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作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38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作物保护
分类号: F307.1
页数: 5
页码: 324-328
摘要: 境内共有农作物病害120余种,虫害9。余种,鸟兽害15种,草害110余种。其中主要病害31种,虫害47种,鼠害4种,草害19种。
关键词: 农作物 作物保护

内容

境内共有农作物病害120余种,虫害9。余种,鸟兽害15种,草害110余种。其中主要病害31种,虫害47种,鼠害4种,草害19种。与此同时,境内计有病虫天敌110种,相关有益动物37种。其中主要病虫天敌10余种,有益动物5种。
  1968年,枣庄市植保站在郭里集公社后古屯大队建立区境内第一个植物保护测报点,配备测报设备一套,黑光灯诱蛾器一部。此后是点为境内病虫害防治提供许多宝贵资料。1975-1983年,市植保站先后在境内增设孟庄公社峨山口大队、安城公社野岗埠枣庄市市中区志大队、齐村公社后村大队、税郭公社西南村大队、永安公社永安大队等测报点。1985年,经调整,保留有后古屯、后村和永安村三处测报点。
  1983年,国务院颁布《植物检疫条例》,全区始配备兼职植物检疫员6人,开展种子调进调出的检疫业务。
  建国后,境内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各种病虫害的特点,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的防治,尽力保护农作物。1962-1985年,每年挽回农作物果实损失200~300万斤,其中粮食150~250万斤,油料65万斤左右。每年还有120万斤粮油损失于病虫害上。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与防治小麦小麦主要病虫害有锈(条锈、叶锈、秆锈)病,黑穗(腥黑穗、轴黑穗、散黑穗)病,全蚀病,赤霉病,白粉病。主要虫害有麦蚜、红蜘蛛、粘虫、螃Aft、金针虫之害。
  小麦锈病。建国前经常发生,多单发“条锈”,严重时造成小麦叶片早枯而死。建国后锈病发生次数明显减少,较严重的为1974年,发病小麦1.3万亩,粮食减产10%01980年后,境内锈病基本得以控制。为控制锈病流行,1954年种植抗病品种黄县大粒半芒、徐州438扁穗麦,1959年施用0.5度石灰硫磺合剂、5%硫磺粉、代森按,1979年后施用敌锈钠、粉锈宁。
  小麦黑穗病。腥黑穗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1949年境内曾发生过此病。后采用盐水、石灰水浸种办法,基本消灭此病。散黑穗病多发生在单株或连株麦穗上,大片小麦发病较少见。
  1973年境内发生此病小麦1万亩,减产3万斤。防治此病,建国前采用轮作或拔去病株办法;建国后采用更换无病种子,使用赛力散、西力生农药拌种,病害逐年减轻。
  小麦红蜘蛛。是一种常发生性害虫。建国后年年发生红蜘蛛虫害,受害小麦1~4万亩。1955年境内受害小麦1.5万亩。郭里集乡后古屯村受害严重的250亩小麦,减产50写。1982年境内受害小麦多达5万亩,减产200万斤。防治此虫害,1953年采取麦田浇水法、锄擦法、撒干灰法、洒面糊水法,危害减轻;1954年用“666”粉或石灰硫磺合剂喷洒,防治效果提高;1982年推广使用锌硫磷乳剂喷洒,效果较理想。
  玉米玉米常发生的病虫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和玉米螟、三代粘虫之害。
  玉米螟。境内年发生玉米螟三代,其中一、三代危害面积较大。1962^1982年,共有5次大发生,面积在5万亩左右,虫株率达95%,减产20第四卷农业30%070年代初,境内普遍使用“666"毒砂防治玉米螟。1978年,齐村、后村、乔屯、郭里集、永安、周村等大队良种场玉米田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共1300亩。
  地瓜地瓜主要病虫害有黑斑病、烂根病、线虫病和地老虎、挤蜡之虫害。
  地瓜黑斑病。50年代境内病发较少。1962^-1972年,有6次大发生,采用温汤浸种法进行防治。1973-1985年,由于采用大屋窖贮藏瓜种和火炕育秧,病发仅有一次。
  地瓜烂根病。1965年境内开始发生,常年发病面积在200。亩左右,死苗1^400,一般春地瓜发生较重。80年代推广徐薯18, "77-6”良种,地瓜烂根病减轻。
  地瓜茎线虫病。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1965年齐村公社尖山子大队从江苏省丰县引进的地瓜农家品种“栗子香”,带有茎线虫病,1969年在齐村公社传开并逐渐扩散全区。通常为中发生,受害面积2000亩左右。
  1979年尖山子大队发病面积440亩,损失地瓜70万斤。至1985年,共有3次大发生,每次受害面积1-3万亩。
  1984年发病2万亩,减产15%;1985年发病2.6万亩,波及6个乡镇的20个村庄。
  高粱高粱病虫害主要是黑穗病,有高粱散黑穗和高粱丝病两种。建国后境内每年都有病发,多发生在单株或连株高粱穗上,大片高粱发病较少见。境内采用轮作、换种、温水浸种、赛力散农药拌种防治高粱黑穗病。
  1965年后,病害逐年减轻。
  大豆大豆病虫害主要有花叶病和豆虫、造桥虫、食心虫之害。其中豆虫、造桥虫虫害建国后年年都有发生。
  建国初,防治豆虫是以人工捕捉为主。
  1974年,齐村、孟庄,郭里集3处公社用白僵菌防治造桥虫害1100亩。1980年后,境内常使用乐果粉、粘虫散、敌百虫粉防治豆虫、造桥虫虫害。
  谷子主要发生线虫病和粘虫虫害,花生主要发生叶锈病、线虫病和蟒槽虫害,也都采取不同方法防治。
  普发性虫、鼠、草害与防治粘虫是一种暴发性害虫。境内一年发生三代,一代危害小麦,二、三代危害玉米、高粱、谷子。50,60年代粘虫出现较少。1976年粘虫大暴发,一代粘虫危害小麦3万余亩,郭里集公社营子、丁庄大队20%的小麦植株被粘虫吃成光杆;三代粘虫危害境内玉米等作物0.21万亩。1983年孟庄公社峨山口、大郭庄大队及安城公社部分地块一代粘虫暴发,因抢救及时,危害较轻。同年8月郊区、郭里集、孟枣庄市市中区志庄等公社三代粘虫暴发,危害玉米、谷子2.68万亩,其中吃成光秆面积1100亩。建国初期的预防方法,以人工捕治为主。1952年始用“666”粉剂,以沙布袋撒药防治。1968年始用粘虫散,以手动喷雾器施药。后使用机动弥雾器喷药,有效地控制受害面积。
  蚜虫包括麦蚜、大豆蚜、花生蚜、菜蚜等,是一种常发性害虫。蚜虫重发生时造成死苗和明显减产。1978年麦蚜重发生,危害面积3万亩。1982年郭里集、孟庄公社蚜虫重发生,百株蚜量100-500头,重者达2000头以上。对蚜虫的防治,1952年开始使用"666”粉、滴滴涕,1960年后采用马拉硫磷、乐果,1985年利用锌硫磷、敌百虫粉等高效低毒农药,危害基本被控制。
  地下害虫主要有螃槽、金针虫、缕姑等。蟒m危害约占地下害虫发生量的90%。地下害虫一般发生年份危害作物面积4万亩,使之缺苗35%;大发生年份危害面积6万亩,缺苗10-200。严重时缺苗率达3060%。1962-1983年,境内有4次大发生。1978年永安公社崔庄大队蟒槽大发生,死苗率达550001980年后金针虫危害严重,税郭、黄庄、郭里集公社部分大队受害。3月份危害上升,死苗率为10-3000。防治地下害虫,建国初以人工捕捉为主,或以信石精拌种。1954年推广“666”毒谷与小麦或玉米作物种子同播的办法,1966年开始使用剧毒广谱性杀虫剂“1605”拌种,1981年起推广锌硫磷拌种,对地下害虫进行有效的防治。
  田鼠70年代田鼠天敌大量减少,鼠害日趋严重。1981,1982年,作物鼠害面积每年7-8万亩,危害率8^-1300,重者达40^60%,年损失粮食600万斤。1982年,税郭公社沙沟大队700亩花生,鼠害率达45%,减产10.5万斤。1984年,郭里集乡后古屯村一农户种植的10亩玉米,有2.3亩全被田鼠吃光。灭鼠方法,人们习惯用捕鼠夹捕捉。60,70年代大量用磷化锌、氟乙酞胺毒饵灭鼠。1982年,市中区第一次统一组织灭鼠,统一拌药、统一投放,效果良好。1985年春,第二次统一组织灭鼠,对田鼠用磷化按毒饵,杀鼠率为30一9000。是年12月,第三次统一组织灭鼠,区农业局统一拌制与发放敌鼠纳盐毒饵,全区杀鼠率达68%。
  杂草境内为害严重的杂草有毛儿眼、剪子股、毛抓秧、黄x、小蓟、茅草、莎草、蟋蟀草、马齿觅、革丝子、野皂角、香麻料、小旋花等。一般年份平均每平方米农田自然生长杂草100200株。
  第四卷农业大豆冤丝,是危害大豆的一种恶性杂草,受害大豆往往萎黄至死。大豆冤丝一般以人工除治为主。1977年齐村公社南园大队用“鲁保一号”生物药剂防治,效果达百分之百。
  传统除灭杂草方法,是中耕和手拔。70年代中期,齐村公社南园大队农科队、孟庄公社峨山口大队农科队试用除草迷除草,效果良好。1982年,齐村、黄庄、安城、孟庄4处公社推广使用二甲四氯防治麦田杂草,除草率为80-90%。1984,1985年,孟庄、安城、齐村3处乡镇在1000亩花生、西瓜地里使用拉索、杜尔除草,除草率为80-90%。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