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勤工俭学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9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学校勤工俭学选介
分类号: G522.5
页数: 5
页码: 542-546
摘要: 莒南县学校勤工俭学选介:莒南县成人中专,1976年5月建校,1977年秋开始搞勤工俭学活动。莒南县板泉公社厉家官坊小学,1974年建,学校有3个小学班,教室是破草房,课桌是土台子,座位是泥凳子。板泉二中(原莒南四中)印刷厂,于1976年8月建厂,当时叫板泉中学印刷厂,是莒南境内继县印刷厂之后的第二家印刷厂。
关键词: 莒南县 勤工俭学

内容

开拓前进办好两厂(场)
  ——莒南县成人中专勤工俭学简况
  莒南县成人中专,1976年5月建校,1977年秋开始搞勤工俭学活动。
  1.校办工厂。初创时,有安瓿车间1个,工人14名。当时在3间又矮又黑的破屋子里生产,夏季温度高达46C,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工人们战胜困难,学会了技术,生产出了各种规格的产品,年创利润1万余元。1979年春,用此项收入,盖起一排新厂房,并投资2万元又筹建了一个美术玻璃车间,增加工人20名。设熔化炉、料珠炉、杂货炉,主要生产各种彩色玻璃珠、弹子、葫芦、小鱼、小狗、小马等玩具。此后,又办起了蓬布厂、食品袋加工等车间,年产值15万余元。
  2.校办农场。校办农场在相沟公社驻地东面,原是一片荒山薄岭。1977年春,校党委带领广大师生到此安营扎寨,摆开了战场,奋战40天,开荒整地100亩,栽植果树2000余棵,打水库2座,保证了农场粮食作物和果树的灌溉用水。经过几年不断地整修,到1981年,农场共有农林总面积250亩,果树2700棵;盖起18间仓库和宿舍。养牛3头,猪20头。学校根据农时季节和各专业的教学情况,组织师生到农场劳动,平时只留12名工人进行管理。农场每年收粮食4万余斤,油料(花生)1万余斤。
  3.在办好校办工厂、农场的同时,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如:师生齐动手打石头、垒院墙、盖简易宿舍、栽培树木、花草绿化校园、种植蔬菜等。此外,理发、缝纫、小卖部等服务项目也较齐全。师生一般生活所需不用出校门便可满足,十分方便。
  自1979-1981年,三年来,校办农场共收获粮食16万斤,花生8万斤和一部分蔬菜,做到了学生吃油自给有余,解决了教师、学生的劳动补助粮和部分副食品补助。如豆腐、粉条、粉皮等,并对个别生活有困难的教职工进行适当的照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用的墨水和对品学兼优劳动积极的学生进行奖励所需的费用,也皆从这方面支出。三年来,校办工厂共收入纯利润5万余元,其中1980年产值9万多元,纯利润2.8万元。校办工厂的收入按上级规定的4:3:3比例使用,即40%用于改善办学条件;30%用于师生集体福利;30%用于扩大再生产。1979、1980年两年,从校办工厂收入中提取6500元,从农场提取2500元用于职工福利,并对三个生活特别困难的职工进行了重点照顾。通过办工厂还为全校34名教职工每人安排了一个临时工,使他们增加了家庭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解除了后顾之忧,安心搞好教学工作。
  经验与教训:
  1.从实际出发,选择生产项目。在办厂时,首先考虑到不能办有害的项目,以免影响师生的健康与学习;再要考虑产供销问题;还要考虑到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要选择投资少、收效快的项目。如生产安瓿这个项目,通过到本县找内行人请教,又到青岛、泰安、淄博等市县参观和调查了解后才确定下来的。认为该项目设备简单、投资少、工艺简单易学,出产品快,销路好。资金周转得快,利润高,纯利润占总产值的30%;同时学会一种规格的产品就能会做其他各种规格的安瓿,而且还能用这套设备生产其他玻璃仪器,一厂多能。
  2.根据市场需要,广开销路。安瓿车间开始生产时,盲目性较大,只生产利润高的2毫升安瓿,大规格的生产很少。造成了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开,严重时银行账户上只有7元钱,眼看就有下马的危险。这时校厂访问了许多用户,他们反映2毫升的用量少,5毫升、20毫升的用量大。据此情况,厂方由盲目生产改为以销定产,使产销对路,稳定了生产局面。同时为争取市场,打开销路,校厂还抓了保证质量、信守合同两项工作,这样,在全省三分之二生产安瓿单位下马的情况下,而这个安瓿车间却发展了,增加了8名工人,利润比上年增加了1.4万元。
  3.用经济手段管理工厂、农场。为了加强工厂、农场的成本核算,提高效益,工厂、农场都实行独立核算、单独立账,专人负责,银行单设帐户。在加强对工人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采取经济措施,把学校利益、工厂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学校在年初向工厂、农场下达经济指标(包括产品、产值、利润等)时,规定超产者奖,亏损者罚,充分调动了工厂、农场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积极性。
  4.学习管理经验,变外行为内行。过去学校只搞教学,没搞过工业。校办工厂办起来后,如何去管理好,是个新课题。校办工厂的管理人员一方面积极认真地学习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向内行请教。如到本县的厂企单位去请教,利用出发机会到外地取经,学管理、学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争取由外行变内行。
  5.联系有关单位,取得各方支持。校厂经常派人员到有关单位进行联系,一是到生产同类产品的单位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及管理方法;二是到用户单位了解产品使用情况, 听取他们对产品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以便改进生产提高质量。同时,还经常到经委、计委、工业局、工商、税务等单位联系,取得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争取到部分优惠政策与法律依据。
  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莒南县团林中心初中
  团林中心初中自1984年以来,学校制定了“建立服务网点,开发校园经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的勤工俭学指导思想,几年来,,服务网点从少到多,逐步形成了服务网点“一条龙”,年创利2万余元。
  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勤工俭学的领导
  学校领导一班人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勤工俭学工作会议精神,多次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认识到开展勤工俭学,对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和培养合格人才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认识的提高,学校成立了勤工俭学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总务副主任任副组长,把勤工俭学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一系列勤工俭学规章制度和承包经营计划,严格财务管理,同时,对各年级组、各班级制定了一系列勤工俭学考核指标,把勤工俭学作为考核干部、教师、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推动了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
  (二)因地制宜,努力办好服务网点
  团林中心初中教职工70余人,在校学生1000余名,由于当地服务网点稀少,出现了买东西难,乘车难、理发难等多难现象。针对这种实际,从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入手, 积极创办服务网点。
  1.针对师生买东西难的问题,在校门口东侧开设一座销售日用品为主的门市部,既对校内又对校外,把门市部承包给三位职工,严格承包合同,为确保搞活经济,定购对路商品,学习经营方法,使门市部的生意,越办越红火,方便了师生及群众,增加了学校收入,每年创利都在1.4万元以上。
  2.改善师生就餐条件。原来师生就餐只有学校伙房一处,由于条件限制,不但伙食花色品种单调而且缺乏竞争机制,质量不佳,师生就餐外流十分严重,为此,学校开设了豆腐、煎饼、油条店,承包给一位善经营的职工家属。这样不但方便了师生就餐,并且与伙房展开竞争,提高了服务质量,由此还引来了校外一些顾客前来购买煎饼、油条,增加了学校收入。
  3.利用校内一条杂草丛生的废水沟修整一座风光宜人的“小公园”。内有因势而建的养鱼池、荷花池、花园,鱼池中央修筑了一座风姿典雅的“飞龙亭”。不但使师生们有一个优美的休息场地,而且还针对眼下人们热衷于“风景照”的趋势筑亭引照,在小公园一侧开设了一座照像馆和理发馆,既服务于校内,又引来了众多的校外顾客,年创利达1500元以上。
  4.扩大服务“半径",与社会“联姻结缘”。1988年,购买了一台131型“星光”牌汽车,一是服务于校内勤工俭学工作,帮助购销商品,二是走向社会,承揽运输生意。还和当地群众的婚嫁喜事挂上了钩。严格收费标准,承包给司机。几年来,“星光”年年有盈余。
  (三)开展美化、绿化、经济化相结合,寓德于劳的双收活动
  从1988年大搞学校“三化”建设以来,学校提出了“美化、绿化、经济化,育人、创收一起抓”的要求。设立了师生劳动园地,扩大了勤工俭学的范围,达到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园地,园地有收入”。使校园内既有美化绿化带,又有经济园。总开发面积20亩,覆盖率达97%,每年收入达1000余元。
  在开展勤工俭学创收的劳动中,还开展了“义务劳动贡献活动”。如1990年学校建“飞龙亭”时,从挖池溏到设计、运料、美化,全部由师生义务承担,只此一项就节约开支2000余元。师生们每年承担的劳动,如清挖地基、门窗自修、厕所环保、美化装璜等活动,不但增收节支,而且还陶冶了师生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了劳动技能,把德育工作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育人效益。1990年学校由地区挂牌命名为“规范化管理学校”,翌年,省教委授予“省级规范化管理学校”。
  长年坚持办好兔场
  莒南县板泉公社厉家官坊小学
  1974年,学校有3个小学班,教室是破草房,课桌是土台子,座位是泥凳子。教师办公住宿挤在一间小草屋里,教学设备一无所有,办公经费开支靠生产队每月发给4元钱,连购买粉笔、墨水、纸张、灯油都不够。全大队适龄儿童人学率仅达70%。一部分社员因子女多负担重,不让孩子上学,有的学生甚至因交不起书籍费而中途退学。面对当时的困难处境,教师们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决心自己动手大搞勤工俭学,增加经济收入,尽快改善办学条件。
  是年初冬,师生自力更生筹备材料,自己托了建兔窝的土坯,在大队水泥瓦加工组里拣来了碎瓦片,请来了县外贸部门的饲养长毛兔技术员做技术指导,经过3周的时间,建起了44间兔舍。1975年一开春,学校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购进了44只浙江长毛兔,分给各班级喂养。小学生感到喂长毛兔子是新鲜事,兴趣很高,利用劳动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挖野菜、拔青草精心喂养,长毛兔长势良好。但在这年夏季一场大雨把长毛兔舍全部淋塌了,师生只好把兔子放在教室里喂养,影响了教学,社会上议论纷纷,部分师生也有泄气情绪。接受了用土坯建兔舍易倒塌的教训,从生产大队借来150元钱,买了砖、石头等,重新建起了高标准的兔舍130间,长毛兔当年繁殖到130只。1976年又扩建了兔舍, 成兔发展到200只,小兔繁殖到200多只。学校把小兔低价出售给学生和社员喂养,两年时间养兔纯收入2720元,学校还抓住了秋前的复收,收入1000多元。这年学校拿出2000余元,国家补助了1000元,大队岀人工,盖起了三口符合标准的教室,改造了厕所,添置了1套木制课桌凳,并添了部分教学用具,免收了学生的学费、书籍费、本子费。由于初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学生上学不用自己花钱,家长主动地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儿童入学率由1974年的70%,提高到10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了,有些学校的养兔逐渐地下马。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了该校,部分教师怕兔场继续办下去影响教学质量,出力不讨好,倒不如随大流也下马算了。针对当时师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大队党支部和全体教师对学校前段办兔场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统一了思想。认为学校办兔场搞勤工俭学这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家从学校办起养兔场有了经济收入后,学校发生了变化的事实,进一步坚定了办好兔场的信心。有的老师说:我们学校的教室从黑屋子到明亮的瓦房,课桌凳从无到有,适龄儿童入学率从低到高,学生上学不花家长的钱,这些变化靠的是兔场的经济收入。兔场只能办好不能下马,否则,家长,学生也都会有意见。大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前段存在的问题:各班级分开喂养管理,学生每天要拔青草喂养,打扫兔舍,再加上搞别的勤工俭学活动,学生劳动时间过多,对教学有一定影响。由于分组喂养管理,显得混乱,也浪费饲料。学生之间有时也出现过不团结的现象,不便于统一管理。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为了减轻师生的负担,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大队党支部选派了两名热爱集体懂喂兔技术的女青年,担任学校兔场的专职饲养员。她们的任务是负责喂养,打扫兔舍、剪毛等,饲料由学校供应。她们的待遇是按生产队的同等劳力挂工。学校兔场每年积的兔粪归大队所有。为了充分调动饲养员的积极性,学校还制定了奖惩制度,规定每只成兔每年收入7元,全年繁殖的仔兔限制在100只以内,除了递补淘汰的老兔外还可以出售,按超产部分30%奖励,减产扣发工分。由于她们精心喂养管理,每年都超产,每年每人得到奖金50多元。由于饲养员的责任明确,奖惩兑现,调动了她们的积极性。几年来兔子的膘情很好,增强了抗病能力,很少发生疾病和死亡现象,兔毛质量较高,大部分符合国家收购的一等标准。
  饲料的供应是这样安排的:春夏秋三季按班级利用劳动课时间轮流拔青草、挖野菜。一个班级一周只轮一次,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耽误不了课程,教学秩序正常。初秋季节,集中劳动课时间突击拔青草,晒干后,储备下越冬饲草。冬季把干草粉碎后加入少量复收的地瓜干和花生饼等精饲料,掺水搅拌后,兔子很喜欢吃,又节约了饲料。
  由于有专人饲养管理,在不牵扯师生精力的前提下,养兔场坚持下来,而且越办越好。
  几年来,该校养兔场,增加经济收益,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1976年开始,每年的成兔保持在180只左右,向国家交售兔毛100余斤,收入现金1400多元,再加其他勤工俭学收入,全年保持在2000元以上,并向生产大队提供优质兔粪400多车。
  几年的经济收入,除1976年初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外,以后又添置6张办公桌、10把椅子,200元钱的图书资料,及文娱体育器械,满足了办公费开支,学生的学费、书籍费、作业本费全部免收。每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除免收书籍费、作业本费外,还发给一个新书包,小学生加入少先队组织发给红领巾。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学生,学校代交第一个学期的书籍学杂费每人5元,发给每人新钢笔一支;不升学的发给生产工具一套,约6元钱。除此以外,1980年该校又拿出了1100元,大队出工和部分材料,国家补助500元,又盖起了两口新教室。
  从1975年开始,这个大队适龄儿童全部入学,由1974年的3个班发展到现在的6个班,1977年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学校多数毕业生考入了重点中学和联中,每年的升学率在全公社都名列前茅。三年来,学区的教学质量循环红旗一直由该校获得,全学区各年级的循环红旗共五面,该校获得三面。1979年县统考,在本学区该校三个年级得第一名,两个年级得第二名,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多次出席地、县教育先进会议,得到省、地、县、社的奖励。1977年还出席了全国兔毛生产工作会议,并受到表彰。
  一九八九年十月
  板泉二中印刷厂建厂及发展过程
  板泉二中(原莒南四中)印刷厂,于1976年8月建厂,当时叫板泉中学印刷厂,是莒南境内继县印刷厂之后的第二家印刷厂。其规模:四开平台机2台,光书机一台,机刀一台,铁线装钉机一台,八开圆盘机一台,各种型号铅字一宗,属中型印刷厂。建厂初期(1976〜1978),时值大中专招生刚刚恢复考试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秩序正常,但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所用簿本紧缺。该厂多方采购材料,不断扩大生产,及时满足了全县16处公社中、小学师生所用簿本的供应,有力地服务了全县的教学工作。1985年之后,该厂仍坚持薄利多销,服务教学的原则,承包了县内22个乡镇学校学生用作业本,年销售额为38万元,年创利为3.8万元。1981年,1988年、1992年,被县教育局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7年板泉中学改名为莒南县第四中学,同时,印刷厂改名为莒南四中印刷厂。1993年又增加八开圆盘机一台。建厂20多年来,在四任厂长的管理经营下,逐步巩固、发展,是莒南县70年代校办工厂建厂早、时间长、效益稳的先进单位,为莒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九九七年十二月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上限起自1998年,下限断至2008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