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寓意教化的历史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71
颗粒名称: 六、寓意教化的历史故事
分类号: K892.9
页数: 3
页码: 355-357
摘要: 枣庄汉画像石中,有一定数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画像,主要反映汉代社会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以孝为先的教化思想。这类题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主要着眼于伦理教化,崇尚忠孝名节,提倡仁、义、礼、智、信,发扬人伦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封建秩序。画面内容大多为古帝、圣贤、名臣、豪杰、贤妻、良母、孝子等。枣庄汉画像石中有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泗水捞鼎、答子妻、严延年母训子、季札挂剑、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画像。
关键词: 教化 礼制 历史故事

内容

枣庄汉画像石中,有一定数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画像,主要反映汉代社会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以孝为先的教化思想。这类题材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主要着眼于伦理教化,崇尚忠孝名节,提倡仁、义、礼、智、信,发扬人伦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封建秩序。画面内容大多为古帝、圣贤、名臣、豪杰、贤妻、良母、孝子等。枣庄汉画像石中有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泗水捞鼎、答子妻、严延年母训子、季札挂剑、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画像。
  (一)周公辅成王画像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汉画像石中,画面展现几个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图像左侧表现周公辅成王典故,年幼的周成王伫立于王座上,右侧为周公,作恭谨辅弼状。滕州市城关镇画像石中,上层左刻一小孩,右有周公及文武大臣朝见。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画像中,身材矮小者为周成王,头顶罩有华盖。左侧立二人分别为周公、召公,右侧站立五人,皆作躬身施礼状。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关于周公辅成王一事,《史记•鲁周公世家》也有比较详细记载,成语“吐哺握发”就与周公忠心辅弼周成王有关。
  (二)孔子见老子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其文化思想具有很大影响力。汉代,孔子和老子均受到当权者尊崇。在枣庄汉画像石中,表现孔子见老子的图像有10余幅。《孔子家语》说:“孔子谓南敬叔曰:4吾闻老聃博古而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规,即吾之师也。今将往矣。’遂至周而问老聃焉。”在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画像石中,画面分别用文字标明孔子、老子。孔子出游时,往往跟随许多弟子,最有名的是颜回、子路。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子路头上戴一顶鹖鸡冠,借以显示其勇。孔子和老子之间,往往刻一小孩,手推鸠车,一般认为是项橐。《战国策•秦策》记载,项橐是鲁国人,十岁而亡,由于天赋聪明,被人誉为神童,并且还流传“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的说法。
  (三)泗水榜鼎画像自三代以来,九鼎被视为传国之宝,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由夏到商再到周,朝代虽几经更替,但统治者都极为看重九鼎。传说九鼎归于周室后,由于意外,于周显王四十二年(前326)沉人泗渊。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打捞九鼎费尽心机。此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后来这件事敷衍为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枣庄地近彭城古泗水,因而这个历史故事在画像石中也有表现。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共收藏3块“泗水捞鼎”画像石。北辛街道办事处马王村出土的画像石中,画面中间为一拱桥,桥上设有房子,房内架滑轮,有人指挥捞鼎。桥上左右各三人正奋力拽绳,在鼎刚出水面瞬间,拴系鼎耳的绳索被蚊龙咬断。在后掌大村画像石上,画面右下角有座拱桥,桥上中央竖滑轮,两端各有一人指挥,左右各排列五人,正拉绳升鼎,在鼎刚出水面时被一蚊龙咬断绳索。据《水经注•泗水》载:“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为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断其系。”这个历史故事出现在汉画像石中,具有深刻的寓意,讽刺秦始皇施行暴政不得民心,江山不久便被推翻。
  (四)季札挂剑画像滕州市东沙河镇出土,画面中间刻一坟头,坟上插招魂幡,靠近坟墓树木旁插有两剑,前有两名骑者,后有从骑。这幅图像与季札挂剑于徐君墓前的故事有关。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春秋时期,吴王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季札在北上途中经过徐国,同徐国国君会面。徐君十分喜欢季札的佩剑,只是不好意思张口。季札心下也明白,只因出使需要,便没有赠送。等到回来时又路过徐国,没想到徐君已经去世。于是季札便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树上然后离去。随从感到莫名其妙,不由发问:“徐君已经死了,再送剑有什么意义? ”季札回答:“你们不明白,其实当初我已经在心里答应赠送,徐君虽然死了,但我不能违背自己的初衷。”季札出使鲁国行聘问之礼事情发生在吴余祭四年(前544),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汉画像石以图画形式表现这个故事,主要是宣扬封建社会价值观,借助季札的仁义之举来教化世人守信重诺。
  (五)二桃杀三士画像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汉画像石有二桃杀三士画像。这个典故见于《晏子春秋》。事情发生在战国齐景公执政时,齐国三位猛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居功自傲,齐相晏婴担心三人将来作乱,决意除掉后患,于是借鲁昭公来访之机,设计让齐景公赐二桃使其三人自杀。
  三位猛士接到齐景公送来的两个桃子,便争着炫耀自己的功劳。公孙接说:我曾在密林中捕杀过野猪,在深山搏杀了猛虎,应吃一个桃子。田开疆说: 我曾率军接连两次击退敌军,捍卫了齐国疆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一个桃子。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河中巨鳖突然咬住马腿,把车拖到激流中。我潜人水中与巨鳖搏斗,终于将它杀死。像我这样的救驾大功,谁能相比。说完抽剑要与两人搏斗。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没有您勇敢,也不如您功劳大,却不知道谦让,如果不死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相继自杀。古冶子为此悔恨不已,心想:他们死了而我独活,这是不仁;贬低别人,夸耀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于是也挥剑自杀。“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既是对晏子智慧的赞扬,也是对居功自傲、逞匹夫之勇者的警示。
  枣庄汉画像石中表现历史故事的图像还有许多,内容多为忠臣、圣贤、孝子、勇士豪杰、贤妻、良母等,还有表现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的画面。这些图像布置于墓室中,意在为墓主品行做标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流行的社会价值观。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