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习俗中的石榴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习俗中的石榴文化
分类号: K892
页数: 10
页码: 470-479
摘要: 石榴兼具实用和象征两种功能。前者满足于百姓日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习俗,后者潜移默化于百姓思维,塑造了根深蒂固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当这种心理和观念通过行为表现时,某些民俗仪式发轫,如人生仪礼的仪式和节日仪式;当这种心理和观念呈现为艺术性实物用品时,某些民间工艺派生,如民间剪纸和刺绣。不论是百姓日用,还是民俗仪式,或者民间工艺,它们又都深深地烙上了地方的印记。
关键词: 民间习俗 石榴文化

内容

石榴兼具实用和象征两种功能。前者满足于百姓日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习俗,后者潜移默化于百姓思维,塑造了根深蒂固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当这种心理和观念通过行为表现时,某些民俗仪式发轫,如人生仪礼的仪式和节日仪式;当这种心理和观念呈现为艺术性实物用品时,某些民间工艺派生,如民间剪纸和刺绣。不论是百姓日用,还是民俗仪式,或者民间工艺,它们又都深深地烙上了地方的印记。
  一、石榴与民间生活石榴的实用价值,使它在民间生活如饮食、居住、印染、医药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一)石榴与民间饮食峄城石榴口感极好,汁多味美。民间俗语“峄县的石榴,杨山的梨”就是对这一特点的形容。而且,在明清时期,峄城石榴就已经名闻遐迩,《峄县志》曾记载:峄县石榴“味甘,久藏不腐” 。
  当地女子怀孕有吃酸石榴的习俗。酸石榴酸中带甜,甜中有酸,吃了可以开胃提神,增强食欲。女子怀孕“嫌饭”期间,呕吐不止,食欲不振,吃酸石榴便可以开胃提神。民间小调《十月怀胎》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小奴怀胎呀,怀胎九月九,嘴里无味呀,一心想吃个酸石榴。”石榴叶子是当地乡民的传统茶叶。每逢春季剪枝,都会修理下很多当年长出的不结果的新梢,或在根系着生的孽苗,细心的妇女便将上边的榴芽或嫩叶摘下,然后放在锅里用文火炒熟,收集起来供全年饮用。麦收季节,田间收割或场间脱打时,喝一壶用榴叶泡制的茶水可解暑提神,恢复体力。碰到客人来访,也可以用来招待客人,不失热情。尤其是生活在运河畔的百姓,水用白矾澄清后,仍有异味,如加人少许榴叶茶,味道立刻变得甘美爽口。另外,当地有端午节用水炸榴叶茶的习俗。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当地人一般会摘一些石榴叶子放在水里炸一炸,然后捞出晒干,收藏备用。大概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榴叶较春季要老,所以必须用水炸一炸。
  (二)石榴与民间居住枣庄人最喜欢在庭院中种石榴树。以前,枣庄曾流行过这样的说法:“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意思就是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等这几样是生活好一点的人家不可或缺的。因此,一般像样的人家都会栽上石榴树,正如《百花歌》中所唱:“西南路上出一家,俺家是家好人家。俺家栽了百样花:一盆菊、一盆梅,金花、银花、金山穗……石榴、牡丹共鲜茶。”其实,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老百姓将石榴树栽种在庭院里,方便之极;爱美丽的姑娘如果想染红指甲时,随手摘几朵石榴花和上明矾,立即就能将纤细白嫩的酥手扮靓;青壮年劳力如果想喝石榴茶时,举手可得,摘几片石榴叶子放在火上燎療,随摘随喝;抵抗力较差的孩子如果遇到腹泻,更是可以随手揪一个石榴煎水喝,药到病除。石榴还是女人们日常针黹刺绣的题材,头巾、围脖、鞋垫等日用品上常见石榴果、石榴花图案,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至今,还能经常在农家庭院中见到100年(三代)树龄以上的石榴树。关于庭院中种植石榴树,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一个老汉有3个女婿。有一次,老汉为了考考这3个女婿,就借用院中的石榴树出了一道题目:“什么独立独站,什么好吃好看,引得什么成群大片,什么来了冲散冲散。”结果,二女婿和三女婿都闹了笑话,只有大女婿抬头往院中一看,一眼瞥到了院子里独栽一棵石榴树,立即作诗曰:“院中的石榴树独立独站,结的石榴好吃好看。引来麻雀成群大片,老鹰来了冲散冲散!”老汉听了大喜,觉得大女婿反应快。从此,大女婿就格外博得老汉的欢心。
  关于石榴树的栽法,枣庄一带流行着以下两种说法。一说,“前槐枣,后杏榆,东榴金,西柿银”。“前槐枣”,“槐”音同“怀”,“枣”音同“早”,屋前种槐树、枣树,可预示早日怀子,当地有种说法“早生儿子早得济,早生闺女走亲戚”;“后杏榆”,“杏”谐音“幸”或“剩”,屋后种杏树、榆树,意家中有剩余,而且“树”在枣庄发“福”音,种杏树和榆树又可预示幸福、幸运;“东榴金”,“榴”谐音“留”,意东边种榴树可以留住金子等财富;“西柿银”,西边种柿家中会有银子。另一说左空竹,右石枣”,即堂屋左边种竹,右边种石榴树、枣树。按枣庄习俗,左为上,右为下。天地在乡民心目中居第一位,所以敬天地的“神台”设堂屋左边。竹子在民间恰有通天地之神的功能,这样竹子就顺理成章地种在了左边。祈求早生贵子被视为仅次于敬天地的人间大事,所以石榴树和枣树就种在了堂屋的右边。
  老年人对庭植石榴树情有独钟。因为石榴树造型苍劲古朴,盘根错节,主干粗壮,枝条纤柔,远看老态龙钟,近看生机勃勃,象征着老年人健康长寿。另夕卜,石榴树一般有3~5个分枝,象征儿孙众多,所谓“一棵树分五股,少了这股有那股”,一语双关,既说石榴,也说人丁兴旺。而且石榴树具有超强的更新能力,古树一旦老化,或遇特大严寒,或遭受严重病虫害致使树干枯死,其根系照样存活,来年能在枯死的主干旁重新萌发新枝,新枝靠着母根提供的丰富营养,几年内便能长成大树,重新开花结果。这样,老一代倒下了,新一代接上来,在自我更新中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鲁南人是注重传宗接代的,人们希望像石榴树一样,自己倒下去,儿孙长起来。所以,老年人喜欢在院门和堂屋的两侧各植 —株。
  不能栽植石榴树的人家,就以石榴盆景代之。其灼若列宿的果实,晃若龙烛的花朵,奇崛盘曲的枝干,清新翠绿的树叶,足以让人赏心悦目。描写了很多当地民间生活习俗的长篇社会世情小说《金瓶梅》,在文中多次提到这种习俗,如第七回就提到染布匠杨宗保家的庭院就摆设榴树盆景:“里面仪门照墙,竹枪篱影壁,院内摆设榴树盆景。”
  (三)石榴与民间印染石榴皮含有单宁,利于着色,所以它是鞣革、印染不可缺少的原料。宋代周密的《志雅堂杂钞》曾记载,碾工描玉,用石榴皮汁着色不脱。古籍《广群芳谱》也曾记载:“凡使榴皮根叶,弗犯铁器,不计干湿,皆以水浆浸一夜,取出用之,水如墨汁。”靠着偌大一个石榴园,再加上勤俭节约的传统,枣庄用石榴皮染布曾风靡一时。当地曾有过这样的传统:夏天,最好是三伏天,把石榴皮放在水里浸泡沤制,再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得越热越好。再把白布放在水里浸湿,然后放在铁水(铁水是随便用一块铁泡制而成的,像锄头、镰刀头、铁锹头、钉子等都可以,放在沙盆、沙缸或猪食槽中)里揉揉,再放在石榴皮水里揉,揉遍之后,趁湿用池塘淤泥抹在布上,然后抖落抖落,晾干。晾干之后再重复上述步骤,白布就染成了青布。如果染的颜色不均匀,像老鼠皮一样花一块青一块,还可以重复浸染直到染好为止。微山湖、丰县、沛县等不产石榴的地方,百姓纷纷高价购买石榴皮染布。但是,石榴皮很贵,一斤皮就能换一尺白布。所以,山亭红山峪村曾发生过这样有趣的事情: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户田姓人家拥有一片10多亩的石榴园,石榴成熟后,发动全村人来吃石榴,最后石榴没吃了,把籽粒掏空,留下皮晒干出售。®现在,每到石榴成熟季节,仍可见到百姓在门口晾晒石榴皮,当然,现在不再用于染布,大多用于入药。用石榴皮染布的做法还被吸收到军队染军装用,新中国成立前驻扎在苍山县(枣庄东)大炉老区的一一五师八路军,他们的黄军装就是用石榴皮染成的。
  (四)石榴与民间医药石榴浑身是宝,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石榴果能生津化食、抗胃酸过多、软化血管、止泻、解毒、降温;石榴皮能治疗腹泻、痢疾,含有的碱性物质也能驱虫;石榴花则能止血,用石榴花泡水洗眼,还能明目。石榴的另一个名字“三尸酒”便因石榴药性得名,因据《本草纲目》记载,三尸虫这种寄生虫吃了石榴果,便能被石榴果的药性所制服。
  枣庄曾经流传很多用石榴治病的偏方验方,有的至今仍在沿用。比如治小儿风痫:用大石榴一个,割去顶,剜空瓤,放人5只全蝎,然后用黄泥封上,用火烤焦存性为宜,然后再研成细末,另加人一瓣酸石榴,放水一盏,煎汤调服,疗效甚佳。根治蛔虫:挖一根向东横生的酸石榴根,洗净用水煎,取汁半碗,五更天温服尽,至天明可泻下蛔虫一大团,永绝病根。止血:刀伤、枪伤,用榴花半斤、石灰一升,捣和阴干,少许敷于刀伤、枪伤处,立止。鼻衄:用酸石榴花二钱半、向日葵花一钱,晒干研成末,用水煎服。田间劳动,如遇七窍突然出血,可立即采用鲜石榴花或榴叶揉成团塞人。治白发:榴花阴干为末,加少量铁粉,用温开水冲服一年。治摔伤、跌伤:用石榴根老树皮与鸡蛋煮水,然后食鸡蛋。其中的止血、治鼻衄、治白发等疗方,在中国传统的医药典籍中皆有记载。
  石榴在民间医药中的应用,价值最大的是酸石榴,酸石榴可治腹泻,治冻疮。当地百姓至今仍保留着用酸石榴治腹泻的传统,通常做法是用酸石榴皮熬水,再加点红糖,或者把酸石榴仁的汁搦出来用开水冲服。除了治腹泻,酸石榴也可以用来治冻疮。据说,还可用酸石榴皮治春天皮肤皴裂。
  除了以上用途外,人们还物尽其用,将石榴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枣庄人盛食物(如煎饼、烧饼)用的“鳖盖子”或砸石头用的软而细长的棰把都必须用石榴枝条,因为石榴枝条柔韧,结实耐用。此外,上好的石榴木还可以做枕及案面。
  二、石榴与人生仪礼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寓意吉祥,所以,它与婚育等人生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石梅与婚嫁礼俗在婚嫁中,石榴的影子处处可见。首先,按照枣庄的传统,新娘出嫁的时候,要穿石榴大红袄,如民间歌谣所唱“上穿石榴大红祆,下配着八幅罗裙系腰巾儿”。这种大红祅就是老百姓自己染的大红色嫁衣,一般在女儿出嫁之前,家人都要忙碌着准备这些嫁妆。民间歌谣《小荠菜》所唱的“小荠菜,溜地青,娘在家里染大红。大红祆,绿裙子,打发大妮、二妮出门子”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
  陪送嫁妆中要有红色的石榴花,民间歌谣《十二陪送》唱到:“七月的姑娘要到家,为奴要那春夏秋冬的四季花。见样的花草奴都要呀,要牡丹和桂花,石榴花带荷花,芍药、芙蓉、海棠花哼啊依咳哟,凤蕊、凤仙、鸡冠花啦依咳哟……”或者“七月里姑娘要花草,春夏秋冬四季花。百样的花草女儿都要啊:白线花、牡丹花、石榴花、月季花……福寿双全富贵荣华了呢”。因为,按民间俗语“红花是皇帝,红花辟邪气”,婚嫁之时,带上一朵红艳的石榴花,不仅增添了几分喜庆,还预示了女儿嫁到夫家后,家境上升,日子红火。
  嫁妆中还要有一对绣着大红石榴的枕头或者绣有石榴的肚兜,出嫁的新娘衣袖里还要揣上一对大石榴,讲究的人家还要为出嫁的女儿打造一些石榴形状的首饰,如耳环、发簪等。撒帐的时候也离不开石榴。
  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是,婚嫁时要打造一铺“百子床”,即在木床上雕刻石榴,且一般是并蒂石榴。如《撒帐歌》唱道:“并蒂榴,进绣房,伸手打开红罗帐,一朵鲜花坐当央。”按当地传统,新婚夫妻还要在临近卧室的窗外连植两株石榴,称为“夫妻树”,又叫“合欢树”,取“玉种蓝田,永结连理”之吉祥寓意。
  (二)石榴与生育礼俗石榴既代表多子,又能与其他物品组成吉祥用语,所以它在生育礼俗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形成了-系列石榴祈子风俗、石榴贺子风俗、石榴佑子风俗。
  石榴祈子风俗。祈子贯穿于新婚生活的始终,石榴籽粒众多,象征子孙兴旺,所以用石榴祈子非常贴切。在婚礼仪式中,就有很多用石榴祈子的暗示,在新房案头放上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张贴或互赠“榴开百子”的年画,新人头枕石榴大红枕,新娘穿戴石榴红肚兜,于袖中怀揣大石榴等,都含有这种意思。在石榴祈子风俗中,最典型的就是送石榴灯的风俗,即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娘家人给刚出嫁的女儿送石榴灯。石榴灯,因其形似裂开的石楷而得名,而且上面要做上一个站立的小孩子,此俗意在祝愿出嫁的女儿早为夫家传宗接代。
  石楷贺子风俗。石榴意多子多福,且能与寿桃、佛手组合,预示福寿双全或多子多福多寿,寓意非常吉祥,所以也是庆贺生子仪式上的重要道具。在枣庄,石榴枕庆贺生子的仪式最隆重的就是过满月和抓周。这两个仪式,亲朋好友都要到场庆贺,尤其是孩子的至亲,如姑姑、舅舅、姨姨、姥姥等,他们不但不能缺席,还要赠送重要的礼品,比如长命锁、童鞋童帽、被子等。其中就有一种绣有石榴、桃、佛手“三多”图案的童帽,这种帽子既寓意主家多子多福多寿,又预示小孩长大后福寿双全。石榴锁,最常见的是“三多”锁,寓意同“三多”童帽,有的再加绘上九支如意,在祝福主家或孩子多福多寿的同时,还要祝福他们事事如意。还有一种福寿锁,锁的一面是石榴,另一面是寿桃,意为福寿双全。有的还要镌刻 “连中三元”字样,寄托对孩子的期望。
  石榴佑子习俗。用石榴佑子的习俗来自于枣庄人根深蒂固的“留住”、“留下”的观念。因为在历史上枣庄是动乱区域,秦汉以来,大大小小的战争无一不波及鲁南,又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这里处于游击区,群众称之为“滑地”,没有一支军队或一个临时政权在此久驻。而且每“拉一次锯”,就有许多百姓丧生。所以乡民对留住政权、留住生命的愿望特别强烈,尤其是留住孩子。新中国成立前,鲁南地区新生儿死亡率较高,百姓特别希望刚生下来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能够留下来。石榴的“榴”谐音“留”,恰好迎合了乡民的这种心理,这就有了一种专门为新生儿做的护身符兜肚,以示对孩子的福佑,那就是“一个石榴九个桃,阎王小鬼抓不着”。兜肚正中央绣一个大石榴,周围绣九个桃子,取石榴的谐音“留”,桃子的谐音“逃”,意为“一个留住,九个逃脱”,当然这个逃脱不是逃跑的意思,而是逃脱鬼魅的魔爪,寓意非常吉祥。
  三、石榴与民间节日石榴的药性、时令性及象征性,使石榴与节日结缘,尤其是与端午节、中秋节。
  (一)石榴与端午节在端午节,扮演节日角色的是石榴花。石榴花可清热解毒,具有药性,又在农历五月开放(民间也因此将农历五月定名为榴月),因此它成了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驱邪道具。在民间,石榴花与菖蒲、艾草、蒜头、龙船花4种物品一起构成 “天中五瑞”。
  端午节这天,围绕着石榴花形成了很多习俗:“弃榴花”之俗。即目疾者用榴花拭目,然后弃之,让得之者代其受病。《广群芳谱》曾引用了《居家宜忌》对这一习俗的记录:“病目者,以红絹盛榴花,拭目弃之,谓代其病。”这种习俗除了药理外,还具有部分交感巫术的色彩。至今,枣庄地区仍有在端午节这天用石榴花泡水洗脸的习俗。
  悬挂或瓶插石榴花之俗。这个习俗滥觞于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唐代,黄巢起义后,进攻承县(今枣庄)时,经过一个村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孩子。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其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起义军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后代,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她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深谙儒家伦理的黄巢大受感动,他又看到峄城到处都是石榴花,当即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祸。妇人照着黄巢所说,果然平安无事,并将这种做法告诉了乡人,乡人照做,皆幸免于难。从此,这种习俗保留了下来。据说,这也是当年黄巢未占领鲁南地区的原因。
  制“艾人”之俗。“艾人”,又叫“艾虎”,即将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用以辟邪驱恶。
  簪榴花之俗。当地有俗语“五月端午不戴花,死了变成癞蛤蟆”,出于这种观念,在端午节那几天里,人们(主要是女孩)纷纷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花环或其他佩饰,争相佩戴。这天,街头巷尾还有出售纸制石榴花的商贩。
  贴钟馗之俗。钟馗本来就是捉鬼能手,能够驱邪保平安,当地百姓认为端午节这天如果张贴一张耳朵旁别有石榴花的钟馗画像,便能辟邪平安。
  (二)石榴与中秋节枣庄人希望团圆,视团圆为人生头等乐事,所以对中秋节非常重视。只要成熟于这个季节,寓意又非常吉祥的果物,都会被拿来祭月。石榴恰好成熟于秋天,果实又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形同人齿的籽粒整齐紧密地排列在黄膜隔之、状如蜂巢的“房”中,宛如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同胞兄弟,这些都跟中秋节求团圆的氛围十分吻合,所以石榴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供品。这天,枣庄人必用石榴供月,正如许多民间歌谣所唱,“八月十五中秋节,西瓜月饼石榴梨,全家老少来圆月”。按照当地传统,中秋节祭月少不了以下几样供品:取意团圆的西瓜、取意多子的石榴、取意事事如意的柿子、取意长寿的花生(因花生又称“长生果”)、取意早立子的枣和栗子,还有自制的月饼(月饼也称“团圆饼”),总的意思就是希望事事如意、健康长寿,而且子孙团圆、和睦相处。枣庄一带还流行 “榴开百子福,桃献千年寿”的说法,即中秋节这天要将石榴和寿桃摆在一起祭月,祈祥纳福。
  在枣庄,中秋节还有“供点儿”的习俗。这时石榴树也派上了用场。所谓“供点儿”,即是将家中养的盆栽石榴树、夹竹桃、仙人掌等树木和花丼一并搬出,分置供桌两侧,形成一个小圈,以此点缀环境,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四、石榴与民间工艺石榴的吉祥寓意能够表达和寄托人们的愿望,所以它能满足人们对民俗活动的需要。为了满足对民俗活动的需要,人们创作了很多与石榴有关的民间艺术品,如石榴剪纸和石榴刺绣。
  (一)石榴剪纸石榴剪纸多用在婚嫁和节日。在婚嫁中,围绕着多子多孙的主题,图案主要有两种:“榴开百子”和“福寿三多”。“榴开百子”多剪为一个或几个咧开嘴露出籽粒的石榴,寓意多子多孙。“福寿三多”则剪为石榴、桃、佛手,以“佛手” 寓意多福,以“桃”寓意多寿,以“石榴”寓意多子孙,又简称“三多”或“三鲜”。而且,心灵手巧的剪纸艺人为了让这三种新鲜的果品更加形象,便发明了剪染结合的方法,让不同果品着上不同颜色,即使同一果品的不同部位也要染上不同颜色,以表现出分明的层次,整个工艺非常生动形象,也为幸福的婚姻增添了不少浪漫的色彩。除此之外,还有“金鸡石榴”、“水盆石榴”、“对鸟石榴”、“并蒂石榴”、“鸟鱼石榴”、“牡丹石榴”、“鼠捧石榴”等剪纸。
  除了多子多孙的主题外,还有“子孙封侯”,即在石榴果上剪上一只猴子,石榴喻子孙,猴取谐音“侯”,寓意子孙封侯。
  在节日当中,石榴剪纸主要应用于端午节和春节。端午节自然与驱灾避邪有关,常见的有“仙桃石榴”、“娃娃采石榴”、“蝴蝶牡丹石榴”,主要的是要将它们剪成葫芦形状,表示吸走人身上的病气和晦气,保佑多福多寿、人丁兴旺。
  春节在大门上贴的过门笺也经常做成石榴图样,寓意也是多子多福,为家人祈祥纳福。
  (二)石榴刺绣石榴是民间刺绣的常见题材,“六条手巾织得牢,织上石榴共樱桃。樱桃摘了上街卖,落得石榴枝上摇”,反映的就是石榴的刺绣生活。石榴在民间刺绣中的应用五花八门,从帽子花到枕顶花,从鞋垫到云肩,从荷包到腰包,从围脖到门帘,从兜肚到童帽,处处可见。甚至一些小件绣品也会直接做成石榴形状,如针扎。
  至于石榴绣品的图案,则视应用场合而定。石榴绣品的应用场合,除了曰常生活,多为婚嫁,个别是用于士子科考。最能体现石榴刺绣特色的便是婚嫁,女儿出嫁一般都要陪送一对大红石榴枕。石榴枕成双成对,典型的是其中一个绣上“凤穿石榴”的图案,另一个绣上“龙戏莲花”的图案,意为早生贵子;还有的绣上“福寿三多”图案,意同剪纸,多子多福多寿;还有的将石榴与莲花组合,绣在衣服上或枕头上,喻“连生贵子”。为了祝福参加科举的士子一举成功,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刺绣,即将石榴与莲花、鹭鸶组合,绣在行囊、荷包或者帽子上,取石榴“子”意,莲谐音“连”,鸾谐音“路”,连起来便表示“子一路连科”。在枣庄,还有将石榴与蝴蝶、牡丹组合起来的绣法,且蝴蝶要绣在石榴的正上方,取直冲而下之势,意为“多子多福,福从天降,落在子上”。
  在民间工艺中,除了石榴剪纸和石榴刺绣外,还有石榴年画。当地有一种非常常见的“榴开百子”毛方子年画,年画中两个胖娃娃作掰石榴状,因此也俗叫“胖娃娃”,专门在婚嫁时贴在炕头上或灯窝子上,寓意十分吉祥。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