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十道峪村重修三圣堂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91
颗粒名称: 山亭十道峪村重修三圣堂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2
页码: 397-398
摘要: 直到穿行走过这道东北西南走向、长有十几公里的山谷,才知道原先对“十道略”的理解实在是望文生义且想当然尔……据山亭有关资料介绍,十道峪村原名“石架峪”,因北依北马山,西靠抱头向阳山,南临熊耳山,三山相连如笔架,故名。
关键词: 石碑 三圣堂碑

内容

山亭十道峪村《重修三圣堂》碑现存地点:十道谷村西庙岭山口立碑年代:民国十年即1921年距今时间:97年碑文作者:梁镇岳撰文,林峰书丹碑文如下:“盖闻作善者降之祥,修德者获其福,此自然之理也。兹有峄之西北社距城六十里十道峪之西,古有三圣堂一座,历年久矣,均被风雨损坏。今有郭君长轩、黄君寿亭、孙君如义,目睹神伤,不忍坐视,邀同诸村仁人君子商议修复,乐输资财,共成美举。故多年倾圮之庙焕然一新,岂非神人同乐乎?特为勒诸贞岷,永垂不朽之志云耳。” 今年夏天,我们开车从S343东部北庄镇的高庄村向西进入熊耳山北侧的山谷,--路上行,原以为沿途会有10个都叫“略”的山村,然而走到庙岭山口分水岭上的“三圣堂”古庙时,却只见到过三道峪、十道略两个村子,再往西下行就是凫城镇的褚峪、半边峭、蛤蟆洞、黄山前、白庄等村了。直到穿行走过这道东北-西南走向、长有十几公里的山谷,才知道原先对“十道略”的理解实在是望文生义且想当然尔……据山亭有关资料介绍,十道峪村原名“石架峪”,因北依北马山,西靠抱头向阳山,南临熊耳山,三山相连如笔架,故名。又因村周围有大小不等的十个山略,又名“十道略村”,古代属峄县西北社(今山亭西集镇),隔村北的北马山与滕县(今山亭徐庄镇)搭界,十道略山口古道峄县北部通往滕县东部的道路经过这里,村西北山口尚存古道遗迹。
  “三圣堂”古庙,就座落在这道山谷中间最高点的分水岭上,东临北庄镇的十道略村,西瞰凫城镇的褚峪村,两边流水分别向东注入珈河南流到台儿庄,向西成为西集巨龙河源头汇入薛河西流到微山湖,庙岭山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分水岭”。“三圣堂”现为新修的三座各自独立的两层单间小楼,位于山口公路北侧,碑文。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后,又有2003年、2014年重修,新建两庙,重塑“三圣”神像。庙前路南有一株相传栽于唐朝的古槐,主干已枯死,根部又生出新枝,上有附近村民来此膜拜的“挂红”。今山亭境内多有“三圣堂”古庙或其遗址(如高山后村有三圣堂碑),原以为供奉的是佛教高、大、上的西方三圣或道家白、富、美的上天三清,看了十道峪三圣堂才知道原来我们乡人所供奉的“三圣”,就是俺山里土著的山祌、土地、耕牛等“屌丝”!三圣堂古庙南侧有一高耸的山头,大概就是地图上标注的“大鹰台”,山南有另一处道教遗址龙门观,也是一处山水清幽、林木茂盛的所在。
  又资料介绍:古代峄县到滕县的官道经过十道峪村,由村中经北面山口到滕县地,传说十道略村陈姓的外甥、明朝进士贾三近去滕县公务就曾走过这条山路。今村北山口尚有一株千年古槐,村人传言明朝兵部右侍郎贾三近当年来外祖父家时在此树下休息,他的轿夫还在树下下六周棋……又传言过去贩私盐的人也走这条路,从东海边取盐,然后向西经临沂、梁邱、洋泉到十道峪后分成两路:一路经画眉庄向西到盐店(今岩底村),一路经褚峪到西集。当年为查办私盐,官府在画眉庄设有盐务店,走私盐贩若被抓住会被杀头,故时人称“阎王店”……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