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沟五村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50
颗粒名称: 沙沟五村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3
页码: 174-176
摘要: 沙沟五村遗址位于薛城区沙沟镇驻地东北约300多米处。1981年春由枣庄市文物普査队发现。遗址分布在河流两岸约2米高的平坦土地上,沙沟河自东向西流过,将遗址分隔为两大部分。南岸遗址已被民房全部覆盖,北岸遗址部分被民房覆盖,部分掩埋于耕土层下。整个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象这样大的遗址,在枣庄境内十分少见。
关键词: 文化遗址 沙沟五村遗址

内容

沙沟五村遗址位于薛城区沙沟镇驻地东北约300多米处。1981年春由枣庄市文物普査队发现。遗址分布在河流两岸约2米高的平坦土地上,沙沟河自东向西流过,将遗址分隔为两大部分。南岸遗址已被民房全部覆盖,北岸遗址部分被民房覆盖,部分掩埋于耕土层下。整个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400米,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象这样大的遗址,在枣庄境内十分少见。
  沙沟五村遗址遗物丰富,堆积较厚,古代陶片俯拾皆是。遗址东南角有一个深约1.5米的断层,上层厚约40厘米,包含有砾石、沙粒和粘土,夹杂少量碎陶片。第二层厚约1米,灰黑土较为坚硬,包含有蚌壳和少量夹砂红陶片,采集到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标本和圆锥状夹砂红陶鼎足。第三层为沙层。在遗址东部田野中发现许多大汶口文化红陶片和石器。根据一眼水井井壁观察,最上层厚约30厘米为扰乱层,灰黄土中夹有近现代陶瓷片和大汶口文化陶片。第二层厚约1.5米,土质灰黑,为大汶口文化堆积,文化层中夹有大汶口文化鼎足和红陶残片。再往下接近水位,文化堆积情况不明。在这一 : 带田野中,村民打新井时毁坏古墓一座,在翻动过的墓土中采集到青玉镟形器两件,磨制工整而光润。采集到石镞一件,系用青石磨制,短铤薄翼,十分锋利。还采集到残毁的陶鬵和鼎等物。由此可知,这里分布着一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氏族公共墓地,那些残碎的陶器及玉石器均是随葬品。
  在遗址北部发现大量红烧土,看来应是当时人们烧制陶器的地方。红烧土附近暴露一座大汶口文化儿童墓葬,墓底长约1米,宽约〇.4米,骨架约半米左右,头东脚西,直肢,面部略微偏北。骨架上覆盖着已经破碎的夹砂红陶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氏族成员流行头东脚西的葬式,这可能反映了当时的某知>宗教观念。如果死者是婴孩,便采用瓮、鼎等大型陶器盛殓的葬法,这也是当时流行的丧俗。
  在遗址的西半部村民牛栏内发现龙山文化早期的成年墓葬一座,墓口已经破坏。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有黑陶高柄杯、黑陶罐、白陶鼎、黑陶镂孔杯、黑陶简形杯等。这些陶器均为泥质,造型玲珑,尤其是白陶鼎和黑陶镂孔杯,十分精美,反映了当时精湛的制陶技术。
  沙沟五村遗址面积可观,整个遗址土壤呈灰黑色,与周围土质明显不同。考古调查时在遗址还采集到石器、陶器、铜器等文物标本。石器有斧、锛、铲等,均是磨制,采用钻孔技术。石镑肩部有段,制作相当精致,刃部锋利。陶器有黑陶盆形鼎、折腹罐、灰陶深腹盆、鼓腹罐、黑陶器盖、黑陶盡、背水壶等。铜器有铜矛、菱形銎,脊部突起,十分锋利。
  根据各类出土文物和暴露的遗迹分析,沙沟五村遗址包含着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周文化几种不同时代的堆积,延续时间较长。从遗址分布面积如此广大推断,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这里便分布着一个原始部落或几个氏族,他们有共同的生活习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墓葬区。根据出土的生产工具判断,当时的社会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采集和渔猎为辅。从墓葬的葬式和随葬品分析,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和鬼魂崇拜等宗教观念。居住在此处的史前居民,属于东夷部族的一个支系。五千多年前,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不畏严寒酷暑,不畏毒虫猛兽,开拓了这块肥沃的黄土地,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1991年,该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锦山)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锦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