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滩子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51
颗粒名称: 南滩子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177-178
摘要: 南滩子遗址南滩子遗址位于台儿庄区兰城乡西兰城村西。兰城故城是古代的“兰陵堡”。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兰陵堡,在山东临沂县西南,西接峄县界,南连江苏邳县界,为冲要地。”遗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整个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革”期间,当地村民在遗址开挖水沟时曾掘出数百件古陶器,可惜当时无人认识这些历史文物的价值,竟铺在路口让马车驶过碾为粉齑。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南滩子遗址

内容

南滩子遗址南滩子遗址位于台儿庄区兰城乡西兰城村西。兰城故城是古代的“兰陵堡”。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兰陵堡,在山东临沂县西南,西接峄县界,南连江苏邳县界,为冲要地。”遗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整个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革”期间,当地村民在遗址开挖水沟时曾掘出数百件古陶器,可惜当时无人认识这些历史文物的价值,竟铺在路口让马车驶过碾为粉齑。以后又在遗址上打水井时发现史前墓葬,史前居民的尸骨和随葬陶器随地下泥土翻出了地表。遗址虽然遭到了局部的毁坏,但也为人们叩开这块神奇土地的大门提供了方便。
  南滩子遗址保存现状基本完整。除东西两侧开掘的两条排水沟外,其余地段未经深翻。从遗址西侧排水沟断面观察,上层约20厘米厚的黄土为耕土层,黄褐色的土质中夹有细沙。在这层扰土中还夹有少量龙山文化和周代陶片。耕土层之下便是坚硬的黑砾土。包含着不少大汶口文化的红陶片和红烧土渣。有的地段暴露出一些史前居民的残肢骨,估计此处分布着氏族墓葬。遗址东边的排水沟较宽,深度约1.5米。断面上暴露出一排大汶口文化时的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单人葬,这些墓葬由北向南排列有序,墓与墓之间相距〇.5米至1.5米不等,墓口距地表约40厘米,有个别相邻的墓相互之间出现打破关系,说明两墓埋葬时间上有早晚之别。在人骨架旁发现部分已经破碎的随葬陶器。考古调查中还在遗址采集到一批文物标本,主要是石器、骨器和陶器三大类。作为生产工具使用的石铲,磨制技术已十分熟练,体型扁薄,采用两面对钻的管钻法。石刀采用细砂岩磨制,制作工致,双面起刃。骨器有用鹿角加工成的角器,有用动物肢骨磨制成的骨鱼镖。这种武器十分锋利,是史前居民捕鱼的重要工具之一。
  南滩子遗址出土的陶器大都是红陶,有的在器物表面施一层红陶衣,陶器以泥质为主,火候较低。除了采集到部分完整的或可以复原的陶器外,还采集了大量陶片标本,可以辨识的器物有碗、缽、鼎、豆、觚形杯等。常见纹饰有网状划纹,绳索状堆纹,链条状堆纹,压印纹,蓝纹,拍印方格纹,弦纹,锯齿纹,圆窝纹等。鼎足种类较多,有圆锥式,弓状凿式,凿状带沟槽式,侧三角式,凿状附堆纹式,圆锥式足根附加突饰等。采集到的器物把手有耳式,羊角式,拧索式等。为研究史前南滩子居民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南滩子遗址是台儿庄区已发现的古遗址时代最早的一处。为加强对该遗址的保护1991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锦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