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富丽壮观的古典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68
颗粒名称: 三、富丽壮观的古典建筑
分类号: TU09
页数: 5
页码: 347-351
摘要: 汉代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汉代建筑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内容。处于封建社会初期的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初步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阶段。枣庄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各式各样建筑图像,其中滕州汉画像石所展现的建筑有殿宇、楼阁、台榭、阙观、桥梁等多种样式。从西汉到东汉400余年中,建筑画像形象生动地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汉代建筑的真实风貌。
关键词: 古典建筑 建筑艺术

内容

建筑学历来被美学家喻为一种可以体现时代审美观念的伟大艺术,每个朝代建筑艺术风格都有所不同。在中国建筑史上,汉代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汉代建筑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内容。处于封建社会初期的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初步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阶段。枣庄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各式各样建筑图像,其中滕州汉画像石所展现的建筑有殿宇、楼阁、台榭、阙观、桥梁等多种样式。从西汉到东汉400余年中,建筑画像形象生动地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汉代建筑的真实风貌。
  (一)住宅楼阁建筑住宅建筑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标志之一。西汉处于封建社会上升阶段,作为经济支柱的农业和工商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建筑技术和建筑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西汉中期以后,权贵豪强为了炫耀富贵,大兴土木,建造豪宅。到了东汉时期,此风愈演愈烈,几乎每处地主庄园都是当时建筑技术最高水平的体现。汉桓帝时,显贵和权宦“皆竞起宅第,楼观壮丽,穷极伎巧”®。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汉画像石建筑图像可以看出,汉代达官贵富和地主豪强的住宅竭力追求“坊宇显敞,高川纳驷”的博大气势。
  枣庄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并不展现整个宅第院落布局,而是重点表现主要楼堂建筑。如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出土的画像石,画面右部刻有车骑临门盛大场面,左部为豪宅局部建筑,二层楼房为殿庑式,上层有三人列坐,下层是粗壮立柱栌斗支撑檐盖,楼堂内众人列队迎宾客。楼右侧有一座四阿式高阁,阁上也有三人端坐。桑村镇大郭村楼阁建筑画像,中心部位为二层高楼,楼下两侧有迎客、拜客、跪客场面,楼上四人列坐。楼顶为庑殿式,脊顶平直,十分大气。楼下立柱上端承托以栌斗,楼体左侧跨出双层单阙。在第一层坡檐饰有一组象征富贵的钱纹,楼檐左饰祥云,右饰异兽。第二层楼檐饰有对称龙首。整座楼房显得简洁雄伟,富丽堂皇。考古发掘的滕州市大坞镇染山汉墓,墓主为西汉郁郎侯刘骄。在墓室门楣画像石上,左格刻楼房三层,第一层有大门两扇,门上刻铺首,三楼上有二人在窗牖内向外观看;右格刻楼房四层。由此可知,早在西汉中期枣庄地区就有高大雄伟的多层建筑了。
  枣庄汉画像石还显示了一些小型的建筑物特点,如一房、一室或一亭等。房内往往有二人对饮,或对弈或迎来送往。建筑型制有的为歇山式,有的为悬山式,亭多为四阿式。建筑风格简朴,应是民间常见的住房形式或礼节性建筑。
  (二)桥梁建筑桥梁是道路设施的组成部分,在古代交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山亭区西集镇西集村出土的胡汉战争画像石,画面中央是一座两坡式六跨桥梁,中跨平直,设有护栏。桥面左侧立一高大表柱,柱左为深目高鼻的胡人手执弓箭,柱的右侧为汉军车骑、步卒、骑士。桥下中间立一大石柱,柱上有斗拱支撑中跨桥面,桥两端斜坡下立四根立柱承托桥体。桥下有船,水中有鱼、水蛇。滕州市官桥镇后掌大村东汉墓出土一块桥上捞鼎画像石,图中桥梁为木结构弧形桥,矢跨较大,弧座接近半圆形。桥上装有护栏,桥面中央树立柱滑轮,左右两侧各有一人指挥,五人拉绳索升鼎,桥下水中有鱼,有人划船。
  西集村和后掌大村出土的画像石上的桥梁,前者为梁式桥,后者为拱桥。在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的汉画像石上,还发现一种平卧于水上平直的桥梁,桥上有车马前行,桥下有船和人。《说文解字》:“桥,水梁也。”又释梁:“用木跨水也,即今之桥也。”可见中国早期桥梁大都属于木结构。桥梁建筑在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说明汉代建桥技术已日臻成熟,并应用广泛。在政治上,桥梁便捷了政令传递;在经济上,有利于郡国之间的交通运输和商贸交流;在军事上,大大缩短了行军路程。
  (三)台榭建筑属于古建筑中的高台建筑。先秦时期的台榭多构建于人工堆筑的高台之上,既可供王室和贵族登临游观避暑,又具有军事瞭望作用。秦汉时期兴建园林之风盛行,上至皇家禁苑,下至权贵园林乃至豪强地主庄园,无不凿池构建水榭高台,以供平时登临游观消遣。原来建在土台上的台阁大都移至池苑,傍水而建,成为园林建筑重要组成部分。榭,有顶无四壁,犹今之凉亭。《尔雅•释宫室》说:“无室曰榭。”就是指四边不设墙壁的轻巧别致的建筑。枣庄汉画像石的榭多为木结构,形状大都呈方形或长方形,立于池边或水上。多为一层或二层,最高可达五层。设有扶栏斜梯,视野宽阔,或有人登临,或有人垂钓,正是汉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真实写照。
  (四)阙观建筑是秦汉时期最流行的一种建筑形式,分别建于主体建筑前面的通道两侧。两汉时常在城门、宫殿、陵墓以及豪室前构建,分为木结构和砖石砌筑两种。晋崔豹《古今注》云:“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门宫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阙观的作用就是锦表门第,用以别尊卑、明贵贱。枣庄地区出土的阙观建筑画像石,大都表现住宅前的门阙,左右对称,重檐高耸,夹峙门道。如滕州市姜屯镇元嘉三年双阙画像石,中央是二层楼房,楼前双阙并列,形制为重檐攒尖式,出檐较深。檐下叠涩,阙柱高大,二阙顶部各站立一凤鸟。阙观显得巍峨壮观,挺拔秀气。
  枣庄汉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在表现手法上不追求完整的鸟瞰图或展示建筑群全部,重点突出主体建筑。在布局上注重中轴分布,主次分明,在建筑规模上显示豪华壮观,在建筑理念上体现阴阳五行观念,在装饰风格上讲究华丽多彩。这些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枣庄地区两汉时期的建筑水平。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