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板泉中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唯一号: 150931020220000458
机构名称: 莒南县板泉中学
文件路径: 1509/01/object/PDF/150910020220000020/001
起始页: 0352.pdf
地址: 莒南县板泉镇政府驻地东南约1公里处
起始时间: 1958年

机构描述

莒南县板泉中学建于1958年。校址在莒南县板泉镇政府驻地东南约1公里处,占地60亩,教室27间,宿舍18间。是年8月,招收4个初中班,学生192人,有教职工18人 (其中教师12人),初名“莒南县第六中学”。 建校初期,因办学条件限制,1959年招收2个班,学生92人。1960年招收3个班,学生159人。至此,发展成为一所9个班规模的初级中学,有学生443人。1962年改称莒南县第五中学。 1958-1966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校长和教导主任均兼任一门课程;经常听课,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对教学的指导。学校建立了政治思想工作制度、考勤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和总务工作制度等,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受严重破坏,处于瘫痪状态,长期不能复课,部分领导和教师蒙受冤屈。 1970年,学校开始招收4个高中班,学制2年。同年,初中招生减为2个班。至1975年,学校停招初中班,高中班最多收到6个班。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干扰不止,加至学生多系推荐上学,基础知识没学好,教学质量比“文化大革命” 前降低。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政策,通过整顿领导班子,开始恢复和建立教学新秩序。恢复高考第一年,板泉公社考取大专生69人(包括“老三届”),居全县乡镇中学之首。 1985年,板泉中学考取本专科生14名,成为农村乡镇中学中的佼佼者。因成绩突出,是年,县教育局决定全县高中教学总结表彰会在板泉召开。其时,学校有教室36间,教职工宿舍40间,学生宿舍27间,仪器室3间,实验室3间,图书室1间。有教职工60人,学生近千人。由原来的一所初级中学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87年5月,学校改称莒南县第四中学。 通过教育机构改革,板泉中学整顿了学校领导班子,调整了党支部、教导处、总务处、团总支、教育工会、教研组。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师生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学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教学、后勤和班级管理等工作实行量化管理,奖优罚劣。积极改善教学、生活条件:修建和翻新教工宿舍,充实和完善教学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学校办起印刷厂、门市部,通过勤工俭学,安排部分教职工的家属和子女就业,提高教职工的福利。这一切,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自1984年以来,每年升入大中专的人数在乡镇级同类学校中均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地、县教育局的表彰,县、镇党政部门及周围群众也给予较高的评价。从1977〜1994年,18年来板泉中学共向国家输送大专生276名。1984〜1994连续7次评为县级教学先进单位。 1995年全县中学布局调整,撤销高中部,改为初级中学,管理权限也由县管改为板泉镇直接管理,称板泉镇第二中学。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上限起自1998年,下限断至2008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