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末与民国时期学校中的思想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9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清末与民国时期学校中的思想教育
分类号: G412
页数: 2
页码: 479-480
摘要: 学校是思想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被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概莫例外。清康熙四十一年六月,皇帝亲颁《训饬士子文》,训示学子“隆重师儒”、“敦孝友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要求生员“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各地学堂均以忠君、尊孔和封建伦理道德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为朝廷培养所谓“贤才”。绝大多数读书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穷经考义,一味追求“金榜题名”。这种思想教育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才被废除。
关键词: 思想教育 民国时期

内容

学校是思想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被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概莫例外。清康熙四十一年六月,皇帝亲颁《训饬士子文》,训示学子“隆重师儒”、“敦孝友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要求生员“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各地学堂均以忠君、尊孔和封建伦理道德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为朝廷培养所谓“贤才”。绝大多数读书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穷经考义,一味追求“金榜题名”。这种思想教育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才被废除。
  民国元年,教育部制定教育宗旨,废除清末的忠君、尊孔教育,提出公民道德教育。当时学堂废止读经科,增设修身、国文科,注重学生的国民道德教育。1915年(民国四年),袁世凯蓄意称帝,令学校恢复读经科,学堂里祭天、尊孔活动复活,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又成为学校中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此种复辟现象直至洪宪帝(袁世凯)被推翻方得纠正。后 “辫帅”张勋复辟亦搞过类似的“闹剧”,下场同样悲惨。
  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艮党政府强力推行党化教育,用国民党党员守则教育学生,限制学生的进步活动。规定学生参与政治运动须经当地国民党党部批准,只限于校内,并不得干涉校行政。嗣后又发表蒋介石的《告诫全国学生书》,要学生“凛古人思不出位之训戒”,如果参加学生运动,就要“执法以绳”。并把封建伦理道德进一步归纳成“四维、八德",要学生“明礼义、知廉耻”,“尽忠孝、行信义、重仁爱、信和平”。
  1929年1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和军事训练监督部联合规定了所谓的“精神训话”,麻痹青年的革命意志。各地学校在军事训练教官(这些人多系国民党特务)的把持下,纷纷成立童子军,凡年满12岁的学生均要加入,并把童子军训练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童子军誓词首项便是“厉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教训,为中华民国忠诚之国民”,从小就向他们灌输封建道德观念。是年4月26日,国民党政府重新修订并公布教育宗旨,规定学校中要实施“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教育。随后,各地学校便对青年学生进行“一个党(国民党),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领袖 (蒋介石)“的教育。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党政府公布《学生自治会组织大纲》和《学生自治会组织实施细则》,进一步束缚学生思想,限制学生参加政治活动。但是,随着以后全国抗日爱国运动的兴起,国民党政府和学校当局并没有阻挡住进步学生的革命行动。莒南县以板泉崖小学、西良店小学、严家沟小学、环河崖小学等为代表的学校的进步师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作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组织秘密发展,进步力量迅速壮大)。
  1939年,国民党特务头子陈立夫接管教育部,并公布“训育纲要”,规定学生树立的道德观念是“亲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乡里和睦”;是“格物、格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要学生时时刻刻心领袖之心、行领袖之行。同时通过学校中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和学生特工化组织,对学生进行法西斯统治,残酷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四大家族”(蒋、宋、孔、陈)的驯服工具。因莒南地处苏、鲁边缘,离反动政治中心偏远,再加上日寇经常“扫荡”,社会动乱不安,共产党、八路军已经来到这里领导人民群众抗日,人民群众开始接受新思想的教育,所以陈氏“训育纲要”在莒南一些地方学校虽有流毒,但毒害不深。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上限起自1998年,下限断至2008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板泉崖小学
相关机构
西良店小学
相关机构
严家沟小学
相关机构
环河崖小学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