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鸹山墓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65
颗粒名称: 老鸹山墓群
分类号: K878.8
页数: 3
页码: 212-214
摘要: 南常故城正东约一公里处有一座低缓丘陵,当地居民呼为“老鸹山”。当地群众传说这五座古墓是古时武王的五个王子死后归葬之处,因此称作“五王墓”。3号墓位于2号墓东南约200米小老鸹山顶,4号墓在3号墓南侧。二墓相距约40米。4号墓在“文革”期间被毁坏,墓室为石结构,距地表深约2米,规模较大,系青石板构筑的多室墓。
关键词: 陵墓 老鸹山墓群

内容

南常故城正东约一公里处有一座低缓丘陵,当地居民呼为“老鸹山”。老鸹山上古墓累累,其中有五座墓高矗丘陇之上,格外引人注目。当地群众传说这五座古墓是古时武王的五个王子死后归葬之处,因此称作“五王墓”。其实,这五座古墓并不是一个时代。距南常故城东垣较近两墓,呈东北西南斜向排列,两墓相距约250米。西南那座墓位于老鸹山西麓,考古部门编号为1号墓,当地居民呼为“大古堆”。东南那座墓编号为2号墓,位于老鸹山巅,保存较完好。二墓遥相伴依。3号墓位于2号墓东南约200米小老鸹山顶,4号墓在3号墓南侧。二墓相距约40米。4号墓在“文革”期间被毁坏,墓室为石结构,距地表深约2米,规模较大,系青石板构筑的多室墓。据当时目击者回忆,墓内前室随葬有陶俑,并有碑刻和汉画像石。陶俑在掘墓时毁坏,汉画像石拉至墓葬附近小营子村,雕刻内容有歌舞百戏和龙戏图。碑刻被人砌于村中石池中,经实地调査已下落不明。至今被挖掘的4号墓坑尚存,墓坑内散存汉代陶楼、陶仓残片,这都是当年毁墓时砸碎的随葬品。据此可知,4号墓的时代属于东汉。相距不远的3号墓时代也应该属于东汉,当初封土一定很高,由于水土流失变成低矮土丘。考古调査中还发现这两座古墓周围分布不少汉墓,规模虽不及3号、4号墓,但累累小丘仍可辨识。村民在耕地时往往发现掩埋于耕土层下的墓盖石。有几座小型墓已经掘毁,墓室形状为前堂后室或石匣墓,墓石上偶尔刻有铺首衔环或青琐连环图案。随葬品是汉墓中常见的鼎、壶、灶、仓、盒之类陶器,部分陶器饰有绿釉。由此可知,老鸹山实际上是汉代留下的一处墓地。这处汉墓群似应与东边的南常故城有密切联系(此城在汉代仍设置为县夂5号墓位于4号墓东北方向约80米,“文革”期间已被夷为平地。墓葬时代和墓主身份不明。但结合周围汉墓群分布情况看,可能也是汉墓。这五座墓中,惟独距南常故城东垣较近的1号、2号墓保存状况较好,封土如初,显然比其余几墓时代要晚。尤其是1号墓,西侧不远是一条自北向南流去的古河流,这条河流源于北部不远处的岩光湖,为判断1号、2号墓的时代和墓主身份提供了线索。据《峄县志•古迹考》载:“周将军墓,在 (峄)县西四十里,建陵城(即今南常故城)东。元广威将军同知峄州军事周忠,并其子武节将军兼邳州节度副使瑞昌,俱葬于此。”同书《山川》卷又载:“杨官湖 (即今岩光湖)泉,即李家河,出杨官湖村南流四里,经周将军墓。”依据上述记载,1号墓和2号墓很可能就是元代周忠父子墓,关于周忠父子生平,《峄县志•职官考列传》有简述:“周忠,峄之南常里人,骁勇有胆略。”金兵骚乱淮北时,他才十多岁,为了保卫乡梓,率领民众依山建寨,奋力抗击金兵,保护了乡里万余人生命。元朝至元初年被授予峄州兵马钤辖。在维持地方治安时,“攻城破栅,讨逆安民,所向无敌。”又以军功任峄州军事判官。不到一年,又加升广威将军,同知峄州军事。不久,又“提兵从征江淮,屡立大功”。后来在一次激战中阵亡,归葬故里。
  周瑞昌是周忠的长子,也是一位“智勇绝人”的勇士。他在刚从军时担任忠义校尉,此后又任中山府判,邹平县尹。父亲阵亡之后被朝廷特旨命袭封父职,授武义将军,同知峄州军事。曾随从大将李公征伐东海,攻打涟城时身先士卒,率先登城,独战宋军数十人。又率军队乘船在淮河与宋军展开水战,“首战得胜,屡立奇功,加武节将军兼邳州节度副使。”按照古代堪舆风水术理论,2号墓位于老鸹山巅,居于上首,应为周忠墓。1号墓位于西南山坡,处于下首,似为周瑞昌墓。
  1983年夏,枣庄市文物管理站曾在老鸹山北坡发掘一座东汉画像石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宽,墓为青石结构,共用43块大石砌成。墓葬分为前后室两部分,前室为横堂,后室为双室,内有两具朽烂尸骨。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有东汉五铢钱,陶器有磨盘、猪圈、甑、罐、陶俑、小屋等物。这座东汉墓的发掘对于进一步了解老鸹山古墓群的时代和墓室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