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果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38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果业发展
分类号: F326.2
页数: 2
页码: 343-344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果业发展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果业

内容

官桥历来就有培植果树的习惯,多数农户均栽有零星果树。枣树、山楂、柿子栽培历史悠久,为唐宋时代的主要果树。明嘉靖间载:“山居之民千树枣”。明、清时期,果树主要有梨、枣、杏、桃、李、山楂、柿子,梨尤为最。明代李流芳《滕县道中》诗赞官桥“杜梨花白小桃红”。官桥古道沿途中的西郑庄、官桥、西康留、太平庄、前掌大、后掌大全是种植的梨树。清末与民国年间,全区有果园1600亩,主要有梨、甜子、花红、林禽、山楂、黄梨、大枣、柿子等。果园面积较多的村有官桥、太平庄、前管庄、后管庄的梨行和小果子(花红、甜子、林禽的总称)行;轩辕庄的梨、小果子、山楂行;大康留的梨、桃行;东康留、西康留的梨、桃行;前掌大、后掌大的梨、小果子行;西洪林的梨行;东莱村的苹果行;王园村的梨、苹果行;西郑庄的梨行;东公桥的梨行;大韩村的梨行;北辛村的小果子行等,均有百余年历史。1949年后,东磨庄、苏疃、官桥、西康留、前公桥、东莱村、前管庄、北官庄、王园、后莱村大面积发展果业,引进梨、苹果优良品种。当时全境有果园12处,面积1023亩,12346株,苹果、梨为主,其次为桃、鲜枣,少量杏、山楂、柿子、核桃、葡萄等常见的果树10余种。传统小果子树为本地特产,20世纪60年代为前为盛产期,70年代后期,因果树品种老化,小果子树品老化淘汰;引进青香蕉、红香蕉、金帅、大国光、小国光、山东青红玉、鸡冠、红星9个苹果良种;原有传统梨品种有天生、花皮秋、金梨、大糙子、二糙子、鸭梨、鹅梨,棉梨、青皮槎、红皮槎.大白梨、小白梨、长把、砀山梨等15种,后引进良种为香水、香蕉、六楞、紫酥梨等。槎子梨酥甜爽口,畅销国内市场,享有盛誉;天生梨个大耐存,第二年开春食用香甜;花皮秋营养丰富,配冰糖煮熟食用治疗气管炎最佳。大山口产的杏个大香甜,占全县第一位。1970_1983年,轩辕庄、大康留、东康留、北辛、西洪林、前掌大、后掌大、大韩村、西郑庄、东郑庄、史庄等10余个村的果园逐渐改为粮田。梨的品种有19个,其中传统梨树15种,引进4种,天生、长把、棉梨、青皮槎、花皮秋销路最广,畅销到上海、南京、广东、广西、香港、芜湖等地,天生梨园曾被列入全县商品生产基地之一。1982年后,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果园承包到户,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栽植山楂树42000余株,面积1385亩。同年,在罗汉山区封山造经济林52700株,其中山楂416〇株,水蜜桃3000株,苹果1500株,香椿4100株,石榴2500株,分别由官桥、善庄、西官庄、东郑庄、东官庄、西郑庄、北韩村、中韩村、大韩村、后公桥、前公桥、西公桥I2个村的44户承包。1986年前后,引进新品种有玫瑰红、新红星、金矮生、红富士、油桃等。2〇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林果经济效益下降,大面积的果园被毁。1995年,官桥镇出产水果51.2万千克。其中,苹果园435亩,产量丨2.3万千克;梨园75亩,产量13万千克;桃园195亩,产蚩7.3万千克、山楂17.6万千克。2000年,全镇果园面积375亩,出产水果22.6万千克,其中苹果园165亩,产量9.5万千克;梨园60亩,产量3.5万千克;桃园3亩,产量3.4万千克、山楂5.9万千克。随后果园面积逐年减少,仅在山脚下存有少量的果园。21世纪初,因果树老化及市场销售不畅,果园里的果树被伐后复耕为粮田。前管迮梨园前管庄梨园于清光绪十年(1885)开始种植,先由西仓孙氏在此栽梨树30余亩,后其他农户相续栽植,很快发展到80余亩。至宣统二年(1910>,因战乱毁掉近50亩。民国初年,村民大面积栽种,至民国二十六年 (1937),发展到600余亩(当时全村有土地1100亩),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5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发展到(S80亩,计9520余株,其中老龄梨树占四分之一,幼龄树占三分之一,余为中龄树。盛果期每株产梨200斤左右。1957年,修挖十字河时,毁掉187亩,公社化时划出和老化自然死亡去掉5〇亩,到1985年,实有443亩,有梨、苹果计6202株,占土地总面积的60%。20世纪80年代,果园逐渐被毁,90年代仅存有几十亩,至2018年梨树所剩无几。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