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掌大遗址发掘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40
颗粒名称: 前掌大遗址发掘纪实
分类号: K878
页数: 3
页码: 109-111
摘要: 1981年11月,发掘该遗址,已进入冬季,天气寒冷。发掘地点设在村北的东西两则台地,先后清理出一些中、小型墓葬,同时探明地下尚保存一定数量的墓葬等遗迹。自1981年至1998年,对该遗址进行过7次发掘。
关键词: 前掌大 遗址发掘

内容

一、遗址发现1964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组成邹(城)、滕(州)考古调查队开展工作,负责官桥镇一带的古遗址调查。
  一天早餐后,我们携带调查工具、资料、食品和水,直奔目II掌大、康留一带。由公社徒步出发,途经狄庄,在该村东部高地远眺前掌大村,村北绿树葱葱,上面点缀着一片雪白的梨花,促使我们加快脚步直奔村北。村北有一条南北向生产路直通村中,这条路同时将村北台地劈为东西两块。西侧台地北依小河,形成的断崖高大突出。断崖上多处暴露出灰土堆积,附近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的陶片。我们分别采集标本,然后把采集到的各类标本集中起来进行筛选。经辨认有陶鬲(足)、罐、疊、豆等残片。初步确定是商代晚期遗存。日过晌午,饥肠辘辘,我们就在梨园之内席地而坐,以馒头、咸菜、开水充饥解渴。领略到置身在绿野梨园之中,阵阵花香伴随着新发现,那高兴劲儿难以笔墨形容。
  午后又到该村西侧窑场高地,采集到龙山文化陶片。再绕至村南高地,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的东周、汉代陶片,其间也夹杂有少量的商代晚期陶片等遗物。
  后又会同滕县博物馆,进行过多次调查、访问,发现村北断崖有规整堆积。群众反映:杨姓村民在抗战初期,取土时挖出铜鼎、觚之类器物。参照博物馆收藏的该村出土的铜器,从而更确定这一处是商代晚期遗址,地下应该保留有相应的墓葬。
  二、遗址概况前掌大村居薛河下游北岸。村北原有小石山一座,因逐年取石烧石灰,几乎夷为平地。沿村西北绕一条小河向西流。属山麓前沿地带,海拔50米以上。
  该村地势为北高,向南则逐渐降低。其南约一公里濒临薛河,为河谷平原。,村西约一公里处,为周代的薛国故城遗址,城垣多段耸立在地面,是保存较好的为数不多的城址。村与城址之间,有京沪铁路贯穿其间。村西北隔小河相望为吕楼村,该村曾多次出土过青铜平底犟、爵等遗物。村西南约一公里为新庄村,该村北断崖处暴露有商代晚期灰土层堆积。
  前掌大村北地势较高,一条直通村中的道路穿高地而过,多处高耸的断崖,不仅暴露出灰土层,甚至墓葬夯土层亦历历在目。由于这块高地紧临小河,故有“河崖头”之俗称。这条道路把高地劈为两块,道路之下及两侧有商代墓葬及居住遗迹。西北侧还保存有龙山文化遗存。
  村南为隆起的高地,1964年春季调查时,地面散布着大量的东周、汉代陶片,亦偶见商代陶片。故村民称之为“南岗子”或“瓦渣地”。这里有商周墓葬、车马坑、殉马牛坑、祭祀性遗存。其东南与新庄间尚保存有商周居住遗迹前掌大村之周边可谓有山有水,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宜古代人类生息。
  三、遗址发掘1981年11月,发掘该遗址,已进入冬季,天气寒冷。发掘地点设在村北的东西两则台地,先后清理出一些中、小型墓葬,同时探明地下尚保存一定数量的墓葬等遗迹。
  自1981年至1998年,对该遗址进行过7次发掘。村北4次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计清理出山东龙山文化遗存、商代中期居住遗迹,商代晚期灰沟以及商代晚期墓葬近30座。村南3次发掘面积亦约3000平方米,清理有商周之际的居住遗址、沟壕、夯土台、灰坑,以及水井、祭祀设施、车马坑、殉马牛坑、墓葬近70座。
  村北墓葬有大、中、小三类,大型为有南北墓道者,中型为带南墓道者,小型者无墓道。均为土圹竖穴,多数有二层台及腰坑。填土多为逐层夯筑。少数墓葬地面及室、道里挖槽并留有柱洞、础石等遗迹,表明墓葬上曾设置有建筑物。
  村南墓葬为土圹竖穴墓,以中、小型为主。长约4至2米,宽约3至1米,深约4至1米不等。多数亦有二层台、腰坑。村南墓葬多数保存完好,而村北墓葬则多数被盗掘。村南墓地南北有祭祀性设施。
  随葬品丰富,计有青铜礼器,如鼎、簋、罪、盡、疊、卣、壶、觯、盘、觚、爵、角、尊等。其中有5件铜器中盛有液体,初步判断可能为美酒。多数铜器有铭文化,多带“史”字,个别铜器铭文多达19字,实属罕见。其它铜器有斧、锛、削、刀、戈、矛、嫉、斗、弓形器、胄、车马器等。出土一件青铜器戟,是科学发掘第一件出土物。过去上海博物馆曾陈列一件戟,传为山东滕州出土的,这次出土可以证明可信。陶器有鬲、罐、壶、疊、豆、盂等,其中如长方口提梁罐、盡、壶等颇具地方特色。个别陶器上带陶文,至今不能释。玉器也为数可观,除璧、璜、玦、珠、管饰外,其它多为动物形象饰品,如鹿、果、鱼、龟、鸟、兔、虎、禅、幢螂等。此外漆器也是流行的随葬品,有镶嵌蚌饰漆牌、漆、疊、漆盘、漆豆等。蚌器也较普遍,除蚌鱼、蚌器外,主要以蚌泡、各种形状蚌片镶嵌于漆牌、漆器之上。另外有绿松石、骨器、石器、玛瑙件、水晶饰品、贝等。此外,在大型墓葬及车马坑中随葬的盾牌、彩绘仪仗饰物及棺上多彩漆饰、金泊饰物等。
  总之,在商周之际我国东方,像这样重要遗址是不多见的,尤其墓地所反映的布局、丧葬习俗和丰富遗物,对研究该阶段物质文化史尤为重要。
  四、学术价值通过对遗址北、南两块墓地的发掘,基本上对其布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北墓地以数座大型墓南北向平行排列为两行主轴,其下连接为数座东西向一行。中型墓葬,其它小型墓错落在这些大、中型墓左右。概括为南北两行纵列,下连东西向横列,大者居纵、中者横排,可谓大、中、小排列有序。另外从一些墓葬地面上挖柱漕、柱洞、础石、散水沟,乃至墓室与墓道底立柱洞,而且围绕墓室、墓道周围,布局距离合理,明显地反映出覆盖在这些墓室、墓道之上。无疑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墓地享堂制建筑遗存。
  北墓地同时发掘出山东龙山文化灰坑、窗穴等遗物、遗迹,属早期遗存。地层中伴有一定数的岳石文化遗物,它们与清理出的商代中期(二里冈上层)遗存是融合、是继承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北墓地墓葬年代大致属殷三、四期。
  南墓地大致由三组墓葬组成,东侧其北、南各设有一祭祀性遗存,其间有十余座中、小墓葬,西南侧有数座车马坑。西侧北端与南端各有十余座小墓。西侧靠南有一座外郭为土坑,内小坑以石块砌就祭祀设施,其年代可能晚至东周,是否为后人祭祀其先辈临时建筑所留之遗存,还包含有其它内容,目前尚不便下结论。
  南、北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有铭文。
  南墓地有一件铜器铭文多达19字,加之陶器上陶文。值得注意的在清理东周灰坑时,还获得一批陶文。对研究东方古文字演变显然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从南墓地出土器物特征分析,其年代似乎略晚于北墓地,可能为殷墟四期或介于商周之际。鉴于此,尤以能代表东方土著文化的陶器,初步能反映出两者间承袭关系,更突出的是陶器所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少,如罐、盡、壶、菌状钮等更具地方特色,它似乎与岳石文化陶器特征有某些联系。青铜复合胄,北地出土的较早,南地胄除继承外又有所发展,继承发展关系十分明确。而且这类冑与安阳殷墟、江西新干大洋洲者有着较大的区别。
  前掌大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计有尊、豆、罐等,从胎质与釉色可分两类,是否牵扯到南北两系(北系就是本地所产),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车马坑中所随葬的车辆,型制似与殷墟者略有区别。车栏等处多施有红、白、黑漆饰。箱中多置有盾牌、兵器等,有的随葬有鎏金铜胄。初步分析此类车辆可能为战车。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胡秉华
责任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