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企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36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企业管理
分类号: F272
页数: 6
页码: 290-295
摘要: 生产管理1956,1957年,个体手工业者组成的生产合作社、组,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生产管理保留小手工业传统性管理的特点。各生产合作社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设主任、副主任,管理日常生产。境内客生产社参照峄县工业科、手工业生产联合社下达的年度产值、利润两项指标计划,主要根据加工订货合同或市场需求来组织产品生产。产品直接受客户和消费者检验。其间,生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生产稳定增长。
关键词: 企业管理 经济管理

内容

生产管理1956,1957年,个体手工业者组成的生产合作社、组,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生产管理保留小手工业传统性管理的特点。各生产合作社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
  理事会设主任、副主任,管理日常生产。境内客生产社参照峄县工业科、手工业生产联合社下达的年度产值、利润两项指标计划,主要根据加工订货合同或市场需求来组织产品生产。产品直接受客户和消费者检验。其间,生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生产稳定增长。
  1958-1960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合并为“合作工厂”,按国营企业“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厂长负责的形式管理生产,各企业统一由人民公社管理。“一大二公”的体制和“大办钢铁”的影响,使企业的生产管理陷人混乱。
  1962-1965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恢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生产管理制度,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生产单位编制月、季、年生产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批。“文化大革命”期间,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被视为“管、卡、压”,遭到批判,产品出现粗制滥造现象。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扩大。推行经济责任制,厂长负责制,企业有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职工个人所得与企枣庄市市中区志业经济效益挂起勾来,对企业考核,由单纯考核产值转向重点考核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1984年上半年,区经济委员会根据区属各企业完成利润、产值指标情况给予奖罚,对超利润、产值计划1%者,分别奖全员工资的1.400和0.700,结果有6个单位受奖,1个单位受罚。1985年,逐步完善企业品种、产量、产值、利润、成本、质量、劳动生产率、原材料消耗、设备完好率、资金周转率等10项指标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企业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计划员、统计员、生产调度员、质量检查员,制订月、季、年生产计划,企业和主管部门加强生产调度。
  市中区工业企业生产原材料来源主要靠自筹自采。部分原材料,如区属企业毛纺厂的羊毛,橡胶厂的橡胶,钢制家具厂的钢材,五金厂的铁皮,水泥厂的水泥包装纸等,其在系统内分配的,仅占全年所需原材料的102000。市中区工业产品,除铁矿粉、煤炭等部分产品纳入国家计划调拨外,其它皆自产自销。各企业设供销科(组),配有专职或兼职推销员。企业对推销员根据其推销情况给予报酬或奖励。计划外煤炭和水泥、呢绒、汗布、卫生陶瓷、耐火材料、镀锌铁丝等产品销至省外,有的销至国外。
  技术管理
  1977年,全区工矿企业技术革新项目150余件(五金厂52件),价值20万元。1978^1985年,工业企当卫开发产声26种,300多个花色,受国家、省有关部门奖励的有8项。扩充、更新设备由2844台增加到5759台。完成技术改造项目24项。建材行业研究利用煤研石代替粘土原料生产煤研石砖和普通硅酸盐水泥,节约了耕地,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区、乡水泥厂的水泥检测设备基本配齐。1980年后,企业和主管部门逐步设立技术组、股、科,建立技术改造申报制度。较大企业如第二毛纺织厂、卫生陶瓷厂设有技术攻关小组。1985年,区属工业共有科技人员47人,其中工程师18人。1984,1985年,市中区企业整顿,将产品标准化管理纳入检查验收标准之一,企业制订达标方案和具体措施。纺织行业普遍设立产品质量检查科,配备专职质量检查员。1985年11月,市中区计量标准所成立,开始对标准化管理进行专业性指导。
  市中区工业企业获奖工艺、产品表
  部分乡镇企业在开发产品、上项目过程中,市场信息不灵,对产品寿命周期、市场供求关系、原料来源,技术设备、品种质量、综合效益等考察、鉴定不细不准,致成产品决策失误,盲目建厂投产并迅速停产关闭。
  劳动管理
  1956-1958年,国营、集体企业招工、调动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由劳动人事部门管理。按国家规定实行技术、行政级别工资制。手工业合作社(组)实行计件工资制或分成制。1961年,部分工业企业实行计件工资加奖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对“物质刺激,奖金挂帅”的批判,取消奖金制度和计件工资制,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企业出现“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非正常情况。1978年后,工业迅速发展。社办企业除领导干部和专业技工外,普遍采用“亦工亦农”轮换工、临时工制度。工资形式为生活补贴加投资记农业工分,参加农业年终分配。
  1980年开始,社办企业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或计件工资制。1984年起,国营、城镇集体企业新招工实行合同制。
  1985年,区属工业企业有固定工2469人,合同工334人,临时工790人,计划外用工1094人,合计4777人。是年全区工业企业普遍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区属企业对主管部门承包形式有:产值、利润指标承包,上缴利润分成承包,经济效益与工资挂勾承包。车间对企业,一般是产量、质量、消耗、设备完好率四项经济指标承包。车间对职工一般采取计件、超产奖励和百分制等级计酬,奖罚月、季兑现办法。乡镇、街道企业对主管部门,一般由一人牵头、集体承包,包产量、产值、利税。企业实行厂方、车间、职工“一条龙”承包计奖制,包产量、质量、三大消耗、盈亏、安全生产五项指标,奖罚年终兑现。严格实行承包制,孟庄乡水泥厂劳动出勤率为98%,工时利用率为97%;区属第二毛纺织厂,亏损由上年的126万元下降到37万元。
  财务管理
  1956,1957年,境内厂矿集体企业因规模较小,普遍实行一级经济核算,执行全国手工业集体企业会计制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集体企业资金来源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股金和从利润分配中提取的公积金。集体企业实行民主理财,年间会计定期公布帐目,年终决算的盈余分配方案,需经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税后利润分配比例:上缴县手工业生产联合社合作事业建设基金2000;提留公积金4000,公益金3000;劳动分红10%.1958^1961年,受“共产风”影响,“合作工厂”执行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独立核算,统负盈亏,取消劳动分红,利润全部上缴主管部门,企业亏损由主管部门弥补,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由主管部门拨款或从银行贷款解决。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挫伤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1962年,随国民经济调整,境内合作性质的厂第三卷工业矿恢复集体企业会计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把财务管理当成“封资修”管、卡、压的东西进行批判,一度造成财务管理的失控和混乱。1979年后,市中区工业企业逐渐试行二、三级(厂方、车间、班组)经济核算,车间设核算员、统计员或记录员,他们为企业财务部门核算产品成本提供原始依据。
  1985年,区属第二毛纺织厂试行二级核算,原毛利用率提高,直接费用降低。
  街道工业,基本执行集体企业会计制度,实行自负盈亏、上缴管理费的形式。在成本核算方面,成本项目控制不严,存有乱挤占成本的现象。1985年,街道工业相应配齐财务人员,财务制度正在建立健全。
  乡镇企业,在发展中政企不分、不合理地支配企业资金、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比较突出。1985年比1978年,乡镇办工业企业总收入增长355%,费用支出增长744%,纯利润下降1%。是年,企业上缴利润占总利润7200,乡镇非生产性开支占上缴利润52%,超过政策规定一倍以上。对企业来自上边的集资摊派多达20种。
  这样,使企业发展缺乏后劲,且不能如实地反映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上报产值存有浮夸现象。
  附:1985年区境内中央、省、市、其他区乡属工业企业名录
  (续表)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