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政区划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222
颗粒名称: 二、行政区划沿革
分类号: K9
页数: 4
页码: 57-60
摘要: 枣庄地区开发较早,但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多变,呈现出“封国分领,多县分治,缺乏专治,由繁到简”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枣庄市的地域文化呈融合性和多样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前,枣庄区划沿革大致分为4个时期。
关键词: 枣庄市 区划沿革

内容

枣庄地区开发较早,但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多变,呈现出“封国分领,多县分治,缺乏专治,由繁到简”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枣庄市的地域文化呈融合性和多样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前,枣庄区划沿革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一是先秦的封国食邑时期;二是秦代至元代的郡县统辖时期;三是明清时期的府、州、县统辖时期;四是民国、日占和中共抗日政府统辖时期。在这四个区划沿革变迁时期,枣庄的行政层级有升有降,从隋朝以后,行政管理组织逐渐简化,1961年9月12日,枣庄行政建制定型为地级省辖市。
  在秦朝建立中央集权政府之前的三代及新石器晚期,枣庄地区呈现多个古国、方国、封国统辖的局面。
  大汶口文化时期,枣庄薛河流域西康留就出现了古国。龙山文化时期,枣庄薛河流域出现古薛国,东南出现徐国。
  禹夏时期,现枣庄地区被4个封国分割统辖:东部地区属于缯国,北部属于薛国,东南部属于徐国,南部属于倡阳国。
  殷商时期,今枣庄地区被5个方国分割统辖:北部分别为郫国、薛国统辖,东部属于缯国,南部为偈阳国,东南部属于徐国。
  西周时期,今枣庄境内被6个封国或附庸小国分割统辖:东部为鄯国0范围,南部是偈阳国范围,北部为薛国,西北部为滕国,东北部为郫国,东南部为徐国。
  春秋时期,隶属关系复杂多变。春秋前期,枣庄地区分别隶属于6个小国或附庸国。具体为,东部属于鄯国,南部属于倡阳国,北部属于薛国,西北部属于滕国,东北部为小邾国,中部为滥国。至春秋中、后期,滥国、小邾国、鄯国、偏阳国相继灭亡。齐、鲁、宋、莒、楚等国势力陆续渗透到这一地区。
  战国时期,枣庄地区分别为齐、楚两个大国所分领,滕、薛灭亡。春秋时期的小邾、倡阳、滥等国皆降为大国管辖之邑。齐国贵族田婴在古薛国故地建立薛邑,这一带当时又称作徐州。
  秦朝时期,枣庄地区分别为3郡6县分而治之:郯郡的兰陵县、鄯县分治今枣庄市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傅阳县属于泗水郡。西部和北部分别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和滕县管辖。
  西汉时期,枣庄地区被2国(鲁国、楚国)2郡(东海郡、沛郡)14县管辖。北部属于分封国鲁国,下辖蕃县、薛县、戚县等3县。东南部属于东海郡,下辖合乡县、昌虑县、新阳县、建阳县、阴平县、都阳县、承县、鄯县、兰陵等9县。其中鄯县、兰陵的县治虽然不在境内,但当时枣庄东部的部分地域分别属于鄯、兰陵2县辖制范围。以上各县,有的一度属于列侯封地,西部的公邱县属于沛郡,最南部的傅阳县则归属楚国。由于时间段不同,各县在设置和归属上略有变动。
  东汉时期,枣庄地区分别被2郡(东海郡、沛郡)3国(鲁国、琅琊国、彭城国)11县管辖。西北部为鲁国辖地,下辖蕃县、薛县;西部为沛国的管辖范围,下辖公邱县。东海郡下辖合乡县、戚县、昌虑县、建阳县、示县、阴平县、兰陵县。东北部一带属于鄯县,鄯县当时归属分封国琅琊国。南部傅阳县,属于分封国彭城国。
  三国时期,枣庄地区属于魏国控制区域,境内土地分别属于12县,由3国2郡管辖。东部为东海国,下置兰陵县、承县、阴平县、都阳县、合乡县、昌虑县、戚县;南部为彭城国,下置傅阳县;西部为沛郡,下置公邱县;北部为鲁郡,下置蕃县、薛县。东北为琅琊国,下设鄭县。
  西晋时期,枣庄地区为3国1郡10县分辖。北部属于鲁国,置蕃县、薛县、公邱县;东部属东海郡,设置兰陵县(县治不在枣庄境)、承县、昌虑县、合乡县、戚县;南部为彭城国,下置傅阳县;东北为琅琊国鄭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郡兰陵、承、戚、合乡、昌虑5县置兰陵郡,郡治设在承城(今峄城区驻地)。这是枣庄历史上首次设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政权割据,东晋与北方政权长期以淮河为界。枣庄处于北方各政权疆域,先后成为后赵、后燕、前秦控制范围。兰陵郡设置沿袭未变。
  南北朝时期,此期政权多变,枣庄处于南北双方争锋地带,先后成为北魏、刘宋、萧梁、北齐、东魏的控制范围。萧齐时,枣庄北部地区属鲁郡,下辖蕃县、永兴县、昌虑县三县;南部属于兰陵郡,下辖承县、鄯县、傅阳县三县。萧梁时,枣庄地区的北部属蕃郡,下辖蕃县、永福县、昌虑县三县;南部属兰陵郡,下置承县、鄯县、傅阳县、合乡县、阴平县五县。北魏时期,废置兰陵郡合乡县、昌虑县以及永兴县、永福县、阴平县,保留示县、蕃县,分别属于彭城郡和兰陵郡。
  隋朝时期,这个时期郡、县时废时置,名称变化较多,但所设郡县比前朝明显减少。废置兰陵郡,枣庄地区为滕县、鄭州和兰陵县3州县的管辖之地。滕县由蕃县改名而来,滕县一度被升格为郡,后又降为县。鄯州由承县改名而来,后废鄯州,改兰陵县为示县,不久又将承县改为兰陵县。
  唐朝时期,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施行州(郡)、县两级制,为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唐太宗时在全国设置了1〇个道,到玄宗时增加为15个道。枣庄地区属于河南道,一北一南分别置滕县和兰陵县,兰陵县(后改称承县)隶属于沂州琅琊郡,滕县隶属于徐州彭城郡。
  北宋时期,中央对地方上实施路、州、县管理体制,枣庄地区当时分别属于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监督管理范围。滕县属于京东西路徐州彭城郡,承县属于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金代沿用北宋管理体制,枣庄隶属山东西路,大定二十二年(1182),滕县升格为滕阳州,后降为滕县。贞祐四年(1216)置峄州,治所在现在的峄城,下辖承县。
  元朝时期,地方行政机构采用行省制,枣庄地区属于中书省直辖的山东西路,北部置滕州,下辖滕县;南部置峄州,下辖兰陵县。
  明朝时期,地方行政管理采角行省(布政使司)、府(直隶州)、县(属州)三级制。枣庄地区属于山东省济宁府,下辖北部的滕县和南部的峄州。洪武二年(1369),峄州降为峄县,洪武十八年(1385),济宁府降为济宁州,将滕县和峄县改属兖州府。
  清朝时期,地方行政组织有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散厅)三级。枣庄地区属于山东省兖州府,北为滕县,东南为峄县。
  民国时期,枣庄地区的地方行政组织东南为峄县,西北为滕县。1918年,峄县、滕县同属济宁道,1928年后两县直属山东省。1938年至1945年日军占领时期,枣庄地区仍设置滕、峄2县,先属鲁西道,后归兖济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在枣庄地区分别建立了峄县和滕县抗日政府。

知识出处

枣庄文化通览

《枣庄文化通览》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下简称《通览》)是在山东省政协领导 下,省、市政协合作,组织全省300余名学者共同完成的大型文化学术工程, 此书的编纂和出版是对全省文化资源的大整理,是对山东文化面貌的大展 现,也是对各区域文化研究的大推动。为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当代 先进文化;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也为国 内外更好地了解山东,推动山东改革开放作出了新贡献。

阅读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