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农业经营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401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农业经营管理
分类号: F306
页数: 6
页码: 377-382
摘要: 建国后,农业由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集体经营和联产承包经营。
关键词: 农业经营 农业管理

内容

建国后,农业由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劳动、统一分配的集体经营和联产承包经营。随经营体制的变化,计划、劳动、财务、物资诸方面的管理都有相应改变。
  第一节计划管理土地私有时,农户本着自给自足原则作出生产经营打算。农业合作化期间,一般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集体制订生产经营计划。人民公社化初期,实行人民公社“一本帐”,对生产队统一下达生产计划。1962-1978年,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计划管理长期沿袭生产队对生产大队、生产大队对人民公社逐级负责的模式,“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一直不得克服,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十分突出。1978年境内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境总面积46.9%,而适宜发展的林牧业,其收入仅占农业总收入的4.400;境内适宜发展的油料、麻类等经济作物,其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在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小麦、玉米、地瓜“三大作物”即占8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村队及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作出生产经营计划,农业经济结构趋向合理。1985年比1978年,林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提高5.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提高7个百分点;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三大作物”中的玉米、地瓜减少3.6万亩,谷子等杂粮得以发展;副业发展尤快,其收入增长4.3倍。
  第二节劳动管理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内解放区分得土地的农民曾组织变工组。1950年土地改革后,境内组织起农业生产互助组,实行集中劳动或人工互换、粮工互换。1954-1958年,农业生产合作社下分生产队、副业队、林业队,各业劳动力服从社委会统一调配,以生产第四卷农业小组为单位出工,根据劳动和思想表现评定个人工分,参加年终分配。1958^1961年,劳动力由人民公社统一调配,实行军事编制,大兵团作战,形成“出勤不记工,干活一窝蜂”的局面。
  1962-1966年,贯彻落实《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推行小段计划、小段包工、小组作业、小段评比的“四小”管理制度,社员生产积极性初步调动。
  1966一1976年“文化大革命”+年,境内推行自报公议的“大寨记工法”(又称大概工),形成“出勤不出力,记的一样工”的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劳动管理由高度集中转向相对分散,农户可独立安排劳动和自行组织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62~1978年,16年间农业总收入提高2.7倍;1978-1985年,7年间农业总收入提高3.6倍。
  1978年后,农村劳动力不断投向乡镇工业,更多地则是投向第三产业。
  1985年,从事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为42828人,比农村劳动力全部从事以上行业的1966年,人数减少15.7%。从事乡镇工业的劳动力为9361人,比乡镇工业发展初期的1972年增长1.8倍,比建区前的1975年增长70.5%。普遍实行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及外出临时工迅速增加。
  1983-1985年,建筑业由3875人增加到6228人,增长60.700;交通运输业由2107人增加到4408人,增长110%;商业饮食服务业由1103人增加到2042人,增长85写;外出临时工由1966人增加到2992人,增长52.2%。
  第三节财务管理农业合作化以前,生产资料私有,经济由农户自理。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实行全社统一经济核算,成立民主理财委员会,明确财会人员职责,制定现金管理办法和现金审批权限制度。每年重要开支项目和决分方案,由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和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人民公社化初期,刮共产风,大搞“一平二调”,农业财务管理混乱。国民经济调整期间,确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建立财务制度,实行独立核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集体经济建立“双层经营”体制,重大财务事项多以公证后的经济承包合同形式出现,财务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经济核算一直存在高费用、低效益,重枣庄市市中区志积累、轻分配的问题。1976^1980年,每年农业总费用均占农业总收入38%以上,最高1977年达43.6%。除“大锅饭”的非生产性开支大外,生产中追求高产量、高指标,不讲科学、不讲成本,也是费用高的重要因素。孟庄公社冯庄大队商品肥费用支出最多一年为1754。元,占农业总费用的57%,平均亩施商品肥270斤,每斤粮食仅化肥成本就是七分钱。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境内农业费用降低,经济效益提高。每年农业费用占农业总收入一般在30%以下,最低1982年为25.3%。
  国家提出,农业税金和集体积累应占农业纯收入的200o.1976^-1980年,境内村队每年仅集体提留即占纯收入的20%以上,最高1978年达36.70001981年起,集体提留逐年下降,最低1984年下降到5.700。是年集体提留加上国家税金共占纯收入8%。集体积累过低,对于巩固农村合作经济、扩大再生产也是不利的。
  库手续,定期清点查看。人民公社化初期,对集体和社员物资实行“一平二调”,农业物资管理极其混乱。1962年以后,物资管理制度逐渐恢复。但受“大锅饭”的影响,有的村队放松物资管理,物资损失浪费严重。1980年前后,郭里集乡东街、丁庄、前小湾等村的喷灌机、喷雾器、犁、耙、地排车、氨水袋等物资长期放在露天暴晒雨淋,低值易耗品也无登记。
  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过程中,集体生产资料等用物大部分作价承包使用,少部分被一些人无偿占用或乘机侵吞。1982年,贯彻中共中央10号文件精神,对大、小队集体物资进行全面清理,以郭里集东街和前小湾大队为试点,向境内全面铺开,共挽回经济损失245万元。
  第四节物资管理1956年,境内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始建立物资管理制度,设专职保管人员,对农产品、种子、农具、农机、农药、化肥等物资进行妥善保管,严格出境内农业经济收入构成表境内农业不同经营方式收人表境内农业经济收益分配表境内农村粮食收益分配表(续表)说明:因普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续表与上表的统计项目内容有差异。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