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风土人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印象羊庄》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1400
颗粒名称: 五、风土人情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3
页码: 69-101
摘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每个地区又有它独特的风土人情,羊庄也不例外,虽然近年来传统的民俗风情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但它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较为完整的记忆。
关键词: 风土人情 风俗习惯

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每个地区又有它独特的风土人情,羊庄也不例外,虽然近年来传统的民俗风情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但它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较为完整的记忆。
  (一)传统节庆。
  农村传统的节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属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远古走来,它的形成是历史发展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透过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古代社会精彩的生活情景。
  春节“过大年”。
  古往今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的节日应该是“春节”,农村叫“过大年”。
  农历正月初一零时一到,家家户户首先要上香摆供,祭祀神灵,竞相燃放鞭炮,称为“发纸”。五更天一到,儿童要悄悄起床,跑到院中抱住椿树念道:“椿埘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 (zhang)长(chang),你长粗了好解板,我长长了穿衣裳”,以此来祈求长高个子,这叫“五更乞长”。天亮以后,家中的男子要去“拜年”。拜年先在自家进行,按辈分长幼依次给长辈磕头,受拜者要发给晚辈“代岁钱”,也称“压岁钱”或“压腰钱”。然后,由大带小先从本门本族拜起,依次到近邻以及平日有来往的乡亲。妇女妯娌们一般在早饭后成群结队、走街串巷地去给长辈拜年,未出嫁的女儿不参加。
  初一这天的早饭要吃“扁食”(饺子的方言),扁食一般都为素馅的,取“素静”之意,以祈求家庭和睦、平安。扁食还要包几个馅为麸皮、钱币的,家中人谁要先吃到它,说是一年到头就有“福”、有 “财”。扁食下锅时要多煮些,饭后必须有剩余,锅内还要放上馒头,取意“年年有余”。扁食煮熟后,要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接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年初一这一天,什么农活都不干,只管吃喝玩乐,高高兴兴地过。
  年初二,就着过年有东西,开始走亲戚,以此来表达对亲友的敬意。青年男子要偕妻子儿女去岳父母家拜年,初三以后逐日到其他亲戚家走动,随着日期的靠后,亲近疏远程度也有所不同。现在,交通发达了,出门也方便,人们的时间意识也增强了,有的人一天走好几家亲戚。
  正月十五“闹元宵“。
  在羊庄有“不过十五就是年”的说法。正月十五“元宵节”被叫作“小年”,此日天一黑,家家同样要祭神祀祖、上供焚香、发纸、放炮。过去,元宵节晚上有吃饺子掺面条的习俗,而现在多数人家改为吃元宵。
  元宵节又称“灯节”,农家以面灯和萝卜灯为主。这天,要用粗面捏成一个个形象逼真的生肖灯或月份灯,面灯蒸熟之后,还可以通过月份灯中水的多少或有无来判断一年中某月份雨水的欠丰;利用红萝卜或胡萝卜雕刻成的萝卜灯也别具一格,各种花样都有,十分美观。同时,家家户户还要买上各色各样的花灯,悬挂于大门口或挑在孩子们手中。
  吃过晚饭,孩童们挑灯欢聚,放花炮、比花灯,大家抢着把刷了一年油锅的“刷秫头”点燃后抛向空中,说是谁抢到谁就能“发福”,新一年能“火”。
  过去,元宵节晚上除赏花等外,乡村还常有耍狮舞龙、骑竹马、划旱船、踩高跷、打铁梨花等游艺表演,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的一直热闹到半夜,这就是所谓的“闹元宵” 吧。
  中国的情人节“七夕”。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据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天上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在葡萄架下可偷听到两人的脉脉情话。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要出来行拜祭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因此,七夕亦称“乞巧日”或“女儿节”。
  农历七月七日,正处于农忙中的“小闲”时节,家中的人们不免思念外出的亲人。年轻的小夫妻,就借助天上的牛郎织女相会之说,望鹊桥架起,相约相会,享天伦之乐。而那些还没有成家的男女青年则借此时机互表心意,男孩一般会邀约女孩,送给对方丝线、手帕之类的信物;女孩子也会做双布鞋或衲双鞋垫等赠予男子,双方会意之后,告知家人,父母托人说媒提亲。因此,这一天便被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中秋“团圆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也称“八月节”或“团圆节”,是一年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一年的庄稼此时收割过半,丰收年景已成定局,加之气候宜人,于是,人们便以互赠月饼来表示庆贺。
  这一天,远行的亲人也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晚上,各家各户要设桌案于庭,摆上美味佳品、月饼、水果,备酒菜,老人焚香祭月,谓之“敬月姥娘”。之后,全家人围坐在《"轮明月之下,举杯畅饮,品尝形如圆月、象征着团圆的月饼,共享家人团圆的天伦之乐,被叫 “圆月”。此时,老人们常会向孩子讲起中秋节源于农民起义的传说,解释月饼为何要切开吃。在饮酒、赏月、观天气的同时,农人们仍关心着未来的年月,总结出了“八月十五云遮月,待到来年雪打灯 (即来年正月十五下雪);雪打灯,好年景”的谚语。
  离不开“吃”的节日。
  农历二月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了。这一天的早晨,太阳出来之前,人们用草木灰在打谷场上或院子里撒成圆圈,谓之“粮仓”、“粮囤”,中间挖小坑,并放人五谷杂粮,称为填仓。意在祈祷丰年,实现“大囤满、小囤流”的愿望。三天后,即二月初五早晨,再将“粮仓”中的粮食收回,放到家中的粮缸里,叫“收仓”。
  二月二清晨,家家要炒糖拌黄豆,称作“炒蝎爪”。说是吃了炒蝎爪,一年不被蝎子蜇。早饭要吃面条,叫做“吃龙须面”;中午蒸大饺子,称做“蒸龙蛋”。过去,乡村人这一天什么活也不干,全天休息,改善生活。有“二月二,不干活,坐下来,吃大馍”的说法。二月初二日,理发店的生意特别好,因为传统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这天人人都要理发,说是龙抬头走好运。
  六月初一,被人们看作是下半年的开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正意义上的半年开始应该是七月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焚香上供,放鞭炮,吃水饺,表示对半年开始的庆贺。此时,夏粮已经收割完毕,农民们看到辛辛苦苦收获的成果都很高兴,于是在六月初六又安排了一个节日。山区居民多称此日为“敬山神”的日子,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杀鸡割肉,蒸大包子,求山神保佑牛羊的安全。传统还有“六月六,晒龙衣”的习俗,说是这一天晒过的衣服不生虫。
  羊庄有入伏吃羊的习俗,被叫做“吃伏羊”。“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吃伏羊”就是入伏时喝羊肉汤。民间有“伏天一碗羊肉汤,不劳大夫开药方”的说法,认为此时喝羊肉汤能“以热治热,发汗排毒”。另外,冬季开始“数九”也要喝羊肉汤。“数九”是从每年农历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一 “九”,一直数到“九九”。冬至当天喝羊肉汤,以期驱除寒冷、保健养生。这样,冬、夏都喝羊汤,长期流传就形成了一种饮食传统。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早晨,农村家家户户都用大米、小米、豇豆、红枣、花生或莲籽、栗子等果物熬制腊八粥。粥熬好后要施舍、互送,并用此来敬天地及世间万物,以求风调雨顺;还要抹到果树上,希望树木多结果实。俗语有“吃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的说法,意思是从这一天起就要开始筹备过年了。
  与祭祀有关的节日。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祭祖、扫墓是其主要活动。清明节前后,儿女们到父母、祖先的坟墓前烧纸、添土,以寄托哀思之情。新中国成立后,机关、学校常组织青年人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前辈,表达崇敬之情。清明节还有折柳的习俗,家家户户插柳于大门之侧,并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的民谣。
  儿童则拧柳哨、束柳花、编柳帽、放风筝,群戏于郊野,谓之“踏青”,因此清明节又称“踏青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端午”,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是日,家家户户门旁插艾以障瘟毒,用艾叶煮鸡蛋,男女老少食之,说此日煮的鸡蛋可以健身壮骨。端午节也有吃棕子的习俗,说是“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过去,妇女儿童流行用五色线系在手腕、手指上作饰物,等到天下大雨时剪断丢到雨中,说是可以变成龙。同时,还有端午节戴香囊来驱瘟避邪的习俗。
  后因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江而死,端午节又被人们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另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等说法,致使端午节成为了与祭祀有关的节日,后发展为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五月十三是“雨节”。传说此日是关帝磨刀斩杀恶龙、解除百姓旱灾的日子,并且关老爷每年是日都要磨刀示威并降甘雨。因此,民间有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老百姓为了纪念“关帝救生”的恩德,在关帝庙前隆重集会,焚香膜拜、敬献供品、祈祷平安。
  在羊庄,十月初一为“鬼节”,俗称“秋祭”日。是日,家家户户要上坟祭祖。父母在世的出嫁闺女,前后三天不能回娘家;父母不在世的要去给父母上坟,祭祀故人,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感恩之情,此风俗至今仍存。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这天的主要活动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 “送灶”或“辞灶”,俗称“打发灶王爷上天”。祭灶之前,要用秫秸芯扎马,以供灶王骑马上天。傍晚时分,上果供,摆糖盘,焚香放鞭炮;抹灶糖,裹草马焚于灶前,并再三祈祷,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相传,辞灶后百神上天,百无禁忌,天天大吉,直到新年,所以,此间婚嫁的较多,也不用请人“看日子”。
  其它节曰。
  正月十六“走百病”。说是此日“到娘家走一走,一年什么病都没有。”意思是走娘家可以驱除各种疾病,所以,农村有“叫客(方言读kei)”的习俗,就是接出嫁的闺女回娘家。说是叫“客”,但叫回
  娘家的闺女并没有享受到“客”的待遇,有“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接妮子,接了妮子不是客,自己做饭自己吃”顺U溜为证。“走百病”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美好追求,但趁着年后农闲,给出嫁的闺女一次回家与姐妹们相聚交流的机会,的确对健康不无益处。接来的闺女在娘家住一段时间,一般要在二月二日之前赶回婆家。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过去有登高、赏菊的风俗。特别是读书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三五成群结伴而行,登高望远,欣赏美景、饮酒赋诗、畅叙幽情,别有一番趣味,
  也留下了不少佳作。
  年三十不是节日,但晚上是“除夕”。
  这天中午,人们就要开始贴春联、年画,叫做“贴对子”。旧社会,有只要贴了过年的对子就不能再上门要债的习俗,所以,旧社会的穷苦人家多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就把对子贴上了。年三十贴完对子,一家人就要开始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一直忙到天黑,全家人聚在一起过“除夕”。过去,农村人除夕夜一宿不睡觉,要围着火盆熬年;现在,多是伴着“春晚”包饺子,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发短信拜年祝福。
  (二)婚嫁习俗。
  结婚是人生大喜事之一,素有“小登科”之称,历来备受人们的重视。传统的结婚礼仪也相当繁琐,如今有继承,有改革,也有发展,乡村喜事亦是如此。
  女嫁男婚。
  旧时婚嫁,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亲之后若双方同意,就请先生合生辰八字,两人属相和“五行”如不相克,终身大事就基本上定下来了。然后经过议婚、下聘、传启等程序,选定良辰吉日就要结婚了。
  女子出嫁前,娘家要准备嫁妆,俗称“陪送”。结婚新房中所用物品,除床外大都可由女方陪送,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同,陪送的多少不一。亲朋好友要前去祝贺,叫做“添箱”。添箱之物多为饼干、香烟之类的东西,也有送些钱和衣物、床单之类的。出嫁的前一天,娘家嫂子要把陪送的衣物给放到箱子、橱子和柜子里;把金银首饰、梳妆用具等放在盒底里,叫做“填柜”。出嫁这天,女子上花轿走时要放鞭炮,叫 “发嫁”。此时,出嫁女要哭嫁,哭得越厉害越好,说掉的眼泪是给娘家兄弟们留下的“金豆子”。
  男子结婚时,要张灯结彩、摆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戚邻里。迎亲于途中或女方家里。过去,先不让下轿,要停一段时间:贴喜联,家中要新郎要披红戴花新娘子到婆家后说是“勒勒性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结婚不再坐轿,新人在进大门时,夫家要把大门关上一会再让进。
  现在,用轿车接新娘,下车前也是要“勒性”的,不让尽快下车。其实,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增加婚事的喜庆气氛罢了,别无他意。新郎、新娘到家后,要进行拜天地、入洞房、撒帐、喝交杯酒、闹洞房等一系列仪式。其中,“拜天地”和“闹洞房”是婚礼最为热闹的阶段。
  旧时,结婚三天,新郎、新娘须到同族近房长辈家里磕头,俗称 “上拜”,长辈要赏“磕头礼”。现在,上拜的习俗仍存,但多在结婚当天进行,长辈们也不仅限于同族,亲戚也在其中。婚后,娘家第一次来叫亲,俗称“叫对月”。过去“叫对月”的时间一般是结婚当天双方约定,现在也多为当天进行。社会在发展,婚俗也在悄然变化。
  婚嫁迎娶。
  建国前后,结婚时迎娶新娘流行用花轿;五六十年代,提倡移风易俗,喜事新办,特别是“破四旧”以后,多用独轮车、地排车迎亲;七八十年代,拖拉机、敞篷汽车普及于乡村,并成为了迎亲的工具;新世纪前后,用组合的面包车、小车轿车去迎亲曾盛行一时;近年来,迎亲大多用专业车队,或红或黑均一色,并且所用车辆也越来越高档,大有攀比之风。
  结婚“三大件”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婚“三大件”也在不断变迁。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结婚,“撒把糖、吃顿饭、亲戚朋友见一见”
  就行;六十年代结婚就要有“大木床、大衣柜、桌子椅子来点缀”;而到了七十年代就变成了“自行车能骑、手表能戴、缝纫机能用”了;八十年代结婚要有三 “活”,即电冰箱方便生活,电视机丰富生活,洗衣机替人干活;九十年代则又发展成了三个 “不能少”,就是房子不能少,“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不能少,常用家电不能少;进入新世纪以后,结婚“三大件”的标准更高,要求楼房是县城的、汽车是流行的、腰包必须硬硬的。
  结婚“三大件”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三)生育文化。
  生儿育女是家庭的又件一大喜事,所以,怀孕被称为“有喜”或 “得喜”,将妊娠反映说成是“害喜病”。孕妇的母亲要在预产前选择一日,携带一定数量的鸡蛋、红糖和小米登门探视,叫“送催生米”,也称“催生”。催生的当天,要用娘家带来的米熬成粘粥,孕妇一顿喝完,以祝愿分娩顺利。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俗称“添喜”,也叫“月子”。旧时分娩一般由“接生婆”接生,嫂辈助产,卫生条件极差。现在的产妇都在医院妇产科分娩。产妇分娩后,一月内不出屋,以调养生息,俗称“坐月子”。头胎婴儿出生三天,要遣族家晚辈男孩,2;产妇娘家送信报平安,称作“报喜”。
  娘家得到喜信后,携带米、面、鸡蛋、红糖、粉面、衣料、首饰、玩具等礼品,按照女儿婆家选定的良辰吉日备车前往祝贺,俗称“送月米”或“送祝米”。中午,男方家设宴款待送月米的男女来客,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相陪,谓之“喝喜面”。因席间用红糖冲茶饮,也叫“喝糖茶”。下午,送走客人后,主人家要沿街分送红糖茶,让街坊邻居都沾点喜气,叫作“散糖茶”。
  婴儿满月,姥娘家要备车辆来接孩子娘俩去家里住段时间,谓之 “叫满月”。姥姥家还要给婴儿做身衣服,叫做“褪毛衫”。送孩子娘俩回家叫“送满月”。此时,送的人要吃饭后才能回去,取意婴儿留得住。婴儿满一百日,姥娘再次登门探望,要缝一条裤子作贺礼,叫“送百天裤子”,现在多是拍张“百日照”以作纪念。
  随着婴儿的成长,头发越来越长,需要理发,称为“铰头”。
  过去,婴儿铰头流行后脑勺下留撮毛,叫“羊胡子”,说是要向姥娘家要“铰头羊”。
  过去,幼儿一般在春季种牛痘,俗称“种花”。种完花,家人要择曰进香于庙,祈祷痘疹奶奶保佑,并从庙中得红、绿布条各一挂于门户,叫作“挑红子”。外人见“挑红子”后要回避;孩子的姑、舅等近亲要麦收后带着烧饼、油条前往探视,叫作“看花”,也称“掉疙疤”。六月初一,“种花”的孩子家摆供、上香、放鞭炮,将“红子” 烧掉,称作“浇红子”。婴儿出生满一周岁,家长要试试孩子的聪明程度,预卜一下孩子的前程,便将书本、算盘、秤、馒头、衣饰、小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放进盛粮食用的“升”里,也有放在桌面上的,任周岁婴儿抓取,谓之“抓周(生)”。家长们以孩子第一次抓取的物品来判断其将来有什么爱好和特长。
  (四)生日寿辰。
  古人做寿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定,认为“不过五十不为寿”。一般情况下,人在六十岁之前不举行庆生、做寿活动,只有到了花甲之年才开始做寿,有祝“六十大寿”之说。做寿时,亲朋好友要携带寿礼前来祝贺,还有一套繁琐的礼仪,“寿星”家还要备寿宴招待宾朋。六十大寿过后,只有生日“逢双”时,才有隆重庆寿之举,如六十六、七十七等。今人仍保留“逢双”祝寿的习俗,但场面不再隆重。“六十六要吃肉,七十七得吃鸡,八十八要吃鸭。”
  儿女们只是根据口头相传的风俗送点相应的寿礼。这一习俗的发展演变,既保留了尊老敬老的传统,又割除了繁琐的仪式,有利于避免奢侈之风的形成。但近年来,乡村过生日之俗渐盛,年龄上也己不再受限制,尤
  以小孩子过生日最为隆重。
  (五)贺居及乔迁。
  农村建个房子不容易,为家庭大事之一,向来被人们所重视。待盖房上梁日期确定后,亲朋好友至日要携带礼品前来祝贺,这叫“送屋礼”,有些地方也称作“搭膳”。“屋礼”的多少,依亲疏远近而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多是粉条、面饭、肉、鱼和低档烟酒之类的东西;七十年代以后,乡村“屋礼”的档次开始升级,鱼、,肉没少,烟酒采用中、高档的商品;现在送“屋礼”也多以烟、酒为主,此外,还要给些钱。房屋竣工时,主人要设宴酬谢工匠,常邀亲朋好友与之同欢,以示感激相助之情,被称为“谢匠”。
  乔迁新居俗称“搬家”。搬家要选吉日,同时,为防家财外漏,搬家多在凌晨进行,天明前完成。是日,亲朋好友也要携烟、酒、鱼、肉等前来祝贺,现在人图省事多直接给钱随礼,谓之“温锅”。“温锅” 之曰主人同样也要设宴款待宾朋,当前,“温锅”之俗仍在,但多在饭店进行。
  (六)丧葬礼仪。
  丧葬,被称作“白事”,是个人一生中最后一件大事。高龄老人正常死亡称为“喜丧”。旧时,基本上采用土葬,治丧标准较高,礼俗相当复杂;现在,实行火化,治丧礼仪新旧参半。
  人咽气后需“沾灵”,即用棉球沾水擦眼睛,与死者整饰清容;然后给死者穿“寿衣”亦称“送老衣裳”,备“打狗饼”,盖“蒙脸纸”,人门旁要挂“纸谷堆”等。接着,由长子喊路,举家痛哭,通知亲友前来吊唁,还要“成殓”,也叫“入殓”,儿女守丧至出殡日。待殡葬日期确定后,由“执事人” 以“报丧柬”的形式通知亲朋好友,届时前来送殡。
  出殡前一天“丧事”开门,由“内事总理”主持,鼓乐伴奏,进行“攉汤”、“送盘缠”等仪式。出殡期间,孝男孝眷亲属先后要行家奠礼、路祭礼、墓祭礼等三跪九叩大礼,均由宾相司仪主持,礼仪相当繁琐。出殡这天,丧主家的亲朋好友都要到场祭奠、上礼钱,俗称“行来往”。下葬之后圆完坟,整个丧事到此基本结束。此后,还有 “五七”、“百天”、“周年”等上坟祭祀活动。
  (七)逢集赶会。
  过去,乡村贸易以“集”和“会”为主。
  人们到集上买进需要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卖出自己生产的、多余的农副产品,名曰 “赶集”。无急事、要事到集市上闲逛叫“赶闲集”。
  羊庄、庄里两个集市起源较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境内的赵庄、土城、自庄、沙冯又先后“起集”。每个集市都有约定俗成的日期,按农历到期“赶集”。建国前的集市多为十天四次“逢集”,后渐改为十天两个集。集
  市上买卖人多按区域进行交易,分为粮市、菜市、柴草市、牛羊市、布匹市、说书场等。
  现在“逢集”的地方大多有“会”,或春或秋,一年一次或两次地“逢会”。其实,“会”早于“集”,源于过去的乡间庙会。羊庄的“北庙会”战国时期就己具有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期,商业十分繁荣;庄里会在清末也相当繁华,整个鲁南地区都很有名,“逢会”时一连三天,方圆数几十里路的群众和外省的贸易人都前来“赶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的马戏团、宿县的篾匠、兖州的生意人以及滕县城里的供销社等都来羊庄、庄里“赶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贸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乡村“集”、“会”受到了冲击,规模越来越小。
  (八)民风乡情。
  羊庄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德尚善;羊庄人忠厚善良、乐于奉献。古往今来,羊庄大地好人好事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感动羊庄人物”、“最美羊庄人”和“羊庄好榜样”连续三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开展,又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模范人物涌现。他们当中有连续十五年参加无偿献血,为他人奉献血液五万五千多毫升,相当于十多个成人体内血量的朱敬;有无偿为韩国女孩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个如花生命的普通教师李正伟;有默默奉献于偏远山区,坚守在大山沟里,谱写了一曲人人赞颂“红烛”之歌的乡村教师杨乃玺、刘德建;还有省吃俭用积攒了两万元,捐献出来为村民修路的百岁老人李景文;用己孱弱之肩挑起赡养四位老人重担的“山东好媳妇”王申英等等。他们一个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秉承着先贤义举,弘扬着善国新风,为“商圣故里,至善羊庄”增光添彩。
  (九)传统戏剧
  羊庄乡间流行的戏剧主要有豫剧、柳琴、京剧、梆子等。清朝乾隆年间,镇内的山西会馆里建有两层戏楼,逢年过节或庙会时演戏三天。当时流行二簧、梆子和“拉魂腔”。其中,“拉魂腔”即柳琴戏,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矿、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留下了“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的说法,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羊庄民间的业余剧团蜂涌而起,先后成立了羊东豫剧、土城梆子、中顶山柳琴、小赵庄京剧等二十多个业余剧团。丰收时刻或农闲季节他们组团演出,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文革期间,各业余剧团相继转为宣传队,唱响了革命现代京剧一一样板戏。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戏剧业余剧团曾再度兴起,但时间不长,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而逐渐解体。
  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庄户剧团开始出现并呈繁荣之态。加之文化部门“送戏下乡”活动的助推,乡村戏剧演出活动再度兴盛。
  (十)民间曲艺。
  过去,羊庄境内曲艺种类繁多,高手云集。民国期间,杨书级的评词、孙贵明的琴书、张太荣的渔鼓曾名震-时,多以民间武侠及历史小说为内容进行演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羊庄、庄里集市的说书场上会经常见到艺人们在演出。有的表演者用一把折扇,一块醒木;有的是左手击鼓,右手月牙铜板;也有的伴着扬琴、坠胡和手板。他们或唱或白,谈今论古,夹评夹议,妙趣横生。其中,羊庄的琴书最为出名,山于订人表演者较多,又被称为“瞎腔”。
  大计河村的王立祥曾是魯南、苏北一带有名的民间艺人,他以说唱鲁南琴书出名,可谓“曲艺大师”。王立祥六岁失明,但身残志坚,凭借着聪慧的天赋,他拜师学艺,少年有成,参加过全国民间曲艺汇演。建国后,王立样曾任滕县文化馆盲人曲艺队队长。八十年代,他灌制的《鲁南琴书》唱片发行十多万套,遍及仝国,演唱的《潘金莲拾麦》《夫妻争灯》《九头案》等曲目成为了琴书的经典,至今被广大听众所喜爱。《枣庄R报》、《大众R报》等媒体先后对其做过报道。
  西辛庄村七十多岁的琴书艺人姜德延,从艺五十多年,足迹遍及方圆100多公里的区域。他演唱的琴书字正腔阒,和乐器演奏浑然一体,并能根据需要把各种器乐声巧妙地糅进扬琴中,让人感觉像听一台大戏。其演唱的剧目主要有《九女出嫁》、《金杯玉盏记》和大部头的《呼延庆打擂》、
  《四郎探母》、《薛仁贵征西》等。他是枣滕地区当前唯一活跃在艺坛的琴书表演者,《山东新闻》电视节目组曾对其做过专访。
  (十一)民间游艺。
  羊庄代表性的游艺有羊东的龙、竹马;羊南的狮子、和尚头、大马黑;羊北的闹大堂、独杆轿、花瓶子、卖野药、花船;高村、南台、自庄、沙冯的高跷、赶驴、花车等。这些民间游艺,大多不受时间、地点、条件制约,演出方便随意,自娱自乐,成为了过去农村闲暇时光的一种调节剂,是乡村最为普及的文化活动形式。八十年代,羊庄游艺队对曾多次应邀到鲁化和县城演出,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曾被山东电视台录像在全省播出。
  “杂技”在乡村被称为“玩大把戏”,也是常见的一种游艺。表演者找一块空地,围上个大场子,表演钻火圈、骑独轮车、马术、武术、气功、硬功、魔术。羊庄的杂技团也很出名,大北塘和西辛庄的两个团,鼎盛时期演员分别有二十多人,常年活跃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以及江苏、安徽、辽宁等地。
  此外,皮影戏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项游艺,演出剧目主要有《西游记》、《哪吒闹海》等。五六十年代,羊庄的皮影戏表演者经常走村串巷地活跃在乡间,足迹远涉沂蒙山里及皖北、苏北地区。
  (十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羊庄是北辛文化的发源地之境内还保留着许多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文化遗产,现撷取一二展示给朋友们。
  “崔家班”唢呐羊庄鼓吹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土生土长,至今保留了原生态的品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铜杆”唢呐,在全国独树-帜,因其演奏风格平和柔美、含蓄细腻、如歌似诉,被称为“平派”。其中,以“崔家班”为代表的唢呐艺术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演奏曲牌众多,技术精湛、韵味浓厚,享有极高的声誉。
  “崔家班”的领班、已故的崔怀义老先生是枣庄市“非遗”项目一鲁南鼓吹乐,“平派”、“铜杆”唢呐的传承人。他在师承祖传技艺的过程中,适时改编或创作自己的特色曲目,将本土风俗和生活的内容纳入自己所演奏的作品之中,起到了绘声绘色的效果,所演奏的传统曲目主要有 《将军令》、《敬贤宾》、《清河令》、《十眼井》等;所改编的能体现自己特色的曲目有《一枝花》、《大开门》、《天下大同》、《百鸟朝凤》等。
  1987年,老先生曾应邀到北京录制个人磁带,发行全国。2009年,“崔家班”代表“平派”鼓吹乐应邀在中国音乐学院录音,并成功举办了唢呐专场演奏会,得到教授、专家们的高度赞誉。2013年,“崔家班”应邀出席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其表演荣获民间器乐团体优秀演奏奖。2014年,“崔家班”被邀请参加第六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在“四方水土四方乐”汉族传统音乐专场上的演出又获好评。2015年9月,“崔家班”代表鲁西南鼓吹乐受邀参加首届中国民族音乐节,在中央音乐学院专家们对新任领班崔鹏的演奏再一次给予高度评价。
  化腐朽为神奇的根雕。
  羊庄根雕艺术历史悠久,至今经历了上百年发展历程。清朝末年,艺人高广进便制作根雕,其子高士超将高氏根雕进行发展并做到了一定规模,民国期间在滕县开设堂号“泰和根雕店”。
  其第四代传承人高铁友是鲁南根雕“非遗”传承人。
  高氏根雕,采用中国传统美学方法,主要在 “树根”上做文章。在选材方面要求瘦、漏、透、皱;着色以棕色、茶色为主;在创作中注重自然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充分体现了鲁南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现在,高氏根雕的工艺过程仍以手工为主,配以手锯、电钻、钢刷、木凿等工具,通过简单的审根、去皮、上蜡、上油等工序,便化腐朽为神奇,赋予了根体神态和活力,使其栩栩如生。
  东于村崔波、东辛庄刘绪芝等人的原生态根雕,用料讲究,精于取舍;构思注重创意和“盎婊廒”员。他们因材施艺,巧妙地利用原材料的自然态势、纹理、色泽以及枝、须、洞、节、疤等,尽量使这些天然成分在艺术作品中得以恰到好处地运用,经过匠心独运地雕琢、磨制,做到自然“奇”与人工“巧”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根雕制作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赵庄土陶。
  大赵庄土陶制作也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相传,当年范蠡隐居羊庄时,就在大赵庄和南伏村建烧窑,制作、经营陶器。歇后语“大赵庄的闺女嫁南伏——如舅(旧)卖黄盆”,可为两个村土陶制作业见证。果如相传那样的话,赵庄土陶制作己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能工巧匠们的不断研发,T艺在不断改进,制陶业…直在传承发展着。建国后,赵庄土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达到了鼎盛吋期,工匠辈出,制陶业在鲁南地区首屈一指,从 “赵庄的罐子伏里的盆”、“年荒盆,麦荒罐(‘荒’指断销,年前、麦口为这两种类型产品的旺销时节)”。
  等俗语中,可以体会到当年赵庄陶器过硬的质量和制陶业产销两旺的繁盛景象。八十年代以后,山于工业化的发展,加之土陶制作工艺的繁琐、设施的落后、资金短缺等问题,赵庄土陶制造业受到了冲击,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如今,基本无人再从事土陶制作,发掘和保护赵庄土陶这一“非遗”项目迫在眉睫。
  羊庄面人。
  面人也叫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雕塑”。下黄沟和沈井村具有制作面人的传统,至今还有人常年在外地从事这—手艺。目前,羊庄面人为滕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面的制作是面人工艺的关键所在,蒸面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面塑的成败。首先要将面和懦米粉混合,再加上水,搅拌成面团,用锅蒸半个多小时,然后放在阴凉处凉十多个小时后才行。接下来,将面揉好,再加入各种颜料制成不同颜色的面团,便可制作面塑了。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将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就塑成了身、手、头、面,再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浪漫、活泼可爱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传统戏剧、历史典故中的人物便呈现在人们面前,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无不让人为之倾倒。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可以说是小作品里包含万千气象,所以,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十三)民间传说。
  羊庄的民间传说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或解释某种地方风物和习俗,或描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千百年来在人们中间口头流传,极具地方文化色彩,是羊庄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范蠡、西施隐居羊庄。
  相传,春秋时期越南上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功成而退,带领美女西施离开了越南。他俩泛舟北上,途径小邾国时,看到华采山附近山清水秀、草木粮丰,陶醉于这里的山水风光,便隐姓埋名居住了下来。
  范蠡在华采山上设坛讲学,向人们传授经商之道,还带头制作、经营陶器,同时,他还采草制药,看病救人;而西施则带领人们牧羊于华采山下薛河岸边。后来,有不少人即想听范蠡讲学还不愿耽误放羊,西施便教人们在地上楔个木桩,把羊拴上固定下来,不让羊丢失或弄混,这样,听课、放羊就可两不误了。时间一长,华采山下到处都是栓羊的“木桩”,这些木桩便被人叫做“羊桩”后逐渐演变成今日之“羊庄”。
  范蠡、西施在羊庄生活了十八年后,再次散尽家财悄然离去。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们,便把陶朱公讲学的华采山叫做“陶山”,还在山下建了范蠡祠(庙),把“财神爷”、“商圣”范蠡供奉起来。今日的“陶庄”(今属薛城区)、“范村”、“钓鱼台”等村名,以及美食“羊肉汤”、“西施饼”均为后人不忘范蠡、西施恩德的见证。
  “聚宝盆”的故事。
  传说,明朝洪武年间,沈家庄有一财主叫沈万―,家有土地九顷,偶得一 “聚宝盆”。
  数年后,长江决口,朝内推测国内一定出现了宝贝(传说,国内一有宝贝出现,长江就要决口)。于是皇帝下告示:“谁若能堵住长江决口,就赐给谁高官厚禄。”沈刀得知这一消息后 ,揭了皇榜并带着聚宝盆来到了南京。皇帝说:“今借你的宝贝—用,堵住决口五更天便还你。
  ”皇帝派人把“聚宝盆”放到决口处,一锨十放到里面,聚宝盆变成了小山,长江决口立即被堵住。然后,皇帝私下里吩咐不准敲五更……
  沈万三等到天亮也没听到五更声,第二天便来到大殿要宝贝。皇帝恼羞成怒,说沈万三有宝不献,罪该万死,前辈该斩,后火九族。消总传到沈家庄,村内的沈姓人家外逃的外逃改姓的改姓,至今,城内也没有一家姓沈的。官兵到庄后没有抓到沈姓人。就把沈家的祖坟掘成了坑(今沈井村内的大水坑)。据说,沈家庄遭劫时,连村内的水井也被填封。大跃进时期,村民在整理土地时,一镢揭开一眼神秘的古井。石砌结构完整,表层风化变黄,这眼井就是当年沈家庄的水井,后来,村子因此改名叫“沈井”。
  有人说“聚宝盆”被埋在了南京中华门底下。民国时期,国民党当局曾下令挖洞取屯,结果挖了能住一个连的大洞也没找到,后来做了防空洞(《人民画报》曾作过介绍)。
  曹王墓的传说。
  建安十四年夏,曹操驻军兖州。其父曹嵩携眷仆七十余人前往投奔,途约徐州郡时,刺史陶谦想借机邀功,随即将曹家行留下并设宴款待。曹氏临行前,陶谦又赠予大量金银珠节,希望能在曹操面前多添美言,同时又命部将张闿率队护送,限期安全抵达兖州。
  曹家一行从徐州出发北上,途径羊庄时天色已晚,夜宿于三官庙。夜半,突降大雨,一连持续了三天多。张闿见大雨倾盆下个不停,道路泥泞不能前行,任务无法按期完成,同时又垂涎于曹氏的金银珠宝,于是和手下人密谋,一日夜深将曹家七十余人全部杀光,掠夺财务向东远遁到琅峫占山为王去了。曹操得知全家被害得消息后,一时失去了理智,亲率数万人马从兖州一路横杀而来,扬言要血洗徐州。部下虽不忍心但也不敢违令,大军所经之地一片血海,无一生存,一直到今薛城沙沟,曹操手下的几位大奖实在不愿再滥杀无辜,冒死向曹操劝谏,儿经苦苦哀求,曹操才下令住手。曹操回到三官庙,就地厚葬了遇难的亲人及奴仆。后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迫使汉献帝追其夫为曹王(见《三国外传》)。后世迁此居住的村民出于对曹操的尊重以及对曹家七十余人被杀的同情,遂改三官庙村为曹王墓以示纪念。
  巨富柴班的故事。
  清朝初年,小赵庄村有位不吝施舍的滕南巨富叫柴班,因其乐善好施,经常有一些乞丐慕名前来,柴班总会让人备饭招待。某日,一乞丐在吃饭时问道:“柴家老爷为何如此大方?任凭我们来吃!”佣人回答道:“老爷说了,你们也不白吃。”“为何? ”乞丐满脸的疑惑。“吃了饭,你们还得把粪拉在我们东家地里。”佣人说道。乞丐心想:“我就不信这个邪,今个就不在你地里拉! ”吃饱之后,乞丐出了柴家门便撒腿就跑,跑一阵走一阵,紧赶慢赶地奔了三天两夜,终于到了今微山夏镇地界。乞丐实在憋不住了,看看也快到微山湖了,于是找了个地方就地解决了问题。之后,他四处打听那是谁家的地,得到的答案很让他失望,竟然说是小赵庄柴家的。据说,柴班家有万顷地,年收万担粮,但为人低调、生活节检。
  一曰,有位走村串巷收粮食的货郎来到了小赵庄。货郎在村里遇到了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便问道:“老人家,有粮食卖吗? ”老人回答道:“别的粮食到没有,就一瓢疙瘩芝麻,你能跟我到家取吗? ”货郎说:“老人家,你自己端来吧。”“年纪大了,我拿不了。”老人回道。货郎无奈,很不情愿地跟着老人回了家。谁知,货郎一到老人家就惊呆了,见其家宅有二十多亩,建有大门三座,由大门到主房要经过十三重门。院内东、西、北三面均建有瓦舍十几间,四角各建角楼一座。大门里厅房前建有天棚一座,即俗称的“团瓢”。老人指着团瓢说:
  “就这一瓢把儿,你装走吧。”货郎顿时傻了眼……
  这位老人就是柴班,他的“一瓢疙瘩”芝麻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

知识出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

《印象羊庄》一书就是羊庄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故土寻根、寄托乡情的“图文记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四德工程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它对突出镇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提升城镇品味,繁荣乡村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羊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