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枣庄汉画像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人文因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5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枣庄汉画像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人文因素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4
页码: 337-340
摘要: 汉画像石产生于汉代绝非偶然,它与当时社会环境、物质条件和客观因素息息相关。物质基础的高低,往往制约着上层建筑的发展水平。作为精神文化范畴的艺术创作,时常受到地域文化积淀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鲁南地区北接齐、鲁,南属楚国辖制,深受齐、楚文化和邹、鲁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文景之治”后,这一带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冶铁业兴旺,加之山区石材丰富,石质优良,为画像石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然条件。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时代背景 人文因素

内容

汉画像石产生于汉代绝非偶然,它与当时社会环境、物质条件和客观因素息息相关。物质基础的高低,往往制约着上层建筑的发展水平。作为精神文化范畴的艺术创作,时常受到地域文化积淀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鲁南地区北接齐、鲁,南属楚国辖制,深受齐、楚文化和邹、鲁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文景之治”后,这一带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冶铁业兴旺,加之山区石材丰富,石质优良,为画像石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然条件。
  一、社会历史原因枣庄地处黄淮流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既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和低洼地带,是居民从事以农耕为主,渔猎蚕织为辅的多种经营的良好场所。两汉时期,这里的农业生产已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滕州市宏道院画像石中的牛耕图,已使用短辕的一牛挽犁,比长辕的二牛抬杠明显进步。牛耕画面还见于滕州市黄家岭、山亭区垌城出土的汉画像石,此外还展现了耕地、耙地、施肥、播种多道工序。这些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劳作场面,说明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汉代枣庄地区冶铁业发达,铁矿石蕴藏丰富,可供开采的矿山比比皆是。迄今已在枣庄境内发现汉代冶铁遗址10余处。分布在市中区孟庄镇的土城冶铁遗址,除了遗留有重达数吨的炉底铁块和炼渣外,遗址范围内普遍发现铁渣堆积。滕州市皇陵岗冶铁遗址还出土了“山阳二”和“巨野”标志的铸铁陶范,炉床北部遗留千斤重的铁块,并有铲、犁铧、镰、锛、锸、剪等农具和生活用具出土。当时铁器不但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还充当制作其他手工艺品的工具,为开凿石材、雕凿画像石提供了极大便利。
  枣庄地区素产桑麻,是纺织品重要产地之一。山亭区桑村镇西户口村出土的一块凸面线刻画像石,画面上层左下角刻有织机、纺线图像。滕州市龙阳镇出土的纺织画像石中,刻有络车、纬车、织机等纺织工具,表现了纺线、络线、摇纬、织布的繁忙操作景象。另外,滕州市的黄家岭、造纸厂、羊庄镇后台等地,都出土过纺织画像石。许多纺织画像刻在楼阁庭院的一角,说明它是地主庄园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两汉时期,枣庄地区涌现了许多经学大师,弟子遍布天下。儒家重视伦理,提倡孝悌尊亲思想。朝廷实行的察举、征辟制度,依照儒家道德标准选拔官吏。孝行出众者被举荐为“孝廉”,从而步人仕途。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民间功利观念炽盛,厚葬之风盛行。枣庄地区汉画像石常见讲经课徒、车骑征辟、养老赐杖、忠臣义士、孝子贞妇、孔门弟子、礼乐教化等画面。由于封建统治者大力倡导,事死如生、慎终追远的观念日人人心。为了炫耀德操孝行,民间争相建造耗工费时的画像石墓、祠堂和阙观建筑。这种社会风气在史书和文献中屡见记载:“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
  二、齐风鲁韵的熏陶战国时期,枣庄辖区东北部属于齐国势力范围。齐文化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政治格局和风土民情。枣庄汉画像石表现的格斗、角抵、蹋鞠、博戏、玉兔捣药、蟾蜍炼丹、仙人鹿车、斗鸡、建鼓、乐舞、杂技等画面,反映了齐国的民间风俗和齐文化所施加的深远影响。
  枣庄地处孔孟之乡南部,距鲁国都城曲阜很近。由于周公P佐成王所建的丰功伟绩,鲁国得以享用天子礼乐,素以礼乐之邦名零天下。“礼”是人类社会文明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可以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使之懂得尊敬和谦让,这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还能陶冶情操,起到移风易俗作用。由于儒家大力宣扬的礼乐孝悌思想的波及,枣庄地区的汉代丧葬文化深受其影响。枣庄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多有周公辅成王、讲经、孝亲、舞乐等礼乐教化内容,这些题材元素与儒家思想和鲁文化的深刻影响至关密切。
  三、楚歌楚舞的浸润战国时期的枣庄,南部并人楚国势力范围。由于受楚文化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巫文化影响,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象、轻歌曼舞、信鬼好祀等内容构成了枣庄汉画像石又一特色,使不少画面充满了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
  楚汉之际,民间流行楚声。鲁迅针对这一现象特别指出:“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势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汉局祖刘邦家乡沛邑在战国时属于东楚之地,因此,他本人对楚声、楚舞、楚服情有独钟。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对楚歌楚舞加以推广,还挑选多名家乡子弟习练。
  《汉书•地理志》记载:楚地习俗“信巫鬼,重淫祀”。东汉文学家王逸《楚辞章句》说:“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又说:“昔楚南郢之邑,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祀必其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楚文化的特点是巫术神异色彩浓厚,无论文学作品还是绘画、歌舞等艺术,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神秘奇幻的内蕴和浪漫主义精神。枣庄地区汉画像石的画面布局和内容,均能寻找到楚文化的影响。滕州市滨湖镇西古村出土的一幅浅浮雕建鼓图,以建鼓为中心,中央竖一大鼓和二小鼓,上有羽葆,二人边击边舞。左下角有二人奏乐,一人在案几上倒立,一人抛掷七丸。左上角刻一回首猫头鹰和一只五人首怪兽。右上角刻扶桑树,树上一羽人拿琅轩伺凤凰,树旁一女子长袖作舞,婀娜多姿。官桥镇后掌大村出土的画像石,画面刻五条龙拉一云车,蟾蜍御驾,羽人驭蛇车,还有玉兔捣药以及萦绕的祥云。至于珍禽异兽、仙人祥瑞、灵魂升天、巫觋施法、翘袖折腰歌舞、傩戏等画面,在画像石中更是屡见不鲜。
  丰富的想象力、浪漫主义色彩、妙曼动人的乐舞以及各种精灵神怪是构成楚文化的重要元素。枣庄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相当多画面表现了这一主题旋律,内容丰富,题材鲜明,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由于这些文化元素的注入,使枣庄汉画像石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在艺术上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