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枣庄党组织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革命画史》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60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枣庄党组织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分类号: E297.4
页数: 73
页码: 173-245
摘要: 枣庄是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激烈争夺的主要战场。抗日战争胜利之初,1945年10月中旬,津浦路阻击战役,历时3个月,粉碎了蒋日伪合流,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敌2.8万余人。1946年6月9日,新四军北上部队和山东八师合围、聚歼驻守在枣庄中兴煤矿公司的汉奸伪军王继美部3000余人,第一次解放煤城枣庄。1947年1月,历时18天的鲁南战役,集中27个团,在枣庄、峄县城东至苍山一带,歼灭国民党部5.3万余人。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枣庄全境获得解放。第一节保卫抗战果实与首次解放枣庄。解放战争初期,枣庄地区的重要城镇尚未彻底解放,鲁南人民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对敌伪进行了猛烈反击。
关键词: 全国解放 战争时期

内容

枣庄是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激烈争夺的主要战场。抗日战争胜利之初,1945年10月中旬,津浦路阻击战役,历时3个月,粉碎了蒋日伪合流,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敌2.8万余人。1946年6月9日,新四军北上部队和山东八师合围、聚歼驻守在枣庄中兴煤矿公司的汉奸伪军王继美部3000余人,第一次解放煤城枣庄。1947年1月,历时18天的鲁南战役,集中27个团,在枣庄、峄县城东至苍山一带,歼灭国民党部5.3万余人。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枣庄全境获得解放。第一节保卫抗战果实与首次解放枣庄
  解放战争初期,枣庄地区的重要城镇尚未彻底解放,鲁南人民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对敌伪进行了猛烈反击。国民党反动派依靠美帝国主义的援助,悍然对鲁南解放区发动进攻,鲁南军民被迫还击,于1946年6月首次解放枣庄。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国民党统治集团积极准备发动大规模内战,妄图消灭人民革命力量,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国民党囤兵徐州,准备以枣庄为跳板向山东解放区腹地进犯。在枣庄地区,随着国民党政府的大肆册封、委任,整个枣庄地区出现了蒋日伪合流的复杂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和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指示和命令,枣庄党政军民积极行动起来,为保卫抗战果实、反对内战作好准备。
  1945年10月25日,中共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中共华东中央局 (简称华东局),华东局统一领导华中和山东地区的党、政、军工作。
  为了加强鲁南铁路沿线的对敌斗争,控制交通要道,鲁南区党委决定撤销鲁南第一、二、三铁路工委,成立鲁南津浦铁路工委,王少庸任工委书记,靳怀刚任副书记。同时成立铁路办事处,王少庸兼任处长,靳怀刚兼任副处长。
  一、支援津浦路济徐段战役
  蒋介石为了实现其“夺取华北战略要地和交通线,以分割、压缩解放区,并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然后占领东北”的战略企图,在进占徐州后,于1945年10月上旬,沿津浦路北犯,进占济南。此时,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枣庄地区的临城、滕县、陶庄和津浦铁路沿线地区,第十二军北上济南,准备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济南段,将兵力运往东北和华北,后续部队也正沿津浦路北进。
  根据中央“截断津浦路,阻止国民党军北犯,并力求消灭以上顽军之一部或大部”的要求,在华东军区统一指挥下,决定发起津浦路济徐段战役。1945年10月15日,津浦前线指挥部在峄县成立,陈毅任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张云逸、罗炳辉任副总指挥,宋时轮任参谋长,谢友法任政治部主任。
  战役从1945年10月17日开始,历时三个月,分为三个阶段。从战役开始至11月3日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发起了邹县、大汶口战斗;从11月4日至25日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发起了界河、柏山战斗;从11月26日至1946年1月13日为第三阶段,主要是发起了官桥、滕县城等战斗,同时收复了运南地区和枣庄大部市区。邹县、大汶口战斗结束以后,国民党军继续北进。面对这种情况,津浦前线指挥部决定利用国民党军主力尚未到达、据守滕县的吴化文部又脱离了工事处于运动之中的有利时机,以山东第八师和刚到山东的新四军第九旅、第五旅,在两下店以南、界河以北铁路两侧达20里的地段设伏,以拦头、截尾、击腰的伏击战术歼灭吴化文部。
  界河伏击战从11月4日下午3时开始,仅用一个多小时便胜利结束。重创日军一个大队,全歼吴化文第五路军总部,第一军军部及第一、第二、第六3个师。其中俘虏第一军困守在界河火车站的日军缴械投降军长于怀安,参谋主任靳文元,第三师师长许树声以下3000余人,击毙师长贺紡以下600余人,缴获大批战利品,吴化文逃脱。界河战斗后,鲁南第八师第二十三团又奉命于11月11日乘胜向临城、夏镇之间的要点柏山发起进攻。经过一夜激战歼灭国民党第九十七军第1945年科月4日被俘伪顽军长于怀安八十二师两个加强连。国民党残部退入柏山西北角大碉堡负隅顽抗,在天亮之前消灭这股残部的任务交给了第二连。经过一夜激战,第二连炸药已经用完,仅剩「枚快速手雷。机枪班长陈金合冒着密集的弹雨冲向碉堡,用肩膀将手雷紧紧抵在碉堡门楼上,拉着了引线,炸毁了碉堡……
  为了纪念英雄,陈金合生前所在的第二连机枪班被命名为“金合班”,临城县人民政府将柏山改名为“金合”山,在山上为他修了墓碑,并将柏山乡改名为“金合乡”(现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
  经邹县、界河、柏山战斗,重兵集结的国民党军已是连续受挫。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陈大庆部的6个师麋集于临城、滕县地区,不敢北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创造更广阔的战场、扩展铁路沿线占领区的指示,津浦前线指挥部于11月下旬将野战军主力南移韩庄、滕县之间,发起了第三阶段战役,决定先歼灭国民党在官桥一带的兵力。
  11月25日夜,山东第八师、警备第九旅,新四军第四旅、五旅向津浦铁路以官桥车站为中心的韩(庄)、滕(县)和临(城)枣(庄)线的国民党据点发起进攻。经激烈战斗,全歼驻孟家仓、东西围子及磨庄国民党军,迫使驻官桥车站日军缴械投降。至27日,官桥战斗胜利结束。
  鲁南第八师攻占孟家仓、官桥等据点后,津浦前线指挥部决定乘胜扩大战果,发起滕县城战斗。12月12日晚,第八师三个团根据部署发起攻击,至14日4时,战斗胜利结束,滕县城解放。此战,除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徐良逃窜外,守军被全歼,旅长李桦以下7636人被俘,保安第二师师长赵毅轩以下1900余人被击毙,缴获武器大宗。滕县城战斗中,第八师师长兼政委王麓水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
  王麓水牺牲后,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首长陈毅、张云逸、黎玉等专程到八师慰问,号召指战员学习王麓水的革命精神,坚定胜利信心。为纪念王麓水,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把军报命名为《麓水报》,滕县易名为麓水县(1946年4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麓水县复名滕县,双山县改名麓水县),滕县中学改名麓水中学。滕县人民还在龙泉塔旁、荆河岸边建造了王麓水烈士纪念碑亭。全国解放后,鲁南人民将王麓水烈士的忠骸由文峰山迁葬于临沂烈士陵园,修建了陵墓,雕刻了塑像。
  随着津浦线战役的节节胜利和周边地区的相继解放,一些国民党反动势力和汉奸土匪的散兵游勇都陆续逃匿到枣庄。汉奸王继美部、从临沂出逃的王洪九残部、峄县脱逃日军180余人、伪峄县大队两个中队约300余人等沆澆一气,妄图长期盘踞枣庄。
  1946年1月9日晚,新四军第七师第二十旅及鲁南军区武装一部在第七师师长谭希林、政委曾希圣及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等统一指挥下,发起了枣庄外围攻坚战。至13日,枣庄市区大部获得解放。
  津浦路阻击战役历时近三个月,共歼灭日伪和国民党军队2.8万人。这一战役粉碎了蒋日伪合流的阴谋,挫败了国民党军队利用津浦铁路向华北、东北运兵的企图,保证了党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卫了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
  按照津浦前线指挥部的部署,鲁南区党委、军区机关由白彦迁驻滕县的桑村,鲁南行署从孔家汪迁驻滕县的城头,组织、指挥全区军民对津浦路开展了大破袭。经过部队、民工、广大群众以及邹县等铁路沿线地区干群的共同努力,10余天时间就破袭津浦铁路260余里及临枣线60里,将津浦铁路拦腰斩成数段,扩大了津浦线阻止国民党北进的阵地,挫败了其沿铁路运兵北上的企图。
  1946年1月5日,国共双方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经协商,由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美方代表马歇尔组成军事三人小组,会商解决军事冲突及有关事项。1月10日,国共两党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并下达了于1月13024时生效的停战命令。根据《停战协定》,在北平设立了由国、共、美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监督 《停战协定》的执行。
  《停战协定》签订后,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发出紧急命令,指示各野战部队、地方武装、民兵游击队和各级党政机关,坚决执行停战命令和中共中央发布的停止军事冲突的通知。正在运河南部作战的鲁南八师奉命回调,转至滕县以西小峰庄、大坞一带进行休整,正在围攻兖州的新四军第一纵队和鲁南警备八旅奉命迅速撤出战斗;已经解放了枣庄外围地区,正准备攻打枣庄中兴公司伪军王继美部的新四军七师及协同七师进行攻击的峰、滕等县大队地方武装也准时停止了军事行动。
  尽管签订了《停战协定》,但蒋的通知。正在运河南部作战的鲁南八师奉命回调,转至滕县以西小峰庄、大坞一带进行休整;正在围攻兖州的新四军介石集团根本没有和平的诚意,仍频繁向解放区进攻。为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在徐州成立了徐州绥靖公署,其兵力由原来的17个军猛增到24个军。国民党军及收编的伪军不断向解放区武装挑衅。徐州执行小组于1946年1月中旬来枣庄视察,在临时机场着陆时,受到陈毅司令员的欢迎。左起:王世英少将(中共代表)、陈毅司令员、赫尔斯上校(美方代表)、李树正少将(国民党代表)龟缩在临城的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经常派兵到解放区掠夺财物,骚扰百姓。
  为敦促国民党军执行停战令,1月下旬,陈毅司令员决定,派城工部副部长韩去非以山东军区秘书长的身份去临城与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谈判。韩去非一行12人在车站与国民党代表进行了会谈。双方表示,各自要约束部队,遵守《停战协定》,防止军事摩擦再度发生。谈判结束后,国共两党军队在临城的军事冲突有所缓和。长王刚坐镇指挥下,无视《停战协定》,不断向人民军队进行挑衅并骚扰附近居民。突,北平军调部派出以中共甘重斗、国民党段之经、美国梅西亚为代表的第二十二执行小组陈毅司令员欢迎来自徐州的记者们,向他们介绍国民党阻止共产党军队对日军受降及伪军在枣庄不断制造事端的情况盘踞在枣庄中兴公司的王继美部在第十九集团军司令陈大庆所派副参谋为了解决枣庄的军事冲赴枣庄,会同新四军第七师政委曾希圣、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代表王刚举行谈判,最终达成4月5日双方撤军的协议。但在蒋介石授意下,王继美撕毁撤军协议,多次向人民军队发动进攻。
  5月21日下午,中共代表甘重斗和译员吴武汉去国民党驻地中兴煤矿公司出席谈判小组会议。会后乘车返回途经中兴煤矿公司北门时,突遭王继美部数百人的围攻,甘重斗和吴武汉被打得遍体鳞伤,不省人事。
  消息传出后,临枣军民和鲁南各界群众义愤填膺,纷纷举行集会,发表讲话、通电,声讨王继美,强烈要求人民军队严惩祸首王继美,解放枣庄。260,北平军调部派美国沙文上校、范查德中校、文特立中校三人就枣庄事件进行调查,并在当天上午将甘重斗送北平协和医院进行治疗。甘重斗、吴武汉被殴打后,中共几次函约王刚、段之经二人来临沂商谈,均遭拒绝。
  为解决津浦铁路的修复问题,国、共、美三方成立了恢复交通小组,王少庸为中共代表,郑惕为特派员。1946年1月28日,国、共、美一方代表铁路交通执行小组在徐州谈判。为了与国民党争夺铁路的领导权,4月,鲁南区党委决定成立鲁南铁路局和铁路局党委。铁路局解决了铁路工人的生活问题,对铁路工人进行了登记和集中培训学习,组报纸关于王继美部打中共代表的暴行、国民党代表王刚书面道歉的报道织工人进行生产自救,举办学习班,发展了一批进步铁路工人入党,选出了津浦、枣庄至赵墩沿途各站的站长, 建立健全了各站的党政机构,为铁路的恢复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为阻止国民党达成“修复铁路,运兵北上”的目的,鲁南铁路局想方设法阻止国民党方面对铁路的修复。郑惕还利用取得管理权的有利条件,极力延缓铁路修复,终使国民党利用铁路运兵北上的图谋未能得逞。

知识出处

枣庄革命画史

《枣庄革命画史》

枣庄,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中兴煤矿公司,在奉庄近现代革命史上有着 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旧中国,煤矿工人受尽资本家、封建把头的剥削、压迫,奋起反抗;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枣庄矿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