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鲁南革命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7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分类号: E297.4
页数: 10
页码: 603-612
摘要: 三年的解放战争中,鲁南解放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建设地方武装,普遍发展人民武装”的方针,普遍建立了各级脱产基干武装与地方武装。军分区有一至两个基干团,县有独立营或县大队,斗争紧张的县还建立了独立团、总团,区有区中队。军区、军分区各级武装除配合主力作战外,经常进行政治教育活动,使部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鲁南地区的党政军民,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 人民政权 解放战争

内容

第三节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一、抽调地方武装补充主力部队
  三年的解放战争中,鲁南解放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建设地方武装,普遍发展人民武装”的方针,普遍建立了各级脱产基干武装与地方武装。军分区有一至两个基干团,县有独立营或县大队,斗争紧张的县还建立了独立团、总团,区有区中队。军区、军分区各级武装除配合主力作战外,经常进行政治教育活动,使部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在“到前线去,到主力去”的口号鼓舞下,各地基干武装和地方武装迅速荣升主力部队,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
  1948年7月,鲁中南第四、五军分区调出41个连5623人,补充到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第六、第七纵队。8月,军区组建第四十六、四十七两个野战师和一个补训师,其中四十七师就是以四、五军分区部队组建的,下辖3个团。胡大荣任师长,彭胜标任政委,翁少元任副师长,林毅任参谋长,龚杰任政治部主任。不久,为进行济南战役,第四十六、四十七师改编为鲁中南纵队,归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建制。淮海战役期间,鲁中南军区于12月12日,组织了4个团共40个连4590人,补充到华东野战军第六、第九、第十一纵队,另有一个补训团2528人升级。淮海战役后,1949年2月18日,军区抽调5个团9300余人,补充到华东野战军;2月26日,为准备渡江作战,军区组织8个团18000余人补充到野战军;8月,军区又组织了3个团5280人补充到第二野战军。另外,军区还选拔了6个连升入中央警卫厅。抽调军区特务团、十七团等组成警备二旅,六军分区基干武装组成警备三旅,负责徐州、新海连的警备任务,后改编为三野的九十八师和四十四师。从1948年7月到1949年8月,鲁中南军区先后共组织了6次大的升级和若干次小的升级。
  在地方武装成建制地升为主力部队的同时,鲁南还组织了大批青年作为参军新战士直接补充到野战军,为人民军队补充了新鲜血液,适应了战争的需要。
  各级党组织在组织动员参军时,以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认真扎实地作思想工作,号召“好男儿参加主力军”,消除青壮年中存在的怕离家远和怕艰苦的顾虑,使广大青壮年把参军当作自己最崇高的使命、最神圣的职责和最光荣的义务,争先恐后,踊跃参军。共产党员、干部和民兵站在参军的最前列,带动了广大翻身农民、工人、小学教员和青年学生参军,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在农村,不少村庄荣获“扩军模范村”、“动参模范村”等光荣称号。
  淮海战役系空前规模的大兵团作战,为保证部队战斗力,兵员需随时补充。华东局除决定从鲁中南、渤海、胶东抽调7个团的地方武装开往前线补充主力外,又于1948年11月21日作出《关于淮海战役兵员动员补充计划》,提出再从山东动员11万兵员补充主力部队。鲁中南区党委立即召开扩军补充会议,部署兵员补充工作。全区在10月.份扩军1.7万人的基础上,11月又完成了8000余人的扩军任务,12月又有1.1万人补充到主力部队。“胜利人人有份,参军人人有责”,鲁南解放区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报名参军。1948年秋到1949年秋一年中,鲁中南区有118个营、59394人的地方武装升级到主力部队,有8.5万多名翻身农民参军,为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巨大贡献。从鲁中南区党委成立以来,第四五地委就开展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参军运动,每次都有四五千人入伍。
  二、抽调干部南下支援新区
  随着江南各地的陆续解放,急需大批干部开辟新区工作。鲁中南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决定,于1949年1月召开组织工作会议,把组织外调干部支援新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列入党委议事日程,下达了《动员与集中外调干部的决定》,从区党委到各地市特委,按照“顾全大局,服从分配”的原则,从老解放区抽调并组织一套区党委、10套地委、400套县、区委领导班子共4000余名干部随军南下,负责接收和开展浙江、福建、上海等新解放区的工作。曲阜县委抽调干部70余人,组织一个县委、7个分区委的班子,由县委书记周林、县长王德生率队南下;滕县县委抽调南下干部近60名,其中有县委书记陶有亮、县长黎靖、县委组织部长秦泽甫等;兰陵县委抽调干部350人,以县长孙文成为主,组织县、区领导班子各一套;苍山县委抽调了县级班子一套,区级班子5套;赵锊县委抽调县级班子2套,区级班子4套;临城县以邓鄂、杨雪岩、祁耀华等为首组成一套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费县县委先后抽调300名,泗水抽调96名,郎县抽调81名干部南下。
  凡抽调出的南下干部,南下前均集中至临城(薛城)进行月余时间的整编、整训。鲁中南区党委领导傅秋涛、高克亭等到临城负责南下干部的整编、整训工作。南下干部首先结合整训有重点地学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和接管新解放区各项政策等有关文件,听取了华东局首长和傅秋涛关于形势及任务的报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对全国一派胜利形势的认识,增强了做好接管新区工作的决心。其次,对南下干部进行了组编。以地区为单位编成大队,以县为单位编成中队,以区为单位编为班。每中队12个班,每班12个人,原则上一个大队负责接管一个地区,一个中队接管一个县。鲁中南区的南下干部被编为鲁中南南下干部支队,下设7个大队。四地委共抽调地、县、区三级领导干部500多名,被编为鲁中南南下干部支队第四大队,刘剑任大队长,汪星任政委,崔晓东任组织部长,周林任宣传部长,商向前任秘书长。下设6个中队。五地委抽调地、县、区三级领导干部400多名,被编为第五大队,肖芳洲任大队长,吕志先任政委,张涛任组织部长,杨源时任宣传部长,傅展如任民运部长,孙文成任秘书长。下设5个中队。
  3月下旬,南下干部由临城乘火车南下。鲁中南南下干部支队第四、第五大队到驻徐州、蚌埠、合肥的华野第七兵团报到。4月21日渡江后被分别编入二十、二十二军,随军做征粮工作。5月初,杭州解放。第四、第五大队的南下干部参加了杭州市的接管工作,大多被分配在浙江省和杭州市机关工作,有两个中队赴临安地委,负责昌化、于潜两县的接管工作。
  1949年6月,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决定抽调3.8万名干部接管粤、沪、黔、川、宁、青等省。华东局决定从解放区抽调1200名干部。鲁中南区调地委级干部6人,县委级干部42人,配备6套县级班子,调分区级及相当级干部60人。
  除组织干部南下外,1949年鲁南地区还有一部分支前干部随主力部队到贵州、四川等地工作。
  鲁南地区的南下干部牢记党接管新区的重任,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投入到接管新区的各项工作中去。他们根据党的政策,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新区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减租减息、反霸剿匪、建立政权等各项工作,为接管和建设新区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开展剿匪反特斗争巩固革命秩序
  鲁南解放后,部分国民党溃兵、潜伏下来的军政人员、特务、还乡团分子和零散土匪仍不甘心灭亡,活动猖獗。淮海战役后,人民解放军乘胜渡过长江,攻占国民党首都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灭亡,但敌人仍然派遣大批特务分子潜入鲁南,进行隐蔽的甚至是公开的破坏活动。他们勾结地主、恶霸、流氓、道会门头子,组建反动组织、武装,策划暴动,破坏生产建设,有的冒充解放军战士抢掠物资,截杀我零散外出人员;有的搞摸岗哨、打冷枪、掷黑石,甚至割电线、放火、投毒,拉拢收买村干、民兵;有的啸聚山林湖泊,打家劫舍、残杀革命干群。这些匪特人数虽然不多,但却给人民的生产建设、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危害。
  为保卫后方,稳定社会治安,保护人民利益,更好地支援前线,1948年7月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军区成立后,在济宁组建了剿匪指挥部,统一部署了剿匪斗争。四地委、五地委军民,遵照区党委关于加强公安工作和剿匪工作的指示,作出了肃清匪特、保'卫人民利益的决定,并先后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剿匪反特活动。1948年6月,鲁中南区党委、四地委、五地委和军分区组成曲(阜)宁(阳)滋(阳)三县联合剿匪委员会,对盘踞九山一带的土匪进行有计划的清剿。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将这股拥有300余人的土匪全部歼灭,缴获各种枪支748支。8月,又建立了“南四湖”剿匪指挥部,曹宇光任指挥,清剿盘踞在微山湖、南阳湖等地的匪特。同月,兖 (州)济(宁)警备司令部所属三团和十三团,配合地方政府和地方武装,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斗争策略,清剿在兖州战役中溃败的残余匪特。经6次战斗,先后捕获匪特4500余人,争取瓦解了130多人,并缴获大批战利品。1949年4月,五地委和五专署经周密侦察,分别破获了国民党“峄县大队”、“健康大队”、“中统局枣庄站”、“国防部人民服务队”等特务组织,把为首分子逮捕归案,有34人坦白自首。同时,兰陵县公安局在临沂、徐州公安局紧密配合下,破获以陈守帮为首的“苏鲁皖战区国民党匪特案”,并将首犯镇压。5月,鲁中南军区调集主力部队,配合武装民兵,先对郯城以南、沭河以西的散匪特务进行较大规模的清剿,到8月底,共消灭匪特954人,查获散匪、逃亡地主、恶霸分子、反动道会门头子1934人。6月,尼山军分区组织部队和民兵对境内匪特进行清剿,到月底,共剿灭小股匪特29股、90人。
  1949年1月19日,第五、第四军分区司令部分别发出“关于执行区委、军区清匪治安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县成立清匪治安委员会,建立清匪治安工作网。同时,开展政治攻势,动员隐藏或流窜在外的伪匪人员的家属、亲友劝其回家等。根据这一指示,鲁南各县区纷纷行动起来,发动群众,开展宣传活动,讲明政策,动员敌伪人员和反动党团特务分子主动到政府进行自新登记。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外逃敌伪人员和反动党团特务分子陆续回归。峄县从2月开始对敌伪军、政、警、宪人员和国民党、三青团、特务分子进行登记,全县共登记756人。滕县登记敌伪军、政、警、宪人员和国民党、三青团、特务分子千余人,均按党的政策分别给予了处理。
  7月,为加强剿匪反特工作的领导,鲁中南区党委、军区决定重新建立剿匪指挥部,由曹宇光任指挥,胡维鲁任政治委员,组织尼山、泰山、台枣、泰西等军分区,对匪特进行了10次清剿,毙伤俘匪特104人,争取瓦解41人,缴获各种枪支21支及一批弹药、物资。9月,滕县公安局破获一起匪特案,俘匪徒12人、伪警2人、嫌疑分子1人,缴长短枪与其他物资一宗。共破获特务、土匪与抢劫、杀人等案犯2299人,缴获各种枪支1270支,小炮5门,电台7部和一大批弹药、物资,并击毁敌汽艇一艘。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清剿,鲁南地区基本肃清了匪特,稳定了社会秩序。
  四、深人开展生产救灾运动
  1948年7月鲁中南区党委成立后,针对生产救灾工作提出了“以生产自救、社会互济为主,公家扶助为辅”的方针,并成立了生产救灾委员会,李乐平任主任,穆林任副主任。华东局、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先后拨发救济粮、支前粮、建设粮9000多万斤,支援前线和灾区。第四、第五专署部分辖区是淮海战役后的新收复区,受国民党摧残严重,再加自然灾害,灾民达百万人以上。面对严重灾荒,第四、第五地委遵照鲁中南区党委的指示,迅速建立了各级生产救灾委员会。第四地委由杨士法任主任,第五地委由李青任主任,并分别发出了关于生产救灾、互济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保证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第四地委于1949年2月发出了生产救灾三项指示:一、各级党委要抽出十分之八九的干部深入区、村开展生产救灾工作。二、把学校、训练班学员组成工作组到区、村做生产救灾工作。三、各基干兵团、县大队、区中队应帮助群众开展春耕生产。根据这一指示,各县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开展生产救灾。滕县县委和各区、乡都成立了生产救灾委员会,并抽调数百名干部组成生产救灾工作队,深入重灾乡、村,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同时组织了若干个医疗队分赴灾区医治水肿病。第五地委于2月12日作出“生产救灾为第五地委党的中心工作”的决定,并分别不同情况,提出轻灾区以生产为主,结合救灾,重灾区全力开展生产救灾。3月中旬,地委成立了生产救灾委员会,由汪亚民任主任,孙黎明任副主任,下设4个组。召开了县委书记联席会议,研究部署了生产救灾工作,并确定以兰陵县为生产救灾重点县,马兰屯、台儿庄、兰城店、台东、车辐山、润头集6个区为重灾区。峄县韩庄区、铜山黄邱套区,临城运河区,邳县艾山区,苍山芙蓉区,赵锝县大炉区,费县城区,枣庄市区为生产救灾重点区。地委组织了70人的生产救灾队,到兰陵及各重灾区帮助救灾,并拨发了救济粮款。
  第五地委在赵锝、麓水、兰陵、邳县、费县、苍山等县,普遍开展借粮活动。3月27日,又下达了“关于春季生产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县认真分析春季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困难,明确生产救灾的方针,加强粮食与工业原料生产,同时组织农村剩余劳力,利用农闲,大力发展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在第四、第五地委的领导下,鲁南地区的生产救灾运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特别是灾情严重的台枣地区,在这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春耕前,发放急赈粮10万余斤,生产救灾扶助粮74万斤,农贷粮25万斤,副业贷款6亿元(北海币),另外,还扶助军属生产粮41万斤,北海币6亿元。
  由于战争的破坏,枣庄煤矿于1947年起生产就完全陷入停顿,工人也全部失业。党和人民政府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以帮助工人解决暂时的困难,同时,组织工人进行生产自救。仅1949年一年中,山东省人民政府就先后给枣庄失业工人发放了4次救济粮,一次救灾衣。峄县县委及各级各部门的干部和陶庄煤矿职工还拿出自己的供应粮和部分工资支援枣庄的失业工人。除此之外,政府还组织失业工人就业,先后介绍4000余名工人到陶庄、田屯、贾汪、淄博、淮南和东北等地的煤矿就业,安插了一部分失业工人到当地的机关、工厂、商店工作。暂时无业可就的工人,在峄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工会、陶庄煤矿的协助下,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政府拨出32万斤小米,作为工人生产自救的资金。同时贷给大量工具,分别成立了建筑工会和搬运工会,组织失业工人从事修路、房屋建筑以及运输附近所产的山货等工作。工会还领导一批失业工人从事开荒种地和收购废铜废铁等。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基本解决了枣庄煤矿工人的生活问题。
  1948年夏,鲁南地区大雨成灾,水势之大为20年来所未有。为救治水灾,第四、第五专署成立了防水救灾委员会,带领各级干部和群众全力救治水灾。至8月底,受灾各县积水已基本排除。1949年3月,鲁中南区党委和行署于11日联合召开会议,成立了导沭整沂委员会,由李乐平任主任委员。委员会决定导治沂、沭河经沙河由临洪口入海。4月21日,根据导沭整沂委员会指示,鲁中南台枣、临沂两地区共抽调10万民工组成第一工程处,参加第一期导沭工程。苍山县委书记郑希孟兼任工程处长,赵晋侯、徐迅任副处长。经艰苦奋战,到5月12日,胜利完成了第一期施工任务。
  经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终于战胜了严重灾荒,顺利渡过难关。到1949年6月,整个鲁中南区已耕种春田面积占95.5%,开垦了38万亩荒地,完成了疏河、开渠、打坝、筑堤工程21893尺,保护了数百万亩良田免遭水灾。通过生产救灾,减轻了人民困难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解放区,而且也保证了前线的物资供应,为支援全国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开展生产救灾的过程中,第四、第五(后改为尼山、台枣地委)还认真领导了老区结束土改,恢复区完成土改和新解放区开展减租减息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尼山、台枣老区人口约有140万,这些地方多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根据地,经历了减租减息、反奸诉苦、土地改革和反倒算斗争,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已经消灭,贫雇农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遗留的问题是确定地权。为此,尼山、台枣地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于没有分配的公田和地主外逃无人耕种的土地,立即分配到户,讲明谁种谁收。已分配给群众的土地,由于地孬路远无人愿要的,要说服群众作部分调整,迅速落实到户。对地界不清,有争议的土地,与有关群众协商,迅速解决。结合生产救灾,对存有大批粮食和浮财的村庄,要组织分配委员会,迅速分配到户。对经过土改尚有大量浮财的地主、恶霸,要发动群众,讲理算账,拿出浮财,合理分配。
  尼山、台枣地委恢复区约有240万人口。全面内战爆发前,鲁南地区有1万个村庄实行了土地改革,敌人侵占鲁南后,反攻倒算的村庄达80%以上。这些地方的群众对土改有顾虑,怕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为此,尼山、台枣地委认真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揭穿敌人谣言,向群众反复说明共产党解放军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敌人不会再来。同时,打击了罪大恶极的敌伪、警特人员,并深入发动群众,贯彻中央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严格掌握政策,深入进行土改。到1料9年底,恢复区临城县、滕县、麓水县、峄县、台儿庄等大部地区均进行了处理地权和农作物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土改任务。
  尼山、台枣范围内的新解放区,多在兖州、徐州附近,总人数约30万。按照中央指示,在这些地区主要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得到实际利益。经过土改工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所有制,争取团结了大批知识分子,孤立打击了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调整了生产关系,发展了生产力,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通过上述工作,尼山、台枣地委党组织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党员人数大增,截止到1949年底,由原来的11135人增加到16352人。其中,尼山地区党员发展到5455人,台枣地区发展到10697人。

知识出处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

《鲁南革命史》记述的是鲁南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为使读者明了鲁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因和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故先追溯一下鲁南的古代文化、五四运动之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