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汉墓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45
颗粒名称: 二、汉墓群
分类号: K878.8
页数: 3
页码: 326-328
摘要: 两汉时期薛河流域农业兴旺,人烟稠密,沿岸分布许多村落。由于当时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观念不断强化,因此家族墓葬十分流行。每处墓地都集中分布数十座甚至上百座坟茔。这些墓葬大都为长方形竖穴,以石椁墓为主,椁内套有木棺。不少石椁的挡板和侧壁上雕刻有画像,题材丰富,其中不乏精美图像。石椁墓形制多样,既有单室、双室,又有多室。随葬器物大都放在石椁外,个别放在棺椁之间。这一时期,随葬品造型大量模仿铜制礼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 汉墓群 墓葬

内容

两汉时期薛河流域农业兴旺,人烟稠密,沿岸分布许多村落。由于当时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观念不断强化,因此家族墓葬十分流行。迄今在薛河流域共发现汉墓群100余处,每处墓地都集中分布数十座甚至上百座坟茔。这些墓葬大都为长方形竖穴,以石椁墓为主,椁内套有木棺。不少石椁的挡板和侧壁上雕刻有画像,题材丰富,其中不乏精美图像。石椁墓形制多样,既有单室、双室,又有多室。随葬器物大都放在石椁外,个别放在棺椁之间。这一时期,随葬品造型大量模仿铜制礼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一)柴胡店汉墓群分布在滕州市柴胡店镇柴胡店村西北,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57年5月,山东省文物管理处配合新薛河疏浚工程,对这处汉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时11天,清理石椁墓66座,出土各类文物数百件,对研究滕州南部地区以及汉代薛县的历史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
  (二)东郑庄汉墓群位于滕州市官桥镇东郑庄村东500米山脚下,墓地面积12000平方米。1998~1999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配合京福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72座,出土了陶、铜、玉、石器等大量遗物。汉画像石内容为常青树、十字穿璧、绶带挂璧及几何纹等。墓葬形制均为小型土坑竖穴墓,分为土坑、石椁、砖室三大类。这是一处平民墓区,由西汉延续到东汉,属于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家族墓地。墓中盛行随葬陶制礼器和铜钱,这种情况在鲁南地区汉墓中常见,应该与当时地域性世俗观念有关。
  (三)东小宫汉墓群位于滕州市东沙河镇东小宫村南500米的丘陵上,北部为槨河,墓区面积28万平方米。1998年秋和1999年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墓区进行了钻探和发掘。探出墓葬1000余座,两次共发掘369座,其中312座为汉代墓葬,28座为东周墓葬。汉墓大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4座设有墓道。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木器、玉器、石器、琉璃器等。个别墓葬还发现画像石刻,画面内容为双阙人物、铺首衔环、建鼓乐舞、车马出行、人物格斗以及拄杖者、鱼等。雕刻技法为阴线刻施麻点。
  东小宫汉墓群的年代始于西汉武帝时期,历西汉晚期、王莽时期,一直到东汉晚期,共延续了350年左右。经过对墓葬内人骨进行鉴定,夫妻合葬现象十分普遍,可见当时追求死后同穴的意识十分流行。墓内随葬品丰富,特别是铜钱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该地区两汉时期经济发达,生活比较富裕。
  (四)夏楼墓群分布在滕州市张汪镇夏楼村北,处于薛故城城墙西北角500米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施工中发现多座土坑石椁墓,有的石面刻有画像。石椁墓多呈南北向,既有单室,又有双室,随葬器物中常见陶器和铜镜。1996年8月,滕州市博物馆在张汪中学体育场内清理了1座llill像石墓,该墓属于土坑竖穴石椁墓,分前室、后室及双耳室。墓室南北全长5.57米,东西宽(含耳室)5.44米。由于墓室早年被盗,弈具无存。随弈器物中陶器10件、陶诵6件、石羊1件,还有钱币和包金饰品等。画像石6件出自前室和盖顶。2件陶俑前后均刻有“元康九年”铭字。根据墓葬形制、陶俑纪年、画像雕刻技法分析,时代应为西晋时期,墓主生前应有一定身份和地位。该墓处于汉代墓群边缘,墓室中出土的画像石对鲁南地区画像石的分期有着重要的价值。®薛河流域的汉代墓葬群分布广泛,以家族为单位的墓地墓葬比较密集。据考古发掘资料,从西汉初期的单室石椁墓发展到双室石椁墓,再到东汉时期的大型多室石室墓(前堂后室墓),展现出了两汉时期墓葬形制的发展规律及随葬器物的组合和特点。特别是石椁墓葬中画像石的出土,为研究鲁南、苏北地区汉画像石的早、中、晚分期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