造成涝灾。如能充分利用排灌设施,解决排涝和灌溉问题,适宜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潜力今}}局部洼地可通过改造,发展淡水养殖或种植水稻。

知识出处

枣庄市志

《枣庄市志》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连绵延续经久不衰。明、清至民国,枣庄市今辖区原膝县、峄县所修志书达20种之多。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旧志体例多因袭相沿,内容杂芜俱陈,但所载地方史料,仍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不失为重要文化遗产。”一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枣庄市人民政府于80年代初建立了新的修志机构,开始组织编修新方志。1985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史志办公室和市直机关各部门根据《枣庄市志》的编幕要求,开始商定市志各分志篇目。编写篇目的拟定,指导和促进了入志资料的搜集;随着搜集资料的进展,又充实、调整、完善了各分志的篇目。从分志篇目初定起,广大修志人员查档案,阅典籍,录口碑,广征博采,历时三载,搜集文字资料数以千万计,和大量图片、实物。经过对资料考证、筛选,全面开始分志编幕。市志各分志初稿草成以后,市直各部门分别组织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知情人士,反复进行了资料核实和志稿审定。在分志成稿的基础上,市史志办公室总幕合成((冬庄市志》稿,最后由枣庄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幕委员审定出版。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