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3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田基本建设
分类号: S28
页数: 3
页码: 310-312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农田基本建设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农垦 农田基本建设

内容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官桥公社土地虽已连成片,但仍是高低不平整、路沟不通畅,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特别是罗汉山、丰山两侧十几千米路长的山丘地,一遇旱悄,十年九不收。为改变这种状况,1958年开始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整修梯田1958年开始至1982年,逐年整修梯田,在罗汉山、丰山两侧、三山南面及龙山、东岭 —带10余个村庄山丘地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共计投工25万个,动用土石方30万立方米,整修梯田3500余亩。在整修梯田的同时整修台田,主要集中在近山村庄,如善庄、东郑庄、大韩村、北韩村、中韩村、西公桥、望河庄、小河、东洪林、官桥等村达到了“外噘咀、内流水、竹节沟、水簸箕”的台田标准。改造涝洼1956年至1978年,逐年改造了善庄湖、苏疃洼,史庄、掌大蛤蟆洼,小河北洼、坝上北佳、官桥西北洼、渠村东洼、莱村洼、磨庄湖等涝洼地6800余亩。共计投工28万个,动用土石方80万立方米。1996年治理苏疃湖,1999年改造善庄湖,2015年改造史庄、掌大蛤蟆洼。平整七地1958年至1976年,先后整平了苏疃官路沟、官桥丰山脚下沟,轩辕庄西北至西康留村北的犁铧沟、东公桥村东沟、东王宫村北沟。共投工9万个,造田580亩。治理丰山1976年至1977年,官桥管理区与韩村管理区共同治理小丰山东侧下坡地,共计投工5万个,动用土石20万立方米,造田250余亩。笹修道路1964年以来,随着整地划丰产方,同时规划整修沟、路、渠,将原来一些不规则的弯路、斜路去掉,重修若干便于车辆行驶、田间运输和机械作业的交通路、生产路。1964—1982年,整修从吴庄至于屯路,善庄至官桥东北入公路,善庄西至磨庄路,轩辕庄东至东王公路,北辛至大康留西接公路,丰山口西至农场西接孙岗路,共计6条,6米宽生产路4条,道路全长60余千米。1973年冬,官桥公社建立“战山河指挥部”,按军事编制,指挥部辖6个作战连,15个作战排,共由700余名男女青壮年组成,纪传美任政委,朱殿绪任总指挥,种法孔、杨兴永、张凤荣、狄恩德4人任副总指挥。指挥部设在轩辕庄村,修建轩辕庄东至坝上村薛河故道的大路。1974年治理小苏河,指挥部设在火车站东黄烟站内,把小苏河截弯取直、筑河堤。是年冬,指挥部设在王公、小河、望河三村,修筑望河大干渠。1976年,指挥部派2个连260余人,修筑管庄提水站,同时,挖建从前管庄村北至大康留村西南地下灰土渠道1200米,工期80天。1976年“战山河指挥部”撤销,其人员分别参加公社苗圃、打井专业队和公社农场等处工作。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以后,各级加大了基本农田的改造力度,以土地整平、打井、修渠、修建生产道路、架设生产桥涵为主要内容,不断地完善田间灌溉系统及排灌沟渠,提升田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作物生长需要,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群众生活质M。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支持基本农田建设,官桥镇多次争取上级政策,对境域内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开发治理,通过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荒山开发治理、小流域治理、塌陷地综合治理、地质环境治理等一系列的涉农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提升科学种田水平。至2017年,累计实施各级涉农项目30余个,总投资几个亿,各级财政、社会资金高达上亿元。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机构

官桥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