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图书馆
临沂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临沂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学校中的共产党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9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校中的共产党组织
分类号:
D262
页数:
19
页码:
547-565
摘要:
莒南县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始于1932年,早期发展中有的曾与上级失掉联系,但一直坚持党的活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主要还是先在学校中的进步教员和学生中建立组织,并通过他们宣传、教育一部分贫苦农民,逐步发展壮大党的队伍。
关键词:
共产党组织
学校组织
内容
莒南县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始于1932年,早期发展中有的曾与上级失掉联系,但一直坚持党的活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主要还是先在学校中的进步教员和学生中建立组织,并通过他们宣传、教育一部分贫苦农民,逐步发展壮大党的队伍。
共产党的组织公开以后,学校中的党组织一方面领导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中全面贯彻和落实,不断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负责在教职员工中发展新党员,组织开展党内学习和组织生活,加强自身建设。
新中国建立前莒南教育界共产党的组织
中共板泉崖小学党支部的建立1932年8月,中共郑城县委(后改为临鄰县委)派遣中共党员刘钝之(现名刘谐和)到板泉崖小学(当时为临沂县第十完全小学),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经过培养教育和考察,在任教班级学生中,发展王福三(现名王任之)、薛汉鼎、李文学(现名李伴农)、夏锡龄(现名夏林)4人为中共党员,并于12月17日建立中共板泉完小党支部(亦称中共临沂五区板泉崖支部。莒南第一个党支部)。王福三任支部书记,薛汉鼎负责交通联络,隶属中共临鄰县委。
党支部建立不久,发展了高立明,接着又发展了何子明、王锡春入党。1933年7月,随着苍山暴动的失败,板泉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党员们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继续坚持革命活动,成立了学生读书会,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同时,注意吸收农民入党,发展壮大党的队伍。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板泉崖支部有党员30多人。不久,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
中共主家岭党支部的建立1932年暑假,山东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学生——中共党员主纪先,借假期回家的机会,在家乡主家岭村(当时为莒县第七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首先在本村村民中发展主德甫、主仕庆、主永成、主蕴亭、主仕盛、主高太、主永奎7人为中共党员,由中共临沂三乡师支部统一领导。1933年春,主纪先与中共沂水县南乡区委负责人王赞堂(现名王光伟)取得组织上的联系,并建立中共主家岭党支部。主纪先任支部书记,主德甫任副书记,主永成、主蕴亭为支部委员。同年7月,临沂三乡师党组织和沂水县委均遭破坏,主纪先被迫离校,主家岭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失掉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取得联系),但党支部仍坚持党的活动,在本村共发展十几名党员。
中共良店乡党支部的建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省立临沂乡村师范学校读书的王中峰回到家乡——后良店村。1938年上半年,他参加莒县战地干部训练班,结识了共产党员曹明楼。8月初,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一部到达相邸,王中锋约同李式如、孙耀辉、尹世儒、王德章等人去相邸要求参加八路军。经二支队负责人劝说,他们同意回家办小学,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由于当时地方政权还在国民党手里,办学必须取得国民党区、乡公所和县政府的同意,他们就想尽各种办法做工作。不久,王中锋、王德章在后良店村,尹世儒在吕刘渰子村,李式如在良家店子村,孙耀辉在集前村办起小学,吸收当地失学青少年入学读书。
1938年秋,王中锋经曹明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王中锋又相继介绍李式如、孙耀辉等人入党。他们以学校为阵地,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道理,开展党的工作。1939年2月,经过对一部分学生教育和考察,王中锋先后介绍李秉铎、李秉铨、王福慧、王岫、杨世传(杨毅)入党。李秉铨又发展王敬聚、刘子连(刘岗)入党,首先在学生中建立一个党小组。在社会青年或青年知识分子中,王中锋又先后介绍刘淑华、王季超、王同章入党;李式如、孙耀辉又分别介绍尹世儒、孙凤序、陈德明、陈德岭、冯立业、许文恩、杨玉吉、杨存、聂玉祥等人入党;尹世儒又介绍于学博、尹世增、刘炳先、刘家兴、王风吾(王均)等人入党。到1939年秋天,良店乡党支部已有党员30多人,王中锋任支部书记。同年冬,乡党支部改选,由李式如任书记,孙耀辉任副书记,委员有尹世儒、李秉铎、冯立业、陈德明、李秉铨、王福慧等人组成。乡党支部改选后,进一步增强了战斗力。1939年冬天,党组织充分利用各村夜校开展宣传教育,又发展了一大批党员,成立5个分支部,使党的队伍逐步壮大。
中共严家沟党支部的建立1938年底,严家沟村青年学生严维敖,在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精神感召下,主动报名参加莒县少年队(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经莒县少年队专职指导员辛玮介绍入党。莒县少年队在辛玮、米新华(队长)带领下,于1939年1月开赴沂南县岸堤山东抗日军政干部青年队学习。
1939年4月,学习结业后,严维敖回到家乡严家沟村,以教学为掩护,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同时秘密发展本村群众魏绪密、严维功、赵怀山和小学教师严维宸入党。严维功又在本村群众中发展严维敏、严相云、魏绪旺、严维英、严维亭(后脱党)等人入党。
严维敖还通过学校之间的各种活动,培养和发展周围村庄的小学教师入党,如高家柳沟村小学教师严桂合、徐家柳沟村小学教师张成堂、瞿家大庄小学教师瞿世禄、张家围子小学教师严维松等。
1939年秋,严家沟党支部建立,严维敖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建立后,充分利用学校阵地开展抗日宣传,教育群众破除迷信,反对封建势力,坚定群众的斗争意志,树立群众的斗争信心,使新党员得到培养与锻炼。严桂合老师在组织学生到石河峪村宣传破除迷信时,曾亲手用红缨枪刺倒土地庙里的土地爷塑像。到1940年初,他便担任了柳岳乡乡长。是年冬,国民党五十七军返回柳沟一带。汉奸、顽固派活动一时猖獗,柳岳乡临时撤销,严桂合又去峧山区担任区长。不久,被汉奸朱信斋抓去,送莒县伪县长许树声处,在日照县黄墩被杀害。像严桂合这样,在艰苦斗争的年代,冒着生命危险为党忘我工作的还有严维宸、严维松等多人。
中共环河崖党支部的建立洙边镇环河崖村(原莒县九区)进步人士刘怀川,抗战前夕就在本村出资办学、启迪民智,并兼任校长,在当地成为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抗战爆发后,他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四处奔走,热情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积极协助谢辉、张子亮组建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为部队筹款募捐。由于他的宣传和影响,该村群众基础比较好。党组织及时派党员刘振南(聚将台村教师)去环河崖小学工作,发展积极分子入党。
1938年秋冬,刘振南先后发展冬学学员刘树珂、刘树彦、甄大娘(前净埠子村)等人入党。1939年1月,刘怀川经张子亮(八路军四支队莒县独立营营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刘振南又在附近村冬学学员中发展几名党员。
1939年3月,环河崖党支部建立,刘振南任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建立后,密切结合当时抗战形势,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对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抗日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党支部尤其注意在进步学生中发展党员,壮大力量。在环河崖小学先后发展刘树敏、刘树干、刘玉伟、刘树民、刘玉安、克丕迎、克丕欣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发展了在三界首小学读书的庞夫力、庞夫明(家是环河崖村)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使该支部党员增至十多人。不久,刘振南又在本村群众中发展刘树丕等人入党。这些人后来有的参加莒南县大队,投身抗日武装斗争;有的在地方政权建设中成绩突岀,成为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也有的一直在本村坚持工作成为老党员、老模范。
注;山东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7年第1期崔宝三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临沂地区学校中的活动》一文中记载:"九·一八事变后,刘谐和被国民党郯城县党部以'言论左倾、扰乱金融、淆惑听闻'的罪名,驱逐出郯城。他先后到费县师范和临沂板泉镇县立第十小学任教,又发展了许多党员。以上四个地方(即郯城三小、临沂五中、临沂乡师、板泉崖小学——本志编者注)发展的党员统归中共鲁南第一支部领导。”(《山东省教育史志资料》1987年第1期第100页一以下简称《资料》)“1932年5月,中共鲁南第一支部与中共徐、海、蚌特委鲁南特派员唐东华取得联系,唐全部承认了刘之言所发展的党组织,指定刘之言、孙镇国、马叙卿三人组成郯城县委员会,刘之言任书记。”(《资料》第101页)第105页记载:“1932年12月经刘之言批准建立了板泉小学党支部。刘谐和指定王任之为支部书记,薛汉鼎负责交通联络。”(《资料》第105页)《郯城县教育志》第十八章《刘之言传略》记载;“刘之言,名汾,字之言。"“1924年高小毕业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冬,在码头三小成立了中共码头三小党支部(后被称为鲁南第一支部),刘之言任书记兼宣传委员。"“1931年,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创建了中共临郯县委员会,刘之言任书记。”“'苍山暴动',刘之言任前沿指挥部政委,因敌众我寡,暴动失败,刘之言牺牲,时年27岁。”
新中国建立后莒南教育界共产党组织的发展
教育局机关党组织沿革建国初期,教育系统党员人数较少,文教科设党小组,一直归县政府党支部领导(莒南县政府党支部于1949年底建立,有县府机关、文教科、农业科、财政科等单位党员约50人左右)。
1956年,莒南县教育科、卫生科、图书馆、文化馆、京剧团、电影队和妇幼保健站等单位正式组建文教党支部。支部书记滕中元,支部委员高维利、王传忠、袁克和、孙振华、刘明锡5人,党员35人左右。自文教党支部建立后,组织生活比较正常,按照党章的规定,不断吸收具备党员条件的教师入党。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局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1971年7月,莒南县革命委员会设政治部教育组。当时隶属政治部的三组(组织组、宣传组、教育组)合设一个党委,刘东祥任党委书记,成员有范振鲁、王金城、康少贤及支左军队干部1人。时有党员60人左右。
1975年10月,莒南县教育局恢复,教育局始设一个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滕中元,支部副书记王淑之,委员:郝心兰、卢庆存、刘玉龙、杨成斗4人。下辖3个党小组,党员20多人。1985年机构改革期间,莒南县教育局成立党组,党组书记赵自友,党组成员李广振、李连业、邹玉琦。下设两个党支部:教育行政支部(书记吴永瑞),教研室支部(书记李连业)。1989年9月,党组扩大,王连合、滕其栋、杨宝金(兼纪检组长)作为新成员进入党组,党组成员7人。
1990年7月,莒南县教育局党组调整,李连业任书记,李广振任副书记,党组成员壬连合、滕其栋、杨宝金(兼纪检组长)、林祥勋。下设两个党支部:教育行政支部(书记吴永瑞),教研室支部(书记李连业)。时有党员49人。
1994年2月,莒南县教育委员会党组调整,李广振任书记,党组成员李德启、王连合、林祥勋、尤洪平。下设三个党支部:教育行政支部(书记王立亭),教研室支部(书记孟凡卿),离退休干部支部(书记邹玉琦)。1995年6月,李相进任党组副书记。
1995年8月,莒南县教育委员会党组调整,李相进任书记,庄虔森任副书记(兼纪检组长)党组成员李德启、王连合、林祥勋、尤洪平。
1996年7月,李德启任党组副书记。林祥勋离职,范高贤任党组成员。下设三个党支部(与1994年同),直至1997年底。是年,莒南县教育委员会机关辖三个党支部:教育行政支部党员34人;招生办、教研室支部党员41人,离退休干部支部党员12人。
中小学党组织发展状况1956年5月
14日,周恩来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发展他们中的进步力量,做好积极分子的建党工作。”而后,县、区两级党组织都注重知识分子中的建党工作。按照积极慎重的方针,首先在机关干部扫盲学校、机关业余学校、莒南一中、莒南二中、莒南三中和各区教师中发展党员。是年年底统计,全县教育系统已建20个党支部(包括青云、蛟龙、玉山、夏庄区4个党支部),党员已发展到89人,占教师总数的6.5%。
1957年下半年开始,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根据党中央关于整风反右期间,暂停发展党员的指示及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从12月至1958年3月,莒南县全体中小学教师分两期(春节前后各一期)集合到县城,通过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1958年下半年,掀起工农业生产“大跃进”高潮,行政上改区划社,县、社两级党组织又恢复发展党员的工作,此时21个公社都建立教师党支部。县内中学凡有3名党员以上的也都建立党支部。中学支部书记一般由党员校长兼任,小学一般由党员中心校长兼任。中小学教师党员发展到128人,党的组织生活正常。
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县调整为16个区(不包括1961年划回临沭县的韩村、白旄、蛟龙、朱仓、夏庄公社),中学调整为10处。教育系统时有26个党支部,党员162人,其中41人担任校长或教导主任,121人为教师或职工。这一阶段,注意吸收在三年(1959-1961)经济困难时期经得起艰苦生活的考验,思想作风端正、积极热情工作的同志入党。
自1963年冬开始,县和各区从中小学教师中抽调少量出身成份好、工作认真负责的中青年教师(包括共青团和少先队干部),参加点上或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过运动考验吸收入党。到1966年,全县教师党员209人(不含社办教师中的党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派群众组织踢开党委闹革命,各级党组织瘫痪,党员组织生活中断,党的章程和党的纪律遭到严重破坏,教育界一批党员蒙受冤屈。1968年春,由各级“革命委员会”取代各级党政领导机构。这一阶段,由于林彪、“四人帮”搞“造反入党”、“掺沙子”(从复退军人中吸收教师),教师队伍中的党员数量增多,但许多人政治、文化素质不高。1970年2月始,县、区两级相继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学校党组织也随之恢复。公办中等学校仍以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联中、小学以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公办中学支部书记一般由党员校长兼任,联中、小学支部书记一般由党员中心校长兼任。从此中小学建党工作又逐渐纳人正常轨道。1971年,按照党中央制定的“五十字建党纲领”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整党建党,通过“吐故纳新”,纯洁党的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到1973年全县教师党员达到380人。
1976年5月,莒南县“五·七”大学设党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组织清除“左”的思想影响,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教育界一批受迫害的党员得到平反,恢复党籍,并注重在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教师队伍中的党员逐年增多。据1980年统计全县公办教师党员达到525人。
1982年12月,“五·七”大学党委撤销 (因学校于1981年3月改为农业技术学校),学校改设党总支,下辖一个教师支部,一个学生支部。
1984年机构改革,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莒南县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使一批年富力强的党员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莒南县教育战线充满了新的生机。
1985年5月至1987年3月,根据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按县、乡(镇)、村三批分期进行整党,全县中小学56个党支部,1118名党员参加。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学习文件、对照检査、集中整改、党员登记、组织处理和总结验收等几个阶段,较好地达到了“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目的,增强了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转变了党风,促进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1986年1月,莒南县农民中专学校设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其余中小学仍设党支部。
1988年,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艮主评议党员意见》的通知下达后,全县中小学(含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教师进修学校)党员全部接受教职工的评议、打分。通过这次民主评议,除极个别党员不合格外,绝大部分合格。
民主评议党员后,全县中小学党支部全部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生活会和党课),各单位纷纷建立党员活动室。学校党支部不断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进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使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显示出来。
1989年,中共莒南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制止动乱、稳定局势的决策,教育界广大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中央文件,在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80年代里,全县中小学党的建设正常进行。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教师队伍中的党员已达1548人,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提高。
1990-1996年,进一步弘扬“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开展“学党章、正党风”,向焦裕禄、孔繁森、王廷江等模范共产党员学习的活动,学习“十四大”文件、学习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对全县党员和教职工进行党性教育、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团结教育和加强世界观教育,又有一大批教师主动申请加入共产党,使党的队伍进 —步得到纯洁和壮大。
1996年10月,莒南一中设党总支,下辖7个党支部。
1997年,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五大”会议精神、学习江泽民总书记的报告,使全体党员更加明确奋斗目标,更加振奋革命精神,广大党员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莒南县教育事业再创辉煌。截至1997年底,教育系统有2个党总支,94个党支部,党员2343人。
1960年莒南县教育系统共产党员一览表
表15—1
续表1973年莒南县教育系统职工人数及共产党员人数统计表
表15-21985年、1997年莒南县教育系统党支部、党员统计表
表15—3莒南县教育系统各单位党支部书记沿革情况一览表
表15-4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
续表6续表7续表8续表9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上限起自1998年,下限断至2008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夏锡龄
相关人物
薛汉鼎
相关人物
李文学
相关人物
何子明
相关人物
王锡春
相关人物
王福三
相关人物
孙耀辉
相关人物
尹世儒
相关人物
王德章
相关人物
刘淑华
相关人物
王季超
相关人物
王同章
相关人物
陈德明
相关人物
陈德岭
相关人物
冯立业
相关人物
许文恩
相关人物
杨玉吉
相关人物
杨存
相关人物
聂玉祥
相关人物
尹世儒
相关人物
李秉铎
相关人物
冯立业
相关人物
陈德明
相关人物
李秉铨
相关人物
王福慧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共严家沟党支部
相关机构
高家柳沟村小学
相关机构
徐家柳沟村小学
相关机构
瞿家大庄小学
相关机构
中共环河崖党支部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