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善国善书-滕州文献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969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4
页码: 445-448

内容

己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收集连环画开始步入收藏界,那时,特别喜欢逛“夜市”及各类旧书摊,其间遇到一些古旧书籍和家谱等“老书”,感觉新奇,也就顺便买下。因缺乏文献学知识,对所收“老书”的版本、价值及意义也谈不出一二。2003年,滕州市善园文化市场举办全国收藏品交流大会,各地书友聚集滕州,展示的古籍琳痕满目,让我大开眼界,遂有志于从事“旧书”行业。次年,我就在滕北教场街开设以古旧书为特色的“怀旧书屋”,正式走上贩书之路。在经营过程中,得以瞻览赏阅先贤著作和本邑所刊古籍。因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对古籍中的“古滕”“滕阳”等文字有一种深厚的亲切感,于是特意把遇到与滕州相关的古籍和资料,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视若遗珍收入囊中,唯恐亡佚难苋。
  2005年秋天,有幸在书店发现杜泽逊先生所著《文献学概要》,翻看数页,爱不释手,当即买下,回家后即废寝忘食地研读,并在重要的章节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心得。这本书,让我掌握了大量的古籍基础知识,认识了各个时期古籍版本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明白了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意义。可以说,正是杜泽逊先生的《文献学概要》,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对我步入文史殿堂之门,系统钻研古籍具有重大影响。此后,遂有将所见所知的古滕先贤著作及存目汇为一编,略作考注,让众多文史爱好者能多方位地了解滕州历史文化、追忆乡贤事迹的设想。惜年远事湮,先贤著作大多散佚,虽有心于此,只是进展缓慢。
  在搜集邑人著作过程中,我发现家谱中的传记、墓表及艺文内,或多或少地存有先贤著作或有关记载,于是一边搜寻遗存于世的著作,一边搜求境内及周边地区各姓氏族谱加以研究。为广开搜集门路,我利用外出参加全国各地古玩交流会的机会,南下北上,东至西达,在书肆冷摊和古旧书店寻寻觅觅。近几年,转求全国各地书友、关注孔夫子旧书网及各古籍拍卖公司信息,每遇邑人著作,总是咬紧牙关,尽最大能力购藏。
  我生长在平民家庭,经营旧书收入微薄。自从致力于收集整理先贤著作起,除维持家庭生活正常开支外,摒弃其它嗜好,收藏地方文献成了我生活中的最大开销;因难以量入为出,故时常捉襟见財。记得2004年的一天,本来是到商场为孩子买奶粉,结果鬼使神差地来到善园文化市场。在某店竟然发现一部先贤著作,店主索价500元,经协商最后降至300元,可我当时翻遍身上所有口袋也只有230多元,只好暂时把书放下。几天后,我备足钱再来购买,岂料书已被他人买走!可惜仅仅相差几十元钱,就与这部先贤著作失之交臂,甚至连书影也没能留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惆怅不已!至今想起仍感到特别惋惜和无奈。
  访书有苦更有乐。每当得到家乡旧籍,我都兴奋无比,真到了欣喜若狂的地步;不仅仔细翻阅,而且认真抄录。那时没有电脑,抄录编注文稿全凭纸笔,近十年积累至数十册。当时居住条件也差,夏天蚊虫叮咬、冬曰手足皆冻,可我从未感觉其苦,却是为读懂了前人的一句话、理清了谱牒的一件事、整理出先贤的又一篇文字而大得其乐,真是“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2018年7月22日,在善国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得以聆听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倡导“发掘乡邦文化,组建‘滕学,,是每个滕州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的演讲,深受感动!会后,在与赵曰北会长的交谈中,我把正在整理并有意出版《明清古滕著述考》的计划合盘说出,赵会长饶有兴趣,当即赞同。2019年2月2曰,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杜泽逊教授在“滕州地方文献整理工作研讨会” 上,作了《深入整理乡邦文献,大力弘扬古滕精华》的讲话,从编撰《山东文献集成》收录的部分滕州文献,论述乡邦文化的重要性,并说一直在关注着家乡历史文化的研究。会后,杜教授为我题辞:“弘扬乡邦文化。” “弘扬乡邦文化”这一嘱咐,一直在鞭策激励着我,促使我尽快、尽可能!§J质量地冗成是书。
  于是我抛开一切琐事,寻阅旧稿,参考邑志谱牒,拾遗补缺,专心梳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以亲见、亲历为依据,鉴别史料,不虚不隐,据实录入;复证以徐泳先生所著《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王鹤鸣先生等主编《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等书,逐条考证。在编注过程中,得到孙南邨、王光超、张远、吕玉胜、俞廷茂、张彪、杨华山、杨列进、刘金东、宋树斌、何锡涛、方后国等先生无偿提供所藏邑人著作及谱牒资料,丰富了是编的内容。
  经过近两年的系统整理完善,拙作终于告成。此时掩卷而思,感触良多:一是邑人著作存世太少。历二十余年的搜集及与本地诸书友相互交流,我认为原因之一是先贤著作多为家刻本,印量不多,流传不广;而付梓印刷又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有为数甚多的著作未能刊刻,仅以稿本或传抄本形式流传,故存世数量相对更加稀少。如清初先贤赵诚品先生九种著作均未付梓,目前仅见《映奎园遗稿》写本存世,余皆无考。如果当时能刊刻行世,何至于此?其二是滕州素来为战略要地,著作多毁于历次兵焚,尤其是上世纪的“破四旧”运动,毁坏更甚。迭经洪涝回禄之灾厄,孑遗之书亦多残缺不全,保存完好的堪比凤毛麟角,大多著述惟存书目而已。其三是徵集寻访难。目前所知,境内仍存有数量可观的古籍,其中必定不乏邑人著作。然而藏主虽不懂版本和内容,却多知“老书”宝贵,言为先人所留,不肯轻易示人。我虽有意核实收入书中或在寓一观,然屡屡遭拒无能为力,殊以为憾!是书编写,数易其稿。原定《明清著作考述》《滕州古今家谱考》各自成书,后因诸多条件制约合而为一。值书稿杀青之际,敬呈杜泽逊教授指正。承蒙先生不弃,于工作冗繁之中通览书稿,更讹辟谬,并建议更名为《滕州文献志》,且惠赐序文,使拙著为之生辉。先生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之高风,无私嘉勉后学之懿行,令我备受感动,将激励我以绵薄之力在贡献地方文化的道路上执著前行!是书初稿阶段,得到山东省民俗学会理事、原官桥镇文化站站长孙井泉先生的鼓励与支持,审阅全文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近几年,在鲁南著名文化学者张格先生的指导下,使我古文知识受益匪浅,先生复于抱恙期间审阅书稿,指正纰繆。二位先生俱在繁忙之际惠赐大序,在此深表谢意!在书稿完善阶段,感谢鲁东大学李士彪教授鼎力相助,所教“死校法”,使我终生受益;感谢孙南邨先生为拙著倾注大量心血,事无巨细,尽心尽力,并为《谱考》作序;感谢俞廷茂先生、张彪先生于百忙之中加班加点多遍校对,并提出中肯建议;感谢著名族谱收藏家浙江励双杰先生大力相助,惠赠古滕谱目及书影;感谢上海王德先生及湖南高继明先生为本书出谋划策。
  特别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卓先生操刀治印,并引荐著名金石学者鲁九喜先生挥毫题签,为拙著增色颇多。成书过程中,一并得到杜孝玺、董业時、黄世贞、黄启伟、杨建东、杨其永、段修桂、孙卓强、孙鸿雁、张淇、甘志标、满心广、满昌霖、满忠国、宋文修、刘金东、郗殿强、魏正印、崔德祥、王润文、王明广、孙兴奎等先生倾心协助,在此,谨致以诚挚地感谢!总之,拙著得以顺利出版,离不开诸多师友的提携相助。然因学养见闻所限,加之资料匮乏,部分内容不能互证,讹误舛错在所难免,不当之处恳请方家、读者指正,有待来日修正、增补。是为记。
  庚子冬至之日杨其东于古滕文献馆

知识出处

善国善书-滕州文献志

《善国善书-滕州文献志》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邑人《明清著作考述》,下编为《滕 州古今家谱考》。所集著作,除编者所过目之书,详细注明刊印形式及存世状 况外,余者均从各版本《滕县志》、各姓氏族谱家传、艺文中辑入;对存 世不明确者均书“无考”,并以《山东通志艺文志订补》为底本互为补校, 分列详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