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89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分类号: G76;G75
页数: 2
页码: 349-350
摘要: 1978年以前,县内聋哑儿童没有条件接受教育。1979年后,有少量聋哑儿童到临沂聋哑学校学习。1993年,县政府决定建立聋哑学校,吸收县内聋哑儿童入学,及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是年10月,莒南县聋校在县城北原莒南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建立,占地30亩,平房120间。校长葛连营,副校长窦建峰。当年招收聋哑生2个班,学生28名。因师资不足,合为一个班授课。1994年起,每年招生2个班。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民族教育

内容

第一节特殊教育
  1978年以前,县内聋哑儿童没有条件接受教育。1979年后,有少量聋哑儿童到临沂聋哑学校学习。1993年,县政府决定建立聋哑学校,吸收县内聋哑儿童入学,及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是年10月,莒南县聋校在县城北原莒南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建立,占地30亩,平房120间。校长葛连营,副校长窦建峰。当年招收聋哑生2个班,学生28名。因师资不足,合为一个班授课。1994年起,每年招生2个班。
  该校是莒南县历史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受到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截至1995年助残日,社会各界共向该校捐款18.8万元。学校用这些资金改造校舍,购置语训器材和劳技实习器具,改善学生伙食,救济特困学生。
  聋校和普通学校一样,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还有特殊的任务,要补偿聋生听觉和语言的缺陷。为此,学校开设语文、语训、数学、思想品德、律动、体育、美工、职业技术、劳动等9门课程。学生在校学习9年,学完小学、初中课程,达到初中程度。
  在学校管理上,与全日制中学一样,又有自已的特殊要求。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早晚自习正常进行。学生在校统一食宿,由保育员具体负责。实行新工时制后,为便于家长接送学生,连续上课3周,休息1周。1996年起,每个教职工包管2〜3名学生,对其生活、疾病、安全、家长接送等具体负责。
  1996年初,在县工商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的帮助下,莒南县残疾人培训中心在该校建成。为学生提供部分生活费,对特困学生实行补助。附设印刷厂、纸箱厂、木工厂、刺绣厂等,供学生学习劳动专业技术。
  从建校之初,该校就将哑生康复教学列为重中之重。为了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和语言训练,多方筹措资金,购买了2套价值4万余元的听觉语言训练器,并配备了幻灯、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化教学设施。为了教学生做舌体操和正确的呼气吸气,指导学生做岀一个标准的口型,有的教师反复示范,累得嘴唇裂了,嗓子哑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在莒南县第五个助残日联欢会上,三年级学生曹际伟比较清楚的报出“请看舞蹈——高天上的流云”、“请欣赏——小螺号”等节目名单。卞同华见到老师已能和正常人一样说:“老师好!"徐田孟领操,能说出:“向右看齐、向前看”等话。大部分学生从呼吸气不协调到基本协调,从简单的口型训练到复杂的看话训练,从单纯的听音训练到复杂的听辨音训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996年元旦汇报演出时,学生们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展出了书法、绘画、手工展品,受到参观者的好评。“六一”儿童节,全县中小学生文艺会演,该校学生的舞蹈获奖。1997年3月,在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该校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参赛,获得少年组团体总分第十一名。
  1996年4月26日,《莒南报》以《充满希望的事业》为题,6月8日《临沂日报》以《耕耘在板结的土地上》为题,对该校的成绩作了报道,1997年1月3日,《莒南报》用《小荷才露尖尖角》作题,再次报道了该校的成绩。
  1997年,因校舍不足,暂停招生。是年,共有8个班,学生98人,教职工38人;其中,专业教师14人,有13人为昌乐特教师范毕业。10月,新建教学楼竣工,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图书仪器、语训器材等达到省定小学配备标准,为今后扩大招生和提高教育质量打下了基础。
  第二节民族教育
  莒南县内少数民族,据《莒南县志》载:1990年全县少数民族共1159人,其中回族980人,大部分聚居在筵宾镇东集西村;其他有满族、藏族、朝鲜族等,人数很少。东集西村的回族学生,入该村回民小学,其他村的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当地小学;小学毕业后入当地中学。
  .1997年东集西村共1305人,其中回族796人,占61%。该村小学始建于1944年,一个班,学生30余人,回、汉两族学生合班,使用省战工会教育处审定的战时小学课本进行教学。
  1950年,东集西村小学命名为回族小学,一直与其他公办小学一样,由县教育行政部门委派教师,由区、社、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按全省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设置课程,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
  历届汉族教师尊重回族群众的信仰和生活习惯。在三年困难时期,回族群众在副食品供应上给汉族教师加以照顾。回、汉两族学生历来团结友爱,亲如一家。
  历届教师工作认真,教学成绩显著。1955年,该校为全县4处重点小学之一。是年寒假,薛桥老师在县文教科召开的教学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
  1985年,县教育局拨给该校104人的课桌凳,以改善办学条件。
  1992年,该校评为筵宾乡“五好村小”。
  1997年,该校4个班,学生162人,其中回族学生100人,占61.7%。是年3月,该校获莒南县“五好村小”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上限起自1998年,下限断至2008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窦建峰
相关人物
葛连营
相关人物
曹际伟
相关人物
徐田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筵宾镇东集西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