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材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135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材工业
分类号: F4
页数: 9
页码: 252-260
摘要: 《枣庄市市中区志》中对建材工业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建材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水泥
  生产经营1970年,枣庄镇投资300。元,于孔庄东建矾土水泥厂,设备有马蹄窑1座,柴油机1部,小球磨机1台和石臼等。1971年,经三个月研制,生产275号铝矾土水泥500公斤。1972年,完成投资7万元,建1.5X6立窑1座,购置设备值4.5万元,当年生产矾土水泥3000吨。1973-1975年,共生产矾土水泥5205吨。
  1976年建新厂,更名市中区矾土水泥厂,年产矾土水泥4483吨,产值53.8万元,利润1.84万元,税金7万元。
  1977年郭里集公社水泥厂,1979年渴口公社水泥厂,1980年周村、孟庄、安城、黄庄公社水泥厂,建成投产。是年全区水泥厂7家,共有职工1948人,生产矾土水泥1967吨,硅酸盐水泥34962吨。是年起,国内矾土水泥需求量下降,当地矾土原料质量亦降低,连续二年,矾土水泥销售利润降至0.35,0-38万元。1981年,齐村、西王庄公社水泥厂建成投产,郭里集水泥厂因地处居民区、污染环境严重关闭。
  1982年,区矾土水泥厂改产普通硅酸盐水泥,西王庄水泥厂因产品达不到标号停产。1984年,郭里集乡新建水泥厂和市郊乡水泥厂同时竣工投产。
  安城乡水泥厂在枣庄市建材科研所指导下,以煤研石代替粘土作原料试制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成功。1985年,全区水泥厂9家,职工1810人,固定资产原值1255.72万元,设计总能力23.3万吨,实产14.77万吨,产值808.44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7.3%,利润129.2万元,税金53.87万元,比1976年利、税分别增长69,6.7倍。是年9家企业全部配齐压力试验机、抗折试验机、振动台等水泥检测设备。产品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销往江苏、安徽、临沂、济宁等省地。
  1977~1985年市中区水泥厂产量表
  1985年市中区水泥厂概况表
  说明:孟庄水泥厂设计生产能力包括尚未投产的扩建部分4.4万吨。
  市中区水泥生产主要经济指标表
  重点企业
  “枣庄市矾土水泥厂”:区属集体企业。位龙头西路,占地26667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0064平方米。设计能力年产水泥4万吨,设备有曰2米X6米液压往复式立窑1座,必1.5米X5.7米球磨机2台,以及破碎机、成球盘等其它设备共45台套。1970年为枣庄镇建厂。1972年,枣庄市科委拨款10万元建立窑1座,职工100人,生产矾土水泥1203吨。
  1976年,山东省建材局拨款216万元在龙头西路筹建市中区矾土水泥厂新厂。1978年,I日厂职工361人,生产矾土水泥3700吨,产值70.36万元,利润5.66万元,税金8.7万元。是年,“立窑锻烧矾土水泥新工艺”科研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1-1979年,累计生产矾土水泥16588吨,省建材局调拨10950吨,自销5638吨,盈利12.7万元。1980年,新厂建成,更名枣庄市矾土水泥厂(区属),旧厂报废。由于国内矾土水泥需求量下降,当年转产普通硅酸盐水泥6862吨,仅生产矾土水泥1967吨,总产值78.04万元,利润0.35万元,为建厂来最低谷。
  1982年起,全部生产硅酸盐水泥,产品畅销,利润回升,当年销售量达23038吨,实现利润13万元。1985年,产品检测设备有压力试验机、抗折试验机、碳定仪等各1台,感型机2台。
  全厂职工285人,固定资产原值309.3万元,水泥产量35300吨,产值228.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025元,利润31.3万元,税金18.8万元。
  产值和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1978-i1985年,累计利润112.75万元,年均14.9万元;1979~1985年,累计税金53.2万元,年均7.6万元。
  郭里集水泥厂:系乡镇企业。位于郭里集乡前古屯南。厂占地83250平枣庄市市中区志方米,建筑面积9027平方米。1977年,郭里集公社投资15万元将原磷肥厂改建为水泥厂。设计能力1万吨。
  1978年投产,职工133人,生产硅酸盐水泥5504吨,产值20.3万元。1980年,生产水泥8000吨。1981年,因对村庄污染严重,厂迁移现址。公社投资145.5万元,银行贷款104.5万元,进行施工安装,设计能力为4.4万吨。拥有2.2X8机械立窑1座,1.83X7球磨机2台,200m3/分罗茨鼓风机1台,提升机9台,螺旋输送机5台,破碎机7台,包装机1台。动力机械总能力1603千瓦。固定资产原值270万元。
  1983年11月三次试车失败。1984年4月正式投产,当年生产水泥1.53万吨。1985年,职工350人,生产水泥3.22万吨,产值164.33万元,利润22万元,税金9万元。是年在山东省建材科学研究所工程师指导下,采用以煤研石代替粘士原料新技术获得成功,熟料标号由原来的425号提高到525号。产品销往江苏的兴化、沐阳、高沟、盐城、建湖、淮阴、吴县、涟水、苏州等地。
  孟庄水泥厂:系乡镇企业。1978年7月,孟庄公社投资31万元在双山子建厂。设计能力1万吨。1980年4月投产,当年生产水泥5235吨。1984年3月,孟庄乡投资260万元开始扩建4.4万吨的水泥生产线。1985年,职工172人,原设备生产水泥1.3万吨,产值66.4万元,利润28.6万元,税金6.6万元。是年新旧生产设备主要有:1.5X6.5普通立窑1座,2.8机械立窑1座,球磨机4台,压力试验机、抗折试验机、振动台各1台。动力机械总能力579千瓦。企业占地面积47737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174平方米。
  水泥制品
  1970年,枣庄镇建筑社(后更名市中区建筑公司)始建水泥预制车间,生产楼板和擦条,平均年产0.4万件,自产自用,计入工程造价。1978年,孟庄公社在侯宅子村北建预制厂,职工30人,生产水泥瓦、楼板、凛条等3.6万件,产值18万元。1979年郭里集、永安、齐村、西王庄、周村、郊区公社预制厂,1980年渴口公社预制厂,先后建成投产。是年全区预制厂8家,职工543人,生产水泥制品87.57万件,产值452万元。同时,市中区房管所始生产水泥楼板,自产自用,年产0.66万件。1981年,永安、渴口、齐村、周村公社预制厂因水泥紧缺、经营亏损而停产,全区生产水泥制品仅22.3万件。
  1982年,永安、周村预制厂恢复生产,郭里集预制厂因产品积压、企业亏损停产。1983年,基建迅速发展,楼板、砌块、管道等产品供不应求,安城、税郭公社新建预制厂,渴口公社预制厂恢复生产,但周村、西王庄公社预制厂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停产。1985年,市中区建筑公司预制车间分出,成立市中区建筑公司预制厂。是年全区预制厂7家,职工174人,生产楼板等预制品13.16万件,产值155.2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4%. 砖瓦
  20世纪初,中兴煤矿公司在今利民路枣庄市耐火材料厂东部建筑6座圆型砖窑,月产砖20余万块。1930年,中兴公司制炼处所辖此处制砖厂拥有砖窑18座,烘坯炉1座,打土机4台,轧砖机5台,年产砖数百万块。
  之后,砖厂对设备进行改造,新建椭圆型西式烧砖窑18座,每座容量18万块,每月出窑3次。1933年,产红砖700万块,红瓦147.6万片,青砖25万块,青瓦20.6万片。(另产缸砖40中兴煤矿公司砖厂万块)1934.1936年,青红砖瓦年产量均超过一千万块,为鲁南地区最大的砖瓦厂。1938年日军侵占枣庄后,为其侵略需要,将停产的中兴公司砖瓦厂恢复生产。解放战争中,是厂毁于战火。
  建国前后,民间采用粘土、木制模具人工脱坯烧制青砖、青瓦。大号青砖为460毫米X220毫米X110毫米,重16市斤;中号为320毫米X160毫米X80毫米,重12市斤;小号为280毫米X140毫米X70毫米,重8市斤。青瓦有大瓦、中瓦、勾头瓦、鱼鳞瓦等。
  1954年,枣庄镇在渴口村南建红星砖瓦厂,有土窑2座,职工80人,年产青砖60万块,青瓦10万片。1956年改为马蹄窑,职工250人,年产青砖105万块,青瓦15万片。1960年,枣庄市拨款24万元,在王林建34门轮窑1座,置切砖机,轧瓦机,设计能力年产砖1000万块。1963年8月建成投产,定名枣庄市砖瓦厂,归市属企业。红星砖瓦厂当年报废。1971年10月,枣庄镇投资10万元,在枣庄镇焦宝石矿西部建枣庄镇砖瓦厂,有砖窑1座,专用设备2台,职工102人,年产粘土砖5万块。1975年,枣庄镇砖瓦厂归焦宝石矿统一核算。同年,安城煤研石砖厂建成投产,有挤砖机一套,职工50人,年产煤研石砖217万块。1976年,枣枣庄市市中区志庄镇砖瓦厂更名为市中区砖瓦厂。是年区、社砖瓦厂2家,职工135人,生产砖681万块,产值22.63万元,利润8.03万元,税金1.55万元。1977年,安城公社在王庄村南新建砖瓦厂投产。1978年,枣庄市砖瓦厂厂房、轮窑归属黄庄公社,命名王林煤研石砖瓦厂。郊区、税郭公社煤研石砖厂和孟庄公社砖厂建成投产。市中区砖瓦厂,安城、税郭、郊区公社砖瓦厂,应用煤研石作原料,实现机制坯、大型轮窑或立窑机械化生产,砖瓦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0年,全区砖瓦厂7家,职工786人,生产砖3964万块,瓦150万片,产值153.47万元,利润5.08万元,税金3.99万元。19801985年,孟庄、齐村、税郭、西王庄、黄庄、郭里集、安城、永安等公社的8家社队联办砖厂和西王庄;渴口、永安3处公社砖厂相继建成投产。1984.1985年,孟庄乡、齐村镇、西王庄乡的乡村联办砖厂和孟庄乡办砖厂皆因毁坏耕地严重、产品滞销而停产。1985年,全区砖瓦厂14家,其中区属1家,乡镇办9家,乡村联办4家,共有职工2292人,生产砖17477万块,瓦218万片,产值939.07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8.4800,全员劳动生产率4201元,利润23.74万元,税金10.84万元。
  王林煤砰石砖瓦厂:系乡镇企业。
  位于黄庄乡王林村东。其前身是枣庄市砖瓦厂,隶属枣庄市建设局。1978年停产下马,人员、机械设备并入枣庄市第二煤研石砖厂。留存34门轮窑1座及厂房,折价28万元转卖黄庄公社,随命名王林煤研石砖瓦厂。1980年,职工24人,生产粘土砖920万块,瓦71万片,产值49.6万元,利润9.2万元,税金6.5万元。1981年,黄庄公社投资12万元,整修加固轮窑,烟筒由35米加高到45米。1984年,黄庄乡投资14万元更新设备,切砖机300型更换450型。1985年,职工251人,生产砖1800万块,瓦85万片,产值90万元,利润6.2万元,税金2.7万元。机械设备有带式输送机5台,离心式潜水泵3台,反击式破碎机、挤砖机组、制瓦机组各1台。动力机械总能力458千瓦。厂占地面积5328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325平方米。
  石灰、石料
  1924年,中兴煤矿公司制炼处所辖石灰厂正式建成。厂建小石灰窑8座,大石灰窑4座,每月出窑分别为2,5次,每窑每次产石灰分别为120,180吨。原料是峄县城北裴山之青色石灰岩。1933年产量达5418吨。1946年停产。
  建国前后,齐村、税郭、郭里集、渴第三卷工业口等地均有私家或联户烧制石灰者。
  工艺采用暗火闷窑法:挖出地槽后,四周用砖、土坯或石头砌成高出地面的围墙,炉底部以条石作炉算,将石灰石砸成四五公斤重的石块,与炭泥饼或炭矶石隔层垒装,然后碎渣封顶,柴草引燃。每窑可烧石灰5^-7吨,15天左右出窑。
  1951年,枣庄镇石灰窑业两户,从业人员33人,资金4322元。1955年底,镇内石灰窑业6户20人。1956年,有5户13人组成石灰生产合作组,年营业收人2.4万元。
  1955年,境内私营石灰窑20户。
  安城率先成立石灰窑社,从业人员70人,当年产石灰120吨,1958年“大炼钢铁”时停产。1963年,邵士奎等人的私营石灰窑合并成立枣庄镇建筑社石灰窑厂,于薛庄西首新建石灰窑2座,职工10余人,年产石灰2400吨。1969年,是厂改建为建筑社耐火砖车间。
  1973年,齐村公社石灰厂开工生产,有漏窑1座,职工40人,生产石灰9500吨。1976年,西王庄石灰石料厂、安城石灰厂、永安石灰厂建成投产。至此,全区社办集体石灰厂4家,职工122人,年产石灰31350吨,产值66万元。1979年,税郭公社建石灰厂。
  1981年,税郭、安城石灰厂因亏损关闭。1985年,乡镇办石灰厂3家,职工110人,生产石灰13349吨,产值34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0.31%o.1976年4月,黄庄公社投资8万元在宋岭村北建成石料厂,有破碎机1台,职工47人,当年加工石子4000立方米,产值4万元。1979年,郊区公社在丁庄西建石料厂,职工57人,加工石子8000立方米。同年4月,黄庄公社石料厂改建水泥厂。1985年,市郊乡石料厂职工20人,加工石子1.6万立方米。
  陶瓷
  清末,山西人、淄博人在齐村开办陶瓷窑场,生产缸、罐、盆、碗。民国初年,齐村有樊、范、崔、黄、张、李、邵、冯、翟、王、杨、陈等12家开办小窑。一窑需8人,一年出4窑,产品有缸、碗、盆、砂壶、酒具、蒜臼等。30年代,齐村一带计有12.家缸窑,10家盆窑,7家砂壶窑,18家碗窑。1951年,齐村缸、盆、碗窑由建国前夕的5家恢复发展到36家。1955年3月发展到69家,从业者169人,固定资产共1.3万元,流动资金7855元。1956年,私人窑场加人远大陶瓷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10月转为县属国营企业,更名峄县齐村陶瓷厂。
  1974年12月,枣庄镇耐火砖厂派员到淄博学习卫生陶瓷生产技术,新建倒烟窑,增添球磨机、破碎机,设枣庄市市中区志立卫生陶瓷车间。1976年投产,产品有蹲便器、坐便器、高水箱、低水箱、返水管、20时面盆、16时面盆、圆面盆、401盆式便器等,当年职工64人,生产卫生陶瓷800件,产值1.76万元,利润0.8万元。1977年,陶瓷车间分出,成立市中区卫生陶瓷厂。1978年,是厂有职工20人,专业生产设备9台,生产卫生陶瓷1046件。·1981年,更名枣庄市知青陶瓷厂。1982年,恢复原厂名。是年贷款,135万元,建年产10万件卫生陶瓷生产工艺线。1983年投产,职工263人,年产量77447件,产值76.15万元。1985年与国家建材研究院陶瓷研究所合作,进行生错乳白釉的试制工作。经过25次44个配方的试验,卫生陶瓷釉面白度由原来普釉60度提高到生错乳白釉70.8度,达到部颁标准。同时建成釉面砖大型喷釉机生产线。是年职工202人,生产卫生陶瓷2.89万件,釉面砖5万平方米。卫生陶瓷烧成合格率为86.8%,一等品率为37.700。产品产值75.41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0.7%。市中区卫生陶瓷厂生产原料,除石英、焦宝石、粘土、石灰石取之于当地外,大同土、介休土、介牌士来自山西、湖南,球石、叶腊石来自河南、浙江。卫生陶瓷产品大多销往丹东、沈阳、本溪、蚌埠、巩县、济宁、上海等地。
  1985年,销售卫生陶瓷2.91万件,釉面砖4.1万平方米,销售收人总额82.88万元,盈利4.17万元,抵补历史亏损,尚亏2.9万元。当年免税偿还贷款9万元。
  1985年,市郊乡建筑陶瓷厂建成。主要设备有滚道窑炉1座,压力机3台,设计能力年产壁面砖30万块,总投资40万元。
  膨胀珍珠岩
  1984年,孟庄乡在龚庄村西始建珍珠岩厂,置焙烧炉1座,烘干机1台,以及其它辅助设备,1985年建成投产。产品是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具有容量小、导热系数低、防火、吸音、无毒、无味、不燃烧、抗腐蚀、抗虫蛀、耐酸碱等特点。原料有珍珠岩矿石、黑R岩、松脂岩、玻基斑岩等,主要来自河南商丘,年进料600吨。1985年,职工45人,生产膨胀珍珠岩及其板型、瓦型制品2800立方米,产值9.21万元,利润0.95万元,新产品免税。
  油毡
  1973年,枣庄镇车站生产大队(车站居委会前身)在后石碑建油毡厂。1974年8月投产,由枣庄镇工交办公室主管。1982年,车站居委会在前石碑改建新厂。1984年西王庄乡油毡厂,1985年市郊乡油毡厂、齐村镇第三卷工业油毡厂,建成投产。车站油毡厂划归市中区龙山路街道办事处管理。至此,全区油毡厂4家,职工196人,年产油毡18.23万卷,产值310.9万元,利润3万元,税金10.9万元。

知识出处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志》

枣庄市市中区,包括市区及周围11个乡镇,总面积375平方公里,1985年人口32.8万人。市中区地处苏鲁豫皖之间,淮海地区中心地带,自古即为战略要地,“北负蒙峰,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充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实扼山东之南大门。枣庄市区屏障一北郊卓山姊妹峰,石壁削立,为震旦纪砂岩,南处北山大断层,与石炭纪煤系接触。卓山两峰,犹如一对忠诚的卫士,守卫着亿吨储量的鲁南煤城。卓山以南盆地藏煤炭,以东岗丘藏铁石,以北以西坡麓梨、枣、樱、植闻名遐迩。素以“质优色美”称著的枣庄煤炭,经百多年的大量采掘,至21世纪初其资源即近枯竭,但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焦宝石、白云岩等矿产藏量丰富,多为大中型矿床,发展建材、冶金、陶瓷工业具有巨大潜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