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
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于1952年10月建立,位于莒南县城十泉路东段北侧,占地50亩。当年招收4个初中班,学生200人,教职工27人。因校舍尚未峻工,暂借莒南速成师范4座教室。12月正式开学,称山东省莒南中学。学校隶属山东省教育厅、沂水专署文教科领导,为正县级单位。1953年8月因行政区划变动,沂水专署撤销,划归临沂专署文教科领导。同年,莒南速师停办,校址归并一中。当时,学校占地75亩,校舍不足200间,教职工不过40人。
1956年,临沭
县撤销,原临沭
中学划入莒南,同时坪上镇建一处中学,县内中学始按序号排列,遂更名为莒南第一中学。是年,学校招收4个高中班,高初中学生共有750人, 教职工55人,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整风反右”斗争、“大跃进”运动和三年生活困难时期,由于政治运动冲击、生产劳动过多和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困难等原因,学校发展历经坎坷。1961年后,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通过深入贯彻山东省烟台教育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始沿着以教学为主的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到1965年,已成为高初中24个班,学生1150多人,教职工100人,图书资料27800余册,教学仪器2300多件的具有初步规模的城镇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错误的干扰,一部分干部教师被当做“走资派”、“牛鬼蛇神”批斗,教学秩序长期得不到恢复,师生思想造成极度混乱,教学设施遭到严重破坏。1972年,学校管理权限下放,根据莒南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教育组关于“撤销学校序号名称,按驻地名称命名”的决定,更名为十字路中学,隶属县教育组领导。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学校开始拨乱反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干部教师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学校秩序恢复,各项规章制度也逐步建立健全,莒南一中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学校由地区行署定为地属重点中学。1980年经中共莒南县委、县政府批准,报经临沂行署同意,恢复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的校名,同时学校隶属地、县教育局双重领导。
80年代是莒南一中励精图治,改革进取,全面发展的时期。1982年学校完善了目标责任制;1983年开始对校舍进行改造;1984年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一批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教师走上领导岗位,为莒南一中的开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86和1987年,学校先后制订《文明班级评比办法》、《教职工德、勤、绩、能考核办法》、《先进教研组、年级组评比办法》和《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使学校内部管理再上新台阶。学校师生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步步提高。截止1987年,学校发展到31个教学班(初中12个、高中19个)学生2082人,教职工158人,其中党员43人。1988年7月地区行署批准,一中为副县级单位。
90年代以来,根据莒南县制订的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由县政府集资对莒南一中进行校舍全面改造。先后建教学楼三栋,办公楼一栋,实验楼一栋,学生公寓楼两栋,教职工宿舍楼两栋,到1994年,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学校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三法一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人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多次在市、县教学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受到好评。
1995年8月,根据莒南县委、县政府的决定,教师进修学校(原莒南师范)职能移交成人中专,全部校产和大部分师资合并到莒南一中,进一步扩大一中的办学规模。合并后学校占地面积达143亩。学校建设按照高标准、规范化、现代化要求,从整体布局、到每个层次作了进一步调整,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更美观。1996年9月,中共莒南县委批准,莒南一中党支部升为党总支。10月,学校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团委也定为副科级单位。到1997年,学校新增教工宿舍楼两栋,高标准学生餐厅和标准化操场落成,建起语音室、电教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和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等一大批先进教学设施,同时配备了微机、一体机、阅卷机、速印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现有6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924人,教职工374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71人,一级教师143人,是目前全市规模大,教学设施先进,教学水平一流的中学。
莒南一中建校45年,共收初中41届,186个班,学生11210人;高中38届,239个班,学生14424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为祖国各条战线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贏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全县百万父老的高度赞誉。据不完全统计,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向各类大专院校输送新生5543名。1997年高考本科进线达270多人。教学质量在临沂市排在前列。
建校以来,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先后荣获各种荣誉称号:1958年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亲切接见莒南一中勤工俭学代表,并为学校题写“乘风破浪”四个大字,以勉励全校师生。1964年在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莒南一中男子篮球队、男子乒乓球队在临沂专区少年篮球、乒乓球比赛中双双夺冠。1986年,莒南一中团委荣获山东中学生“奋发之鹰”活动最佳主题教育活动奖,受到团省委和省教育厅的表彰。1989年学校荣获“山东省教学仪器管理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省委副书记高昌礼为表彰学校工作,借校庆之机,欣然书赠:“丝丝寸草心,园秀桃李香”的题词。1996年,莒南一中又获“山东省教育系统财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因办学成绩显著,学校先后有甄洪祥、邓兰芳等17人荣获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
莒南一中历任干部一览表
1978—1997年度莒南一中升学情况一览表第六章中学教育
317
莒南县第二中学
莒南县第二中学,正局级事业单位。座落在坪上镇,南濒坪上河,西邻坪上玻璃厂,北靠兖石铁路。原占地72亩,1995年扩建后占地127亩。现有高中教学班31个,在校学生2020人。教职工172人,其中民师8人,教干14人,任课教师120人,女教师47人,中共党员35人;具有本科学历的46人,专科学历的111人,副高职称的11人,中教一级的39人。现有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3029平方米,办公、实验楼一幢,建筑面积2449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和教职工住宅楼各一幢,建筑面积分别为4473平方米和355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94平方米的学生食堂餐厅楼一幢,其他平房264间。
莒南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56年,当时学校名为莒南县第三中学。1961年,原莒南县第二中学(校址在夏庄〉划归临沭县,遂改名为莒南县第二中学。1968年,全县统一变更学校名称,莒南县第二中学改名为莒南县坪上中学,1987年5月,全县普通高中又重新更名,恢复莒南县第二中学校名。
莒南县第二中学,1956年建校开始招收第一届初中生,4个班,教职工17人,196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高中班1个,1968年招收第二届高中班2个,自此成为莒南县第二处完全中学。1977年恢复高考以前,共招收初中班65个,毕业学生3236人;高中班29个,毕业学生1584人,考入本科院校12人。恢复高考后,共招收初中班24个,毕业学生1631人;高中班96个,毕业学生5918人,考入本科院校617人(包括飞行员13人),专科773人,高中中专30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的破坏,打倒“四人帮”之后,在各级党组织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落实政策,拨乱反正,很快恢复了生机。1991年开始兴建容21个班的教学楼一幢,办公实验楼一幢。1995年夏,莒南县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后,新任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征地扩建校园,新建教职工住宅楼一幢,学生宿舍楼一幢,为教学楼加层434平方米,修建400米环形跑道操场,添置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40余万元图书资料。1997年又建成学生食堂餐厅楼一幢,硬化篮球场地4个、硬化校园道路10360平方米,建花园2460平方米,植花木上万棵。同时致力于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习风气,使整个学校向着一个卫生、整洁、美观、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莒南县第二中学自建校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量的合格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学校在教学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出版论著20多篇。自1992年以来,先后有2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更有多人受到市县表彰,为莒南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莒南二中历任干部一览表
莒南二中历届毕业生及升学情况一览表莒南县第三中学
莒南三中位于莒南县城西部,北临十泉路,南靠民主路,与西环路紧邻。学校占地98.8亩,教学楼两座,6420.27平方米,可容纳54个班级;实验楼一座,2529平方米;学生公寓楼一座,6662平方米;教工宿舍楼两座,5154平方米;逸夫综合楼(邵逸夫捐资所建)一座,3985平方米。学校现有39个高中班,学生3160人;教职工249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76人。为正局级单位。
莒南三中始建于1974年。最初为十字路镇第一小学附设初中班,第一年招收4个班,学生224名,教职工16名。1975年夏改称路镇中学,仍无单独校址。
1978年由县教育局拨款筹建新校,校址选定现在的位置。翌年,迁来部分班级,教师两地上课,备尝艰辛。1980年学校搬迁完毕,当时,每年招收四个初中班、两个高中班,全校有教职工32人,学生600余人。经1981年全县完中调整,始为全县7处完中之一。
到1985年,学校已初具规模,占地67亩,房屋238间(其中教室72间、教工宿舍74间、学生宿舍42间、其他50间),有价值2万余元的教学仪器,2000余册的图书资料。全校有教职工114人,其中大专学历的59人,学生1300人。学校还先后办起墨水、篷布、饮料、副食品加工等小工厂。
1987年,学校始称莒南县第七中学。此后,学校高中班数逐年增多,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92年建教学楼一幢,2872.92平方米,可容24个班级;1993年建实验楼一幢,2529平方米。到1995年学校已扩大到24个班级,132名教职工,在校学生1960人。
1995年8月学校更名为莒南县第三中学,正局级事业单位。
调整之初,学校生源条件、师资状况都比较差,基础设施不配套,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新的领导班子面对诸多困扰学校发展的因素,不畏艰难,开拓创新,谋求崛起,推出创办“大教育”的整改思路:制订''三年达规范、五年出特色、十年创一流”的“三、五、十”计划,先后出台了《教学常规量化考评办法》、《教学成绩的奖惩办法》、《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嘉奖决定》等管理措施。同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从1996年4月到1997年8月,完成总投资1200万元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先后建起了建筑面积达3547.32平方米的新教学楼,建筑面积为5154平方米的两座教工宿舍楼,建筑面积为6662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和面积为3985平方米的逸夫实验楼等。
1996年高考,本科进线53人,其中体育本科8人,美术本科3人,有12位教师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7年高考,在原来基础较差的情况下,本科进线91人,其中体育本科20人,美术本科5人,有12位教师荣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李孟毅校长在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这一年, 有9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33人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两位老师被评为市级跨世纪拔尖人才。
两年中,先后有沂南一中、苍山一中、郯城实验中学、岚山区教委、安东卫高中、江苏邳州、山东聊城、荷泽、滨州、临沂等市教委的老师、领导前来参观考察。两年来还获得了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级“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县级“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市级“安全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莒南三中(含1975—1987路镇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莒南三中历年毕业生及升学情况一览表莒南县城关第一中学
莒南县城关第一中学于1985年1月由莒南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始称莒南县城关中学,校址在峙嵋山西麓。学校占地38807平方米,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1986年夏,改称莒南县城关第一中学。
建校初,设8个教学班,学生490名,教职工33名。学校负责招收县城民主路以南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小学毕业生,是一所设备比较齐全、办学条件比较先进的初级中学。
1997年学校建筑面积已达4347平方米,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17人,教职工84人。学校教学仪器、文体器材、交通工具、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总价值142万余元。
自建校以来,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获得突出成绩和荣誉。
1994年被县教委命名为“教书育人两全学校",1996年为县级“规范化管理学校”,1997年又被中共莒南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莒南县城关一中历届毕业生升学情况一览表
莒南县城关第一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莒南县城关第二中学
莒南县城关第二中学始建于1986年8月,校址是原县烟草公司复烤厂(洪石路与公园路交汇处西北角),占地2万平方米(约30亩),原有房屋77间,后又建教室30间,其他房屋23间。
建校初,有四个初中班(其中由成人中专移交两个初中班),学生220人,教职工19人。1988年招收两个职业高中班,学生80人。是年,学校挂“莒南县城关第二中学”和“莒南县第四职业中学”两块牌子。1989年10月,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将职业高中三个班的师生一起移交给莒南县第一职业高中学校(莒南县第四职业中学的校牌移交给莒南县卫生学校),城关二中始成为一所初级中学。每年招收县城铁路以北机关、工厂、村队学生两个班(约110人)。1997年学校有6个班,学生约500人,教职工56人,学校固定资产约计50万元。
自建校以来,学校多次获得莒南县田径运动会、莒南县冬季越野比赛前3名;1992年,学校被县教委授予教学、教研先进单位;
1995年,学校被中共莒南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1997年秋,并入莒南县实验中学。
莒南县城关二中历届毕业生升学情况一览表
莒南县城关第二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莒南县实验中学
为推进莒南县中学教育的发展,1997年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对县直中学作了调整,撤销城关二中和莒南一中初中部,兴建莒南县实验中学。校址在县城黄海路东端,占地94.6亩。工程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建两座教学楼、一座办公楼及其它附属设施,投资800余万元;二期工程建实验楼、图书科技楼、艺术楼;三期工程建体育馆、学生公寓楼、餐厅。学校建设于1997年11月8日奠基,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7441平方米,于1998年8月20日竣工并交付使用。
莒南县实验中学,于1998年9月1日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学校现有118名教职工,30个教学班(初一、初二、初三各10个班),在校学生1896名。
莒南县实验中学负责人一览表
十字路镇中学
莒南县十字路镇中心初级中学建于1988年秋,是由十字路镇投资兴建的。1989年8月首批招生10个教学班。后经扩建,已成为占地147亩,4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329人,教职工180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40人)的学校。1992年3月建立党支部,1995年4月升为副科级事业单位。自1992年以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地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教学科研实验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电化教学试点学校"、“市级电化教学试点学校”等称号。学校有三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师生两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山东省教育管理现场会、山东省义务教育现场会提供现场;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北京、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等省市多个参观团;中央教育科研所、省电视台等单位曾对学校的事迹进行了采访报道。
十字路镇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团林镇中学
团林中学始建于1971年7月,占地2&6亩,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6人,33名教职工。1987年由团林乡群众投资扩建并进行了美化、绿化、硬化建设,形成占地面积70亩,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64人,67名教职工的规模=1994年再次扩建,成为占地103亩,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24人,教职工103人的学校。1973年10月建立党支部,1995年4月升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从1984年起,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三制一体一条主线”(三制: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班主任目标责任制、学生目标责任制;一体: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把三制统一为一个整体;一主线:以德育为主线,贯穿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管理体系,教育教学质量连续15年稳步提高。
学校自1993年以来,先后被授予“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市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电化教学试点学校”、“市级教育科研试点学校”等称号。有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先后接待过来自贵州、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市多个参观团,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了专门采访报道。
团林镇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坪上镇中学
莒南县坪上镇中学,座落在坪上镇政府驻地东部,绣针河与岚兖公路交汇处,是一所市级“管理规范化学校”。
学校于1987年春季动工兴建,1988年春季峻工。占地面积79亩,校舍427间,能容纳24个教学班。1988年秋季开始招生,共有八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6人,教职工33人。
1994年秋季,坪上镇党委、政府筹措资金170万元,对学校进行扩建,扩建后学校占地面积109亩,校舍724间,能容纳36个教学班。当时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86人,教职工118人。至1995年秋季,学校共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66人,教职工128人。
1997年春季,为满足高峰期学生入学的需要,镇党委、政府又筹资150万元,建筑一座面积3300平方米,能容纳24个班的教学楼,并将操场扩建成400米跑道的标准化操场。
坪上镇党委、政府,从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学校内部设施进行配套。至1997年底,共投人资金520多万元。现在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备齐全,按国家二类标准配备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德育室及语音室、电教室和音乐、美术、劳技等特种教室。
建校以来,学校以“建设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为办学目标,坚持德育教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坚持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了“三线,四块,一统一”(三线:教学工作线——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学科组长、教师;德育工作线 ——党支部、团工委、学生;后勤服务线 ——校长室、总务处。四块:三个年级组和后勤处。统一分工协作,统一步调)的管理体系。以目标管理、量化评估为手段,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结果检査为过程控制;以激励机制为动力,引入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干、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现在学校共有中级职称的教师26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县级骨干教师10人,县级以上的教学能手12人,市级优秀教学成绩奖获得者16人,有126人次的论文在各级评选中获奖或公开发表。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1991年以来,有367名学生升入中等专业学校,有1187名学生考入高中,有429名学生升入各类职业中专、成人中专,升学总人数、升学率、高分率及各科成绩在全县同类学校名列前茅。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1990年,学校被临沂市教委首批命名为“管理规范化学校”;1991年,被莒南县人民政府命名为“两全学校”、“窗口学校”;1992年,被临沂地区人事局和地区教委命名为“教育先进单位”,同年被莒南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94年,被莒南县教委命名为“教学教研先进单位”;1995年,被临沂市教委命名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学校党支部自1990年以来连续7年被中共莒南县委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学校突出的办学实绩,受到省、市、县领导的多次表彰。1988年,副省长赵志浩莅临学校视察时,给予很高评价。第六章中学教育
333
坪上镇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表 6—29
姓名 文化程度 职务 任职时间 籍 贯
李乃贤 中专 校 长 1988. 6—1995. 12 莒南县团林镇安前村
李相奎 高中 副校长 1988. 6—1995. 12 莒南县厉家寨乡西石河村
崔久福 大专 教导主任 1988- 6—1993. 12 莒南县团林镇崔家围子
阚京师 大专 政教主任 1992. 8—1993. 12 莒南县坪上镇赵沙土汪村
崔久福 大专 校 长 1996. 1— 莒南县团林镇崔家围子村
阚兴成 大专 副校长 1996. 1— 莒南县坪上镇赵家沙土汪
.孙家水 大专 副校长 1996.1— 莒南县坪上镇朱府村
陈宝华 大专 总务主任 1996.1— 莒南县坪上镇东诸睦
徐淑军 大专 教导主任 1996.1— 莒南县壮岗镇大莲花村
坪上镇中学历年升学人数
表 6—30
时间 中专(人) 高中(人) 职业中专、成人中专(人) 总数(人)
1991 32 99 39 170
1992 32 140 56 228
1993 36 157 62 255
1994 . 33 136 58 227
1995 57 174 70 301
1996 75 202 68 345
1997 102 279 76 457 .相沟乡中学
相沟中学始建于1958年8月,招收一个初中班,学生50人,教师2人,借用原相沟完小西北角(约500米处)一所民房作教室上课。1960年上级拨款在西相沟村建成三口教室,中学即迁至西相沟村。除教室外,学校办公及师生食宿仍借用民房。1962年7月,在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过程中撤销。
1968年春,为方便农民子女就近上学,在相沟完小附设一个初中班,1970年开始招收高中班,直到1972年在东相沟村东北角(现中学校址处)重建相沟中学。学校占地45亩,建校舍113间(分两期完成)。初期6个班的规模,后发展为12个班的规模。
1981年,在全县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确立为初级中学。
1983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改为莒南县林业技术中学。1988年,莒南县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相沟乡党委、政府决定集资扩建中学,学校占地面积扩至103亩,校舍扩至421间,24个教学班规模,学校正式定名为“相沟中心初级中学”。1997年,学校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38人,教职工86人。学校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器械室;另外还设有专门的电教室、语音室、劳技室和卫生保健室。各种实验器材均按国家二类标准配备。藏书达18500册。
自1988年扩建起,学校注重育人环境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髙,并向高标准发展,很快迈入全县中学的先进行列。1990年学校首批被评为市级“管理规范化学校”,1991年还被县人民政府授予“窗口学校”称号。
自1992〜1997年,学校先后被授予“电化教学先进单位"、“教书育人两全学校”、“全面育人先进单位”、县级“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沟乡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相沟乡中学1977—1997年升学情况表
莒南县大店中学
莒南县大店中学始于1958年,校址即原山东省莒南师范旧址(莒南师范迁至县城),占地28083平方米,有房屋266间。招4个初中班,学生216人,有教职工45人。始称“莒南县第四中学”。1962年临沐县恢复,莒南二中划回临沐,改称“莒南县第三中学”。
1966年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重视体育工作,在历届县中学生运动会上,比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70年秋,学校始招4个高中班,学生246人,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85年,学校内部设施配套有较大发展,新设图书室3间、阅览室5间、仪器室、实验室12间,各种图书资料1万余册。截止1985年,共向社会输送初中毕业生3115人,高中毕业生2455人。
自1986年始,学校每年从全镇招收两个初中班和两个高中班。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年年提高,在全镇群众中贏得了很好的声誉1987年,学校在临沂地区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1988年,在学生思想教育和各项政治活动中成绩显著,荣获 “莒南县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1991年,教师李德全获得国家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1994年,学校扩建,校院向西拓宽,增加10亩土地;拆迁民房100余间,建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1049平方米;硬化校门前路面2000多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大店中学自建校始,共招收33届初中班,毕业学生5901人;招收26届高中班,毕业学生4261人:共为国家培养大中专学生527人,同时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1995年,全县高中布局调整,撤销高中部,学校管理权限由县管改为大店镇党委政府直接管理,学校改为初级中学。
大店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1979—1995年大店中学高中毕业生升学情况表
莒南县板泉中学
莒南县板泉中学建于1958年。校址在莒南县板泉镇政府驻地东南约1公里处,占地60亩,教室27间,宿舍18间。是年8月,招收4个初中班,学生192人,有教职工18人 (其中教师12人),初名“莒南县第六中学”。
建校初期,因办学条件限制,1959年招收2个班,学生92人。1960年招收3个班,学生159人。至此,发展成为一所9个班规模的初级中学,有学生443人。1962年改称莒南县第五中学。
1958-1966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校长和教导主任均兼任一门课程;经常听课,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对教学的指导。学校建立了政治思想工作制度、考勤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和总务工作制度等,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受严重破坏,处于瘫痪状态,长期不能复课,部分领导和教师蒙受冤屈。
1970年,学校开始招收4个高中班,学制2年。同年,初中招生减为2个班。至1975年,学校停招初中班,高中班最多收到6个班。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干扰不止,加至学生多系推荐上学,基础知识没学好,教学质量比“文化大革命” 前降低。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政策,通过整顿领导班子,开始恢复和建立教学新秩序。恢复高考第一年,板泉公社考取大专生69人(包括“老三届”),居全县乡镇中学之首。
1985年,板泉中学考取本专科生14名,成为农村乡镇中学中的佼佼者。因成绩突出,是年,县教育局决定全县高中教学总结表彰会在板泉召开。其时,学校有教室36间,教职工宿舍40间,学生宿舍27间,仪器室3间,实验室3间,图书室1间。有教职工60人,学生近千人。由原来的一所初级中学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87年5月,学校改称莒南县第四中学。
通过教育机构改革,板泉中学整顿了学校领导班子,调整了党支部、教导处、总务处、团总支、教育工会、教研组。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师生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学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教学、后勤和班级管理等工作实行量化管理,奖优罚劣。积极改善教学、生活条件:修建和翻新教工宿舍,充实和完善教学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学校办起印刷厂、门市部,通过勤工俭学,安排部分教职工的家属和子女就业,提高教职工的福利。这一切,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自1984年以来,每年升入大中专的人数在乡镇级同类学校中均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地、县教育局的表彰,县、镇党政部门及周围群众也给予较高的评价。从1977〜1994年,18年来板泉中学共向国家输送大专生276名。1984〜1994连续7次评为县级教学先进单位。
1995年全县中学布局调整,撤销高中部,改为初级中学,管理权限也由县管改为板泉镇直接管理,称板泉镇第二中学。板泉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板泉中学历届毕业生情况一览表
莒南县石莲子中学
莒南县石莲子中学建于1958年夏,校址在石莲子村,占地39亩,始称莒南县第七中学。当年招收两个初中班,学生108人。1960年,成为一所有6个初中班的普通中学,时有教职工21人。
自建校至“文化大革命”前,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师,克服建校初期教学条件方面的种种困难,加强教学研究,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赢得群众的称赞。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 校内陷入一片混乱状态。
1968年学校始招高中班。时有校舍161间,改名“莒南县许口中学”。1974年,学校在开门办学的过程中建起小型水泥厂,同时开垦学农基地15亩,师生经常参加学工学农活动。至1975年,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2个教学班的完全中学。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1983年学校改称石莲子中学。1984年高考取得本科10人,专科13人的优异成绩,受到县教育局的表扬。
1987年5月,学校改名为“莒南县第五中学”。1988年学校有4个初中班,学生235人;有7个高中班,学生358人,教职工共62人。1989年不再招收初中班,每年只招收两个高中班。1990年,学校有教室42间,办公室18间,学生宿舍47间,教师宿舍62间,实验室6间,仪器室3间,其他房屋76间。在校
学生306人。
学校自1993年起,从实际出发,在认真上好各门基础课的同时,注意发挥教师的特长,走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方面闯出了新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是年高考本科生3人,全是体育专业生)。
自1958年建校到1994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3858人,高中毕业生4014人;升入中等专业学校的141人,升入高等院校267人。
1995年8月,全县高中学校布局调整,由县管高中改为石莲子镇管理的一所初级中学,称石莲子镇第二中学。
石莲子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石莲子中学历年升学情况一览表
莒南县高家柳沟中学
高家柳沟中学建于1968年秋。当时为高家柳沟小学戴帽班,招收两个初中班,学生100名。招生范围仅限文疃公社高家柳沟管理区,学校属公社教育组领导°1972年冬招收第一届高中班,学生54名。招生范围为当时文疃公杜的高家柳沟、黄城、潘店和涝坡公社的大庄管理区,学校由县教育局命名为''高家柳沟中学”,校长、主任由县教育局任命并建立中学党支部。1977年,高家柳沟中学列为省重点中学。
1978年由县教育局批专款筹建新校,校址选在高家柳沟和王家大庄两村之间的一座小岭上。翌年8月,学校迁至新址。此时,有三年制初中4个班,二年制高中4个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81年秋季停招初中班,每年招收四个高中班。到1985年12月,全校有教职工58人。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31人,中专、高中学历的18人。在校学生800余人。学校共占地70亩,房屋154间(其中教室36间,办公室、教研组14间,实验室、仪器室11间,图书室、卫生室8间,教工宿舍45间,学生宿舍40间,食堂、仓库等6间)。仪器室贮有价值3万余元的教学实验设备,图书室藏有4700余册图书资料。
1987年5月,学校改称“莒南县第六中学”。招生范围主要是文瞳镇、柳沟乡和涝坡乡的初中毕业生。
为改变育人环境,学校自筹资金,师生们付出了许多汗水。经过十几年艰苦努力,平整了操场、道路,种植了花草树木,同时安装了自来水和电视接收天线等设施,校园建设和美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高家柳沟中学地处偏僻之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办学条件差。教师调动频繁,多系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但是,干部、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依靠拼搏精神,坚持在偏远山村办学。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管理,狠抓校风、教风、学风的转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截止1994年,学校共培养初中毕业生十三届26个班,1274人;高中毕业生十四届52个班,2912人。向国家输送中专生197人,大专生386人(其中本科生169人),飞行员4人。
1986年,李守升升入清华大学,成为莒南县第一个闯进清华园的高才生。另外,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学院、上海外贸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都有高家柳沟中学毕业的学生。
自建校以来,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不仅贏得了当地群众和党委政府的赞誉,而且受到上级部门的多次表彰;1981年、1982年受到地区行署和教育局的表彰,1984年在输送飞行员工作中受到临沂军分区、县人民武装部的奖励;同年,学校分别在地区和县召开的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抓三风,促三育”(校风、教风、学风,德育、智育、体育)的经验介绍,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1992年,1993年均获县级“教学先进单位”、县级“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1995年8月,全县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县委、县政府决定高家柳沟中学撤销。
高家柳沟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高家柳沟中学历届毕业生及升学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