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教育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943
颗粒名称: 第十九章 教育人物
分类号: K828
页数: 18
页码: 636-653
摘要: 《莒南县教育志》中对莒南县教育人物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教育人物 教师

内容

第一节人物传略
  艾光楼
  艾光楼(1911〜1941),原名艾观成,又名艾伯英,莒南县汀水镇汀水村人。9岁随父在莒县城读小学,15岁初中毕业。16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在临沂),期间,颇愿与进步师生接触,对封建统治表示强烈愤慨。18岁中学毕业。1934-1935年在汀水小学任教员。1936年春考入山东省行政人员训练班,学习3个月。结业后分配到长清县教育科任视导员;任职期间,主张革除旧制,坚持进步思想,因此遭到旧势力的阻挠和排斥。1937年辞职返乡。1938年2月,经中共地下党组织介绍,到沂南县大庄的“鲁南抗敌自救青年学校”任教员,5月回乡。6月经谢辉介绍,到岸堤参加山东纵队四支队举办的第一期军政干校民运队学习。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党组织派他到国民党莒县县长兼莒县游击队司令许树声部做地下工作,任莒县民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鲁东南特委决定在许树声部成立中共莒县游击队特别支部,艾光楼任副书记(后任书记)。许部政治部和两个营均为中共地下组织所掌握,艾光楼从进步青年士兵中发展党员上百名。后经鲁东南特委同意在国民党莒县游击队政治部内建立共产党组织,称政治部,艾光楼任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后任政治部主任。12月底,中共鲁东南特委指示艾光楼等撤出许部。1939年3月,鲁东南特委派艾光楼到莒县七、八、九、十区一带从事党的地下活动。是年4月和8月,先后两次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遭到残酷折磨, 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均经组织营救脱险。
  1940年3月艾光楼任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科长。11月,任莒中行署主任。翌年3月10日病逝。
  艾光楼在道口小学任教时间较长。他病逝后,当地群众为纪念他,曾把道口小学改名为“光楼小学”。
  张亦学烈士
  张亦学,名敏字亦学。山西省闻喜县苏家店(亦说沟渠村)人。1930年来山东临沂县, 先后在洪瑞、寨子(现莒南刘庄乡)等村任小学教师。1940年10月,临沂第五区解放,张亦学先后任区文书、区文教助理等职。1941年12月上旬,日本侵略军疯狂“扫荡”滨海革命根据地,我临沐区公所在沭水县小官庄(现莒南岭泉乡)遭敌包围,在突围中张亦学壮烈牺牲。
  1930〜1940年10余年间,张亦学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他博学多闻,治学严谨,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受到学生和当地群众的称赞。
  1932年春,张亦学受贾家宅(临沂县)小学校长李昆田之聘到该校任教。他和李校长商量,把旧私塾改为新式学堂(当时群众叫 “洋学堂”)。提倡男女平等,招收女学生。课程由原来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改学国文、算术、常识,还设体操、唱歌等课程,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1933年冬,张老师由贾家宅应聘到寨子村任教。全校四五十名学生,分作初小和高小,全部课程由他一人担任,教学成绩优良。1935年春,临沂县县长范筑先到该校视察,赞扬张亦学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成绩。
  1940年10月,临沂第五区解放,张亦学在临沭区担任文书工作,后到板泉区任文教助理期间,他主动向区长提出恢复和发展小学教育的设想,具体作出建立民办小学,建立妇女识字班和农民夜校计划。他这种积极主动,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受到区长的称赞。
  1941年12月上旬,日本侵略军和伪军500多人,突然包围了小官庄。村内有当地群众和中共板泉区委、地委工作组及沭水县县长王子虹等地方党政人员,突围中被敌人的机枪封锁。张亦学早年从军,枪法熟练。在危急关头,他接过区公所通讯员手中的“三八” 式步枪,带领区中队队员打中了敌人的机枪射手。敌人的机枪哑叭了,张亦学趁机组织大家突围。他边打边冲,可是向前冲杀不远,敌人的机枪又响起来,他连中数弹倒在血泊中。在这次突围战斗中,八路军战士和地方党政人员有40多人壮烈牺牲,但大部分地方党政人员和群众得以安全转移。为了弘扬张亦学老师的英雄行为,沭水县民主政府把张亦学烈士的名字镌刻在渊子崖烈士纪念碑上,名扬千古,永垂不朽!
  卞子策
  卞子策(1905〜1943),别名立勋,今石莲子镇卞家汀河村人。出生于地主家庭,童年随父读书,后毕业于山东省第五中学(校址临沂)。1933年,应聘到莒县县立第二小学(大店)任教,在学业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并结合教学向学生灌输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在师生中颇有声望。国民党莒县三区党部曾多次派人劝他加入国民党,均被拒绝。由此遭到国民党莒县三区党部的排斥、打击。1935年底,
  卞子策愤然辞职,返回故里。翌年,在家乡办起一所乡村学校。国民党七区区长薛鹤亭多次派人请他从政,并亲自登门拜访,委以乡长职务,他婉言谢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卞子策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积极投入抗日救国运动。次年春,带领16名青年烧毁日军在莒县马坡村修建的两座木板桥,阻止日军车辆运送子弹。他还把家中的1000多斤高梁捐献给抗日武装组织。8月,任国民党莒县七区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与中共党组织密切配合,使七区动委会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组织。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6月,卞子策奉中共鲁东南特委指示,利用民间帮会组织——“金钟罩”,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逐步发展到4000多人。同年他率领这支抗日武装队伍在卞家汀河村东击毙了国民党顽固派张里元部一名营长,在大白崖村毙、伤顽军李彦修部百余人,在尤家柳峪村伏击日本侵略军,歼敌数人。1940年春,任莒县七区区长,兼区武装中队队长。当时国民党七区区长薛鹤亭拥有200多人的武装力量,装备精良。卞子策以民族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亲赴薛鹤亭处向薛晓以大义,使薛鹤亭率部投入八路军,后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
  1941年5月,卞子策任莒中行署主任。1942年9月,任莒临边办事处主任。因长期积劳成疾,于1943年3月病逝。
  李丹祥烈士
  李丹祥,男,莒南县汀水区西夹谷哨人。1921年出生于贫农家庭。幼年随父母乞讨,17岁给地主当短工,19岁时父亲贫病而死, 他给地主当了长工。
  .1941年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汀水区劈石头村的樊节在村里办起了小学。李丹祥白天劳动,就在晚上去向樊老师求教。他学习刻苦认真,从不间断,在樊老师的帮助下,逐渐能看书,读小报,并从中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1942年冬,村里办起一所小学,请李丹祥担任教师。汀水一带是边沿地区,日伪军常去骚扰。他任教师同时还担任村里的锄奸委员。他白天教学,晚上组织民兵站岗放哨;还领导群众进行减租减息的斗争。
  1947年4月8日,盘踞在沐河西岸的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袭击汀水一带村庄。早饭后,李丹祥把全村10多名民兵带到村东树林里,准备跟区爆炸队汇合反击敌人。不多时,发现扁担岭上有一队人,他认为爆炸队同志们来了,就前去迎接。走近时,才发现是国民党便衣队,往回跑已来不及。敌人冲上去把他围住,逼他带路。我们的十余名民兵只有3支步枪,而十几个敌人却全副武装,大股敌人也尾随而来,形势危急。他为了保护同志,边走边呼喊,让民兵和群众撤退。民兵迅速沿沟崖向村东岭上转移,而他却向西猛跑。敌人发现上当,就架起机枪向他射击。李丹祥同志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947年4月9日,汀水区召开了万人追悼李丹祥的大会。莒南县“教建会”将他的英雄事迹通报全县教育界,并号召全县教师“以更积极的工作,更英勇的斗争来悼念自卫战争中第一个殉国的教师”。莒南县人民政府追认李丹祥同志为自卫战的烈士。《滨海战时教育通讯》刊登了他的事迹。
  庄伯才
  庄伯才,名有用,伯才为字。1885年出生于莒南县大店镇一户小地主家庭。幼读家塾。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接受新思想。1919年5月4日,参加北平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受到军阀政府的追捕,被学校除名。
  “五四”运动后,庄伯才离开北平到博山,先后在同兴煤矿和养蜂场任职员。不久,回到大店自己养蜂。深感“一己之爱国,不若民众之觉醒;与其办实业,不如办教育唤醒民众”。于是,1920年在大店义务办起私立小学,1922年合并到大店完小(县立第二小学)。庄伯才任教务主任,兼语文教员和学校的总务工作,直至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占领莒县城学校停办。这期间,他对学校工作认真负责,注重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五•三”济南惨案时,他带领师生上街宣传反日爱国和抵制日货;百灵庙大捷时,他带领师生到集市上募捐,慰问前线抗日将士。他对学生关怀体贴, 常以自己的微薄收入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假期里,他经常留在学校,管理花木和校产, 并给学生补课。
  1941年4月,国民党五十七军撤离大店的前一天晚上,我党政工干部张鸿树进入大店,动员庄伯才参加我党的统战工作。庄伯才对国民党的亲日反共政策历来不满,对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深表拥护。他首先恢复大店小学,作为开展统战工作的依托。他在东汪崖借到3间房子,招收20余名学生,他和另一庄姓族人任教师,解放后的大店小学宣告开学。是年,莒南县第一届参议会成立,他作为教育界代表当选为驻会参议员,离开大店小学,到县参议会工作。期间,他经常在扁山一带蹲点,与群众同甘共苦,了解民情民意,更好地参政议政。1942年《大众日报》在报道莒南县参议会的活动时,介绍了庄伯才的事迹。他积极参政议政,同时还介绍大店知识青年数人和子侄7人走上革命道路,其中3人以身殉职。
  1947年春,庄伯才患病回大店休养,7月去世,终年62岁。
  诸葛云卿
  诸葛云卿(1906〜1968),莒南县板泉镇人,名龙书,云卿其字。幼年入乡塾读书,后毕业于临沂五中、临沂乡村师范,至抗日战争前任小学教员。1941年春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政府文书、抗小教师;滨海区参议会参议员兼沭水县参议会副参议长、莒南县参议会副参议长等职。
  恢复教育后,1948年12月至1949年3月任路镇小学校长。1949年春,莒南县民主政府创办莒南县师资学校,他是学校主要负责人之一。同年9月,该校改办为县立师范学校,任教导主任。1951年秋,调任沂水专署第二初级师范(在沂南)校长。后到临沭中学任教导主任。1960年到临沂专署文教局任高师函授教学辅导处主任。
  诸葛云卿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师范教育,为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做出积极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8年含冤去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昭雪。
  庄彤襄
  庄彤襄(1896-1970),字佐辰,莒南县大店村人。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幼读家塾。后考人山东省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又进山东省立商业专门学校攻簿记学。1922年毕业后,应聘到郯城县码头商业职业学校任教。1923年任莒县县立第一小学校长。1935年,任莒县县立第二小学校长(大店小学)。1936年,再任莒县县立第一小学校长。“七七"事变后,他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及其奉行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极为不满,三次拒绝加入国民党。为对付国民党说客的再三纠缠,他书写了“本人不参加任何党派”的条幅挂在校长办公室,以示心迹。1937年冬,他辞去县立第一小学校长职务,返回故里。1938年,他联合教育界同仁在大店办起临时完小,招收学生200余人。他除教授文化课和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外,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冬,他接受莒日临赣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谢辉(庄形襄的学生)的邀请,到滨海中学任教。他积极拥护共产党抗日救国方针和减租减息政策。1943年春,他当选为滨海区参议会驻会参议兼秘书。他拥护共产党的政策,将自己在道口一带,100余亩土地全部交公°
  1948年初,在“三整三査”中,由于“左"的影响,庄彤襄被解职,回乡务农。同年秋,党纠正“左”的错误,重新安排他工作,到邢家水磨小学任教师。1950年调莒县师范任教。1954年调沂水师范任教。1957年经省教育厅批准退休。
  “文化大革命”初期,他被批判、抄家。自己长期珍藏的有关滨海区的文件、资料被抄走,他十分痛惜以致精神失常。1970年3月病逝。
  刘契秋
  刘契秋,又名刘宗干。1901年生。莒南县道口乡前道口村人。幼年读本村私塾。1915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在临沂)。1919年毕业。先后担任过聊城三师附小教员,十字路镇高小教员,莒县教育局事务员,莒县中学事务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失业回家。
  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抗日斗争蓬勃开展。刘契秋与艾光楼等一起从事革命教育工作,在汀水区道口村创立汀水区完全小学。艾光楼牺牲后,为纪念革命烈士,该校改名为光楼小学。在学校中,刘契秋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把教学与宣传抗日活动结合起来。以后因日伪军在道口附近的赫家岭安设据点,学校被迫停办。1941年刘契秋在滨海专署校长训练班学习半年。结业后由专署任命为滨海托儿所管理员和副所长。1949年调任大店完小校长1952年,临沂专署筹建莒南中学,刘契秋任总务主任,开学后一度主持学校工作。1955年改任教导主任。任职期间,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探索规律,还经常举办知识讲座。他态度和蔼,尊重教师,深受师生尊重和爱戴。1965年因病退休,1971年病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契秋历任莒南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至第七届教育界代表和政府委员;1954年起,任莒南县第一、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李晓岚
  李晓岚,原名李庆峰,1920年出生于今临沭县石门镇南白旄村。幼读小学,后考入山东省立第五中学(临沂五中)。1939年在家乡参加郯东北动委会工作。1940年任临沐县朱塘乡文书、乡长。1941年任临沭县挂剑区文书、文助,第四行署与沭河办事处文教科科员。1942年任临沭县古贺区文助、大兴区文助兼分区委宣传委员。此后,任临沭县文教科科员兼教联主任。1945年任沭水县文教科长。1946〜1947年,任滨海行署教育处行政科员,东海县文教科科长等职。1948年山东省恢复教育。是年10月调莒南县文教科任科长,1949年2月去华东局党校学习。1949年10月至1953年8月,先后任沂蒙专署文教科、沂水专署文教科副科长。之后,调上海水产学院(解放前沪江大学)任教务科科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任生产办公室主任。“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0年在“一打三反” 中不幸去世,终年51岁。
  李晓岚在莒南工作仅5个月。为了尽快恢复莒南的教育事业,他在1948年秋参加专署调查组,在桑庄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农村干部群众的办学热情;找原有的小学校长和教师谈心,了解他们对重新出来任教有哪些要求;同时,抽调干部重组莒南县文教科,着手恢复莒南的教育。当年在全县恢复小学145处,人学3650人;动员原有教师百余人重新任教,划分了学区,选配了校长,初步奠定了莒南县小学教育的基础。
  李晓岚在莒南工作时间虽短,他那渊博的知识,平易近人的态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至今还留在莒南县一批已经离休的老教师的心中。
  夏笏臣
  夏笏臣(1885〜1974)。又名忽晨,莒南县涝坡乡夏家沟村人。岀生于农民家庭。幼读私塾。1921年入莒县师范讲习所学习,开始接受进步思想。毕业后任过小学教师和抗日小学校长。1939年任莒县中楼乡文教助理。
  1940年因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政策,被国民党五十七军逮捕,在狱中备受酷刑,3次昏死过去;他坚贞不屈,未向敌人说出一点秘密。后经组织营救获释。1941年4月任莒中县中楼区文教助理。1944年2月至1947年,曾在徐家柳沟完全小学任教。
  1947年至1948年,在县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他和滨海合作推进社的负责人创办了涝坡区学和柳沟“庄户学'',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才。其三子夏密于1942年为国捐躯。莒南县政府为夏笏臣记大功1次,奖锦旗一面, 涝坡区委为其记小功7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夏笏臣继续从事教育工作。1950年4月至1954年6月,先后任莒南县第二、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和第四届至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先后兼任过莒南县民政局副局长、县文教局副局长等职。1974年病逝。
  徐子真
  徐子真(1902-1981),名铭祥,字子真,江苏省东海县黄川七里村人。1911年入私塾,1917年读小学,1919年考入江苏省第十一中学(在海州)。时值“五四”运动,开始接受爱国反帝思想。1921年转入南京中学,1923年7月毕业,考入上海中国公学。不久,军阀混战公学停办。1924年3月,受聘任育英小学教员。半年后,不忍封建遗老的摆布,愤然辞职。1925年,他自筹资金在本村办起临洪小学,并在校内附设平民夜校,借以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是年,他秘密加人国民党。1928年春,任赣榆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8月,农民协会被迫解散,他出任墩尚小学校长。1929年10月至1938年4月,他先后担任赣榆县第三区区长、县立中学教员、义城小学校长、县教育局教育委员等职。1939年3月,他与八路军临郯赣边支队取得联系,在共产党的支持下组织地方武装,在东海、赣榆边区打游击。1940年3月,他被开除国民党党籍。他当机立断,把队伍拉到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先后担任赣(赣榆)南行署主任,抗敌自卫军三大队副教导员,抗敌协会赣南工作团主任,赣榆县参议长等职。
  徐子真重返教育战线后,1949年9月,出任设在万家扁山村的莒南师范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他非常高兴,带领学生上山采集红、黄、绿等颜色的树叶,扎成各式花朵,在学校布置彩门,以示庆贺。他兼任政治课教师,还讲“小学行政”、“复式教学”等课;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他组织学生到村里办夜校,学做群众工作。师生同驻地群众举行联欢晚会,他自编节目,并担任导演和拉胡琴,与学生关系融洽。1950年2月,莒南师范撤销,徐子真任滨海专署乡村简易师范(在大店)教导主任,后调任沂水专区第三速成师范(在沂南)校长,蒙阴师范教导主任、校长。1956年调日照,先后任日照师范校长,日照五中、三中校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徐子真为山东省参议员和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8年后为日照县第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人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第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1年6月,徐子真病故,终年79岁。
  孙筱亭
  孙筱亭,名孙湘,筱亭其字。1905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前埠东村一个贫农家庭。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离休,1982年病逝。
  孙筱亭幼年时生活贫困,仅读过四年小学就失学务农。15岁到沂水城南关同顺成鞋铺当徒工。1932~1939年,在嵐峪等村小学任教。期间,他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工运、农运。他参加过农会,担任过沂水县工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过两次大的游行示威,领导过一次工人罢工运动,坚持斗争一个月,取得了胜利(工人增加了工资)。
  1940年起,先后担任过沂蒙抗日一支队一团三营七连文书、沂蒙专署文教科文书、沂水金泉区中心校长、沂蒙区教育会干事、沂水县东里区副区长、渤海军属大队大队长、沂水县文教科副科长、沂水联师副校长等职,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1946-1947年任东里区副区长时,带领广大群众为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一定贡献,他本人先后立过三等功和一等功。
  1953〜1975年孙筱亭任莒南一中校长期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治校严谨,以身作则。他的大女儿孙景美报考高中仅差一分不到录取分数线,老师们提议照顾入学,他坚决不同意。孙筱亭非常重视教学工作,大胆起用有经验的老师任教研组长,自己深入教研组蹲点,参加业务研究,到课堂听课,还常到教室和学生宿舍了解情况。因此,他文化水平虽不太高,由于熟悉情况,学校的报告、计划、总结,常常自己起草。他每天黎明即起,打太极拳、跑步,积极倡导体育活动,因而莒南一中后来成为“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孙筱亭能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教师和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宽厚。他常说:“学校和部队不同,要依靠知识分子,要关心爱护教师。”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莒南一中近百名教职工没有一个被划为右派分子, 只是到1958年在当时“左”的形势压力下,才勉强补了三个“右派”。他在后来写的自传中对此事深感内疚。在“文革”期间他受到迫害,但坚持正义,实事求是,从不诿过他人。
  至今,在莒南一中工作过的教职工,毕业的学生,谈起孙筱亭校长,都表示十分怀念。
  孙俊生
  孙俊生(1903〜1983),莒南县岭泉镇人。1926年入山东大学数学系学习。上学期间,接受新思想,倾向革命,参加过济南“五•三” 反日爱国运动。因避军警追捕,遂离济返乡。
  抗日战争前(1927年始),先后在大店等地任小学教员、校长、中学教员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秋参加八路军动委会。1939至1941年春在本村任文委教员、抗日小学教员。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在日本侵略军经常“扫荡”、学校流动上课、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毅然到滨海中学任教员,并动员家乡青年人去滨中学习,将来为革命做工作。滨中撤销后,又到坪上、洙边、临沂师范任教。1950年至1956年在莒南师范当教师,后调到日照师范、日照第五中学任教员。1963年离休回家,1983年病逝。
  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工作勤恳、热忱,耐心细致,教学中言传身教、循循善诱;生活简朴,待人宽厚,特别关心爱护学生,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常常用自己的工资予以资助,在师生中享有较高威望。1960〜1963年,先后当选为日照县第四届、第五届人大代表,日照县第四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卢兼三
  卢兼三,号见山,1905年出生于莒县卢家孟堰村。6岁入私塾,14岁转读莒城高小,毕业后考入莒县师范讲习所。1925年毕业留校,任附属小学主任教员,历时8年。1933年转赴青岛崂山,在贫穷的山村创办小学,受到山民渔户的爱戴。期间,开始接触中共地下党组织,接受抗日救国的思想教育。1937年11月,在日本侵略军攻陷青岛的前夕,赴沂蒙山区,投入抗日活动。1939年返籍,参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任垛庄区教育委员和小学校长。1940年参加八路军,在十支队从事战地教育工作。1941年调任滨海专区参议会秘书主任,兼滨海中学队长、教员。1945年春,入山东抗战建国学院参加整风学习,系统地接受马列主义教育。是年秋,调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任队长兼教员。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山东滨海公学成立,出任该校总务主任。1947年8月至12月,任莒南县文教科长。期间,积极参加支援前线和土改斗争, 并组建区、乡、村三级教育体系。1948年1月,入华东建设大学学习。10月,重返滨海区,在莒南山区参与滨海中学的恢复工作,并任教导主任,兼滨海专署中共工委委员。1949年秋,滨海中学改为滨海乡村师范学校,任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0年春,学校迁入临沂城,易名临沂师范学校,仍任副校长。1951年调任曲阜师范学校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主持工作。凡6年,认真贯彻党的政策,团结和依靠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改造旧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使曲阜师范成为山东和教育部的重点学校。
  1957年,因病住院,卧床6年。1962年病愈出院。其时,已年近60岁,上级批准离职休息。“文化大革命”中多次被批斗,仍不断学习,自强不息。1975年离休。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精神振奋,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撰写教育史志资料和回忆录,总结毕生从事教育的经验;利用曲阜古迹和校史,多次向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已发表和出版的著述,有《曲阜名胜古迹介绍》、《滨海中学和滨海公学的十年》等。
  1985年1月24日病逝,终年80岁。
  尤克明
  尤克明(1904-1986),莒南县十字路镇小埠南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读私塾。1930年6月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同年8月,在邻村大埠南任教员。1934〜1938年在莒县县立第七小学(坪上完小)任教员、校长。1940年4月,经谢辉介绍到莒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任职。翌年3月,任莒南县文教科科长。1945年7月任莒南县第二届参议会副参议长。1948年10月任滨海区民政部副部长。1949年1月任滨海区建国学校教育科副科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3月,尤克明任滨海区乡村简易师范(同年8月改称山东省立莒县师范学校,1953年改称山东省莒南师范学校)学校副校长,1953年8月任校长。尤克明离开莒南师范后到临沂幼儿师范学校任校长。1962年任费县师范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78年6月2日离休。1986年4月30日病故。
  尤克明治校严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1962年,他到费县师范工作,当时学校劳动过多,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良好的教学秩序。他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调整了师生劳动时间,千方百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加强了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体、美等专业课的教学,增加了见习、实习时间,加强了学校与小学的联系,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尤克明在工作中坚持以身作则。每天黎明起床,晚上10点以后休息,对学生的生活起居、课堂秩序、环境卫生以及教师备课、学生作业情况他都经常检査督促。“文化大革命”前他已年过花甲,并患关节炎病,仍和师生一起参加建校劳动和轮流打扫厕所。
  尤克明能正确的贯彻知识分子政策。他能历史地看待一些老教师的政治历史问题,从政治上帮助他们进步,在工作上放手使用,做出成绩的同样给予表扬奖励。对于在“文革”中批斗过自己的和犯了错误的教师,他不歧视,而是引导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在他工作过的学校的教师,不管是老知识分子,还是中年教师,都对他由衷地爱戴。
  尤克明在费县师范工作10多年,一直与老伴、孙子、外孙住着一间小屋。总务处负责人几次请他搬进宽绰一点的房子,都被他谢绝了。他说:“老师们住的那么挤,我住宽绰房子心里不安。”上级领导来视导工作,如需在校就餐,他就请到自己家里,便餐招待。师生们说他确实做到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赵自友
  赵自友,原名赵自来,1938年8月14日出生于日照县城关四村一户农民家庭。幼读小学。1957年,初中毕业考入临沂师范,1960年毕业,以品学兼优由学校保送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深造,1964年毕业。
  ,赵自友在大学毕业后,有两年时间先后在临沂相公、岔河公社参加“四清”运动,经受锻炼。1966年7月调沂源县教育局工作。1968年6月至1984年6月在莒南县第二中学工作,先后任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1984年6月,赵自友调莒南县教育局,至1989年12月,任局长、党组书记。
  赵自友于1956年3月加入共青团,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莒南县第六、七、八次党代会代表,第八届县委委员;中共山东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
  赵自友在莒南二中从事教学工作和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期间,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全校教师一起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他所担任的化学教学,成绩突出,在全县名列前茅;全校的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他到教育局工作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为改善全县的办学条件,付岀了辛勤的劳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身体力行,为提高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尽职尽责。
  赵自友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二中工作期间,生活上同教师一致要求,对学生关心冷暖病痛,受到师生爱戴。在教育局长的岗位上,平易近人,对待教师热情耐心,享有声誉。
  赵自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多次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共产党员。担任教育局长后,1987年,1988年连续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由县委、县政府记功一次。
  1989年12月10日清晨,赵自友心脏病突发去世,终年51岁。
  刘明锡
  刘明锡(1929.4〜1992.9),莒南县大埠南村人。幼年时读过几年小学。1946年1月参加莒南县地方武装县大队。此后,到县民政科任职,在坊前区公所任文书,在中共板泉区委任秘书。1954年6月,调中共莒南县委宣传部任干事。1955年10月调中共涝坡区委任副书记。1958年1月至1962年6月任莒南县教育局局长;期间,1958年9月至10月任莒南县人民公社文教部副部长,1960年7月当选为中共莒南县第三届委员会候补委员。1962年6月至1974年,先后任莒南县卫生科(局)长,莒南县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1975年至1984年,任县革委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中共文办核心组成员、副书记。1984年6月任县卫生局调研员,1990年离休。
  刘明锡任莒南县教育局(后改文教局)局长期间,正处于“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中小学师生参加政治运动多,劳动多,教学秩序混乱。1958年11月下旬,有几处公社的小学教师还在公社集中劳动,他直接找那里的公社党委书记做工作,使学校及时复课。事后向县委作了回报,引起县委的重视。1959年2月,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会议,要求认真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但不能随意停课,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之后,组织力量到几处公社进行重点视导检查,并将视导结果通报全县,使全县中小学的教学秩序及时恢复正常。1961年,认真贯彻全省烟台教育会议精神,确立以教学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
  刘明锡平易近人,工作以身作则。会议的讲话稿,一般自己起草。教育局上报的总结报告,他认为写得不满意的,经常熬夜自己改写。教育局的同志写了文稿,都愿意交他审阅。1959年冬,教育局突击整理文书档案,应该长期保存的,有些要用钢笔重新抄写。一连20多天,晚上加班到11点钟之后。他患肺结核病,身体虚弱,但经常和同志们一起熬夜。同志们劝他早点休息,他也叮嘱大家早点睡觉,干群关系极为融洽。
  滕略韬
  滕略韬(1922.4〜1994.&11),莒南县筵宾镇下河村人,初中文化程度。1942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小学教员、文教助理。194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滨海专署文教科科员、滨海中学教育队指导员、滨海专署教育处教育干事1946年11月任滨海专署实业处工矿科科员。1951年9月至1952年8月任道口完小校长。此后,任莒南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秘书。1954年5月至1956年11月任莒南县文教科(教育科)副科长、科长,县人民委员会党组成员。1957年1月至1958年7月任莒南一中副校长。1958年7月至1961年10月任莒南县工业局局长。期间,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1960年6月3日至1961年8月被下放到窑场、陶瓷厂、盐场劳动。1961年10月至1962年6月任莒南县卫生科科长。1962年7月至1975年5月任莒南县教育局局长(“文革”期间“靠边站")。1975年6月至1981年12月任莒南县文教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1月离休,1994年8月11日病逝。
  滕略韬长期从事教育领导工作。他勤于理论学习,善于思考,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工作中注意调查研究,从实际岀发,作风踏实;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选拔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对学校干部和教师,他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宽厚待人;他秉性耿直,敢于说实话,即使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受到冲击时,也能大胆直言,对自己的问题不上推下卸,对别人的问题实事求是予以揭露。
  在受到错误处理下放劳动期间,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精神上的压抑,他患上了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病,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折磨,以致不得不靠药物剌激保持呼吸畅通。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工作一如既往,认真负责,尽力做好。离休之后,仍时刻关心莒南教育事业的发展,直至最后一息。
  王淑之
  王淑之,女,1929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47年4月在冀鲁豫边区第七中学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8月到1953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获大学专科学历。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9月到1963年8月在山东省教师进修学院(山东省教育学院前身)任数学科科主任、讲师,一度任数学科党支部书记。1956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一届党代会代表。1963年9月到1968年7月在山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工作。1970年调山东省教育学院工作,后随学院迁往临沂地区,任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科党支部负责人。
  1975年7月到1977年12月,王淑之任莒南县教育局副局长、党支部副书记。期间,经常在高家柳沟、陈家庄等大队蹲点,培养农村业余教育典型。中共山东省委和临沂地委在莒南县隆重召开纪念毛泽东主席对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批示20周年大会,许多典型材料和会议报告由她主持起草,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莒南县教育局的许多会议材料和上报材料,也都认真审阅修改,不辞劳苦。
  1977年12月,王淑之调曲阜师范大学工作,任函授部主任。1985年4月,调山东省教育学院工作,任业余教育处主任。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离休。1992年因工作需要由山东省教育学院返聘,担任远距离教育中心负责人。1995年病故。
  庄伯方
  庄伯方,莒南县西北庄人。:1914年8月生,幼读小学,193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9月至1939年5月,任中共莒县第七区委员会书记。1942年5月至12月任莒南县文教科科长。1944年1月至4月任莒南县政府秘书。调离莒南后,历任滨海行署教育处副处长,泰安专署文教科科长,山东省函授师范学校校长,山东省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山东省教育厅工农教育处处长,山东省教育厅工读教育办公室主任,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筹备小组负责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处长等职。1982年12月离休,享受厅级待遇。
  .庄伯方任莒南县文教科科长期间,正是莒南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沭河以西几十个村庄被日伪军占领,对我抗旧根据地频繁扫荡;东部百余村镇有国民党军队在那里盘踞,与我军时常发生摩擦。1942年12月7日《大众日报》关于莒南《总结半月冬学成绩》一文,报道他所任职的莒南县文教科,紧紧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农村抗日小学;组织冬学工作队,通过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和民兵等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冬学运动;召开冬学工作队及中心小学校长联席会议,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战时教育方针,各小学要进行正规的教学,并对学生加强抗日爱国教育,对冬学学员以抗战形势教育和我党减租减息政策教育为主,结合进行识字教育,发动学员积极参加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对敌斗争。当时的莒南教育,成绩比较突岀,1943年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教育实验区,与他奠定的工作基础是分不开的。
  庄伯方政治坚定,关心群众,作风正派,治学严谨。他离开莒南后,仍关心莒南教育的发展,表现了一位老党员老干部的革命本色。
  1996年9月20日,庄伯方在济南病逝,享年82岁。
  第二节已故名人录
  谢蓬山许口小学教师,1922年为保护学生被土匪杀害。其舍己救学生的精神在当地广为传颂。
  聂星五(1900〜1967.10)莒南县十字路镇大河南村人。抗日战争前在莒县县立第二小学(大店完小)任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西良店、大曲流河任教。1948〜1953年,先后在大埠南、莒南师范、鱼台完小任教师。1954年至1963年在白龙汪完小任教导主任、校长。工作扎实,生活朴素,治学严谨。当选为莒南县第一、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叶徳培(1929-1980)福建省福州市人。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考入福建省教育学院教育系,在校任学生会学习部长兼出版组组长。1949年8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沂蒙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工作,先后在费县师范、莒南一中、莒南师范、相邸完小、大店中学任教育学或语文教师。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8年又被错判入狱。1979年彻底平反,恢复民主同盟盟籍,受聘到临沂教育学院任教。主动承担《古典文学》、《教育学》两门课的教学任务,参与《中师教育学》教材编写工作。病危时立遗嘱将遗体献给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
  靳荣丰(1936.4.8〜1990.3.10)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人。幼读小学。1955年于淄博一中高中毕业,考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莒南一中任语文教师,工作认真,热爱学生。“文化大革命”中因为日记被诬为“反革命”而投入监狱。1973年平反,调莒南县许口中学任教师。1977年在“清查”运动中再次遭受迫害,下放公社养猪场劳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彻底平反昭雪,仍回许口中学任教。1983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84年任莒南县教育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1987年调莒南县政协文史科任副科长(未到职)。主持编写《莒南县教育志》部分初稿,主编出版《中学生阅读词典》等著作。
  王文实(1914-1995)莒南县板泉镇后西村人。1941年参加工作,历任板泉小学教师、校长,路镇完小校长、沂水专署第五速师(在莒南)校长,莒县一中教导副主任、副校长等职。1949〜1951年间为莒南县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第二、七届政府委员。1976年离休,1995年病逝。
  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办事细致认真,生活朴素,治学严谨,乐于助人。离休后,仍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1984年为板泉完小搬迁新建,他带头并发动老校友集资捐款1700多元,受到县、乡教育部门及当地干群的赞扬。王洛宪(1918-1996)莒南县板泉镇后东村人。临沂乡师毕业。1941年在沭水县参加抗日工作,任科员。1950年后从事教育工作,先在板泉小学任教师,1952年8月调至莒南中学(现一中)。他教学认真,方法灵活,又富于钻研精神,深受学生欢迎。1955年自制教具“地理园”受到领导表扬,被选为县优秀教师。同年秋,出席省优秀教师代表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1966年,先后任莒南一中教导副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错误地打成叛徒,受到严重迫害,后得到彻底平反。1972年重新安排工作,任岭泉中学校长,1978年8月离休。1996年3月,因病去世。
  刘玉龙莒南县演马乡清水涧村人。1956年小学毕业,考入沂水师范,1959年毕业分配到莒南县路镇完小任教师。工作认真,成绩突出,调路镇公社埠南学区任校长。不久,调县文教局教研室任教研员。1976年1月至1984年6月,任莒南县教育局副局长。期间,分管教育局办公室工作和中小学基本建设。当时,正值落实政策和中小学校舍改造,他接待来访教师热情耐心,深入各公社检査督促校改工作,为"三改造”、“六配套”做出
  了积极的贡献。1984年6月调中共莒南县委,任办公室副主任。1997年夏病逝。
  沈德超莒南县高家柳沟村人,农民家庭出身。高小毕业后在家参加农业生产。1954年,担任村里的农民夜校教师。根据农业合作社的需要和学员的要求,在创办记工识字班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高家柳沟村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上报后,毛泽东主席为之写下按语,指出;“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从而,记工学习班的经验在全国农村开花结果。1957年11月,出席山东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受表彰。此后,沈德超加入中国共产党,60年代初即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具体负责业余教育工作。高家柳沟村的业余教育不断取得新成绩,创造新经验,与沈德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976年,沈德超到县五七大学(今成人中专)任副校长,在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做出了贡献。此后,沈德超调涝坡公社任管委会副主任,分管农业生产。退休后在家劳动,1997年冬病逝。
  第三节人物表
  一、特级教师二、获全国荣誉称号的先进人物续表
  三、获山东省荣誉称号的先进人物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上限起自1998年,下限断至2008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谢蓬山
相关人物
聂星五
相关人物
叶徳培
相关人物
靳荣丰
相关人物
王文实
相关人物
王洛宪
相关人物
刘玉龙
相关人物
沈德超
相关人物
艾光楼
相关人物
张亦学
相关人物
卞子策
相关人物
李丹祥
相关人物
庄伯才
相关人物
诸葛云卿
相关人物
庄彤襄
相关人物
刘契秋
相关人物
李晓岚
相关人物
夏笏臣
相关人物
徐子真
相关人物
孙筱亭
相关人物
孙俊生
相关人物
卢兼三
相关人物
尤克明
相关人物
赵自友
相关人物
刘明锡
相关人物
滕略韬
相关人物
王淑之
相关人物
庄伯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