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36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74
页数: 6
页码: 303-308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植物保护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植物保护 农业防治

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植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初期,根据“治早、治小、治了”的植物保护原则,大力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1958年以来,植物保护工作始终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强调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地使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危害的目的。1958年至2017年,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58年至1974年,以化学药物为主的防治阶段。这一阶段,随着化学农药数量、种类的增加和药械的改良,本地基本上是以化学防治为主,施用农药品种有“敌百虫” “乐果”“代森锌”“敌锈钠” “五氣硝基苯”“六氯化苯”等,用药量不断加大,打药次数增多,防治效果明显提高,同时,消灭了小麦丝虫病,有效地防控了小麦锈病、小麦散黑穗病、花生茎腐病、大豆毒瘤病发生和造桥虫、蝼蛄等虫害的危害。这一阶段,因病虫测报系统不健全,致使用药时间和用药种类掌握不准,出现了防治效果上存有时好时差的现象。如1972年,小麦发生长腿蜘蛛,用“六六六粉”防治,结果无效,既浪费农药,也造成大面积减产。1975年至2017年,为综合防治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滕县植保站指导下,公社建立了虫情测报网,农技站固定一名技术员专门负责植保工作,每个生产大队配备一名査虫员和植保员。通过培训,及时到田间査看虫情,发现后随时上报公社。由于完善了病虫测报系统,预报准确率高达90%以上。1982年以后,农药先后增加了锌硫鱗、托布津、粉锈宁、二溴氯丙烷、磷胺、多菌灵、呋喃丹、久效磷、氧化乐果等高效低毒农药,药械普及压缩喷雾器和手摇喷雾器,同时推广应用机动喷雾器,镇、村成立机动喷雾器队,集体、农户集中喷洒治虫,达到群防群治。2000年以来,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植保服务机构越来越多,植保器械也不断发展。2011年,又推广了电动喷雾器。2014开始,官桥镇实施玉米病虫害飞机防治,2015年实施小麦、玉米病虫害飞机防治,实现了预期早、防治及时、快捷高效。在药物施用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菊酯类农药。各种作物常见病虫齿当地常年发生的各种农作物病、害虫种类有200多种。小麦病害主要有锈病、黑穗病、根腐病、杆枯病、霜霉病、无叶病、黄萎病、赤霉病、条纹病、全蚀病、白粉病等。虫害主要地下害虫有蝼蛄、蛴蛸、金针虫。地上害虫有粘虫、麦蚜虫、红蜘蛛、麦叶蜂、麦根蝽、麦杆蝇、黄谷蛾等。玉米病害主要有大小叶斑病、褐斑病、黑穂病、粗缩病、花叶条纹病、纹枯病、青枯病、基腐病、干腐病等,危害最严重的是大小叶斑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甜叶夜蛾、雪姐夜蛾、红绿灯蛾、红腹灯蛾、蚜虫、钻心虫、穗虫等。地瓜病害主要有黑斑病、黑痣病、根瘤线虫病、蔓割病、花叶病、根腐病、灰毒病、地瓜茎线虫病等。虫害主要有旋花天蛾(地瓜豆虫)、斜纹夜蛾、卷叶蛾、蝼蛄、蛴螬,金针虫等。高粱病害主要有黑穗病。虫害主要有高粱条螟、高粱蚜虫、高粱穂虫等。大豆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紫斑病、霜毒病、大豆毒瘤、草线虫病、菟丝子有害寄生植物等。虫害主要有蚜虫.造桥虫、食心虫、豆夹螟、豆天蛾、大豆卷叶螟、银纹夜蛾、豆杆蝇、黄地老虎(土蚕)、蝈蝈等。谷子病害主要有白发病、黑穂病、谷瘟病等。虫害主要有蝗虫、钻心虫、裹粘虫等。棉花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角斑病、轮纹斑病、红叶枯病、黑斑病、枯萎病、红腐病、红粉病等。虫害主要有地老虎、棉蛉虫、棉蚜、棉蓟马、红蜘蛛、象鼻虫、棉叶蝉.盲蝽象、大卷叶螟、造桥虫、红钻虫、金钢钻虫等。菜类有白菜软腐病、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枯蒌病;黄瓜疫病、炭疽病;菜亘有细菌性叶烧病、花叶病、大葱紫斑病、菠菜霜霉病、芹菜斑点病等。农业害鼠、害兽农业害鼠有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等;害兽有草兔等。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小麦主要有小麦锈病、小麦黑粉病、小麦线虫病、小麦红蜘蛛、地下害虫等虫害。小麦锈病。锈病是当地小麦主要病害之一,以锈叶和条锈为主。据历史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本地小麦锈病经常发生,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后,小麦锈病仍发生频繁,只用一些土办法防治,如用1%的石灰水15公斤或用草木灰加鲜尿喷洒,防治面积很小。1952年,小麦锈病大面积发生,病株率达90%,减产三至四成。从1962年以后,基本上每隔二三年就发生一次。1958年起,推广以0.5%石灰硫磺合剂、5%硫磺粉、代森锌胶体硫磺等进行防治。1962年,引进推广抗锈品种,如 “济南2号” “跃进5号” “北京8号”“平邑50”等。1964年小麦良种在全社基本普及,对小麦锈病起到了有效地控制作用。20世纪70年代,小麦叶锈病加重,防治药物开始推广使用“敌锈钠”“氟硅酸”等。此后小麦锈病虽有发生,由于防治及时普遍,实际损失较小。小麦黑粉病。当地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其危害特点是破坏穗部,产生大量黑粉,群众俗称“乌麦”。20世纪50年代,黑粉病的防治主要通过推广西力生、赛力散拌种,对控制黑粉病发生和危害起到很大作用。从60年代开始,防治工作通过推广土壤处理、石灰水浸种、66%氣化苯拌种、40%的五氯硝基苯拌种等措施,防治效果很好。现小麦黑粉病在当地已降为次要病害。小麦线虫病。俗称“胡麦”,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危害多年。20世纪60年代曾被省列入小麦线虫病疫区。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做到队队防治,一块不漏的打歼灭战,连治两年,根除了小麦线虫病。直到70年代以后只有个别地块发现零星小麦线虫病。经査明,小麦线虫病发病原因均系未检疫私自调换麦种所致。小麦红蜘蛛。历史性主要虫害之_,当地常年发生的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园蜘蛛,群众俗称“火龙”。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人工防治,先用杆子震落,后用脚踩等土法消灭,以减轻危害。新中国成立后,仍以人工防治为主,结合药剂防治。20世纪60至70年代药物防治主要是用“六六六粉” “乐果粉”和“1605粉”,效果很好。1982年以来,药物防治又增加了“锌硫確”1000~1500倍喷雾防治。地下害虫。为当地小麦的主要害虫,同时也是地瓜、高粱、油料作物的主要害虫,1965年以后,由于有机磷农药的推广使用,变为次要害虫。由于套种面积和各种树木的大量种植,为蛴螬的成虫提供了可口食料,挤蜡取代蝼蛄成为主要的地下害虫。过去对地下害虫的防治主要是人工防治,如冬耕犁拾虫,用灯火或草叶树叶燃烧诱杀蝼蛄等方法来减轻地下害虫的危害。1956年,推广“1605”拌种和毒谷相结合进行防治。1963年,推广“六六六粉”土壤消毒防治。直到1982年以来,推广了 “甲基异硫酸”拌种和“辛硫磷”拌种进行防治。玉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灰飞虱、二点委夜蛾等虫害。玉米螟。为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被群众俗称为“钻心虫”的玉米螟在当地一年发生三代,以老熟成虫在玉米等作物秸秆内越冬。玉米螟是当地一种历史性害虫,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危害高粱、谷子为主,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玉米面积逐年扩大,又以危害玉米为主。对玉米螟的防治,本地群众用玉米稻杆作烧柴、谷秸铡碎喂牲口来减少越冬虫源。1967年起,推广使用六六六粉配置成毒砂或毒液在玉米大 _叭期灌心叶进行防治。1982年推广使用丨.5%辛硫磷剂灌心叶防治。2000年起,毎年都用玉米螟天敌赤眼蜂、长距茧蜂进行生物防治。虽每年玉米螟发生量较大,群众一季玉米生长期分二至三次防治,没有造成大的危害。玉米灰飞虱。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玉米粗缩病,发生高峰为6月初,防治方法是根据地茬情况合理调整播期。对于马铃藉茬、蒜茬、瓜茬地块的玉米播期推迟至6月中旬播种,麦茬玉米麦收后直播,彻底切断灰飞虱传播链条,控制玉米粗缩病发生。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对灰飞虱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玉米出苗后选用70%吡虫啉散粒剂混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进行药剂喷雾防治。实行联防联治大面积围歼,扩大专业化统一防治面积,提高防治效果。二点委夜蛾。夜蛾主要在夏玉米苗期(2~10叶期)为害,咬食玉米茎基部和根部,造成植株倒伏甚至枯死,防治适期为6月下旬幼虫三龄前按照“治早治小”的原则进行防治。小麦收获后深耕土地,掩埋秸杆、麦糠、杂草等覆盖物;田间悬挂二点委夜蛾性诱剂、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卵虫量。选用2.5%高效氣氟氰菊酯1500倍液或40%辛硫磷1000倍液喷洒玉米茎基部及周边20厘米土壤。地瓜地瓜黑斑病是地瓜的主要病害之
  一。1962年至1964年,当地地瓜黑斑病发生特别严重。对地瓜黑斑病的防治,1964年以前只是用减少地瓜贮藏的办法来减轻病害。从1964年起,用改进育苗方法,建立无病留种地,对地瓜种严格挑选,采用温汤浸种消毒以及二次高剪等措施进行防治,效果很好。1972年,利用高温大屋窖贮藏地瓜种试验成功,后在全社推广。1981年,多以农户为主贮藏地瓜种育苗及太阳能塑料薄膜温床、冬暖大棚育苗推广应用,地瓜黑斑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花生花生蚜虫是花生的主要虫害之一。蚜虫危害一般从花生顶盖出土开始,由中介寄生上迁聚集在花生幼芽、嫩茎和叶片背面繁殖危害,至开花期进入危害盛期,导致叶片变黄卷缩,严重者花生成片死亡甚至绝产。在防治上,从1965年起采用药物6%可湿性六六六粉200倍液喷雾或用1%的六六六粉喷粉防治。1979年开始,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注重利用保护天敌防治。1984年,利用天敌瓢虫、大眼蝉防治花生蚜虫,使危害大大减轻。棉花当地的棉花苗病害主要是棉花立枯病、炭疽病、棉铃虫。棉花立枯病、炭疽病。棉花出苗前引起烂籽烂芽,出苗后死苗、烂苗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产量。1958年对棉花苗期用西力生、赛力散拌种防治,1962年用“三开一凉”的温水浸种结合药剂拌种进行防治。1980年以后,采用综合防治,通过调整播期,提高播种质量,春棉改早播为适当晚播措施,来增强棉花的抗病能力。田间管理增加中耕次数,在棉苗未出土前锄划一次,提高地温,疏通空气,促进棉花根系发达来减轻发病。同时搞好种子处理,精选晒种,温湿浸种催芽,并用50%的多菌灵按种子重量的5%拌种防治。棉铃虫。为棉花主要害虫之一。棉铃虫以幼虫危害棉花花蕾铃、嫩叶或顶心,一头幼虫可危害蕾铃10多个,造成大量蕾铃脱落形成空枝或空株,严重影响棉花的产M和品质。棉铃虫一般每年发生四代。新中国成立前后只是人工捕捉高龄幼虫。1980年以后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主要药剂有辛硫磷、久效磷、乐果等髙效低毒有机磷杀虫剂,并结合冬耕、深翻或诱蛾人工灭卵及保护利用天敌等措施进行防治。禁用.限用剧毒.高毒农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禁止将剧毐、高毐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违法使用剧毐、高#农药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外,可以由公安机关依照规定给予拘留。2017年国家禁用和限用的农药名录如下: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名单(42种)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苯线磷、地虫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碟、蝇毐磷、治螟磷、特丁硫磷、氣磺隆,福美胂、福美甲胂、胺苯磺隆单剂、甲磺隆单剂(38种)。百草枯水剂自2〇16年7月1日起停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胺苯磺隆复配制剂、甲磺隆复配制剂自2017年7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限制使用的25种农药(中文通用名禁止使用范围)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氣唑磷(蔬菜、果树、茶树、中草药材)、水胺硫破(柑橘树)、灭多威(柑橘树、苹果树、茶树、十字花科蔬菜)、硫丹(苹果树、茶树)、溴甲烷(草莓、黄瓜>、氧化乐果(甘蓝、柑橘树>、三氣杀螨醇、氰戊菊酯(茶树)、杀扑磷(柑橘树)、丁酰肼(比久)(花生)、氟虫腈(除卫生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外的其他用途)。溴甲院、氯化苦登记使用范围和施用方法变更为土壤熏蒸。毒死蜱、三唑磷自2016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蔬菜上使用。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