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枣庄汉画像石的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56
颗粒名称: 二、枣庄汉画像石的分布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2
页码: 336-337
摘要: 汉画像石在枣庄各地均有发现,出土比较集中,数量比较多,内容比较丰富的乡镇有:(1)滕州市滨湖镇、官桥镇、龙阳镇、东沙河镇、东郭镇、柴胡店镇、羊庄镇;(2)市中区齐村镇、税郭镇、永安乡;(3)山亭区桑村镇、城头镇、冯卯镇、西集镇、山亭街道办事处;(4)薛城区邹坞镇、沙沟镇、周营镇;(5)峄城区坛山街道办事处、峨山镇、阴平镇;(6)台儿庄区张山子镇、涧头集镇、泥沟镇。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分布 枣庄

内容

枣庄地区的汉代墓葬十分丰富,几乎每个乡镇都发现了汉墓群,有的乡镇甚至分布数处。除了少数墓葬属于大型墓,大都为中型或小型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其中不少属于汉画像石墓。有的汉画像石墓群排列密集,型制多样,延续时间较长,虽然属于家族墓群,但存在明显的贫富之分。
  汉画像石在枣庄各地均有发现,出土比较集中,数量比较多,内容比较丰富的乡镇有:(1)滕州市滨湖镇、官桥镇、龙阳镇、东沙河镇、东郭镇、柴胡店镇、羊庄镇;(2)市中区齐村镇、税郭镇、永安乡;(3)山亭区桑村镇、城头镇、冯卯镇、西集镇、山亭街道办事处;(4)薛城区邹坞镇、沙沟镇、周营镇;(5)峄城区坛山街道办事处、峨山镇、阴平镇;(6)台儿庄区张山子镇、涧头集镇、泥沟镇。
  枣庄汉墓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大都选择在汉代故城附近,少则一处,多则数处。有的墓地密集集中数百座,排列有序,延续时间较长。墓地埋葬选择地点:山区大都分布在丘顶和山前坡地,平原地带多以隆起的高地和河旁地势较高处为理想葬处。这种丧葬规律形成了枣庄地区两汉时期的墓葬分布特点。
  枣庄地区分布的汉墓,主要有土坑竖穴墓、石椁墓、砖室墓、砖石混合墓4种类型。其中以单室石椁墓、双室石椁墓、砖石混合墓居多,画像石常出现在这三类墓葬中。规格较高的汉墓,不但画像石丰富,而且构图复杂,题材多样。从早期单室石椁、双室石椁发展到多室砖椁、砖石混合墓。这种构筑模式,形成了枣庄地区汉墓发展规律,同时也是汉画像石内容从早到晚、从简到繁,雕刻技法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汉代的祠堂画像石在枣庄发现不少,仅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就收藏100余石。所谓石祠堂,就是指在坟墓前用石材垒砌不设门扉、前面敞开、形状类似房屋的建筑物,是后人祭祀祖先亡灵的专用场所。根据发掘、征集的祠堂画像石复原,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1)小型单开间平顶式石祠;(2)单开间起脊房屋式建筑;(3)前面有一立柱双开间平顶或起脊式建筑;(4)双开间后壁有一凹进小壁龛的祠堂。少数石祠堂构件上有明确纪年题刻,如建初六年(82)牟阳立祠堂刻石、永元三年(92)祠堂残石、永元十年(98)祠堂立柱石、永初七年(114)戴氏祠堂画像石、延光元年(I22)祠堂侧壁画像石、元嘉三年(151)祠堂后壁画像石等,均属于东汉时期。画面内容多为祈福御凶、死者超脱、羽化升天或在阴间享受安乐之类,以祥瑞纬象、神仙灵禽、宴乐升平和教化后人为主要题材。
  枣庄地区汉画像石分布广,产生时间早,延续时间长,题材内容丰富,雕刻技法多样,配置规律严谨,类型齐全,石椁、石墓、小祠堂一应俱全,是汉画像石艺术发展水平最高的一个区域。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