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的文学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426
颗粒名称: 一、战后的文学创作
分类号: I0;
页数: 2
页码: 305-306
摘要: 惊心动魄的台儿庄大战,吸引了数以百计的中外记者、他们用笔作刀枪,创作和发表了大量的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剧本和小说,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凶残,讴歌了抗日军民不屈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战后的报告文学作品,《大公报》和《新华日报》。
关键词: 战后文学 文学创作

内容

惊心动魄的台儿庄大战,吸引了数以百计的中外记者、作家冒着枪林弹雨奔赴前线,采访抗日英雄,会见高级将领。他们用笔作刀枪,创作和发表了大量的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剧本和小说,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凶残,讴歌了抗日军民不屈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战后的报告文学作品,主要发表在当时两家较有权威的报纸——《大公报》和《新华日报》,主要作者有范长江、陆诒、宇文济民等人。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仅在这两家报纸上发表的描写台儿庄大战的报告文学作品达10余篇,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更是难以统计。
  在惨烈的台儿庄大战中产生了大量的如火如血的诗歌,这些诗歌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记录,讴歌、颂扬了全体抗日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牺牲精神。诗歌的作者有将军、士兵、作家、记者、农民、学生。仅《台儿庄大战诗词选》一书中收录的诗歌就有376首。
  讴歌台儿庄大战的文学作品除了报告文学、诗歌外,还有关于大战的纪录片和话剧。荷兰著名电影纪录片艺术家约里斯•伊文思,创作了《四万万人民》,该片真实地反映了台儿庄大战的原貌,向全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军民不甘屈辱、勇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以饰演赛金花而名扬上海滩的王莹,时任抗战演剧二队副队长,根据自身的战场体验创作了《台儿庄》《台儿庄之战》两个话剧,讴歌中国军民与国土共存亡的民族精神。剧本一出,引起全国文艺界的广泛关注,有力地宣传了台儿庄大战。
  在台儿庄大战文学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是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和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诗人减克家。爱泼斯坦为了表达对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敬意,把采写的一篇通讯命名为《人民之战》,详细描述了台儿庄大战中军民齐心抗战、保家卫国的情况。郁达夫先后写了《黄河南岸》《平汉陇海津浦一带》《在警报声里》等文章和《七律》《毁家诗纪》《七律•呈德公》等诗歌,生动地描写了其在台儿庄的所见所闻,赞扬了中国军民坚决抗战的英雄气概。胡愈之曾这样评价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臧克家三赴台儿庄前线采访,1938年7月,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津浦北线血战记》《三吊台儿庄》《他在临沂揭开了胜利的序幕》《角声唤我去铜山》《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等诗歌作品,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和对英勇台儿庄人民的赞扬。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