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儒家治国理念的首位实践者滕文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儒家治国理念的首位实践者滕文公
分类号: B222
页数: 6
页码: 149-154
摘要: 滕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始封者是周文王之子错叔绣。滕国故城在今滕州市西南7公里的东西滕城村。春秋战国时期,滕国处在晋、宋、齐、楚等大国夹缝之中,国力孱弱,不得不屈事大国。其国君多次到鲁国朝见,并积极参与晋国发起的征伐会盟活动,但仍受到邻国宋国等的欺凌。战国时期,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一度被越国所灭。后来复国不到百年,又被宋国吞并 (一说被齐国所灭)。
关键词: 儒家 滕文公

内容

滕文公,名弘,姬姓,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滕国国君,因为其能行文德,所以又被称为“元公”。
  滕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始封者是周文王之子错叔绣。滕国故城在今滕州市西南7公里的东西滕城村。春秋战国时期,滕国处在晋、宋、齐、楚等大国夹缝之中,国力孱弱,不得不屈事大国。其国君多次到鲁国朝见,并积极参与晋国发起的征伐会盟活动,但仍受到邻国宋国等的欺凌。战国时期,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一度被越国所灭。后来复国不到百年,又被宋国吞并 (一说被齐国所灭)。
  滕文公即位后,争强图存,积极寻求强国富民的途径,他多次向孟子求教治国之道,将儒家治国理念运用到实践中,诚信践行“仁政”,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壮大了滕国力量,并为滕国赢得了“善国”的美誉。滕文公则以政绩“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这也是历史上儒家治国理念的首次实践。
  一、滕文公见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推行“仁政”。为此,孟子游历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学说。滕文公一生与孟子有着非常紧密的交往,并从孟子那里学习、了解到儒家的“仁政”治国理念,并用之于治国实践中。
  周显王四十三年(前326),滕文公为世子时出使楚国,路过宋国时,拜会了正在宋国的孟子。孟子开口不离尧舜之道,并向他阐述人性本善的道理,但当时的滕文公并未真正思考、接受孟子的学说。
  不久,滕文公从楚国返国,由于机缘巧合,再一次同孟子相见,双方有了更深人的接触。言谈之中,孟子见其对自己的学说、主张仍心存犹豫,便进一步开导:世子没必要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其实真理只有一条,就看你付诸行动的决心如何。齐国有个勇士叫成靦,在角力场上面对强大对手信心十足。他向齐景公表示:对方是男子汉大丈夫,我也是条壮汉,没有任何理由畏惧他。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夺取胜利。颜渊也说过,舜是贤明君主,而我只是陋巷布衣,虽然成就不了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可以效法圣贤,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公明仪虽家境贫寒,但懂得做人的准则,时常以周文王和周公为学习榜样。一个人只要树立了远大目标,就应该孜孜不倦地追求。现在的滕国土地狭小,如果截长补短,方圆也就50里左右。尽管如此,但事在人为,将来只要用心治理,还是可以建成一个富裕而又稳定的国家的。孟子的一番话使还是世子的滕文公茅塞顿开,内心深处开始接受儒家的治国理念了。
  二、儒家治国理念的首次实践滕定公逝世后,滕文公继位,对采用何种丧礼拿不定主意,于是对然友说: 以前孟子曾经同我在宋国交谈过,我心里始终没有忘记。现在不幸遇到了这大变故,我想让你去请教一下孟子,然后再治办丧事。然友即去请教孟子。
  孟子对然友说,滕文公的举动是很好的,父母的丧事,本来就是应该尽自己的心意去办的事。曾子说过,父母在世,以礼侍奉;死了,以礼安葬,以礼祭祀,这方是孝子的表现。诸侯的丧礼,我没有学过。虽然这样,我曾听说过,三年的服丧期,穿缝边的粗麻布丧服,喝粥,从天子到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孟子建议滕文公遵从儒家的主张,采用守孝三年的规制。
  然友回国向滕文公作了汇报,文公遂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滕国的宗室百官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宗主国鲁国的前代君主,没有实行过这种丧礼,滕国前代君主也没有实行过,主张遵从先祖的规矩。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滕文公迟疑不决,就令然友再次征求孟子的意见。
  孟子认为,采用何种丧礼应该由文公自己决定,而不能犹豫不决、一味求助于他人,并对然友言说:孔子曾说,国君死了,世子把政事托付给冢宰处理,自己喝粥,面色暗黑,走到孝子的位置上就哀哭,这样大小官员没有敢不哀伤的,因为世子已经做出了表率。所以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必定对此更加爱好。孟子并用风、草来比喻君子与百姓之道德:“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意指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君子的道德能够影响、统领百姓的道德。孟子以此鼓励滕文公,只要他意志坚定,坚持推行儒家的丧礼规定,百姓最后会听从他的命令的。
  孟子的丧礼主张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番言论坚定了滕文公采用儒家的丧礼规定、推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决心和信心,他5个月都住在丧庐里,没有发布过政令诫示,百官和同族的人逐渐接受了滕文公的决定。到了安葬那天,各地的人都来观看葬礼,滕文公面容悲戚,哭声哀伤,使吊丧的人非常满意。
  滕文公即位伊始,即听从了孟子的指导,采用了儒家的丧礼规制,并得到了国人及其他各诸侯国的赞同,可说是儒家治国理念在滕国的首次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滕文公由此坚定了采用儒家治国理念治理国家的信念,在其统治时期不断根据儒家理念推行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改革。三、以人为本与政治经济改革滕文公即位后,多次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积极学习、吸纳儒家的治国理念。
  滕文公曾请教孟子如何治理国家,孟子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儒家的治国思想。孟子告诉文公:治理百姓的事是不能有所迟缓的。“《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淘;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所以贤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
  对于立国强国的基础土地制度,滕文公力图推行周代实行的井田制度,遣毕战就此咨询孟子。孟子认为滕文公正在践行他所主张的“仁政”理念,对此非常欣慰,遂向其详细解释了井田制度的具体内容及推行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不正,井田的面积就不均,作为俸禄的田租收人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乱田地的界限。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滕国虽然地方狭小,但也要有人做君子,有人做农夫。没有君子,就没有人来治理农夫;没有农夫,就没有人来供养君子。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费用的50亩田,对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给25亩。百姓丧葬迁居都不离乡。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人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900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8家都有100亩私田,百姓应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再在自己的私田上劳作,这就是使君子和农夫有所区别的办法,也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善,如何在滕国推行井田制,就在于滕文公及其宗室官吏的努力了。
  而对于治国理财的关键赋税的征收,孟子认为向百姓征收赋税应该遵循一定的制度。他引用鲁国季孙氏家臣阳虎“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的话,主张轻徭薄赋,建议滕文公采用商周时“助”的赋税制度:夏朝每50亩地,赋税采用 “贡”法;商朝每70亩地,赋税采用“助”法;周朝每100亩地,赋税采用“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抽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数作为常数,按常数收税。丰年时,粮食多得狼藉满地,多征些粮不算暴虐,但贡法却征收得少;荒年时,即使把落在田里的粮粒扫起来凑数,也不够交税的,而贡法非要足数征收。国君作为百姓的父母,却使百姓一年到头劳累不堪,结果还不能养活父母,还得靠借贷来补足赋税,使得老人孩子四处流亡,死在沟壑,这样的国君哪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滕国本来就实行了,何不再实行助法,使百姓也得到好处呢?《诗经》上说,雨下到我们的公田里,于是也下到我们的私田里。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来,就是周朝也实行助法的。滕国应以此为制度,在乡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
  关于文化教育制度,孟子对滕文公说: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盂子并勉励滕文公,如果采用儒家的治国理念和政治经济制度,即使将来有圣王出现,也必然会来效法,这样文公可以成为圣王的老师。孟子并以周文王为榜样激励滕文公,希望他能用心治理国家,成为承继天命的君主。
  滕文公在孟子“政在得民”的儒家治国理念指导下,实行“仁政”,行井田、建学校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不仅使滕国的国力日趋强盛,而且作为“行圣人之道”的贤君,名声远扬,慕名来滕国者络绎不绝。楚国的许行是研究神农学说的学者,他慕名带领10个徒弟来到滕国。滕文公答应了他们的定居要求,给予房舍和土地。许行等穿粗布衣服,靠着编麻鞋、草鞋和织席子为生计,把楚国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传播到滕国,百姓得到实惠,推动了滕国经济的发展。宋国名人陈相的弟子陈良、陈辛也带着农具到滕国定居耕种,并言:“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在滕文公大力推行“仁政”、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政策下,滕国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成为强国富民之邦,谱写了滕国历史上辉煌的篇章。四、文公台与灵沼文公台又称“灵台”、“灵沼”,位于滕州市西南7公里的姜屯镇滕城村滕国故城内。
  相传周文王举兵消灭了商的附属国密须国后,为感谢上天保佑,曾筑灵台。滕文公也仿效周文王,在滕国修筑灵台,这既体现了滕文公践行儒家理念的信念和与民同乐的意图,又因为灵台及其上面所建的楼阁高达20余米,可以瞭望远处的敌情,利于指挥滕国军民抗敌,从而起到一定的军事作用。滕文公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贤君,将灵台改称“文公台”。历代都在台上构筑庙宇、楼阁等祭祀、纪念性建筑。
  据史料记载,在高台上仅以滕文公的名字命名的亭、台、楼、阁等建筑就有文公台、滕文公祠、滕文公庙、滕文公台庙、滕文阁和滕文公楼等。明人丁明春曾写有《谒文公祠》诗句赞曰:“扰扰群雄事战争,独谈仁义不谈兵。凭凌齐楚今何在?赢得长存善国名。”明清以后,又在台上陆续建造寺庙道观,成为当地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圣地”。万历年间,台上又建起真武庙,左掖门两侧有清代秀才魏积查的砖刻楹联:“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原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巍巍高台,森森殿陛,经历了2000多年沧桑。
  文公台前,两株古槐虬枝擎天,东西对峙,交相辉映,古台愈显得悠远古朴。如今文公台已成为2000多年前滕文公励精图治、践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历史见证。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