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学校中的共产党组织
莒南县学校中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始于1932年,早期发展中有的曾与上级失掉联系,但一直坚持党的活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初期,主要还是先在学校中的进步教员和学生中建立组织,并通过他们宣传、教育一部分贫苦农民,逐步发展壮大党的队伍。
共产党的组织公开以后,学校中的党组织一方面领导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中全面贯彻和落实,不断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负责在教职员工中发展新党员,组织开展党内学习和组织生活,加强自身建设。
新中国建立前莒南教育界共产党的组织
中共板泉崖小学党支部的建立1932年8月,中共郑城县委(后改为临鄰县委)派遣中共党员刘钝之(现名刘谐和)到板泉崖小学(当时为临沂县第十完全小学),以国文教师的身份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经过培养教育和考察,在任教班级学生中,发展王福三(现名王任之)、薛汉鼎、李文学(现名李伴农)、夏锡龄(现名夏林)4人为中共党员,并于12月17日建立中共板泉完小党支部(亦称中共临沂五区板泉崖支部。莒南第一个党支部)。王福三任支部书记,薛汉鼎负责交通联络,隶属中共临鄰县委。
党支部建立不久,发展了高立明,接着又发展了何子明、王锡春入党。1933年7月,随着苍山暴动的失败,板泉党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党员们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继续坚持革命活动,成立了学生读书会,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同时,注意吸收农民入党,发展壮大党的队伍。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板泉崖支部有党员30多人。不久,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
中共主家岭党支部的建立1932年暑假,山东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学生——中共党员主纪先,借假期回家的机会,在家乡主家岭村(当时为莒县第七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首先在本村村民中发展主德甫、主仕庆、主永成、主蕴亭、主仕盛、主高太、主永奎7人为中共党员,由中共临沂三乡师支部统一领导。1933年春,主纪先与中共沂水县南乡区委负责人王赞堂(现名王光伟)取得组织上的联系,并建立中共主家岭党支部。主纪先任支部书记,主德甫任副书记,主永成、主蕴亭为支部委员。同年7月,临沂三乡师党组织和沂水县委均遭破坏,主纪先被迫离校,主家岭支部和上级党组织失掉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取得联系),但党支部仍坚持党的活动,在本村共发展十几名党员。
中共良店乡党支部的建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省立临沂乡村师范学校读书的王中峰回到家乡——后良店村。1938年上半年,他参加莒县战地干部训练班,结识了共产党员曹明楼。8月初,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一部到达相邸,王中锋约同李式如、孙耀辉、尹世儒、王德章等人去相邸要求参加八路军。经二支队负责人劝说,他们同意回家办小学,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由于当时地方政权还在国民党手里,办学必须取得国民党区、乡公所和县政府的同意,他们就想尽各种办法做工作。不久,王中锋、王德章在后良店村,尹世儒在吕刘渰子村,李式如在良家店子村,孙耀辉在集前村办起小学,吸收当地失学青少年入学读书。
1938年秋,王中锋经曹明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王中锋又相继介绍李式如、孙耀辉等人入党。他们以学校为阵地,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道理,开展党的工作。1939年2月,经过对一部分学生教育和考察,王中锋先后介绍李秉铎、李秉铨、王福慧、王岫、杨世传(杨毅)入党。李秉铨又发展王敬聚、刘子连(刘岗)入党,首先在学生中建立一个党小组。在社会青年或青年知识分子中,王中锋又先后介绍刘淑华、王季超、王同章入党;李式如、孙耀辉又分别介绍尹世儒、孙凤序、陈德明、陈德岭、冯立业、许文恩、杨玉吉、杨存、聂玉祥等人入党;尹世儒又介绍于学博、尹世增、刘炳先、刘家兴、王风吾(王均)等人入党。到1939年秋天,良店乡党支部已有党员30多人,王中锋任支部书记。同年冬,乡党支部改选,由李式如任书记,孙耀辉任副书记,委员有尹世儒、李秉铎、冯立业、陈德明、李秉铨、王福慧等人组成。乡党支部改选后,进一步增强了战斗力。1939年冬天,党组织充分利用各村夜校开展宣传教育,又发展了一大批党员,成立5个分支部,使党的队伍逐步壮大。
中共严家沟党支部的建立1938年底,严家沟村青年学生严维敖,在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精神感召下,主动报名参加莒县少年队(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经莒县少年队专职指导员辛玮介绍入党。莒县少年队在辛玮、米新华(队长)带领下,于1939年1月开赴沂南县岸堤山东抗日军政干部青年队学习。
1939年4月,学习结业后,严维敖回到家乡严家沟村,以教学为掩护,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同时秘密发展本村群众魏绪密、严维功、赵怀山和小学教师严维宸入党。严维功又在本村群众中发展严维敏、严相云、魏绪旺、严维英、严维亭(后脱党)等人入党。
严维敖还通过学校之间的各种活动,培养和发展周围村庄的小学教师入党,如高家柳沟村小学教师严桂合、徐家柳沟村小学教师张成堂、瞿家大庄小学教师瞿世禄、张家围子小学教师严维松等。
1939年秋,严家沟党支部建立,严维敖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建立后,充分利用学校阵地开展抗日宣传,教育群众破除迷信,反对封建势力,坚定群众的斗争意志,树立群众的斗争信心,使新党员得到培养与锻炼。严桂合老师在组织学生到石河峪村宣传破除迷信时,曾亲手用红缨枪刺倒土地庙里的土地爷塑像。到1940年初,他便担任了柳岳乡乡长。是年冬,国民党五十七军返回柳沟一带。汉奸、顽固派活动一时猖獗,柳岳乡临时撤销,严桂合又去峧山区担任区长。不久,被汉奸朱信斋抓去,送莒县伪县长许树声处,在日照县黄墩被杀害。像严桂合这样,在艰苦斗争的年代,冒着生命危险为党忘我工作的还有严维宸、严维松等多人。
中共环河崖党支部的建立洙边镇环河崖村(原莒县九区)进步人士刘怀川,抗战前夕就在本村出资办学、启迪民智,并兼任校长,在当地成为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抗战爆发后,他坚决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四处奔走,热情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积极协助谢辉、张子亮组建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为部队筹款募捐。由于他的宣传和影响,该村群众基础比较好。党组织及时派党员刘振南(聚将台村教师)去环河崖小学工作,发展积极分子入党。
1938年秋冬,刘振南先后发展冬学学员刘树珂、刘树彦、甄大娘(前净埠子村)等人入党。1939年1月,刘怀川经张子亮(八路军四支队莒县独立营营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刘振南又在附近村冬学学员中发展几名党员。
1939年3月,环河崖党支部建立,刘振南任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建立后,密切结合当时抗战形势,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对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抗日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党支部尤其注意在进步学生中发展党员,壮大力量。在环河崖小学先后发展刘树敏、刘树干、刘玉伟、刘树民、刘玉安、克丕迎、克丕欣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发展了在三界首小学读书的庞夫力、庞夫明(家是环河崖村)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使该支部党员增至十多人。不久,刘振南又在本村群众中发展刘树丕等人入党。这些人后来有的参加莒南县大队,投身抗日武装斗争;有的在地方政权建设中成绩突岀,成为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也有的一直在本村坚持工作成为老党员、老模范。
注;山东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7年第1期崔宝三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临沂地区学校中的活动》一文中记载:"九·一八事变后,刘谐和被国民党郯城县党部以'言论左倾、扰乱金融、淆惑听闻'的罪名,驱逐出郯城。他先后到费县师范和临沂板泉镇县立第十小学任教,又发展了许多党员。以上四个地方(即郯城三小、临沂五中、临沂乡师、板泉崖小学——本志编者注)发展的党员统归中共鲁南第一支部领导。”(《山东省教育史志资料》1987年第1期第100页一以下简称《资料》)“1932年5月,中共鲁南第一支部与中共徐、海、蚌特委鲁南特派员唐东华取得联系,唐全部承认了刘之言所发展的党组织,指定刘之言、孙镇国、马叙卿三人组成郯城县委员会,刘之言任书记。”(《资料》第101页)第105页记载:“1932年12月经刘之言批准建立了板泉小学党支部。刘谐和指定王任之为支部书记,薛汉鼎负责交通联络。”(《资料》第105页)《郯城县教育志》第十八章《刘之言传略》记载;“刘之言,名汾,字之言。"“1924年高小毕业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冬,在码头三小成立了中共码头三小党支部(后被称为鲁南第一支部),刘之言任书记兼宣传委员。"“1931年,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创建了中共临郯县委员会,刘之言任书记。”“'苍山暴动',刘之言任前沿指挥部政委,因敌众我寡,暴动失败,刘之言牺牲,时年27岁。”
新中国建立后莒南教育界共产党组织的发展
教育局机关党组织沿革建国初期,教育系统党员人数较少,文教科设党小组,一直归县政府党支部领导(莒南县政府党支部于1949年底建立,有县府机关、文教科、农业科、财政科等单位党员约50人左右)。
1956年,莒南县教育科、卫生科、图书馆、文化馆、京剧团、电影队和妇幼保健站等单位正式组建文教党支部。支部书记滕中元,支部委员高维利、王传忠、袁克和、孙振华、刘明锡5人,党员35人左右。自文教党支部建立后,组织生活比较正常,按照党章的规定,不断吸收具备党员条件的教师入党。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局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
1971年7月,莒南县革命委员会设政治部教育组。当时隶属政治部的三组(组织组、宣传组、教育组)合设一个党委,刘东祥任党委书记,成员有范振鲁、王金城、康少贤及支左军队干部1人。时有党员60人左右。
1975年10月,莒南县教育局恢复,教育局始设一个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滕中元,支部副书记王淑之,委员:郝心兰、卢庆存、刘玉龙、杨成斗4人。下辖3个党小组,党员20多人。1985年机构改革期间,莒南县教育局成立党组,党组书记赵自友,党组成员李广振、李连业、邹玉琦。下设两个党支部:教育行政支部(书记吴永瑞),教研室支部(书记李连业)。1989年9月,党组扩大,王连合、滕其栋、杨宝金(兼纪检组长)作为新成员进入党组,党组成员7人。
1990年7月,莒南县教育局党组调整,李连业任书记,李广振任副书记,党组成员壬连合、滕其栋、杨宝金(兼纪检组长)、林祥勋。下设两个党支部:教育行政支部(书记吴永瑞),教研室支部(书记李连业)。时有党员49人。
1994年2月,莒南县教育委员会党组调整,李广振任书记,党组成员李德启、王连合、林祥勋、尤洪平。下设三个党支部:教育行政支部(书记王立亭),教研室支部(书记孟凡卿),离退休干部支部(书记邹玉琦)。1995年6月,李相进任党组副书记。
1995年8月,莒南县教育委员会党组调整,李相进任书记,庄虔森任副书记(兼纪检组长)党组成员李德启、王连合、林祥勋、尤洪平。
1996年7月,李德启任党组副书记。林祥勋离职,范高贤任党组成员。下设三个党支部(与1994年同),直至1997年底。是年,莒南县教育委员会机关辖三个党支部:教育行政支部党员34人;招生办、教研室支部党员41人,离退休干部支部党员12人。
中小学党组织发展状况1956年5月
14日,周恩来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发展他们中的进步力量,做好积极分子的建党工作。”而后,县、区两级党组织都注重知识分子中的建党工作。按照积极慎重的方针,首先在机关干部扫盲学校、机关业余学校、莒南一中、莒南二中、莒南三中和各区教师中发展党员。是年年底统计,全县教育系统已建20个党支部(包括青云、蛟龙、玉山、夏庄区4个党支部),党员已发展到89人,占教师总数的6.5%。
1957年下半年开始,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根据党中央关于整风反右期间,暂停发展党员的指示及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从12月至1958年3月,莒南县全体中小学教师分两期(春节前后各一期)集合到县城,通过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1958年下半年,掀起工农业生产“大跃进”高潮,行政上改区划社,县、社两级党组织又恢复发展党员的工作,此时21个公社都建立教师党支部。县内中学凡有3名党员以上的也都建立党支部。中学支部书记一般由党员校长兼任,小学一般由党员中心校长兼任。中小学教师党员发展到128人,党的组织生活正常。
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县调整为16个区(不包括1961年划回临沭县的韩村、白旄、蛟龙、朱仓、夏庄公社),中学调整为10处。教育系统时有26个党支部,党员162人,其中41人担任校长或教导主任,121人为教师或职工。这一阶段,注意吸收在三年(1959-1961)经济困难时期经得起艰苦生活的考验,思想作风端正、积极热情工作的同志入党。
自1963年冬开始,县和各区从中小学教师中抽调少量出身成份好、工作认真负责的中青年教师(包括共青团和少先队干部),参加点上或面上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过运动考验吸收入党。到1966年,全县教师党员209人(不含社办教师中的党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派群众组织踢开党委闹革命,各级党组织瘫痪,党员组织生活中断,党的章程和党的纪律遭到严重破坏,教育界一批党员蒙受冤屈。1968年春,由各级“革命委员会”取代各级党政领导机构。这一阶段,由于林彪、“四人帮”搞“造反入党”、“掺沙子”(从复退军人中吸收教师),教师队伍中的党员数量增多,但许多人政治、文化素质不高。1970年2月始,县、区两级相继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学校党组织也随之恢复。公办中等学校仍以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联中、小学以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公办中学支部书记一般由党员校长兼任,联中、小学支部书记一般由党员中心校长兼任。从此中小学建党工作又逐渐纳人正常轨道。1971年,按照党中央制定的“五十字建党纲领”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整党建党,通过“吐故纳新”,纯洁党的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到1973年全县教师党员达到380人。
1976年5月,莒南县“五·七”大学设党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组织清除“左”的思想影响,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教育界一批受迫害的党员得到平反,恢复党籍,并注重在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教师队伍中的党员逐年增多。据1980年统计全县公办教师党员达到525人。
1982年12月,“五·七”大学党委撤销 (因学校于1981年3月改为农业技术学校),学校改设党总支,下辖一个教师支部,一个学生支部。
1984年机构改革,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莒南县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使一批年富力强的党员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莒南县教育战线充满了新的生机。
1985年5月至1987年3月,根据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按县、乡(镇)、村三批分期进行整党,全县中小学56个党支部,1118名党员参加。一年多的时间,经过学习文件、对照检査、集中整改、党员登记、组织处理和总结验收等几个阶段,较好地达到了“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目的,增强了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转变了党风,促进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1986年1月,莒南县农民中专学校设党总支,下辖3个党支部。其余中小学仍设党支部。
1988年,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艮主评议党员意见》的通知下达后,全县中小学(含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教师进修学校)党员全部接受教职工的评议、打分。通过这次民主评议,除极个别党员不合格外,绝大部分合格。
民主评议党员后,全县中小学党支部全部建立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生活会和党课),各单位纷纷建立党员活动室。学校党支部不断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进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使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显示出来。
1989年,中共莒南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制止动乱、稳定局势的决策,教育界广大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中央文件,在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80年代里,全县中小学党的建设正常进行。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教师队伍中的党员已达1548人,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提高。
1990-1996年,进一步弘扬“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开展“学党章、正党风”,向焦裕禄、孔繁森、王廷江等模范共产党员学习的活动,学习“十四大”文件、学习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对全县党员和教职工进行党性教育、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团结教育和加强世界观教育,又有一大批教师主动申请加入共产党,使党的队伍进 —步得到纯洁和壮大。
1996年10月,莒南一中设党总支,下辖7个党支部。
1997年,通过深入学习党的“十五大”会议精神、学习江泽民总书记的报告,使全体党员更加明确奋斗目标,更加振奋革命精神,广大党员在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莒南县教育事业再创辉煌。截至1997年底,教育系统有2个党总支,94个党支部,党员2343人。
1960年莒南县教育系统共产党员一览表
表15—1
续表1973年莒南县教育系统职工人数及共产党员人数统计表
表15-21985年、1997年莒南县教育系统党支部、党员统计表
表15—3莒南县教育系统各单位党支部书记沿革情况一览表
表15-4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
续表6续表7续表8续表9第二节教育工会
教育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工会里面一个特殊的产业工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与行政密切合作,在维护全国人民利益的同时更好地维护教职工的利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和代表教职工参与教育事业的民主管理;教育和培养“四有”教职工队伍,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教育工会沿革
1950年初,莒南县文教科长郑维民和诸葛云卿、王文实开始筹建教师联合会。2月,全县教师集会,会上正式成立莒南县教师联合会。10月15日全县教师在良店开会,成立莒南县教育工会,原教师联合会会员为当然工会会员。选举产生县教育工会委员会,其中常务委员20人,设正副主席各1人。由大店区宣文岭小学教师范祝宜设计了齿轮、麦穗、五角星和课本构成的“山东省莒南县教育工会会徽”。
1951年1月4日,莒南县教育工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20人(郑维民、王文实、郑世让、魏兆营、林庆凤、孙文三、邹玉琦、刘契秋、李效端、刘永吉、诸葛云卿、王子平、化文戈、邢继勋、鲁金坡、孙桂萱、王世儒、赵松涛、宋振潜、刘庆斋)组成的莒南县教育工会委员会,县文教科长郑维民兼任工会主席。全县时辖10个区,建立10个基层委员会。时有会员358人,会员人数约占教职工总数的85%。
1952年10月,莒南县教育工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与会代表40人,选举产生由17人组成的县教育工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县文教科副科长滕中元兼任工会主席。同年,县教育工会增设“经费审查管理”、“文化教育”、“劳动保护”三个委员会,进一步健全教育工会组织。从这年起,改用全国统一会徽。
1953年6月,莒南县教育工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15人组成的县教育工会第三届执行委员会,仍由滕中元兼任工会主席。同年,全县13个区建立13个基层委员会,有12个基层委员会成立财务委员会、互助储金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当时,全县有学区工会小组100个,会员71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0%;县教育工会有专职干部1人, 基层工会干部84人。
1954年2月24日至27日,莒南县教育工会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到会代表42人,选举产生由17人组成的县教育工会第四届执行委员会。滕中元兼任工会主席,沈玉坤、刘永吉任副主席,常委7人组成。经费审査委员会3人组成,李跃升任主任。根据上级工会关于“基层工会经费必须上解”的指示精神,莒南县教育工会设立“上解专区工会办事处会费集中户"、“上解专区工会办事处经费集中户”和“上解专区工会办事处劳动保险金集中户"三个户头。自此,县教育工会始行财务决算制度。
1955年,莒南县教育工会逐步建立健全工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着手对全县基层委员会成员进行集训,对全县基层储金会进行整顿,统一换发储金会会员证。
1956年2月21日至25日,莒南县教育工会召开了第五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55人,选举产生了莒南县教育工会第五届委员会,滕中元仍兼任工会主席,沈玉坤任副主席,常委由7人组成。9月1日中共莒南县委决定成立莒南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9月26日至28日莒南县工会联合会筹委会召开全县工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出席单位:教育科、县社、粮食局、食品公司、银行、商业局、农业科、拖拉机站),会上选举王洛宪(莒南一中)、王岚(纺织品厂)二人为莒南县出席山东省工会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同年秋,教工招待所成立,由工会副主席沈玉坤具体负责,吴学轩任会计。
1957年,由于整风反右扩大化错误的影响,教育工会遭受重大挫折,工会活动暂时停止。至1958年冬,教工招待所合并到县府招待所,沈玉坤调到石莲子公社任中心小学校长。
1959年10月1日,莒南县教育工会恢复活动,对基层组织重新进行了整顿,县教育工会也作了调整,时年登任工会副主席。12月7日县总工会筹委会、宣传部、教育局、工业局在团林召开了“职工教育现场会”。
1960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莒南县总工会成立,县教育工会合并到县总工会统一办公,不再设独立的办事机构,教育基层工会由县总工会统一领导。
1964年莒南县教育工会恢复,文教局副局长滕中元兼任工会主席,李兴瑞任工会副主席。至1965年,全县有基层工会组织26个,教职工中的会员发展到1530人,占公办教职工总数的9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会停止活动。
1979年4月,莒南县教育工会恢复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各级工会组织,配备领导班子,研究贯彻新时期教育工会的基本方针。县教育工会由明宝祥任专职主席,邢洪敏任干事。全县建立37个基层委员会,其中小学16个,中学18个,师范、“五七”大学、教育局各一个。全县建立222个工会小组,会员1778人(“文化大革命”前老会员896人重新登记,又发展新会员882人)。
1981年,赵培智任莒南县教育工会专职副主席。
1984年,机构改革期间,全县由16个公社划为25个乡(镇),教育工会发展到48个
基层委员会(增加9个新乡(镇)、农技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等基层委员会)配备基层教育工会主席及副主席65人,其中专职工会干部30人。工会小组发展到305个,会员2679人。
1985年3月王厚田任莒南县教育工会主席。1986年邢洪敏任县教育工会副主席, 董作行任干事。
1988年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教育工会组织作相应调整,各乡(镇)设立乡(镇)基层委员会,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分别设立分会,分会由乡(镇)基层委员会统一领导,工会活动经费由乡(镇)基层委员会统一收交使用。全县25个乡(镇),16处县管中小学和教育局机关,共设42个基层委员会,基层委员267人,工会小组发展到355个,会员3872人。
1989年12月9日至11日,莒南县教育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150名,特邀代表12名。大会审议并通过莒南县教育工会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莒南县教育工会财务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国教育工会莒南县第六届委员会;交流县教育工会工作经验。大会民主选举莒南县教育工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主席:邢洪敏;副主席:董作行;常务委员:王泗清、王英行、朱崇美、刘维博、邢洪敏、李淑成、赵兰江、鲁绪粉、董作行。
1990年,全县教育工会基层委员会发展到42个,基层委员会分会50个,工会小组355个,会员3917人。因干部管理制度改革,1993年邢洪敏改任莒南教委调研员,1995年6月,李永津任工会主席,1996年王秀忠任工会副主席。
至1997年,全县教育工会基层委员会37个,基层委员会分会50个,工会小组367个,会员7932人。教育工会活动
教育工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及生活,同时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1950年莒南县教师联合会(教育工会前身)初建,便积极协助教育行政,发展壮大教师队伍,并筹建教师合作社。
1951年,莒南县教育工会组织发动会员学习中国教育工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的规定,大力宣传普及工会的有关知识,同时,积极开展对工农干部、职工的文化补习活动。县教育工会还响应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的号召,积极参加恢复经济、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偷窃国家经济情报)、“肃反”、(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等宣传活动,对会员加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同时,发动会员为抗美援朝捐款。
1952年,莒南县教育工会响应政府号召,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普遍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是年,各区由工会牵头成立教师星期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文化、业务,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程度和业务水平。是年,教职工工资调整,工会组织积极配合做好会员思想工作,合理地解决了教职工的工资待遇问题。
1953年7~9月份,由县教育工会发起,在教职工中开展以“促进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迎接国家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为内容的劳动竞赛运动。
1954年9月,莒南县教育工会召开以“加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加强小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县教师代表大会,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300多人。是年,县教育工会认真组织会员学习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吴玉章为庆祝“五一”劳动节,发给全国教育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克服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错误思想。
1955年莒南县教育工会发动全县教职工开展文化补课和政治学习活动,要求小学教师逐步达到初中文化程度。县教育工会利用秋假,举行教学示范观摩课,举办经验交流座谈会。是年,县教育工会还组织会员认真学习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等重要文件。
1956年莒南县教育工会号召会员努力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加强工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使教育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而奋斗。教育工会协助学校行政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学生守则。冬季,组织会员学习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吴玉章在中国教育工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题为《充分动员和发挥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的力量,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报告,动员号召全体会员向文化进军,向科学进军。
1957年莒南县教育工会发动会员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同时组织教职工自觉参加全国开展的整风运动,学习区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但是,至1958年春,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工会活动受到严重冲击。此后,工会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1959~1961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教育系统基层工会组织,特别是储金会在县总工会的领导下,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将仅有的一点互助金用到“刀刃上”,帮助教职工在战胜灾荒克服困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期间,县总工会先后在团林、十字路等地召开职工教育现场会、教育基层工会主席会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同时选举文瞳公社业余教育委员会主任周其章、相邸公社小学教师滕尊、莒南二中(今临沐一中)教师马玉升、路镇小学教师孙家喜出席山东省文教、卫生、体育和新闻战线群英会。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光辉题词发表后,在县总工会的带领下,教育战线各基层工会发动全体会员组织广大少年儿童认真学习雷锋的事迹,走雷锋走过的道路,创雷锋创过的业绩。在学雷锋活动中,会员做无名英雄,自觉给家里遭受灾害的同志寄钱,抽空修理学生的桌凳,拾金不昧,给学生缝补衣服、理发、补课等,据不完全统计有4300多人次。同年11月20日,团林公社教育基层工会还向全县各基层工会发出“增产节约,勤俭持家”的倡议书。
1964年县教育工会机构恢复。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基层工会组织和会员思想出现不同程度的涣散。县教育工会从实际出发,在全县推广壮岗公社基层教育工会“认真整顿组织,全面开展工会工作”的经验。此后,至1965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县教育工会主要组织工会会员和职工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常总结推广会员学习经验。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工会停止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莒南县教育工会于1979年4月恢复工作。县教育工会带领广大会员学习全国教育工会委员会文件,研究会议确定的工会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任务;积极协助学校党组织和行政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鼓励会员学习科学知识,认真钻研业务,尽可能关心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当时,在煤炭、化肥等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各乡(镇)基层工会想方设法为教职工采购烧煤、化肥、农药,帮助解决燃眉之急。同时,对职工食堂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提高服务质量。
1980年,县教育工会制定为男48岁、女45岁以上的教职工配备老花眼镜的制度。
1981年1月,为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30年以上的73名教师、25年以上的411名教师颁发纪念章。同年,中共中央根据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试点汇报座谈会的精神,下达推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24号文件,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加强学校民主管理。
1982年,县内首先在莒南四中试点,并不断总结试点经验。5月,为了活跃教职工的文化生活,县教育工会举办首届教职工象棋赛。此后,乒乓球赛、环城赛跑、小型文艺表演、书法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都举行1〜2次。同年,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在全国教育工作者中大力提倡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莒南县教育工会积极响应,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在会员中扎扎实实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增强使命感。
1983年为把教代会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一项根本制度确定下来,制订《莒南县中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试行条例》,条例中强调:①做好教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当家做主的积极性、自觉性。②大力支持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民主管理工作,抓教代会各项职权的落实。③维护教职工和教代会代表的合法权利,同一切破坏民主生活,侵犯、压制教职工民主权利的行为进行斗争。同年12月10日在坊前乡召开教代会现场会。会后,各基层工会分别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师德规范》、《教师守则》、《职工行为规则》、《合格教师条件》等项规章制度。全县基层教代会制度日臻完善,形成制度化。另外,县教育工会对基层工会干部每年进行1〜2次培训,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
1984年3月,莒南县教育工会对过去三年“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情况作了总结,表扬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并号召全县会员和教职工进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县教育工会在发动会员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宣传尊师重教,努力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对殴打、侮辱教师的事件,及时向上级反映,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查处。是年,板泉公社一位教师被大队代销员殴打,县教育工会配合县公安局、县法院、教育局及板泉公社党委组成联合调査组,经过调查作出决定,使打人者受到应有的处分,维护了教师的尊严。同年,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全国基层工会普遍进行一次整顿,逐步把基层工会办成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并具体制订“职工之家”的六条标准。莒南县教育工会遵照这一指示精神,首先对全县48个基层工会组织进行整顿,并制订《莒南县教育工会关于验收教工之家的细则》。
1985年7月,县教育工会组织全县各基层工会主席,参观坪上和相邸两乡的教工之家和38名教工之友事迹展览。自1985年起,县教育工会还在全县教职工中开展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同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实行教代会制度进一步作出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要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县、乡、校各级教代会和工会委员会,根据这个精神,努力当好党委、政府及校长的参谋和助手,一起共商办学大计。经过努力工作,使县、乡两级政府先后落实代表们的提案2500余条,促进了全县教育改革的进程。
1986年4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发出《关于开展1986年教师节庆祝活动》的通知,莒南县教育工会积极协同教育行政开展庆祝教师节和慰问教师的活动,并号召基层工会在认真总结过去几年为广大教职工办实事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实实在在地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据统计,自1986-1988年,教育工会为教职工购煤4800多吨、化肥1250吨,柴油、农药各若干,并帮助偏僻乡村学校的教师解决少量的菜园地,还帮助部分教师解决住房难、就医难、大龄青年婚姻难、子女就业和入托难等实际问题。
1987年,县教育工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进一步要求会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模范的遵纪守法,执行政策,公正廉洁,为人师表”,把自1985年以来开展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同年,各基层工会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人均收入低于200元的104名、人均收入低于300元的427名农村教师进行扶贫。共筹集扶贫资金88200元(银行贷款35500元,借款37400元,储金会款15300元),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县教育工会和各基层工会,层层制订规划,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服务性项目,为发展我县教育事业,支援教育改革做出应有贡献。同年,县教育工会先后组织全县规模的教职工篮球赛、教职工书画展,受到县委、县政府和县总工会领导的好评,也深得广大教职工的欢迎。
1988年,各乡(镇)基层工会召开“教书育人演讲会"或“教书育人座谈会”。5~6月份,县教育工会召开“教书育人演讲会8月,选派县实验一小教师吴学兰参加地区教育工会举办的“教书育人演讲会",并获得三等奖。同年,参加省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培训学习8人(每期20〜30天),参加县总工会代省举办的工会干部达标培训30人,提高了他们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同年,由县教育工会扶持兴办和各基层工会自己兴办的服务性项目有:小工厂10个,自行车维修组8个,缝纫部8个,小卖部36个,小书店4个,药店1个,棒针班3个,美术培训班15个,养殖专业户36户。
1989年4月,莒南县教育工会经过民主推荐,选派邢洪敏、鲁绪粉两人代表莒南县教育工会出席中国教育工会山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见报后,县教育局和教育工会联合下发文件,摘要转发通知精神,号召各基层工会组织全体会员和广大职工认真学习,教育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990年莒南县教育工会组织开展教书育人“十佳教师”的评选活动。经过深入发动层层评选,全县评出王立华、朱少华、孙安茂、李德全、时少彪、王洛伟、张连文、刘兴西、纪庆芬、翟文忠10人为十佳教师,并进行表彰。同年,莒南县教育工会举行全县教职工第三届象棋比赛。重新修订《莒南县中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职工大会试行条例》,并下发全县中小学。
从1980〜1990年的10年间,莒南县教育工会共组织七次暑期休养活动,参加活动的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在基层教育工会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老会员151人次。先后到过北京、北戴河、秦皇岛、庐山、杭州、南京、上海、青岛、泰山、曲阜、石臼等地参观游览,并借机拜访教育界名人,交流教学经验,使参加活动的人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爱国情感,受益非浅。
1991年,《山东省中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下发,莒南县教育工会组织全县教职工认真学习条例,积极贯彻条例精神,逐条落实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1992年,首先对1991年工会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表彰,授予14个基层工会委员会(朱芦、坪上、筵宾、扁山、洙边、刘庄、大店、涝坡、柳沟、莒南一中、二中、四中、七中)以“先进教工之家”的荣誉称号,授予14名教育工作者(李淑成、刘维博、鲁绪粉、朱崇美、郭相才、唐淑香、史思源、李永苓、王子新、徐恒景、王泗清、刘清海、庞德孝、张传本)以“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授予3名女同志(孙翠琴、唐淑梅、阎振花)以“先进女工干部”称号。4月在扁山乡召开教代会现场会,出席会议的有各乡(镇)教委主任、基层工会负责人、中小学校长。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职工在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学校的民主建设。
1993〜1994年,教育工会工作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乡(镇)教代会和学校职工大会制度,切实落实教代会职权。正确处理好党、政、工、教代会间的关系,确保山东省教育工会制订的《条例》各项条目的实施。同年,召开“办好教育为人民,我为教育做贡献”事迹报告会,莒南一中张西华、涝坡中心小学翟树林、路镇白龙联中庄会英、官坊中心小学林学祥等10位同志获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
1995〜1997年,教育工会在坚持“两会”(教代会、职工大会)制度的同时,认真组织全县教职工学习“三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组织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文件等。为了活跃职工生活,培养职工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陶冶职工情操,县教育工会还先后举办篮球、乒乓球比赛,卡拉OK大赛,职工书法绘画展和菊展等活动,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
1991年以来,县教育工会先后组织七次暑假休养活动,参加活动的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195人,先后到北京、西安、黄山、南京、上海、华山、延安等地参观游览,学习各地教育工作、特别是工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文化大革命”前,莒南县受到上级工会组织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于资料毁坏, 数字不详。这里只记录近些年来的情况:
1986年坪上镇工会主席鲁绪粉同志,被评为山东省工会先进工作者,受到省总工会的表彰,并获得荣誉证书。
1987年相邸乡工会主席张同年同志评为山东省工会积极分子,受到省总工会的表彰,并获得荣誉证书。
1988年相沟乡教育工会由临沂地区教育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的称号,乡教育工会主席孙家乾同志受到地区教育工会办事处的表彰,并获得荣誉证书。同年,莒南一中教师王长发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振兴沂蒙劳动奖章”和临沂地区劳动模范的称号。
1989年文疃中学教师陈际英同志荣获临沂地区职工劳动模范的称号,并由地委行署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章。
1990年莒南县教育工会被评为山东省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十字路镇教育工会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工会,均受到山东省教育工会的表彰和奖励。同年,县教育局党组书记
李连业同志被评为山东省特邀工会积极分子;县教育工会副主席董作行同志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十字镇教育工会主席李淑成同志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会工作者;莒南一中教育工会、朱芦乡教育工会、壮岗乡教育工会被评为临沂地区教育工会先进单位。莒南一中工会副主席朱崇美同志、朱芦乡教育工会主席刘维博同志、壮岗镇教育工会主席张福堂同志被评为临沂地区教育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大店镇教育工会主席刘清海同志、团林乡工会主席王英行同志被评为临沂地区教育工会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1992年朱芦乡教育工会被地区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的荣誉称号。
1993年莒南县教育工会被评为山东省工会工作先进单位;董作行同志荣获山东省 “优秀工会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5年李孟毅、吉立启荣获县级劳动模范称号。
1996年莒南县教委工会主席李永津同志荣获山东省教育工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7年莒南一中、城关一中、十字路镇
三个基层委员会被评为市级工会先进单位。
另外,莒南县教育工会自1979-1997年,每年都由县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受到多次表彰和奖励。
莒南县教育工会历届负责人一览表
表15—5续表
莒南县教育工会基层工会主席沿革一览表
表15—6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第三节学校共青团组织
1946年12月24日,在全县冬学热潮中莒南县沟头区金沟官庄村建立团支部,这是山东省(也是华东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也是全国第二个团支部。当时,团员主要来自冬学学员、青年民兵和剧团成员,全县冬学模范纪丕福担任团支部书记。1947年3月,莒南县委向全县发出建团指示,但当时建团的重点是农村,学校建团寥寥无几,只有县学、滨海中学建立了团支部。新中国建立前,青年团的主要工作是教育、团结广大青年为解放全中国努力奋斗。广大团员紧紧配合解放战争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投入参军、支前和后方生产各项活动,起模范带头作用。
1949年10月,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教育战线团的组织迅速发展,路镇、大店、涝坡、坪上、桑庄、岭泉、板泉、汀水、洙边、壮岗10个区先后在小学教师队伍中建立团支部,莒南师范也建立师范团支部。新中国建立初期,靑年团带领团员和广大青年围绕以实际行动“双拥”(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共产党领导),增产节约,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开展大量活动。学校青年团在开展“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的同时,还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等毛泽东主席著作。
1952年,莒南县增设朱芦、文瞳、相沟三区,同时,莒南中学建立,在以上三区小学教师中与中学设立团支部。这一时期,学校青年团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贯彻落实青年团中央召开的第三次学校工作会议精神,“协助学校党和行政部门搞好学习,是学校团组织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学习推广苏联先进的教学经验等。1956年,根据团中央召开的第四次学校工作会议精神,莒南县在中学每个班设立团支部,学校设立团总支。同年,按照教育部、青年团中央《关于配备中学和师范学校团队干部的通知》,始配学校专职或兼职青年团总支书记,具体领导学校团的工作。按照青年团中央第四次学校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阶级斗争知识教育,帮助团员青年树立工人阶级立场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贯彻毛泽东主席的“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指示,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57年5月25日,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蓬勃发展,全国第三次团代大会决定,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易名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是年共青团的活动主要围绕开展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进行工作。
1958年,莒南师范由大店迁至县城,大店中学随之建立,同时设立教工团支部。是年,共青团组织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在“大跃进”运动中冲锋陷阵,发挥了青年突击队作用。是年,莒南县划为20个人民公社,中学也一度增至19处。教职工中的团员猛增到718人,其中小学教师中的团员656人,中学教师中的团员62人,学生团员人数也大幅度增加。
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莒南县撤销人民公社改为区,中学由19处调整为10处。是年,莒南一中、坪上中学设团委,各配专职书记1人;其他中学设团总支,总支书记均由教工团支部书记兼任。这一时期,广大共青团员在战胜三年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和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中都发挥了带头作用。在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和积极分子。
1966年,教育战线上的广大共青团员在学习焦裕禄和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活动中,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全县团的工作红红火火。全县有教工团支部29个,团员733人;学生团支部141个,团员2954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共青团的组织受到严重冲击,长期处于瘫痪状态。1972年和1975年虽经两次所谓整顿,但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干扰仍未彻底肃清,团的组织建设、团员的精神面貌都未得到根本恢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莒南县共青团从组织、思想、作风上进行深入整顿,并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中学共青团工作几个具体问题的规定》精神,1981年对全县学校团的组织做了适当调整,增补一批领导成员。这一时期,学校共青团组织教育广大团员青年积极争做新长征突击手,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各学校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开展“文明礼貌月”、学雷锋小组等活动,积极开创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1984年,贯彻中共中央“机构改革"的指示,莒南县新设刘庄、道口、扁山、陡山、柳沟、演马、官坊、王家沟、厉家寨九个乡,同时,教师进修学校、莒南第一、第二、第三职业中学、莒南县城关一中、城关二中先后建立,这些乡和学校均建立教工团支部和学生团总支。
1986年10月,共青团莒南县委和莒南县教育局联合发文,号召各中学团委、团总支积极开展“奋飞之鹰”活动,全面活跃中学团的工作。各单位把对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教育、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开展的丰富多彩。此项活动到1987年达到高峰。
1987年,在全省开展的“争做进步成才的奋飞之鹰”竞赛活动中,莒南一中团委获山东省中学生“奋飞之鹰”活动最佳主题教育活动奖;团委副书记刘树东分别获“山东省优秀组织者”称号。
1988年,全县各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城关一中、城关二中等凡十二个班以上的学校设立团委,分别配备专职或兼职团委书记,负责学校团的工作。是年,各乡(镇)驻地中学统一改为中心初中,人、财、物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25个乡(镇)中心初中设立团工委(团工委属乡(镇)团委领导),负责领导全乡(镇)各中学团的工作。县教育局设团委,配备专职团委书记1人,既负责教育局团的工作,又领导和组织全县学校团的工作。这一时期,围绕省委、省政府制订的全省经济发展的“星火计划”开展为“富民兴鲁”办实事、做贡献的活动与努力争做“四有”新人和“争做沂蒙未来建设者”实践教育活动。
1990年,全县教工团支部发展到66个,团员达到486人;学生中的团支部发展到933个,团员达到7740人。
1991〜1992年,莒南县学校各级团组织响应团中央和省、市、县团委的号召,先后学习《山东省中学生团校条例》、《山东省中学实践教育活动条例》,开展“创建最佳中学团校''、“让团徽在胸前发光”、“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等活动。各校从实际出发,配合教育行政,进一步建立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并且管好用好,使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发挥更大作用。是年,莒南县朱芦乡中心初中团委、相沟乡中心初中团委书记陈兆选、成人中专团委书记薛会友分别获“山东省未来建设者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称号。
1993至1994年,莒南县教育局团委发出通知,要求各乡(镇)教工团支部和各中学团委召开团代会,对学校团组织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同时,积极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的号召,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弄懂弄通精神实质,把握方向,进一步振奋团员精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1995年,学校共青团组织广泛发动团员青年,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努力促进“一助一”帮困结对行动,让更多的孤寡老人和伤残病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年,“五•四”青年节期间,莒南县团委和县教委在莒南一中操场联合举办莒南县第一届成人宣誓仪式,组织年满18岁的青年和团员参加宣誓仪式,接受教育。
1996年,学校共青团组织响应共青团莒南县委、莒南县广播电视局、莒南报社联合发出的号召,积极参与“莒南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纷纷争当本部门、本单位的杰出青年。是年,教育系统李维超获首届“十大杰岀青年"称号。是年,各学校还开展“团在我心中”的教育活动,各校团组织在开展这一活动中,努力做到与“爱国立志,成才奉献”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全县各学校参加长期结对服务志愿行动的团员和青年越来越多。
1997年,莒南县学校共青团组织,响应党中央和团中央的号召,围绕“话香港,迎回归”、“学团史,知团情”和“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培养共青团员和学校中的广大青年人,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截止年底,全县有教师团支部36个,教职工团员3213人;学校团委36个,学生团支部854个,学生团员43392人参加活动。
莒南县教育委员会团委书记
郁章会1988.12—1993.12
克西堂1995.12—
莒南县第一中学团总支、团委书记
团总支书记:
刘学忠1958—1959
团委书记:
马广喜1959—1960.6(兼职)
吴月斌1960.6—1964
甄洪祥1962.10—1964.10
王培复1965—1973.8
王玉聪1973.8—1975.5
孙成祥1975.5—1981.9
丁明良1981.9—1984.9
刘树东1984.9—1988-3
宋维山1989.8—1996.1
殷文广1996.1_
团委副书记:
王洛顺1984.9—1987.5
莒南县第二中学团总支、团委书记
团总支书记:
王清香1982.4—1984
团委书记:
王均波1984—1991
厉建海1991—1993
王培海1996—
莒南县第三中学团总支、团委书记
团总支书记:
李永玲1982—1985
团委书记:
蒋成树1985.5—1988.11
汲长柱1988.11—1990.3
薛希良1990.3—1990.8
王厚亮1990.9—1995.3
郑家标1995.3—葛同贺1991.12—1996.2
莒南县成人中专团委书记孙成吉1996—
王家荣1977.12—1980.3莒南县职业中专团委书记
张继端1982.12—1987.7
薛会友1988—1990聂林涛1993.8—
1973年教职工中共青团员统计表
表15-7
1997年莒南县学校团委书记一览表
表15—8续表
1985年.1997年莒南县教育系统团支部、团员统计表
表15—9续表
第四节少先队
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及其前身“中国少年儿童队”,是小学阶段和中学低年级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1949年10月13日,青年团中央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并通过《中国少年儿童队章程》(草案)。章程指出:中国少年儿童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领导下的少年儿童组织,吸收9〜15岁的儿童参加。少年儿童队是在学习和各项集体活动中,团结和教育少年儿童,培养他们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新中国的优秀儿女。
1950年春,莒南县青年团委分管少儿工作的同志,在十字路镇完全小学开始建队试点。当时,学校设大队部,配备1名大队长;每个年级设中队部,配备1名中队长;每个教学班设小队,配备1名小队长;大队和中队分别聘请1名优秀教师担任辅导员,全校有1个大队,6个中队,13个小队,队员246人。接着,全县各区小学在团委领导下进行建队工作。为了开展好少年儿童队的活动,团委在教师中聘请部分党、团员为少年儿童队的辅导员,指导队的活动。没有党、团员的小学,指定1名政治可靠的教师辅导少年儿童队的工作。少年儿童队建立初期,活动内容主要以 “五爱”教育为中心。
1952年10月,团县委、文教科在良店开办少年儿童队辅导员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辅导员有324人。
1953年8月,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4年6月1日,《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公布,全县小学结合学习新队章,进一步普及少先队的知识。《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中规定:凡有18个班以上的中小学校和省、市、县重点学校设少先队专职辅导员。由熟悉少先队业务,热爱少年儿童工作,在教师中有一定威信的党、团员教师担任。他们一般不再兼任其他工作,每周任课不得超过12节。当时,全县完小、中小先后都建立少先队,入队儿童5600余人,约占在校学生的五分之一。
1955年,青年团中央举行第三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会上通过《关于积极发展少年先锋队组织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精神,1956年6月1日后,全县小学都建立少先队,少先队员达到21600余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68%。是年始,莒南县部分小学开展争创“红领巾班”的活动(全班同学都戴上红领巾,不让一个儿童落伍),全县涌现岀“红领巾班”近百个,在儿童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1958年,全县少先队员一度增加到3万多人。至1960年,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动员部分大龄小学生到农业第一线,少先队员人数有所减少。这一时期的少先队活动,主要宣传“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万岁”和共产主义的“一大二公”,其中不少内容脱离现实,给少年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光辉题词发表,全县少先队自觉组织学雷锋小组800多个。凡有条件的少先队组织聘请解放军战士、县、社武装部战士或先进民兵组织的民兵队长做兼职辅导员,共聘请兼职辅导员238人。多数学校开辟“走英雄的道路,创英雄的业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等大型学习专栏,不少班级或少先队队部设立“红本子”,随时记录学生中的好人好事。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改为“红小兵”。
1978年10月,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1979年初,莒南县少先队工作全面恢复起来,从城镇到乡村小学均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少先队专职辅导员。1981年7月17日,中共莒南县委成立少年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尚延生任组长。1982年,全县少先队中队和大队都配备了兼职辅导员,每个学区设少先队中心辅导员1人,每个乡(镇)设少先队总辅导员1人。全县配备中心辅导员156人、总辅导员16人。这一时期,莒南县少先队工作紧紧围绕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我们爱科学”、“争做红花少年”、“创造杯”竞赛、“四有小金星”竞赛、“祖国在我心中”、“战士在我心中”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全县少年儿童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1979年和1984年,莒南县实验一小两次评为山东省少先队优秀大队,总辅导员陈兆平、王献秋荣获“山东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1982年3月、1984年5月莒南县实验一小先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少工委命名为“山东省小红花集体"、“山东省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同时,十字路镇第一小学少先队工作成绩突出,总辅导员陈兆平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
1986年,莒南县教育局设少先队总辅导员1人。是年,中国少年先锋队莒南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提出: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贯彻全国及省、地区首届少代会精神,全面回顾总结莒南县少先队工作,努力开创莒南县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
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达后,县、乡(镇)、村分级办学,分工管理。为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各乡(镇)中心小学设乡(镇)少先队总辅导员,学区设兼职大队辅导员。是年,共青团莒南县委和教育局联合发文表彰“四有小金星”活动红旗单位、最佳指导者、优秀活动和金星队员。同时,在全县少年儿童中开展“爱劳动的小金星”活动,通过回收废旧物品(碎铜、烂铁、空酒瓶等)加强少先队“一队(鼓号队)、二室(队室、广播室)、三报(板报、墙报、队报)”等阵地建设。是年,莒南县实验一小获“山东省金星大队”荣誉称号。同年,在全省少先队工作优秀论文竞赛活动中,莒南县大店镇中心校王振成、洙边乡中心校郑成欣的论文获奖。
1988年教育局设团委,配备专职书记1人,同时兼任县少先队总辅导员。是年始,全县少先队工作由以前团县委少工部具体领导改为在团县委少工部指导下,教育局少先队总辅导员直接领导的体制。全县少先队积极响应团省委号召,认真开展“争创金星大队”的活动。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护林、防火、爱鸟等教育活动。
1989年,莒南县在“争创金星大队”活动中,第一实验小学、坊前乡邱官庄小学、龙头小学、相邸乡兴旺庄小学和壮岗镇、厉家寨乡、坊前乡、扁山乡4处中心小学受到团省委少工部的表彰。坊前乡少先队总辅导员张洪雪获“省级少先队工作最佳指导者”称号。另外还有坊前乡峧
山小学、厉家寨乡中心小学、扁山乡山前小学、洙边乡大高庄小学、相沟乡甄家沟小学、相邸乡中心小学、演马乡安九坊小学、大店镇第一小学、壮岗镇西村小学、团林乡中心小学、坊前乡朱梅小学四.二中队、厉家寨乡西石河小学二.一中队、扁山乡西埠小学四中队、相沟乡中心小学三.二中队,相邸乡坡木小学一中队、演马乡饮马庄小学四中队、大店镇二小四.一中队、壮岗镇中心小学四中队、实验二小五.二中队、团林乡中心小学四.一中队和李先民、李连业、王晓东、鲁涛、张传珍、杨宝玲、王其彦、孙钦标、李相密、郑成欣、杜振荣等县、乡、校少先队工作者受到共青团临沂地委和地区教育局的表彰。实验一小王芹、卢绪高获得全国小金星建设竞赛艺术辅导员奖和全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颁发的“雨露奖”。是年,在全县少先队员中颁发《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手册》,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少年先锋队教育纲要》的指导精神。
1990年,莒南县团委、少工委向全县少年儿童发出“学雷锋、学赖宁”、“争做沂蒙好少年”活动的号召,同时继续深入开展“争创金星大队”的活动。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莒南县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等单位“山东省功勋大队”、“山东省金星大队”称号。实验二小李伟伟同学荣获全国“学赖宁,读书读报好少年”证章。
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向赖宁学习,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号召。莒南县团委、少工委组织开展“学习赖宁,做自主自立好少年”活动,县城实验一、二小组织“小交警队”、“红领巾服务队”到交通路口帮助维持秩序,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到车站打扫卫生、洗擦车辆;坊前、厉家寨、团林、壮岗等乡(镇)小学有的在校内建起“红领巾小种植园”,有的在校外建起“红领巾街”、“红领巾定点服务户”等学赖宁活动基地,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1992年,以自主、劳动教育为主题,全县开展“学习赖宁,劳动实践,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和“争戴少先队劳动奖章”的活动。是年,根据地区少工委的安排,还在全县少先队员中集中开展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知识教育活动。
1993〜1994年,莒南县少先队组织开展“争做全国万名好少年”、“争做齐鲁小名士”、“争做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号召少年儿童要学会生存,学会服务,学会创造,面向新世纪,争做新主人。是年,举行全县少先队鼓号操比赛,赛后颁发“特别奖”和宣布一类达标单位名单。实验二小冯婷婷荣获“齐鲁小名士”称号。
1995年全县少先队响应国家少工委和临沂地区少工委号召,开展“雏鹰活动"和“争做五自达标能手活动”。为向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献礼,全县少先队还举行儿童“爱心卡”、“献给母亲的爱”小制作竞赛活动。是年,实验二小王青代表全县12万少年儿童参加山东省少代会。莒南县实验一、二小和十字路、大店、坊前、团林、壮岗、涝坡、坪上、汀水8处乡(镇)中心小学获得“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赵军、李会良、王米吉、张来云、陈兰生、魏绪文、王其荣、尹桂兰、陈孝梅、陈玉美荣获“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厉霞明、王艳、梁培元、史纪堂、姜敏、杨磊、文姗姗、刘纪川、王传杰、主娜获得“十佳少先队员"称号。
1996年4月,县教委在实验一、二小召开全县少先队雏鹰奖章争章卡活动现场会,对全县这一活动做统一部署。是年,莒南县团委、少工部与县教委联合开展“沂蒙、井岗少年儿童手拉手活动”。9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县实验二小与年岗山小学建立“沂蒙山、井岗山手拉手联谊学校”,双方在井岗山小学举行“手拉手”联谊活动签字仪式,相互赠送锦旗等纪念品。是年,莒南县第一实验小学被共青团山东省委员会命名为“山东省雏鹰达标争章示范学校",实验二小少先队总辅导员张传珍荣获“山东省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记三等功一次。
1997年初,莒南县少工委决定:将“手拉手''活动作为全年的工作重点,同时制订《1997年莒南县少先队“雏鹰奖章争章卡”达标争章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临沂市少先队工作条例》等项活动。经过全县少先队工作者和全体少年儿童的努力,至年底,全县参加“手拉手”活动的少先队员达到总人数的60%以上,县城少先队员参加率为85%,“手拉手”联谊学校达到100多所,“手拉手”辅导员结对200多对,建起“手拉手”希望书屋20余处。全县一至五年级学生全部参加“雏鹰奖章争章卡”活动。是年经团县委、县教委联合考察批准滕厚玲、崔莉莉、王言欣、林祥菊、解世刚、李珍、阚金娥、王英年、卢立省、李永香十人为副校级少先队总辅导员。全县有28个少先大队,3165个中队,共有少先队员129247人。有少先队中队辅导员3165人,少先队总辅导员27人。
1997年莒南县少先队总辅导员一览表
表15—10
续表
第五节学生会
学生会是学校中全体学生的群众组织。学生会在校长领导下,协同青年团(共青团)和少年先锋队等群众组织一道工作,积极开展活动。学生会代表学生发言,向学校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意见或倡仪,鼓励并带领全体同学学好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新中国建立初期,县内路镇、坪上、大店、板泉、壮岗、汀水等规模比较大的完全小学,都建立学生会组织。按照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的决议精神,学生会设学习、劳动、文娱、体育、生活、卫生等委员和学生会主席。
1952年,莒南中学建立,随后便成立学生会,组织方式与小学学生会相同。
1955年12月,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中等学校学生会组织条例》规定;学生会委员会在校长领导下进行下列工作。(一)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实施提高学习质量的措施,推动同学遵守学生守则;(二)鼓励同学关心国内外时事,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三)领导各班委员会开展课余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四)动员和组织同学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社会工作;(五)协同青年团、少先队出刊壁报、黑板报等;(六)组织学生的值日工作。
全校学生大会(或学生代表会)每年召开2次,由学生委员会召集。主要任务是选举学生委员会,听取并通过学生会的工作报告。
1956年秋,根据教育部通知,为避免组织重复,小学不再成立学生会。
是年,根据教育部有关通知精神,在小学撤销学生会组织的同时,中学学生会也从组织形式上作了适当调整。学生会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下设的学习部、文体部、劳动部、卫生部、生活部,各设部长1人;每个部聘干事1〜2人。
从50年代起,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莒南县各个中学、莒南师范都有学生会组织。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会被“红代会” (红卫兵代表会)取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十九届代表大会1979年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新的《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章程规定:大学、中学都要恢复学生会组织。
1980年,县内绝大部分学校根据新会章精神恢复了学生会的组织。
1984年机构改革以后,随着学校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都先后加入共青团组织,同时,学校大部分学生活动也由共青团组织领导,学生会的作用渐趋减弱。县内规模较大的部分中学仍保留学生会组织,在学校教导处或政教处的领导下,继续开展工作,但是在改革新思潮的影响下,不少学校从实际出发,不再建立学生会。
第六节老教育工作者协会
莒南县老教育工作者协会,是临沂市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莒南县老龄工作委员会、莒南县老干部局和莒南县教育委员会党组领导下的全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自愿参加的群众团体。
莒南县老教育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92年11月10日。它的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老龄工作方针,团结全县离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关心他们的政治待遇、文化生活和物质福利,发挥他们的特长,为发展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岀新的贡献。它的任务主要是反映全县离退休的教育工作者的合理要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开展有益于离退休的教育工作者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组织离退休的教育工作者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两个文明建设再做贡献。
莒南县老教育工作者协会,有会员800余人。1992年11月10日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33人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由理事会协商推举邹玉琦为会长,庄维林为副会长,滕中元、李德启为名誉会长,孟繁卿为秘书长。1996年副会长增补曾昭谦,秘书长改由刘长科担任。11处县直学校和25处乡镇设莒南县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工作委员会, 由3~5人组成,推举主任1人;由教育工会基层委员会主席任秘书,便于开展活动。
莒南县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已召开5次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1995年未召开),组织交流会员参加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涌现出一批退休不退志、继续为人民服务的老教育工作者。张家三义口村教师张从先,离休后为本村群众义务送信送报刊14年,并经常为村里登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70岁时参加中国共产党,1995年被评为莒南县模范党员,1997年受到山东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表彰。鲁家乔旺村教师鲁金坡,离休10余年来,多次帮助本村小学青年教师备课和布置少先队活动室,在国庆节和“六一”儿童节向本村和邻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还管理本村的老年活动室,并帮助不少老年人排忧解难,深受当地群众拥护。十字路镇第一小学退休女教师吕心久,几年来担任县老年体育协会的太极拳、太极剑和秧歌队的教练员,为开展县城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做出积极的贡献。1997年,他们受到临沂市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的表扬。香港回归祖国之前,壮岗镇老教协会工委组织“迎回归五讲四有报告团”,鲁金坡、李宝田、鲁守华、李西义等离退休教师参加,每人一个题目,到中学和各学区做巡回报告,受到师生欢迎。
1997年,莒南县教育委员会被评为全县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