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价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43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物价管理
分类号: F726.2
页数: 5
页码: 495-499
摘要: 1928~1937年,枣庄商会、同业公会对私营商号经营面粉、白布等生活必需品规定限价和公议价格,但难以有效地控制。
关键词: 物价政策 物价管理

内容

1928~1937年,枣庄商会、同业公会对私营商号经营面粉、白布等生活必需品规定限价和公议价格,但难以有效地控制。1938~1945年日伪时期,交易所对集市出示限价收购物资或以货易货。1946年,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工商总局鲁南分局赵峰支局曾驻枣庄南马道尹家楼。是年赵峰支局贯彻总局关于当前的物价与战备等间题的命令和对鲁南物价发生波动的趋势安排的具体对策。1948年11月枣庄彻底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保障群众生活,制止物价暴涨,曾采取建立交易所,对食盐、纱布等重要物资实行限价,监督控制大宗采购,加强摊贩管理等四项措施。
  建国后,贯彻实施国家“坚持物价基本稳定”的方针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价格管理体制。
  物价集中管理与改革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枣庄市场交易管理所宣传贯彻国家统一货币流通,组织粮、棉、布等物资抛售,加强市场交易管理精神,使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下来。境内物价指数以1950年为100,1951年、1952年市场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为110.2,100.5,农村Z业品第六卷物价计量工商管理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14.2,98.4,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分别为121.3,98.5。
  1953一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贯彻执行国家巩固物价稳定的方针,粮食、棉花、棉布、食油实行统购统销。1955年中央所管的农产品收购价、工农产品销售价有400多种,占购销总值的7000,绝大部分商品统一价格,市场调节的范围大大缩小。枣庄执行峄县政府下达的《关于加强当前市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严格控制统购、派购物资粮、棉、油、猪等的买卖,取消黑市交易和外运。对以粮食为中心的主要农产品之间的比价进行调整,提高部分粮食、生猪、鲜蛋、中药材等的收购价,降低棉花、花生等的收购价。对棉布、生活用煤、煤油、食盐等部分工业品进行有升有降的调整。1957年比1950年,境内农产品收购价指数提高4300,其中粮食类提高36.5%,经济作物类提高23.2%。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提高1.2%。以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的工农产品综合比价缩小20%“一五”期间,境内生产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1958一196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其间“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并出现三年经济困难。1958年底,农产品集市价格高于计划价格3~5倍。1960年则达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2月,小麦每斤5元,猪肉10元,地瓜叶0.3元。为平衡供需,回笼货币,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境内于1961年对自行车、钟表、酒、针织品、糖果、糕点等少数商品实行高价敞开供应,一般较平价高3倍左右。上海凤凰牌自行车平价155元,高价650元;糖果平价0.8元,高价4元。1962年国家提高小麦、玉米、花生、生猪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比1957年上升29.9%1963-1965年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境内冻结粮食、棉布、食盐、食油、煤炭等18类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扩大凭票证和定量供应商品的范围,由1959年的19种扩大到1962年的100多种,同时提高34种小商品销售价30-100%。三年调整时期,境内生产回升,经济好转,供应缓和,物价回落。1965年实行高价政策的商品价格基本上回降到平价水平。以1957年为100,1965年市场零售价格指数为107,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8.6,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116,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贯彻中央冻结物价政策,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但商品价格与价值日趋背离,集市贸易受到很大限制。1966年百货类、文化用品类商品地区差价缩小,取消了差价中利润部分和第二、第三环节中的经营费及其大部商品城乡差价中的运杂费。1967年8月,按中央《关于进一步实行节约闹革命,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加强资金、物资和物价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及时冻结了物价。1976年国营零售物价指数比1965年仅上升1.3%0“文革”中物资i乏,日用消费品供应紧张,粮食、食油、白糖、猪肉、火柴、肥皂、洗衣粉、毛线、棉布、棉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实行凭票限量供应,存在着有票无货、变相涨价现象。1975年,集市贸易作为“资本主义尾巴”批判,关闭“自由市场”,办“社会主义大集”,通常是有市少货,价格无常。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国民经济新的发展时期,对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进行初步改革。
  1978年5月,国家大幅度提高18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其中粮、油、猪、蛋、鱼等提高20-50写。11月,提高肉、蛋、鱼等8种副食品销售价格,幅度一般为25-3500,蔬菜价格维持1978年水平。同时对每个职工每月发给副食品价格补贴费5元。
  1979年11月国营部分副食品零售价格调整情况表1979年起,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境内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扩大农副产品议购议销,其价格略低于集市贸易价格。1981年11月起,国家降低涤棉布价格,平均幅度为·18%;提高烟酒价格,幅度为5^-50%。1982年,城区蔬菜销售网点由国营公司交给蔬菜生产基地经营,放开了城镇市场蔬菜价格。9月,工业小商品价格亦实行市场调节。1983年1月国家降低化纤织品价格,幅度一般为14^-250001985年4月,国家取消粮、棉、油统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以内的粮食、棉花,实行“倒三七”(三成按原收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比例计价收购,油脂维持原比例收购价格。同时调整农村第六卷物价计量工商管理粮油销售价,实行购销同价。5月,国家取消生猪、鲜蛋等鲜活商品的派购制度,实行有指导的议购议销。同时起,按国家规定对每个职工每月发给肉食补贴费5元。
  1985年,市中区农产品列入合同定购的粮食、油料仅有小麦、玉米、花生三种,其余由农民自行掌握购销。是年三类工业品价格已全部放开,手表、电风扇、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永久、凤凰、飞鸽牌除外)等商品价格,由企业自行定价。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计划内、计划外价格双轨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可以分别执行计划价格,实行浮动价格和季节差价、花色差价、批量差价,还可以进行议购议销和代购代销。
  1985年比1978年,境内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59.2%;凭票限量供应的主要副食品、日用工业品等,已敞开供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2倍以上。以1950年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的工农产品综合比价指数,1978年为57.8,1985年为49.4. 物价监督检查1977年10月,市中区各商业企业开始建立物价管理规章制度,设置物价员,商品明码标价。1981年12月,各公社、街道办事处和商业、供销、粮食、物资、经委、财税、工商管理等部门及有关公司设立物价监督检查小组或专职、兼职检查员。至年底,计有监督小组8个,检查员82名,初步形成物价监督网。1982年,区人大、工会、团委、妇联和物价管理部门组成物价联合检查团,检查生产单位25家,饮食服务行业134家,国营、集体商店116家,查出的违价单位占受检单位27%。1984年,区物价检查所对商业、物资、农机等部门的经营进行审价及批发环节的价格检查。
  在企业中推行“定期自查、互查与物价综合部门重点抽查相结合,季节性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物价部门的专业检查与群众性检查相结合”的检查办法。是年开展物价检查17次,违价率为1800。为便于物价监督,建立物价业务档案1115份,从街道聘请4位退休职工作为义务监督员,以维护消费者利益。1985年,物价部门开始自身职能的改革,由单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在开展“物价计量信得过”活动中,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入手,帮助商业、供销、粮食等部门制订“信得过”评比标准,帮助黄庄煤矿、渴口煤矿提高煤炭质量,降低含歼率。是年,人民商场、抱犊综合商店、大庆粮店获得“物价计量信得过”标牌。市中区医院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收费标准,在全市同行业检查评比中获第一名。是年10月全区开展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自查单位111个,自查违价金额2.4万元,收交罚、没款3.09万元。11月,区物价局贯彻市政府《关于严格控制市场物价的通知》,重点加强对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和稳定肉、蛋、菜、果等鲜活商品价格,制止乱涨价风。1985年共组织物价检查16次,违价率为32%.市中区物价检查处理情况表第二章标准计量建国后,境内计量管理先后由峄县科委、枣庄市标准计量所、枣庄市标准计量局负责。1986年,市中区成立标准计量所,负责市中区计量管理工作。
  第一节计量制度建国前,境内市面度量衡器皆为木尺、木升、提端、杆秤。度量衡制沿用秦制、苏法、朝法,较为杂乱。度器木尺有白布尺(米尺)、市尺(标准7寸、6寸不等)。量器斗斗升升各有差异,有的一升折合现在15市斤、16市斤。杆秤有苏法(15.3两为1市斤)、朝法(16两为1市斤)。有的一杆秤标有两种刻度,籍以朝法买,苏法卖。1951年1。月,境内执行国家统一以市制为单位的计量单位制。1959年6月,国家确定以“米突制”(简称公制)为基本单位、十进十退为特点的计量制度,原16两为1市斤改为10两为1市斤,1公斤为2市斤,1公尺为3市尺,境内取缔旧杂制。1978年,境内中医处方斤、两、钱改为克、毫克。1985年9月8日,境内贯彻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计量管理由行政管理转为法制管理。
  第二节衡器制修、检定19世纪中叶,滕县羊庄唐姓衡器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