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枣庄汉画像石的发现与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5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枣庄汉画像石的发现与分布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4
页码: 334-337
摘要: 枣庄处于泰沂山脉西南边缘,境内低山丘陵众多,石质多为石灰岩青石质,可雕可凿。加之汉代冶铁业发达,铁制工具种类多样,为民间采石雕刻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汉代石匠和画工充分利用优势,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石刻画像。作为画像石主要载体的汉代石椁墓、石室墓,在枣庄地区广为分布,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发现 分布 枣庄

内容

枣庄处于泰沂山脉西南边缘,境内低山丘陵众多,石质多为石灰岩青石质,可雕可凿。加之汉代冶铁业发达,铁制工具种类多样,为民间采石雕刻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汉代石匠和画工充分利用优势,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石刻画像。作为画像石主要载体的汉代石椁墓、石室墓,在枣庄地区广为分布,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珍贵的文化遗产。
  ―、枣庄汉画像石的发现与发掘枣庄地区汉画像石的发现,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这期间发现的汉画像石,有的出自于地下墓葬,有的属于地面祠堂构件。清光绪《峄县志•山川考》中,分别记载了薛城和台儿庄暴露的画像石墓:又西五十五里曰墓山。山势圆峻,麓多古冢,累累如埠。间有陷者,墓内长廊曲室,皆凿石为之,刻画精丽。再进曲折旁达,窈黑不见物,探者怖而返。殆昔显者之墓也。
  又南迤西曰皇墓山。山圆而四垂,中窿然若覆僧笠。四周涧溪纵横,下如隧道。西麓累累然皆古冢,茔基圮坏,刻画佚丽。
  另据生克昭《续滕县志•金石志》卷五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本地人孙道恩在县东董家村发现一画像石,画面为瑞兽、人物,榜题“答子妇”、“答子母”、“答子”。1929年,在县城宏道院出土画像石。1933年,滕县绅士黄以元在城东北30里黄家岭获得画像石22石,新中国成立后由其后裔捐献给当地政府。1933年,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调查了滕县西十里岗和薛国故城汉画像石墓。同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滕县羊庄镇曹王村发现一座大型汉画像石墓,还清理汉墓12座,获得画像石27石。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科学方法发掘汉画像石墓。考古人员还前往峄县邹坞墓山(今属薛城区邹坞镇)调查,获取汉代祠堂画像石25石。另外,金石学家田士懿于1923年出版的 《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中,共收录画像石250余石,其中半数为鲁南所出。
  清末至民国时期,在枣庄地区发现的汉墓及汉画像石较多,战乱期间被一些有识之士收藏,为中国美术史和汉画像石发展史的研究积累了大批实物资料。
  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21世纪初期,在这60年间,是枣庄地区汉墓、汉墓群和汉画像石发现及出土最多的黄金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1949年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枣庄地区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先后发现了不少汉画像石和画像石墓。1957年,在滕县北部和东北部的顾家庙、刘家崮、山亭村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画像石60石,汉画像石墓7座。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来滕县进行考古调查,先后发现汉代石刻及汉墓群多处。
  后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地文物部门先后对滕州市东小宫、东康留、丰山、庄里西、顾庙、东郑庄、凤山汉墓群,市中区的渴口汉墓群,峄城区的峨山汉墓群,薛城区金河、临山汉墓群,台儿庄区桥上村大型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汉墓500多座,出土了大批汉画像石等珍贵文物。另外还陆续征集许多散存在野外的画像石刻。现在全市共发现汉画像石1300余石,收藏900余石。其中枣庄市博物馆存放130余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博物馆收藏达600余石,台儿庄区50余石,山亭区和薛城区各30余石,峄城区20余石。
  20世纪30年代,美术理论家滕固首次对汉画像石作了基本科学分类,将雕刻技法归纳为“拟浮雕”和“拟绘画”两大类。其中,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属于拟浮雕一类;山东孝堂山和武梁祠画像则归于拟绘画一类。枣庄画像石技法包含平面线刻、凹面线刻和凸面线刻,它是以刀代笔,在平整的石面上用线条刻画物象,基本上是平面的线刻画。按照滕固先生分类,应属于拟绘画的雕刻技法。
  二、枣庄汉画像石的分布枣庄地区的汉代墓葬十分丰富,几乎每个乡镇都发现了汉墓群,有的乡镇甚至分布数处。除了少数墓葬属于大型墓,大都为中型或小型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其中不少属于汉画像石墓。有的汉画像石墓群排列密集,型制多样,延续时间较长,虽然属于家族墓群,但存在明显的贫富之分。
  汉画像石在枣庄各地均有发现,出土比较集中,数量比较多,内容比较丰富的乡镇有:(1)滕州市滨湖镇、官桥镇、龙阳镇、东沙河镇、东郭镇、柴胡店镇、羊庄镇;(2)市中区齐村镇、税郭镇、永安乡;(3)山亭区桑村镇、城头镇、冯卯镇、西集镇、山亭街道办事处;(4)薛城区邹坞镇、沙沟镇、周营镇;(5)峄城区坛山街道办事处、峨山镇、阴平镇;(6)台儿庄区张山子镇、涧头集镇、泥沟镇。
  枣庄汉墓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大都选择在汉代故城附近,少则一处,多则数处。有的墓地密集集中数百座,排列有序,延续时间较长。墓地埋葬选择地点:山区大都分布在丘顶和山前坡地,平原地带多以隆起的高地和河旁地势较高处为理想葬处。这种丧葬规律形成了枣庄地区两汉时期的墓葬分布特点。枣庄地区分布的汉墓,主要有土坑竖穴墓、石椁墓、砖室墓、砖石混合墓4种类型。其中以单室石椁墓、双室石椁墓、砖石混合墓居多,画像石常出现在这三类墓葬中。规格较高的汉墓,不但画像石丰富,而且构图复杂,题材多样。从早期单室石椁、双室石椁发展到多室砖椁、砖石混合墓。这种构筑模式,形成了枣庄地区汉墓发展规律,同时也是汉画像石内容从早到晚、从简到繁,雕刻技法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汉代的祠堂画像石在枣庄发现不少,仅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就收藏100余石。所谓石祠堂,就是指在坟墓前用石材垒砌不设门扉、前面敞开、形状类似房屋的建筑物,是后人祭祀祖先亡灵的专用场所。根据发掘、征集的祠堂画像石复原,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1)小型单开间平顶式石祠;(2)单开间起脊房屋式建筑;(3)前面有一立柱双开间平顶或起脊式建筑;(4)双开间后壁有一凹进小壁龛的祠堂。少数石祠堂构件上有明确纪年题刻,如建初六年(82)牟阳立祠堂刻石、永元三年(92)祠堂残石、永元十年(98)祠堂立柱石、永初七年(114)戴氏祠堂画像石、延光元年(I22)祠堂侧壁画像石、元嘉三年(151)祠堂后壁画像石等,均属于东汉时期。画面内容多为祈福御凶、死者超脱、羽化升天或在阴间享受安乐之类,以祥瑞纬象、神仙灵禽、宴乐升平和教化后人为主要题材。
  枣庄地区汉画像石分布广,产生时间早,延续时间长,题材内容丰富,雕刻技法多样,配置规律严谨,类型齐全,石椁、石墓、小祠堂一应俱全,是汉画像石艺术发展水平最高的一个区域。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