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古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016
颗粒名称: 文公古台
分类号: K878.3
页数: 3
页码: 64-66
摘要: 文公古台文公古台位于滕州市西南7公里的滕国故城内,如今城垣依存,城墙上绿树成荫,古城周长11华里,城内除滕城村外,是一片葱绿的果园和农田,清新而幽静,唯城东北隅有一高台,俗称“文公台”,亦称“灵台”,相传是当年滕王的宫寝所在。
关键词: 遗址 文公古台

内容

文公古台文公古台位于滕州市西南7公里的滕国故城内,如今城垣依存,城墙上绿树成荫,古城周长11华里,城内除滕城村外,是一片葱绿的果园和农田,清新而幽静,唯城东北隅有一高台,俗称“文公台”,亦称“灵台”,相传是当年滕王的宫寝所在。
  古台座北朝南,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60米,南北长约45米,高约6—7米。台上原有滕文公庙,后楼殿毁坏。明代万历十三年修建真武庙。今尚存高台、吕祖庙、休息洞、左掖门等部分建筑物。原台周围砌石今仍残存有3.5米高石墙。台南两侧存石砌台阶16级,偏东正门砌台阶27级,可缘级登台。正门西侧为真武庙,缘阶拾级而上。台前沿有砖砌女墙,迎面为二层楼三开间大殿,建筑面积198平方米,檐高一层约4.5米,二层约10米余。门两旁圆窗直径1米,悬山木结构,中殿三间面积约80平方米,原西山墙有大型壁画,脊檩和梁上镌刻有“明万历十三年修”字样。墙为磨砖对缝,现存基石雕凿精细,后殿曾改建为炮楼。正门内东侧今仍有石券门,沿石阶可下至东院,正门外东旁台上有1915年修“吕祖洞”三间,下砌砖洞一券。两旁尚有三间配房。再西台基倾圮。今有1927年建“功德祠”及“休息祠”两券。
  “子城”的东西和外墙之间,今各有一片洼地,为滕国当时的莲花湖遗迹,是滕国当时的“灵沼”,为养鱼种莲供观赏的池塘,古时曾称誉滕国是“两湖荷花,一城芙蓉”。滕国的“灵沼”是为滕文公筑之。今台前池畔两株古槐突兀,东西并峙,虬枝仰伸伏卧,绿叶茂密,配以殿宇楼阁蔚为壮观,为古滕八景之一。
  西周初年,武王灭商之后,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此,立为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滕国国君中影响最大的是滕文公。滕文公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他执政时“以绝长补短方五十里”的小国,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把滕国治理为“善国”,写下了滕 文公古台遗址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他之所以获得“善国”的美誉,主要是他不甘落后,争强图存,励精图治的结果。当他还是世子的时候,就积极探索治国之道,利用一切机会请教富国之术。滕文公执政后,他曾多次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轲到滕国来,招待他住在高级国宾馆“上馆”,向他请教治国方略。当时滕国处于齐楚两大国之间,受其威胁极大。孟子让他凿池筑城,加强防守,并提出: “行恒产世禄,明论学之法”,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培养人才,实施“仁政”的主张,并且鼓励他说:“今滕,绝长补短将五t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文公讨教后,决定按照孟子的主张去做。礼贤纳士,实施仁政,不久滕国名声大振,远近都称滕文公为“贤君”,滕国为“善国”,行圣人之政。故各家名人纷纷来滕国定居。楚国的许行研究神农学说,是先秦诸子中农家较有影响的人物。他慕名率其徒数十人来到滕国,对文公说:我等是远方的楚国人,闻君施行仁政,自愿来滕定居为民,请予收留。文公答应了他的要求,并给其住房。宋国的陈相之徒陈良与其弟辛,背着犁来到滕国要求安家落户,对文公说:“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之民。” 从此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令诸侯国刮目相看。
  清道光年间,滕县县令王政咏《文公古台》诗写道: 灵台经始溯文王,继继绳绳率旧章。
  效法必能成不日,流风犹自忆甘棠。
  漫从汉室评云露,奚向秦箫问凤凰。
  抚字愧予来善国,熙熙愿登共春阳。
  昔日的“善国”历经两千多年沧桑变化,而今已发展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滕州市;昔日的文公故里 (滕国故城)已成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传敏)

知识出处

枣庄名胜古迹

《枣庄名胜古迹》

为了弘扬枣庄的悠久文化历史,服务于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便于读者和海内外游客更多地了解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编辑出版《枣庄名胜古迹》一书。这本专辑,包括秀丽山川、名人胜迹、古代城址、古代建筑、古代遗址、古代墓葬、教堂寺院、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城市园林、文博机构等十一部分,并配有部分名胜古迹和景点图片。

阅读

相关人物

杜传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