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银杏甲天下》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唯一号: 150935020220000179
作品名称: 《郯城银杏甲天下》
文件路径: 1509/01/object/PDF/150910020220000011/001
起始页: 0382.pdf
分类: 艺术
分类号: J90
主题词: 影视艺术

作品简介

银杏又名白果,发祥于中国。果珍材良,用途广泛,属特种经济树种。种仁营养丰富,经常食用有温肺、消痰、化喘之作用。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甚伴。木材质地细腻,不翘不裂,是家具雕刻的上等原料。银杏树高大挺拔,去冠遮天,是城乡绿化、观赏的优良树种。银杏叶的提取物,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独特的疗效,而且无任何副作用。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银杏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其需求量愈来愈多,银杏热风靡全球。银杏的系列加工产品相继问世。其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银杏成为许多地方不少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郯城县,银杏生产名扬海内外,素有“郯城银杏甲天下”之美称。郯城银杏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县内各古刹寺院、庵观庙宇均有栽植。百年以上的大树、千年以上的古树屡见不鲜。新村乡古梅园内的古银杏树,下旁开雌花结果,上旁开雄花传粉。离37.2米,胸径2.6米,四人环抱还有剩余,树龄达15()0多年,仍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郯城银杏历史上发展的鼎盛吋期是在清末明初“历史最高年产量曾达300万公斤。一位诗人游至新村,感慨万千,诗兴大发,留下“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万千!根蟠黄泉下,冠盖遮云天。干粗几合抱,猿猱愁攀援。下流遮高树,树荫苔成斑。蹊叶和风舞,累籽压枝弯。虫豸怯神奇,蝮蜾岂敢沾。沧海时多易,古木麻彭年。天物假造化,沂涘有奇观”的佳句。进人七十年代,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抓住机遇,带领广大群众,大搞银杏开发。如今沿沂河州岸的新村、重坊、港上、高册、马头、胜利、十电、花园等八个乡镇、152个村庄,在150平方公里原广阔土地上,有结果大树3万余株,结果园、采叶园、银粮(银菜)兼作园达8万余亩,年产白果200万公斤、叶子300万公斤,培育各类苗木8000万株,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银杏第—县。 早春,银杏芽头鹅黄初露,只见干形端庄、高大的银杏阴翳内蕴,乞机盎然;夏天枝繁叶茂,绿荫盖地,清风徐来,无不流连忘返;金秋时节更是绚丽动人。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又大又圆黄橙橙的果子缀满枝头;秋末金黄色的扇形叶片像飞舞的彩蝶,尽情的在空中飞舞。 银杏树历经悠悠岁月而不衰。沿沂河两岸的银杏大树之所心能完好的保存下来,不仅仅是这里有潺潺流水、深厚的土层、清新的田园和充足的阳光,重要的还是郯城人民对银杏有着浓厚的感情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培育了它。 西出郯城约20公甲.,便到达该县银杏集中产区的新村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公路血高高竖起的一条幅,上写"天下银杏第—乡”。这里不仅仅有一条条银杏路,一眼望不到边的银杏雷园,而且村旁、院内遮天蔽日的银杏树比比皆是。据资料记载,新村银杏栽培历史悠久,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就有结果大树5万余株,年产白果200万公斤,名扬海内外、、当年大木参天连片,典贵风雅,阴翳铺地,盘桓不见天日。此地产山果儿何,满目是漫天盖地;此地为何方,人间天府之地。 白果销售季节,沂河各个渡口舟舶填塞,船桅错动,舟载物产,下而远售,扬帆南下而至淮、扬、沪、杭、嘉。如今,进入新村乡,大路两旁,家丽院后,庄电村外,均被郁郁葱葱郁郁的银杏树所掩盖,大大小小的银杏挂满枝头,树枝被白果压弯了腰.乡党委书记杜勇高兴地说:“我们新村乡是全国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作为我们乡的一个支柱产业。H 前,全乡有结果大树2万多棵,年产银杏果100万斤,年产银杏十叶1500吨,年出口各类银杏苗将近5000万株,1995年全乡银杏总产值8300万元,人均收入2200元,其中有1500元来自银杏,几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我乡实际,大力发展银杏,形成了沿沂河二十化电的种植区。为了进一步搞好银杏生产,我们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成立了银杏研究中心和银杏技术推广中心,建成了目前全国最大的银杏优良品种试验园.这个试验园已培养出优良品种近二十余个,其中9#、5#优良品种在全国驰名。”今年乂是一个丰收年,收获季节,果农们都像过节这般欢快。到收购地点销售,大把大把的人民币装进衣袋里。年过古稀的果农尹津田夫妇做梦也没想到省委书记会到位他们家访银杏。尹津田老人年轻时就栽有三棵银杏树,现已长成参天大树.年产白果800公斤,收入3万多元。现在老两口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称这 —棵银杏树是三个“哑巴儿”。老人的一切生活费用全靠这三棵树的收人,这三棵树比儿子还孝顺!人们常说,郯城银杏数新村,新村银杏数新一村,名不虚传。进入新村一村便是银杏的,白果的天下。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而对着矗立的株株大树、硕果累累的丰产树、丰产园无不赞叹不已。这里的楼房鳞次栉比,老少欢歌笑语,可心肯定银杏给这里的人们带來了丰厚的赐予。请听村支书丁凤朝的介绍:俺新一村,是人口3328人的人村,土地面积2300亩。这几年主要是发展银杏,结果大树2780多株,培植的苗子,还有的幼园、苗圃1750亩,年产银杏干果10万公斤、叶子500吨,,根据汁划还要成倍发展,光从苗子、叶子、果子这三大块占全村人均收入的80%。上年2300元,今年1800元。一到白果收购季节,还有外调的果子在这购销。发展了苗子也是为了满足市场供求和满足当地的需求,是连购带销,它并不是单纯的发展,这里的群众主要是通过村里搞服务。不用你去引导它,而是它逼着你给提供方便。这里人多地少,想发展主要被地限制着了,还有600多亩地,明年准备全部发展,这个村明年基本上无种粮田,全部是搞银杏。 在新一村,家家都有几棵结果大树,并且熟悉一套育苗、嫁接、授粉、修枝等技术,单株产量数百斤,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树并不罕见。过去“桃三杏四李五年,无儿不栽白果园”。如今“桃三杏四李五年,银杏栽上即见钱,三至五年能结果,六至八年便丰产,十年就成千元树,一年可收上万元”。近几年银杏叶、果出口创汇身价倍增,银杏提高了新村的知名度,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真乃鲁南在地一颗绚丽的明珠。新村乡黄村农民黄敬符,数年前还是穷的叮当响的典型户。16间楼房拔地而起,现代化家具应有尽有。他喜笑颜开的对人说:“我是新村乡黄村的,我叫黄敬符。老辈撇的树共有十棵,后来我种了二亩地,我又栽了二三十棵,现有小棵型的能结50〜60斤,大棵型的能结70〜80斤。要是丰年能产2800〜3000斤,小年也能产到1000斤。湖里还有二亩承包地,这二亩地还有3000多棵树苗,去年叶子收入1.5万元,处理树苗子收入60000块钱,果子去年买到4万斤。”沂河西岸的重坊镇,银杏生产更有一番新气象。镇党委书记郑佃枝怀着喜悦的心情说:“我们重坊镇党委,政府及时抓住机遇,大搞银杏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把发展银杏生产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提出了 ’远抓银杏,近抓菜,百万银杏奔小康’ 的致富目标,大力推广和应用了具有重坊特色的银菜、银瓜兼作套种模式。我镇提出了增加收入,加快发展,长短结合重实效分步实施的战略措施。自1993年以来,全镇累计银杏产值突破2000万元。截至1996年底,全镇有300年以上的老果树将近1300棵,新栽银杏树12000亩,定植银杏树将近100万株,银杏育苗8000多万株,银杏采叶园3000亩,年产银杏干果将近100万斤,产银杏叶300万斤。仅银杏这一项全镇收入4000万元,人均占有800元。我们采取了长效与短效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推广了银菜兼作模式。银杏树下种蔬菜,大搞立体种植。这种模式可充分发挥地、光、热、水、肥的功能,优势互补,长短结合,相互促进的作用,解决了银粮、银菜争地的矛盾,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镇12000亩的银杏地块就是12000亩的蔬菜种植,一年三种三收、两种双丰收。早春是土豆、西瓜、生姜等,入秋后全部是萬苣。全镇仅莴苣一项就达1万多亩,这种模式亩产可达5000元。目前,银杏、蔬菜已经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银杏生产方兴未艾,银菜兼作模式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重坊镇因地制宜的栽植了大面积的银杏园。进入该镇最引人注目的是南起吴道口,北至刘孟场,长达十几公里一眼望不到边的万亩银杏园,地下产蔬菜、粮食,树上结果子、产叶子,一亩栽上30〜50株,年收益少说也是5000元。孙出口村1989年在沂河滩地栽植200亩银杏与蔬菜西瓜兼作,一年三作三收,仅瓜菜亩收入就达5000余元。同时,亩产白果200公斤、叶子100公斤,收入7000元。最高者一株产果27公斤,卖上千元,抵上一亩小麦的产值。 这个镇还大挖“四旁”的潜力,田成方,树成行,银杏纵横交错,成网成带。重坊人民有着美好的居住环境,有着说不尽的赞叹,赞叹清闲的自然环境,赞叹银杏树的经济效益。在重坊,只要人们一提到银杏,大人、小孩的脸上会露岀满意的笑容,而这些银杏树呢,也是千年古树最多情,它们一簇簇、一片片的环抱村野,使这里的人们与大自然之间得到了真正的和谐。重坊镇人民不仅仅满足于对银杏的赞叹,而且从中悟出了发展银杏的真谛,取得了大面积模式化栽培的丰硕成果。 进入王桥村,银杏大树,树叶茂盛,树干高大,幼树生机盎然,茁壮成长。这个过去不大出名的村庄,以崭新的仪容迎接着远方的客人。该村建于明初,祖辈栽树,子孙受益,成为这里人们的传统美德。相传栽培银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采用的保留中心干部、分层嫁接,果、叶、材兼用的模式在国内属于创举。银杏保留中心干既可收果叶,又保留了部分雄枝,解决了雌株授粉的难题,为白果的丰产丰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许多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大力推广的栽培模式。 在风光秀丽的武河岸边,银杏苗木黑压压的连成一片。走进村庄,看到地名牌,方知来到了闻名遐迩的银杏育苗专业村——赵楼。该村现有560人,耕地650亩。从1985年起村支部书记张全德带头培育银杏苗木,至1993年全村所有土地育了银杏苗,年产各类苗木500多万株,银杏直500多吨。他们以银杏育苗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银杏商品生产,实现了经济腾飞。苗、叶收入达到千万元,人均2万元。赵楼人民依靠银杏脱了贫致了富,外地参观者络绎不绝,参观者曾问及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种银杏能不能发财,老人风趣的说:“谁认识谁发财,谁不认识谁不发财”。对此参观者触动很大,无不心悦诚服。这个村银杏事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大发展,市、县分别授予“文明村”的光荣称号,支部书记张全德高兴地说:“卖银杏叶今年出现10%户卖出价8万〜10万元,卖大中型苗20万〜30万。预计叶、大中小苗订购全年1000万元,利用收入修自来水,建程控电话。宅旁、路旁、村旁、水旁土质肥沃,水份充沛,管理方便,生产潜力大,是发展银杏的良好场所,“四旁” 栽植银杏,既美化绿化了环境,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一切闲散的土地栽植银杏,可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重坊镇坊上村农民路士华说的好:我是重坊镇坊上村人,我叫路士华,1976年引进“大金果”,在庭院2分多地上种了6棵树,单株平均产80斤以上,最多一株达到120斤。这六棵树总产量可以达到500斤,年收入万元以上,每年采的叶子可卖出价1000元。这个镇压的铺里村1958年栽植的银杏树,幼芽新翠,生机勃勃,时至金秋,黄橙橙的果、绿油油的扇形叶格外喜人。农家宅旁院内,广植银杏,实乃宜人佳境之地。银杏叶形美、干形美、冠形美、均在它树之上,再配上缀满累累硕果充满了诗情画意,果农们无不喜上心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银杏事业的发展,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以银杏研究会为依托,以科技人员为骨干,以专业户为基础的银杏科研活动蓬蓬勃勃的开展起来,既有理论方面的研究,又有应用方面的研究;既有集约化栽培方面的研究,又有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尤其苗木培育、丰产栽培、良种选育、系列产品加工等方面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性的成果,其档次水平不断提高。十多年来,先后有“银杏矮干、密植、早期丰产试验”、“银杏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林业部、商业部、省科委、省林业厅、市、县科委的科技进步奖、星火奖。许多科技人员和银杏专业户、带头户还纷纷拿起笔来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其中《银杏栽培》一书荣获国家科协优秀图书奖,三篇论文获省、地优秀论文奖。更多的是在一些专业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银杏科技规范化工作,普及了一些成功的实用技术。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广应用,使银杏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值得提出的是,科技人员与广大果农密切结合,针对当地银杏种质资源丰富的实际,广泛深入的开展了银杏良种的选育工作。历经十余年的努力,反复筛选,优中选优,终于选出了大粒、早实、丰产、优质的大马铃、大金坠、大金果、大圆铃等十多个品种(品系),并在省内外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坊镇东高村果农张德顺深有体会的说:“我这树1975年栽的,嫁接后三年见果,它们当中最大树平均能产105斤,其他平均50斤,这树品种好,平均每斤125粒、最多不超过130。这果子叫大马铃,若卖,最低也比其他贵5角钱。”银杏扇叶翩翩皆称奇,秋末满树金果,点缀大地,绚丽动人,树干虬曲,葱茏计策,选取姿态优美诱人的银杏,通过艺术加工成盆景,将大自然中银杏的雄姿浓缩在盆盎之中,古特优雅、别趣横生,清供案头,令人怡情悦目。经过盆景爱好者的辛勤芝作,涌现出不少上乘佳作。在银杏盆景的瑰丽园圃中被喻为有生命的艺雕。小小的银杏盆景,既能入大雅艳阳天华之堂,也能漂洋过海达欧美各国,一盆卖上千元,乃至上万元者并不罕见。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银杏果、叶的特殊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紧俏商品。每年外商竞相收购银杏叶、果,并能远涉重洋到国外。1996年3月由中、法、德投资1400万元,在郯城新村乡成立了 “绿源银杏有限公司”,建银杏采叶示范园150亩,烘干厂一座,年烘干能力达2000吨,供应国外制药厂。 郯城人民靠银杏发家致富,但并不甘心把叶子、白果从树上摘下来拱手送给高鼻子、蓝眼睛的人,于是确立了 “围绕资源上项目,搞好加工促增值,立足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的基本思路,县里成立了银杏开发领导小组,决心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以获取更大的效益,实现了 “银杏之乡”的第二次腾飞。80年代末,建起了白果罐头厂,生产了白果精、白果罐头、白果口服液、白果冲剂共三个系列、14个品种;银杏啤酒、银杏白酒、银杏露、银杏叶茶等名目繁多的银杏产品,也相继投放市场。90年代初,又建立了以银杏叶为原料,提取黄酮甙的华银制药厂。千百年来,视为废物的银杏叶变成了出口创汇、食品、制药、饮料、化妆品的有用原料,闯出了一条加工转化、综合开发,提高银杏综合效益的一条新路子。 在如火如荼的银杏热中,为提高经济效益,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培育银杏市场,始终坚持以流通促生产,以市场促发展,建立了银杏果、叶、技术、盆景及系列加工产品的五大专业市场,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多成分,多渠道,少环节,跨区域的流通网络。尤其果、叶收购季节,各地客商云集而来,在县城驻地以及新村、港上、重坊等集镇贸易市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郯城县银杏生产之所以有突破性发展,是与各级领导的亲切分不开的。近几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先后两次对银杏生产作了重要指示,中央及省里的老领导宋平、苏毅然等,省委书记赵志浩、副书记宋法堂等多次来郯视察,尤其省人大副主任李晔为郯城县银杏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大量心血,不辞劳苦,奔走呼号。几年来他多次亲临郯城指导帮助,他与郯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郯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县委县政府切实加强了对银杏生产的领导,建立、健全了银杏生产领导小组,作岀了 “关于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定”,县人大常委做出了 “大力发展银杏生产的决议”。并把银杏定为“县树”,号召全县人民广植银杏,造福子孙后代。县政府制定了长远规划,并逐年认真组织实施。林业、农业、科委、科协、银行、供销、工商等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多方位、多渠道提供服务,全县形成了银杏生产的大合唱。上级的支持,良好的机遇,广阔的前景,群众的热情,使郯城的银杏生产步入了黄金时期。郯城银杏产业在发展在崛起,面对如此大好机遇和良好竞争,县委、县政府又重新调整了银杏发展规划,决心加强领导,加大发展,以更大的气魄把银杏生产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计划到2000年,种植银杏达到一万株,发展成片园15万亩,白果产量达到500万公斤,果、叶、苗系列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一亿元,争创全国栽植总株数全国第一,综合效益全国第一,实现家家栽银杏树,村村建银杏园,用千秋银杏,装点郯城大地,把郯城建成中国的银杏城,争创世界的银杏都。 注:光盘录于1996年12月。

知识出处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

《郯城县银杏志》上溯北魏正光年间,下迄2013年,以科技生产 力形成、转化、发展轨迹为主线,系统翔实地记载了郯城银杏千年史 实、特色和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是近代与 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上乘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 值,其资政、教化、存史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