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宫风景区和侧柏古树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70
颗粒名称: 老北宫风景区和侧柏古树群
分类号: TU985.13;S791.38
页数: 4
页码: 174-177
摘要: 《滕州古树名木》中对老北宫风景区和侧柏古树群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风景区 侧柏

内容

千山和恻柏古树群
  盘龙卧虎般的千山,钟灵毓秀。主峰海拔287m,系泰沂山系(沂蒙山脉)鲁中南山区西南麓延伸余脉。峰峦迭起,连绵数百里,因山头众多,故有“千山”之称。世界上第一位发明车的人,夏禹时的车正奚仲,4000年前曾在这里造车,死后又葬于千山头下的青丘山。青丘山又名飞凤山,海拔高233.2m,汉时为纪念夏禹时的车正奚仲,更名为奚公山。千山头,当地民众也称之为青山头,地处滕州与薛城交界处。似卧龙昂首的千山头,为千山主峰,是千山群峰之首。清代文人郝质瑜在《游昭阳湖记》中写道:“东眺滕峄,而崇岭峻崦,危磴干云,乔林拂日者,则千山头也。”这里山势巍峨,气势雄伟,林深谷幽,古木参天,洞深泉多,流水潺潺。奚公山成为名山圣地,不仅因为山青水秀,景色优美,更主要的是这里的庙宇名气大,能吸引众多文人墨客。这里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南北朝以后,道教、佛教相继传入,其他各种宗教和神衹崇拜延续发展。唐朝时期,这里终日香烟缭绕、香客络绎不绝。昔日观寺林立,庙庵遍布;晨钟暮鼓,经声佛号,声闻十余里。游人至此,如入仙境,故奚公山素有“仙山之地”之称。据《滕县志》载:唐朝王和斋,是第一个来千山头玉皇阁的老道士。千山头“玉皇顶”,建筑宏伟,庙内供奉玉帝金色塑像,身高丈余,令人不敢仰视。明清年间,玉皇阁的影响不断扩大,波及苏、鲁、皖地区,千山头逐渐发展成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最大的道教圣地。可惜当年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建筑群,历经战乱、匪患,已不复存在,现仅存遗址和一片古老的侧柏林,尚可供人想象千山当年钟灵神秀、林木森森的景象。这里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别有洞天。到此一游,使人领略到古人诗篇中那种“千山松柏苍欲滴,霞映幽洞水自流。寺观峻起仙境地,玉皇顶上云悠悠。远瞻东海三千里,近观微湖五百舟”的意境。清嘉庆年间,诗人满秋石也曾在这里留下了赞美仙山之地的诗句:“纵目清幽处,依然小径连。偏途通道室,狭路透僧禅。曲曲高林后,弯弯大寺前。羊肠穿妙境,鸟道达仙原。风雨游神梦,香花古佛缘。名庐由此至,静室自兹延。禽语清风外,人逢碧水边。开元留妙句,千古仰诗篇。”
  千山头庙会
  据文献记载,千山头庙会始于明代,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每年的金秋时节,天高气爽,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从方圆几百里的地方向这里汇集。附近村庄上的住户则从九月初就开始杀猪宰羊,邀请远方的亲友故旧前来赶会。古时的庙会从九月初五开始,到十五才结束,“九九”重阳达到最高潮,实际上正会期是九月十二,当地人称赶千山头庙会是赶九月十二。赶会男女摩肩接踵,把山门挤得水泄不通。淳朴的赶会农民忘不了挑几升粮黍,施舍给庙里,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农业丰收;文人墨客则登高望远,采菊赋诗;城里的戏班子和各种民间艺人也趁势搭台献艺……
  紫竹庵
  由仰止阁向西一里是“紫竹庵”,为刘玄阳之妻李氏携二女出家处。李氏法号丹文,为紫竹庵十世弟子。她边修道、边募化,带领弟子和刘玄阳的弟子又在庵北创建“斗母宫”,虔修一生,终成正果。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亲为撰文刻碑,颂扬李氏功德。
  吕祖阁
  位于千山头玉皇顶东侧,主楼与东西配楼均为石砌阁楼式建筑,底上二层、各阔三间。结构奇巧,妙趣天成,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庙宇。院后有滴水泉,久旱不涸,聚流成池,清澈见底,供道士饮用。院内有一平台,碎石错落铺地,古朴浑然天成。阁前几幢碑石,载有建阁历史,碑文语法流畅,书体雕刻精湛。攀荆棘丛生幽径,穿崎岖小道羊肠,拾级可达吕祖阁。吕祖阁依悬崖而建,有诗赞曰:“凌空雄峙山崖间,松柏参天华盖伞。紫烟随风轻荡去,白云飘渺掩翠岩。何人作赋登高去,啸入空冥万重天。远眺横流千顷波,万家炊烟上山巅”。另有诗曰:“林间鸟歌啾嗽啾,石上溪吟潺潺潺。苹果桃梨三千亩,麦梁菽黍波浪翻。”一年四季,吕祖阁景色迷人。
  车服祠
  亦称“奚公庙”。位于奚公山与狮子山相连的山岭之阳。《魏书•地形志》载:“薛有奚公山,奚仲庙”,是古人为供奉奚仲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而营造的建筑。周围红墙环绕,古柏森森,松涛阵阵,殿堂宏伟,金碧辉煌。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拜谒,并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清后期由于战乱,加之年久失修,祠堂仅余基石,砖木无存。从遗址基石来看,车服祠规模很大。尽管祠堂无存,文人墨客前来拜谒者仍然不少,人们到此寻古、凭吊、缅怀先贤。特别是任氏族人,前来祭扫者络绎不绝。明清时期,董其昌、李流芳、冯晏海、满秋石等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诗文墨宝。历代颂扬奚仲和赞美千山的诗文,为千山更增添了灿烂的人文色彩。《滕县志》收录《谒车服祠》诗一首,读后可略知“车服祠”的原貌。诗云:“初阅车服祠,云峦楚楚长。岩根堆雁塔,溪角架虹梁。好鸟巢危树,孤猿叫断岗。雨过闻幽磬,云开见上方。苔浸石磴滑,花拥洞门香。激泉寒水发,观郡古楼荒。禅客谈玄切,骚人觅句忙。踪迹依稀在,文章太古亡。登临正游赏,惆怅已斜阳。”
  “舟、车”的发祥地
  位于千山南麓山脚下,这里是“舟、车”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帝俊后裔番禺创制“舟船”,其子奚仲创造了“车”。先秦至两汉诸子名著、儒家经典、经学大师多有记述。如《山海经》《管子》《墨子》《尸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说文》《春秋》《左传》都有“奚仲造车”的记载。大禹治水得力于奚仲父子制造的舟、车,并因治水有功接替了舜位,成为部落联盟领袖。他借用舟、车之力,把夏的势力范围由中原扩大到江淮中下游。并把各地不同的文化迅速沟通起来,创立了统一的夏文化。可以说中国由原始社会进人文明社会,舟、车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载文较详的《管子》说:“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考工记》说:“一器而百工聚焉者,车为多。”以番禺、奚仲为首的滕薛人民会造舟、车,说明这个地区的文化、技术水平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传说莱夷长于畜牧业,昆吾精于炼铜、制陶业,奚仲善于造车。铸铜、造车都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和经验,而千山在大禹时已成为制造舟、车的手工业发祥地。
  上图依次为老北宫侧柏古树群现状;千山山势图;千山图(绘于清,作者:不详,由道士高元文保存,柴胡店林果站马士才提供)
  千山头奚仲墓
  千山头奚仲墓

知识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滕州古树名木》

出版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滕州古树名木》,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滕州市古树名木的神韵风貌和史话传说,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古树名木 重要的生态价值,了解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 热爱古树,关注古树,保护古树,积极投身到认养古树、植树造林、绿化 滕州大地活动中来,为建设宜居宜业富裕美丽文明新滕州做出积极贡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