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泉镇中心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唯一号: 150931020220000444
机构名称: 板泉镇中心小学
文件路径: 1509/01/object/PDF/150910020220000020/001
起始页: 0249.pdf
地址: 村后小河北一户民房里
起始时间: 1913年

机构描述

1913年由板泉崖村赵化玉创办,称板泉崖初等小学。校址在村后小河北一户民房里,1个班,学生18人,教师1人。1915年迁至村内关帝庙,2个班,学生40余人,教师2人。 1917年,有初等班、高等班各2个,学生100余人,教职工6人,改称临沂县第五区两等小学,赵化玉任校长。1924年,社会不安,学校停课。1927年冬复课,次年发展到5个班,学生160余人,教职工8人。此后,称临沂县第十小学。 1932年暑假,中共党员刘钝之(现名刘谐合,郯城县马头镇人)来校任教,传播革命思想,在学生中培养入党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查,是年冬,先后吸收王任之、薛汉鼎、李伴农、夏林入党。经刘之言批准(详见“党群组织"章),12月17日,建立中共板泉崖小学支部委员会,王任之任支部书记,薛汉鼎负责交通联络。不久,又发展了高立明、何子明、王锡春、王汉侯等学生入党。1933年春,王任之考入临沂五中,支部由薛汉鼎、李伴农负责,发展学生薛连琛、薛从存入党。党支部根据学校工作特点,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讲演会” 等,宣传革命思想。1933年春,中共鲁南第一支部曾两次派交通员到该校党支部联系,第一次是马叙卿,第二次是王元章,时间是旧历四月初四日,还带去《告鲁南同胞书》和“打倒蒋介石!"“推翻国民党政府"等标语、传单,支部连夜翻印,逢集日张贴、散发,在当地影响很大。是年7月,“苍山暴动”失败,该校党支部和上级党失去联系。但支部仍坚持工作,党员集资购买进步书籍阅读,同时还不断发展党员。1935年薛汉鼎考人临沂乡村师范,板泉小学作为临沂地下党和沂水地下党联系的交通站。 1937年,板泉小学党支部的党员从学生到村民共达33人。1938年,日军由临沂东侵,学校停课,党支部一直坚持活动。1939年春,学校复课,5个班,学生200余人。上级党组织以板泉小学党支部为基础,建立中共临沂第五区委员会,李伴农任书记,刘廷栋负责交通联络工作。1940年板泉崖划归沭水县管辖,1945年沭水县撤销,板泉崖划归莒南县管辖。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占领临沂,学校停办。1948年秋,重新复课。 1950年春,学校定名为莒南县板泉完全小学。仍在关帝庙旧址,新建教室9间。1952年扩建教室6间,全校有房屋32间,6个班,学生270人,教职工12人。校园占地3.6亩,校园后小河北有操场7.5亩。1957年,发展到10个班,学生380人,教职工15人。1960年,达14个班,学生530人,附设幼儿班1个 (教师张瑞欣),幼儿24人;教职工共20人。1969年7月,附设1个初中班。1971年起,每年招收4个初中班。1976年、1977年,每年招收2个高中班。1981年,中学班合并于板泉联中。 1985年,迁至板泉驻军营房前现址建校,占地27亩,建校舍30间。抗战前学校党支部成员王任之、夏林、高立明等及老校友共38人捐款1684元予以资助。是年,学校更名为板泉镇中心小学。翌年起,继续扩建校舍, 至1990年共建校舍73间,师生全部迁至现址。原校址保留关帝庙正殿3间(学校一直做办公室或会议室),作为对学生的教育基地和离退休教师的娱乐活动中心。 1995年,经验收为市级管理规范化学校。1997年,有校舍87间,学生16个班(其中学前班3个),853名学生,教职工42人。图书5千册,教学仪器和文体器材价值2.5万元。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上限起自1998年,下限断至2008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化玉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