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古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28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古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2
页码: 710-711
摘要: 官桥镇古石刻介绍。
关键词: 古石刻 古薛文明

内容

孟尝君养士处
  在官桥村南官桥桥头,背面有记事碑文。此处原有古碑一通,清咸丰三年立,滕知县邹崇孟书。据《滕县志》载,邹为广西临桂人,进士出身,以儒术治滕,政绩斐然,历道光、咸丰、同治凡十五年而死于任。据传,咸丰初年,清王爷南巡路过滕县,邹知县陪其游览了薛国故城址,讲述了孟尝君礼贤下士、养客三千的故事,清王爷感叹之余,提出应在此设立一个标志。邹知县深明大义,送走清王爷后,遂令石匠镌碑一通,并亲自题书“孟尝君养士处”六个大字,立于官桥桥头。百余年间,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瞻,以领略薛国遗风。“文化大革命”后期,此碑被破坏。1996年夏,经有识之士倡议,官桥村村民捐资将此碑复镌重立,特请山东省著名书法家、全国书协理事朱学达先生题写碑文。
  牌造像碑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从北朝开始,佛教由城市蔓延到乡村,从宫廷蔓延至民间,在唐代达到极盛。奉佛造像是北魏至唐代这一时期风行的、特有的宗教佛教文化艺术,造像碑是以雕刻佛像为主的碑刻,其题材和造型风格,一般近于同时期的石窟寺艺术,多数在碑石上方雕一神龛,龛中雕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有的在龛下雕有供养人和供物,并有文字题记,以铭刻造像缘由和造像者姓名、箱贯、官职等。其雕刻技法多为高浮雕,且雕工精细,是研究当时宗教艺术及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北辛村唐造像碑北辛村唐造像碑位于村中东部,高90厘米,宽60厘米,厚17厘米,碑中上部三分之二为神龛,龛内正中端坐佛主,二菩萨侍立两旁,下面刻有五位供养人,中间一位胸前还揽有小孩。龛下部为阴刻发愿文一篇。
  西公桥唐造像碑西公桥唐造像碑位于村前河南涯,碑高13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碑额是圆雕四龙交蟠样式,上部中间为高浮雕一佛二弟子,右下方单凿一龛,中雕有男女供养人跪像,左边为文字题记、发愿人姓名。因年久文字已剥蚀不清。
  此造像碑1993年调运至滕故国文公台碑林。
  隋长史陈文岳萆志铭1988年,在上魏楼村南发现一处陏代墓葬,墓圹内有墓志铭石刻一方。志石纵长71.5厘米,横宽58厘米,青石质地,阴刻楷书12行,每行12字,首行题“陈氏墓志并序”。以文得知,陈文岳,字洪武,官授“长史”(长史为参谋性质的副职人员,编者注),七十五岁时,“奄忽终化”,是时为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葬于薛城东一里许之乡桥。陈文岳墓志铭书法,结体取纵势,重心略靠上,笔势平正,方俊厚重,淡雅无波澜,用笔多出于北朝遗风。碑刻由滕州市博物馆收蔵。
  翁仲石雕像翁仲石雕像发现于车站村前粮所院内西北隅,据载为明代中期抗倭英雄薛士杰墓前神道两旁一组石雕像之一。该墓址在抗战时期遒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建粮所时将碑碣、石雕像被砸毁充作石基,唯有此翁仲石幸存。据史书载,秦代确有翁仲其人,姓阮,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少为县吏,后升为秦代大将,镇守临洮,声震凶奴。翁仲死后,为其铸铜像,置咸阳司马门外。后世多将翁仲刻成石像,立于陵墓神道两旁,有守护之意、辟邪之功。1992年石雕像移于孟尝君陵园。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