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6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分类号: R188.2
页数: 4
页码: 601-604
摘要: 1949年前,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有碘缺乏病、麻风病、黑热病、丝虫病、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大骨节病、克山病,以及布鲁氏菌病等在官桥境内常出现的地方病。这些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患病而死亡或病情严重丧失劳动能力者不乏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在地方病防治方面,投入大置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普査,患者实行免费治疗。广泛开展食盐加碘加砸、“除四害”、农村改水改厕等爱国卫生运动,地方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关键词: 官桥镇地方病 地方病防治

内容

1949年前,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有碘缺乏病、麻风病、黑热病、丝虫病、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大骨节病、克山病,以及布鲁氏菌病等在官桥境内常出现的地方病。这些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患病而死亡或病情严重丧失劳动能力者不乏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在地方病防治方面,投入大置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普査,患者实行免费治疗。广泛开展食盐加碘加砸、“除四害”、农村改水改厕等爱国卫生运动,地方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疟疾
  疟疾曾于1960年、1971年两次在滕县境内暴发流行。1957年,连降暴雨(年降雨量达1276奄米)洪水泛滥成灾,致使蚊子大量滋生,持续2_3年后,酿成了1960年疟疾大流行。全县平均发病率达13.11%。西部沿微山湖地区发病率达15%一20%。在秋收、秋种繁忙季节,农民因患疟疾不能参加劳动,出现了家家患疟疾、人人病在床的局面。虽有金鸡纳霜等药物仍不能根治。1970年以来,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发动了一场消灭疟疾的人民战争,广泛消灭蚊虫,全民服药预防。1971年痕疾流行,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混乱中,医防工作无人领导,卫生局、防疫站被“砸烂”,专业人员下放,疟疾防治措施无人落实,这一次疟疾发病率为9.4%。1973年,疟疾发病人数达738人,经服药预防,其后逐年减少。1974年12月,卫生部决定在发病率高的黄淮平原五省(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开展疟疾联防会战。官桥公社也相应成立疟疾联防会战领导小组,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可谓“广播一响,必讲疟防”“标语上街,字画上墙”,把宣传单及药剂表贴到社员门上,各村有专项卫生员。1977年,县抽调50名赤脚医生组成疟防专业队,开展疟疾休止期根治。赤脚医生提着开水,送药到户到人,药不服下去坚决不走。全民服药率达95%以上,受到省、市、县表扬。当时曾普遍流行的歌诀是: “疟疾蚊子传,吃药不要钱,得丫疟疾病,快找卫生员”,达到妇孺皆知,“送药到手,看服到口,药不咽下,坚决不走”这亦是会战前后卫生员熟记的歌诀,对保证服药质M作用明显。通过群策群力防治数年,1984年只有8人发病,至1985年全镇疟疾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下,已达到消灭疟疾的准。此后,官桥境内无一例虐疾病例发生。
  丝虫病
  1949年前,丝虫病患者随处可见。有的病人拖着几十斤重的大肿瘤不能行走,下肢皮肿比水桶还粗,当地曾流行“十人九疝”之说。20世纪50年代初,丝虫病仍然普遍流行,发病率高达18%。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加大防治力度,先后进行了6次普查,在1958年初次普査中,査出阳性患者3000余人,1960年、1963年又进行了2次普査,1971年3月至1973年春又进行了3次普查。经过反复的海群生及海盐等药物治疗,效果显著。1971年,县“丝防队”在全社共査出550名患者,对重点人群进行药物治疗。1974年,全社普遍食用为期6个月的“海盐”来防治丝虫病。至1979年9月,以上患者经复查治愈532人,治愈率达96.7%,对其余患者维持服药,后全部康复。1981年,县地方病防治科又组织考核验收,该病在全公社完全消灭,至今未发现丝虫病患者。
  皮肤病
  俗称“麻风病”,1949年前即在城乡流行蔓延,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得了麻风病就像被判死刑,家人厌恶,全村恐惧,社会上受歧视,不少人上吊自杀或沿街乞讨,颠沛流离,致使疾病传播蔓延。群众中流行着“南京到北京,没有治好的大麻风”的民谣,人人谈虎色变。1949年后,党中央把防治麻风病列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内容之一,县人民政府积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开展防治工作。1956年,成立滕县麻风病防治站。1955年至1985年,境内累计发病87人,治愈54人,死亡33人。为了控制传染,患者经劝说住进县麻风病医院隔离治疗。对病人家属进行定期查体,对观察病人一年两次查体,巩固治疗送药査体。1979年,官桥卫生院抽医务人员6人,配合乡村医生53人,组成12个专业调查队,对全社5个管区3.6万人进行筛査,査出可疑患者35人,经县皮肤防治站确诊3人,在县麻风病防治站收治后治愈出院。以后每年在县皮防站指导下开展全民普査和线索调査,对治愈病人及病人家属每年査体1至2次。经过多年的防治,皮肤病患者甚少。
  结核病
  俗称“痨病”。1976年3月,在王开结核病院直接配合指导下,对全社2.5万人进行胸透检査,査出结核菌携带者62人,对査出的病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指导治疗,多数患者恢复健康。自1983年开始,毎年对一年级及五年级小学生和一周岁以内的儿童进行卡介苗接种,有效地控制了结核病的发生。
  精神病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无此类病患者专门的调査材料,然各村均有此类病患者出现,轻者于当地治疗,重型患者送由戴庄、东郭、级索或济宁地区等专科医院治疗,现此类病鲜有发生。
  其他地方病防治
  地甲病
  即碘缺乏症,患病者长成“瘿脖子”。1949年前后,此类病患者较多,民间曾流传“一代粗、二代傻、三代连根拔”之说。1979年,官桥公社曾组织25人的专业医疗队对地甲病进行普査,对査出513例地甲病患者进行集中治理,服用碘化钾、碘盐,防治结合,通过多年的预防和治疗,地甲病的发病率极低。
  狂犬病
  俗称“疯狗病”,其发病急、病死率高。1981年11月28日,县政府发出“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布告,公社号召居民对家犬统_注射狂犬疫苗。1983年,全社进行狂犬免疫,使狂犬病发病率极大下降。其间全社先后多次进行灭犬,然屡禁不绝。据材料统计,自1961年至1985年间,被狂犬咬伤的累计1123人。由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无一例病发。倡导文明养犬,保障居民安全。
  流行性出血热
  20世纪80年代初,官桥公社出现出血热病人,后发病人数逐年增多。1986年,全镇开展“灭鼠一疫”达标活动,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1990年后,取消“灭鼠一疫”达标活动,疫情又呈上升趋势。1996年后,采取灭鼠、出血热疫苗接种等综合控制措施,发病率得到控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1967年,流脑病大流行,死亡率达10%,有的发病后即死亡。上世纪70年代,县防疫站派人协助防治,并在一些村中设防治点,全公社形成防治网,及时控制了感染。以后各年虽有零散的流脑发病,但经及时治疗均无大碍。
  麻疹
  麻疹对儿童构成了极大的咸胁,过去曾有“孩子出疹子,离不开杆草捆子”之说。1955年至1967年,境内有4次流行。1967年,对麻疹易感儿童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此后发病率明显下降。
  天花天花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传染病,旧社会接种牛痘价格吊贵,接种1人最低需1至2块银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免费接种牛痘。1950年,实行全民性种痘,以后毎年春季接种,后来就很快消灭了这一烈性传染病。
  肠道寄生虫病
  蛔虫、钩虫、蛲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病是本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在青少年儿童中蛔虫、钩虫患病者极为普遍。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全镇青少年儿童开展査治工作,连续3年对全镇学生服用驱虫药,使学生的肠道寄生虫病发病率逐年下降。2009年,在全镇范围内对中、小学生又一次进行服药驱虫。至2017年,此类病少有发生。
  白喉
  20世纪60年代在官桥境内时有发生,死亡率在0.95%,后来毎年进行接种白喉类疫苗,发病得到控制。1%8年至今,基本无疫情发生。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