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缓和内外矛盾,被迫实行“新政”,把废除封建科举制度,倡导兴办新学堂作为推行“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府治和直隶州治设中学堂作为示范,其余州、县可“量力酌办”。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朱陈店(今大店镇)由绅富捐资,拔贡庄余珍主持创办朱陈店私立中学堂,招收一个班,学生23人。因教员文化程度所限,二年后停办。此为莒南辖区内最早的中学堂,据《重修莒志》载:“清废科举,兴学堂,时人囿于积习,多观望不就”,朱陈店中学堂的创办“开莒邑教育改进新风先”。
1941年至1944年,大店小学附设一个中学补习班,学生20余人。校长庄汇文,副校长赵增主持工作,教师有庄鸿波、庄秉一等。此班学生随斗争形势发展后来发生分化,一部分学生入滨海中学,如庄一等;一部分去了敌占区。
1940年末,由中共鲁南区党委所属五地委和莒县、日照、赣榆、临东四县联合办事处筹建的滨海中学,于1941年3月在莒南县洙边区石门涧宣告成立,后来大部分时间在莒南辖区内办学,历时近十年,至1949年9月,新滨海中学驻莒南县大、小坊前一带,改名为滨海乡村师范。虽然学校曾先后改名为滨海建国学院、滨海公学、新滨海中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也因战时需要做过多次调整,但中学部和中学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始终保持。
尽管战争环境动乱,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也曾几度离开莒南,转移到附近其他县乡办学,但滨海中学毕竟在莒南县培养过大批中等专业人才和中学生,成为莒南中学教育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1952年10月,山东省莒南中学(今莒南第一中学)建立,学校占地50亩,始招4个班,学生200人,教职工27人。首任校长孙筱亭兼任党支部书记。建校初期隶属沂水专署文教科领导。1953年秋,山东省行政区划变动,划归临沂专署领导。1956年3月临沐县撤销,原山东省临沐中学(1953年夏建)改称莒南县第二中学。同年,在坪上镇北建中学一处,称莒南县第三中学,设四个班,学生200人,教职工17人。首任校长薛善生,孙振华任党支部书记。是年8月,莒南一中首次招收四个高中班,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学生遍及莒南、莒县、日照、临沭等地。同时,路镇、大店、夏庄、洙边四处完全小学各招收一个初中班(时称“小学戴帽”班)。翌年,路镇、大店、夏庄三处完小的初中班先后合并到附近中学,洙边完小初中班一直坚持到1958年洙边中学建立。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推动下,大店中学、洙边中学、板泉中学、岭泉中学、许口中学(校址在石莲子村)、涝坡中学、文疃中学、壮岗中学、坊前中学、大山中学(校址在朱芦村)、相沟中学、朱苍中学、韩村中学、蛟龙中学、筵宾中学、道口中学建立。是年,县内全日制中学发展到19处,在校学生共计3677人。同时,为满足农村高小毕业生继续升学的迫切要求,根据中央提岀的教育要办三类学校(第一类是全日制学校,第二类是半工半读学校,第三类是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的学校)的精神,全县由大队、公社兴办农业中学335处,县办农业红专学校2处(招收初中毕业生),共计学生16305人。由于缺乏办此类中学的经验,加上“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的影响,农业中学上得快,下得也快。到年底,全县还剩72处,72个班,学生3866人。
1959年,相邸中学建立,招收一个初中班,学生50人,教师2人。同年,因师资、校舍、业务指导等办学条件的实际困难,大山中学并入坪上中学,又有许多农业中学自行解散,截止1960年,全县农业中学还剩15处,24个班,在校学生1041人。
1958年莒南县中等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1960年莒南县农业中学发展情况统计表
1960年,道口中学并入岭泉中学。
1961年8月临沐县恢复,夏庄、韩村、朱苍、蛟龙四处中学划回临沐县。莒南县还有15处中学,高中13个班,学生569人;初中86个班,学生3981人。
1962年,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过程中,筵宾中学、坊前中学、相沟中学、相邸中学撤销,师生分别并入附近中学。至此,全县还有10处中学;即莒南一中(十字路)、莒南二中(坪上)、莒南三中(大店)、莒南四中(洙边)、莒南五中(板泉)、莒南六中(岭泉)、莒南七中(许口)、莒南八中(涝坡)、莒南九中(文=)、莒南十中(壮岗),在校学生3464人。农业中学根据《山东省农业中学暂行办法(草案)》提出的以“小型、队办、走读”为主和“农闲学习,农忙劳动”的指导精神作了相应的调整,全县只保留3处,5个班, 学生不足160人。
1963年,贯彻《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教学质量有提高。
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省教育厅提出了“有计划地发展农业中学”的方针,坚持为农村培养新式农民。文疃区高家柳沟大队、北店大队、岭泉区淇岔河大队、团林区王黄所大队、大店区将军山前大队、筵宾区下河大队、许口区莱沟大队先后又办起了7处农业中学。到1965年底,全县农业中学又增至51处,55个班,在校学生1793人。
1965年莒南县农业中学统计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公民办中学停止招生,学校“停课闹革命”,各项规章制度被废除,教学秩序被破坏,大部分学校领导和一部分教职工被当作走资派、牛鬼蛇神、臭老九批斗、关牛棚,校舍、教具、图书资料、仪器被破坏殆尽,中学教育受到空前摧残,陷入一片混乱状态。
1968年暑假后,中学废除了考试制度,按“推荐选拔”的办法开始招生。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两手老茧”成为选拔新生的唯一标准,使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能升学,招生质量降低,给中学的人才培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是年,大山中学(校址在朱芦村)恢复,招收两个初中班,学生108人。高家柳沟中学宣告成立(学区小学“戴帽”),招收两个初中班,学生100人。当时,为落实“方便农民子女就近入学”的指示,全县部分管理区和一些生产大队,或联合或独自办起初中班,始称联办中学(简称“联中")。随后,全县原有的农业中学也一律改称“联中”。据1969年统计,全县普通中学有高级中学8处,初级中学110处,高、初中学生共计9370人。
1970年,厉家寨中学建立,设高、初中各三个班,招收学生310人;团林中学建立,设高、初中各两个班,招收学生269人。筵宾中学、相邸中学重建,恢复招生。1971年,坊前中学恢复招生,设三个初中班,招收学生165人。1972年,相沟中学重建。1975年8月,路镇中学建立,招收两个高中班,四个初中班,学生324人。至年底,全县有高级中学18处 (不包括管理区和大队办的高中班),初级中学132处。
自70年代始,为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力提倡群众集体办学。至1976年统计,全县民办高级中学80余处,社办、大队联办和队办初级中学360余处,在校学生36800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开始拨乱反正,县委、县政府针对中等教育(特别是公、民办中学)盲目发展,师资水平低,教学质量差,结构单一化等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积极进行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
1978年,莒南县着手学校布局的调整,集中人力、物力办好一批重点中学。是年,高家柳沟中学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翌年,莒南一中被确定为地区重点中学。首先,对省、地重点中学和公社驻地中学调整充实了师资,为提高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其次,对社办、队办中学根据办学条件和实际需要等因素适当合并和调整。如团林公社沙沟学区将六处队办初中合并为三处,文疃公社采用邻村并校和交换学生的办法,调整了学校布点。1981年,根据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国务院252号文件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指示精神, 莒南县在撤并联办中学的同时,将18处普通高中压缩为七处;即莒南一中、坪上中学、高家柳沟中学、石莲子中学、大店中学、板泉中学、路镇中学。将相邸中学、团林中学、厉家寨中学、文疃中学、筵宾中学、相沟中学改为初级中学;将坊前中学、壮岗中学、大山中学、涝坡中学、洙边中学、岭泉中学改为农业中学。通过这次改革,全县压缩了14个高中班,腾岀70多名教师充实到初中、小学。同时,对办学经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适当增加了重点中学的投入。1982年8月,原相邸中学改为莒南县第一农业技术中学;翌年8月,原涝坡中学改为莒南县第二农业技术中学,原相沟中学改为莒南县林业技术中学。当时,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3468人,农技中学高中班、林技中学高中班、壮岗、大山、坊前、岭泉中学的农业高中班,还有岭泉公社、文疃公社、坊前公社的三处社办农业初中班,在校学生共1772人,其中农林高中班学生989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的28.5%。全县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不仅打破原来的单一化格局,而且教育内部比例失调的问题也得到初步解决。
1983年底,将坊前、壮岗、大山、洙边、岭泉五处农业中学改为初级中学。
1984年,莒南县撤销16处人民公社,设立4个镇、21个乡。是年,在对全县联办初级中学继续进行撤并的同时,注意适当扩大了新乡镇驻地联办中学的招生规模。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县城人口迅速增加,县城青少年上中学难的矛盾日益突出1985年,建莒南县城关第一中学;翌年,建莒南县城关第二中学和莒南县第四职业中学(一校两牌),使这一矛盾得以缓解。
1987年,莒南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教委拟订的《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实行县、乡(镇)、村分级办学,分工管理,教育经费包干的新体制。县委、县政府决定:教育局管理驻城中学、职业中学和乡镇高中;农村初级中学的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党委、政府,教育局负责业务指导、人事协调、教师职称评定、招生等工作。并将乡(镇)的公办初中一律改称中心初级中学(简称“中心初中”),由中心初中领导本乡(镇)的联中。管理体制改革后,直属教育局管理的普通中学有9处,即:莒南一中、坪上中学、大店中学、板泉中学、石莲子中学、高家柳沟中学、路镇中学和城关一中、城关二中。是年4月,经山东省教育厅批淮,将两处农技中学和一处林业中学统一改为第一、二、三职业中学。5月,县管乡(镇)高级中学始按序号排列,即:莒南一中、莒南二中(坪上电学)、莒南三中(大店中学)、莒南四中(板泉中学)、莒南五中(石莲子中学)、莒南六中(高家柳沟中学)、莒南七中(路镇中学)。由于教育管理权限的下放,调动了各乡镇办学的积极性,是年坪上镇率先集资兴建中心初中,各乡镇随之掀起一股兴建中心初中的热潮。1988年,全县有完全中学7处,在校学生4880人;初级中学131处,在校学生44492人。1989年,25个乡(镇)基本完成中心初中建设任务和对联办初级中学的调整撤并工作。是年,县政府决定:莒南县第一职业中学与莒南县第四职业中学合并,称莒南县第一职业中学,莒南县卫生学校始称莒南县第四职业中学。1992年,撤销莒南县第三职业中学,将其合并到第一职业中学(作学校的实验基地)。当时,全县职业中学在校学生879人(详见《职业教育》章)。
1992〜1993年,全县中学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招聘负责制、教师定编聘任制、教育岗位目标责任制(简称“三制”改革),对乡镇联办初级中学进一步撤并,同时,乡镇中心初中由外部建设向内部设施配套和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迈进。自1990年1月莒南县全面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至1993年,经临沂行署认定,莒南县有扁山、柳沟、大店、洙边、团林、官坊、板泉、壮岗八个乡镇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1993年,全县有高级中学7处,92个教学班,学生5186人;有初级中学64处,684个教学班,学生37888人。是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再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县管学校的改造工程。
1994年1月,莒南县教育局改称莒南县教育委员会。翌年,将莒南县教师进修学校(原莒南师范)的职能移交山东省莒南县成人中专学校,其校址与大部分教师转入莒南一中,扩大了莒南一中的办学规模。是年起,乡镇中心初中改称乡(镇)中学,经过三年城镇校舍改造,投资1480万元,建教学楼和实验楼14座(包括两处实验小学和聋校、职业中专),使县管中学的办学条件基本适应新的形势。
1995年1月,经过省、地两级验收,莒南县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8月,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销莒南三中(大店)、四中(板泉)、五中(石莲子)、六中 (高家柳沟)和莒南第二职业高中(涝坡),将其移交当地乡镇,改为初级中学。同时,进一步扩大莒南一中、二中、新三中(原莒南七中)和莒南第一职业中专的办学规模。自是年起, 为适应初中教育高峰期到来的需要,乡镇中学掀起兴建教学楼和办公楼的高潮。全县中学开始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1996年,莒南县积极响应市教委提出的“教育质量年”的号召,狠抓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人才培养的措施,加大了工作的力度。是年高考本科进线人数首次突破三百大关,达到322人。初中中专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省、部级学校进线人数)。
同时,莒南教委分别荣获临沂市高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山东省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
1997年,县委、县政府筹建莒南县实验中学(初级中学),新征土地94.6亩,第一期工程投资800万元。时,全县有普通高中3处,在校学生8262人;有初中33处,在校学生49828人。同时,为进一步改善全县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县政府与各乡镇分别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是年高考本科进线人数再攀高峰,突破四百大关,达到422人。莒南中学教育迈进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1988年全县中学一览表
1997年全县中学一览表第二节学校管理
隶属关系
清末,朱陈店(今大店镇)私立中学堂由主办者组织校董会,报州署立案,受地方官之监护。
1941-1944年,大店抗日小学附设的中学补习班,属公立中学。由莒南县文教科管理,报滨海专署文教科立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山东省莒南中学建立初期,隶属省政府管理,校长由省教育厅委任,日常行政工作由沂水专署文教科管理。
1953年8月,沂水专署撤销,山东省莒南中学由临沂专署代管,直到1958年初,学校重要事项,如干部配备、师资调配等均需经临沂专署文教科批准。50年代初期、中期,中学基本上是条条管理为主。
1959年6月,山东省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改变了条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块块为主。临沂专署文教科撤销,与专署卫生科合并成立文卫督导组。同时,中学管理权限一次下放到县,学校的设置、干部的任免等均由县人民委员会决定。
1963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全日制公办高级中学由专署、县两级管理,公办初级中学由县管理;全日制民办初级中学,由县、社和办学单位管理。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任命。在形式上,初步出现条块结合管理的新模式。
1970年,莒南县、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先后建立,到1971年4月,莒南县撤销区改为人民公社,同年4至11月县及各公社党委先后宣告成立。为了加强地方党委对中学的领导,中学的管理权限再次下放, 除莒南一中由县革命委员会管理外,其余中学一律由公社党委、革委与县革委政治部教育组双重管理,联办中学和队办中学由公社党委、革委或大队党支部、革委会与公社教育组管理。
1978年9月,教育部修订后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颁布后,中学管理体制随之变化,省级重点中学(高家柳沟中学),由省、地两级管理;地级重点中学(莒南一中),由地、县两级管理;其他完全中学由县教育局管理。公社的公办中学仍由公社党委和县教育行政部门双重管理。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也制订发布了《山东省中小学领导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进一步确立了“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原则。
1987年,莒南县贯彻中共中央和山东省政府关于改革管理体制的精神,落实国家教委拟订的《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开始实行县、乡(镇)、村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新体制。驻城中学、乡(镇)高中(含职业高中)为县直单位,由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管理;乡(镇)初中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联中和队办中学仍由乡镇党委和乡镇中心校管理。后来县、乡镇教育机构名称虽有变化(县教育局改县教育委员会,乡镇中心校改称乡镇教育委员会)上述管理体制一直未变。
附一
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山东省中小学领导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节录省的主要职责权限:(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定指示、规划计划;制定本省关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方针、地方法规、政策办法、规划计划和规章制度。(2)编制下达全省中小学、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和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调配计划;分配预算外国家和省财政的教育投资;组织推动全省改善办学条件。(3)组织、指导全省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确定中小学学制、教学计划;举办并主管示范性的实验学校。(4)制定中小学教师、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负责培养中学教师,培训高中教师和县教育局长、高中校长以上的教育行政干部;审定中学高级教师的职务。(5)研究教育理论和教材教法;组织教学改革实验; 编写补充教材和教学参考书。(6)对中小学和各级教育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解决共同性的问题。
市地的主要职责权限:(1)贯彻执行上级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定指示、规划计划和规章制度;制定本市地中小学教育的工作方针、政策办法、规划计划和规章制度。(2)制定本市地中小学和教师进修院校的事业发展规划计划;组织高中(市可以包括市区初中)、职业技术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招生工作;派遣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分配预算外省和本市地财政的教育投资;组织推动全市地改善办学条件。(3)组织、指导本市地教育体制改革;审批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中学的设置、停办;研究教育理论和教材教法,组织教学改革实验。(4)制定本市地中小学教师、干部队伍建设的规划;负责培养小学和初中教师,培训中学教师和初中校长以上及相应的教育行政干部;审定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的职务。(5)举办并主管示范性的实验学校和盲童学校,市可以举办并主管市区中学或高中;按现行规定任免所属学校的领导干部。(6)对中小学和各级教育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解决共同性的问题。
县市区的主要职责权限:(1)贯彻执行上级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定指示、规划计划和规章制度;制定本县(市、区,下同)中小学教育的工作方针、政策办法、规划计划和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2)领导全县的教育改革,管理教学业务;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解决共同性的问题。(3)负责全县初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和设置、停办的审批;组织中小学的招生和派遣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负责举办并主管职业技术中学、高中和完全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县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和聋哑学校。(4)提出全县教育事业费的筹措计划;负责县级教育事业费的分配管理,审批乡镇教育费附加征收方案和决算;检查监督教育事业费的使用;组织推动全县改善办学条件。(5)按现行规定任免县属学校领导干部和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的校长、副校长;负责办理全县学校人员编制、调配和公办教师自然减员补充;负责小学、初中教师和一般教育干部的培训进修;考核所属中小学教师,审定中学二、三级教师和小学一、二、三级教师的职务;负责考核确定民办教师的任教资格, 并发给合格证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6)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保障学校的校舍、设备、场地和财产不受侵占。
乡镇的主要职责权限:(1)贯彻执行上级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定指示、规划计划和规章制度;制定本乡镇教育工作的政策办法、规划计划和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2)规划全乡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布局,提出本乡镇小学和初中的设置、调整、停办的意见报县审批,具体组织乡镇属学校的招生工作。(3)对全乡镇的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总结交流经验, 表彰先进,研究解决共同性的问题;负责举办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主管全乡镇初中、小学和中心幼儿园。(4)根据上级党和政府的规定,负责征收乡镇教育费附加,并分配、管理和监督使用;负责本乡镇初中、中心
小学、中心幼儿园的校舍修建,组织推动全乡镇改善办学条件。(5)任免乡镇初中、中心小学的中层干部、中心幼儿园园长、副园长,其他小学、幼儿园的校长、园长和主任教师。负责本乡镇的初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公办教师的管理、调配和调整安排,但不得调出教育系统。负责从经县教育部门考核并发给合格证书的人员中聘任民办教师,报县备案;提出辞退民办教师的建议,报县审批。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6)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保障学校的校舍、设备、场地和财产不受侵占。
村的主要职责权限:(1)贯彻执行上级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决定指示、规划计划和规章制度。(2)负责本村教育事业的规划和本村小学、幼儿园的兴办,主管幼儿园,协助乡镇管理小学;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研究解决学校的有关问题;组织学龄儿童入学。(3)按乡镇政府的规定征收、筹集教育经费,负责本村小学、幼儿园的校舍修建,改善办学条件。(4)对本村小学、幼儿园领导干部的任免、奖惩和小学教师的调配、聘任、奖惩提出建议;决定幼儿园教师的聘任、奖惩、并报乡镇备案,但聘任对象必须是经乡镇以上教育部门考核并发给合格证书者。(5)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6)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保障学校的校舍、设备、场地和财产不受侵占。
内部管理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朱陈店私立中学堂设总理(或称总督)1人,主持学堂一切事务;教习(或称教员)若干人,担任教学工作;掌书(或称文案)1人,专管全校来往文报,并掌管书籍;会计(或称收支)1人,总管全校款项收支;庶务1人,管理学堂中各项杂务;学监2人,管理寄宿学生。大店抗日小学附设的中学补习班,由抗日小学代管,其管理方式按照“教导合一、民主管理、经济公开"的原则,建立了新型的学校管理体制(见《小学教育》章抗日小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各级各类学校继承老解放区学校管理的优良传统,按照教导合一、民主管理、经济公开的原则建立起新型的学校管理体制。1952〜1955年,莒南中学实行上级部门领导,校长全面负责的校(院)长责任制,校长为全校最高负责人,对问题有最后决定权。中学行政机构设教导、总务两处。学校中建立校务会议和教导会议(教务会议)制度,前者为行政会议,由校长主持讨论一定时期学校工作计划、总结及学校建设等重大问题;后者为教学管理会议,定期研究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学生生活指导等业务工作。当时,教师队伍中的党员人数很少,凡具备组建党的支部条件的单位均建立党支部,设书记1人(凡校长是党员的一般由校长兼任)、委员多人。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监督学校工作,发展壮大党的队伍。这与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的精神是一致的。1956年,根据教育部、团中央和山东省有关通知精神,莒南一中、莒南二中(夏庄)设团、队专职干部1人,莒南三中(坪上)设团、队兼职干部1人,以加强学校团、队建设,协助校长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
1957年春,结合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按照中共山东省委的决定,完全中学改过去党支部的保证、监督作用为领导作用,加强了共产党对学校的领导。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一切教育行政机关和一切学校,应该受党委的领导”,同时强调:“高等学校要改变校长负责制。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一切中等学校和初等学校,也要放在党委领导之下”。随后,莒南县规模较大的中学,如一中、二中、三中分别设立专职党支部书记,其余中学也先后配备了兼职党支部书记。进一步明确学校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搞好校内党组织建设;领导校内共青团、工会、学生会等群众组织,教育党员团结群众,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实现教育培养目标。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被破坏,各种红卫兵组织山头林立,山头之间的派性斗争无休无止。1967年底至1968年春,莒南县各中学成立了有革命干部、革命教师和革命学生代表参加的“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学校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统统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而废除,再加上“革委会”成员中不少就是派性头目,在师生中本来就没有威信,他们为争夺“革委会”内部的实际领导权,带头制造不安定因素、打派性仗,无法行使管理权。同年,县内中学虽然先后进驻“工军宣队”、(工人阶级宣传队、解放军宣传队),或“贫管会"(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领导“复课闹革命”和学校“斗、批、改”,但由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先后掀起所谓“反逆流"、“批林批孔”、批“师道尊严”、批“教育黑线回潮”以及“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一系列黑浪的冲击,再加上“工军宣队”和“贫管会”成员大都不懂教育规律和教育管理,不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学校管理只摆摆形式,不接触实际,走过场多。粉碎“四人帮”后,学校管理开始拨乱反正。1977年5月,全县撤出进驻中学的"工军宣队”和“贫管会”1978年底,全县又撤销中学的“革委会",正式恢复校长制(莒南1972年7月曾借“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一次整顿之机,公布了一批县、乡镇中学校长,但因“文化大革命”没有结束,大部分校长心有余悸,校长负责制没有真正恢复)。同年,对县内中学从思想到组织进行全面整顿,特别对领导班子中的“软、懒、散”状态,予以彻底治理。同时,贯彻落实教育部修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于10月公布全县一批重点中学的校长和党支部书记,随后借落实
政策使部分“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批斗的老教育干部重新归队,使“文化大革命”前中学行之有效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又重新恢复起来。
1985年贯彻中共中央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将党、政分开, 全县中学仍实行校长负责制。
1985年莒南县完全中学行政机构示意图
1992-1993年,莒南县中学管理体制改革再深入一步,实行“中学校长招聘负责制、教职工定编聘任制(自1988年始)和教育岗位目标责任制”。全县至今仍沿用此制。
中学领导的设置与学校主要会议的分工情况如下:
中学校长的设置依据学校大小而异,规模较大的(含完中)设校长1人,副校长1〜2人;规模较小的,只设校长(或主任)1人。一般中学设校长办公室,下设教导处、总务处。1988年国家教委发布《中学德育大纲》后,县内规模较大的公办普通中学先后增设了政教处。
教导处设主任1人,副主任1〜2人,教务员1〜2人,协助校长管理教学工作。教导处下设教研组,配备组长(或副组长)1〜2人,负责制订教学、教研计划,组织本组政治、业务学习,开展教学研究等项工作。中学教研组一般分为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理化、史地生、艺体等组。自90年代起,随着部分驻城中学和乡镇中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方便班级管理和学科之间的协调,有些学校实行年级组与教研组并行的管理模式,同时配备年级组长1人。
总务处设主任1人,或副主任1〜2人,管理员、会计1〜2人,协助校长管理后勤、勤工俭学等项工作。
政教处设主任1人,或副主任1人,协助书记、校长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好校内时事宣传、师生考勤、组织纪律、公共卫生等方面制度的落实。
各中学一般坚持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校务会议、教务会议、总务会议、班主任会议、党、团、工会会议和教职工大会等。
校务会议由校长主持,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教研组长和部分教师参加,主要讨论决定学校工作计划、人事安排、经费预决算、学校建设规划等重大问题。
教务会议一般由教导主任主持,校长或副校长、教导副主任、教研组长和若干教师参加,主要讨论决定教学、教研计划,组织期中、期末考试,安排招生、毕业、升学工作以及推广先进教学经验等有关事宜。
总务会议一般由总务主任主持,校长或副校长、总务副主任、后勤管理人员、保卫、校办工厂(场)负责人参加,主要讨论决定总务工作计划,研究学校财务、经费、保卫和勤工俭学等方面的重要工作,从物质上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班主任会议由校长或教导主任主持,主要研究班级管理工作,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等。
党、团、工会会议,分别由党、团支部(或总支)书记、工会主席主持,主要讨论制订党、团、工会工作计划,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
激励后进,发挥部门作用,推动学校工作。
教职工大会由校长主持,主要贯彻上级的有关指示、传达工作计划、总结学校工作、制定规章制度、评选模范教职工等。
各中学普遍以教学班为单位,每班设班主任1人,负责联系各科教师,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学科设教研组,研究教材、教法,改进教学工作。1985年后,县内中学推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导会制度;规模较大的学校还设立年级组,统一协调本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课外集体活动。
1989年后,为进一步规范领导、教师行为,加强工作责任心,明确工作目标及任务,提高组织与个人的办事效率,莒南县教育局制订了《莒南县学校规范化管理四项基本要求》,对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全日制中小学管理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90年代以来,莒南县教育局(莒南县教育委员会)又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意见》等若干文件,使莒南县的中学管理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1990年,莒南县积极响应临沂地区教育局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的号召,狠抓管理制度落实,成绩突出,受到地区教育局表扬。
1993年,山东省普通中学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在临沂市召开,莒南县作为会议参观现场之一,得到广大与会者的交口称赞。
莒南县学校规范化管理四项基本要求莒南教字(89)5号
—、一院三室一所规范要求
(一)校院:总的要求,要达到绿化、美化、净化、经济化
1.学校大门垛挂校牌(校牌规格,样式另有统一规定)。
2.学校大门两侧,可用大红仿宋黑体字写校训;进校显眼处或正面写校风、教风、学风、领导作风。校院两侧墙壁或教学楼正厅,可画有教育意义的国画或油画。
3.学校围墙外面,可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或“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巨幅标语;学校围墙里面可写“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等标语。
4.进校门的主路两旁,要冬青镶边,冬青带中或后,可栽水杉。
5.办公室前有花园。花园与办公室之间用冬青或低花墙间隔;用花墙间隔的,花墙跟前栽藤木植物。花园内的花主要栽木本的,要适当种草花。要做到木本花、草本花相配搭, 品种、花色颜色有别、高低有致。
6.教室前5米处可栽水杉(指平房):校院内栽种的乔木,应把绿化美化和经济化的因素结合起来。
7.校院内排水宜用暗下水道,无条件用下水道的,可在地面上用砖砌或水泥修下水道。要保持下水道的畅通,一定使校院无积水,伙房前无污水。
8.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最好用花墙间隔;无条件用花墙的,可用冬青相隔。
9.教室前可开辟小花园,花园四周也可用冬青镶边;有条件的可设高度40—50公分的花坛。
10.操场可设主席台,主席台前需竖旗杆升国旗;操场周围可种草、栽法桐、垂柳、青杨。学校周围墙跟可栽杨树、柳树、槐树及其它成材树木。
11.每排房子之间,用花墙园门相接,也可用冬青绿化带相接。
12.校院内各条路一律用冬青绿化带镶边。绿化带衔接处或后边,可栽葡萄、山楂或其它乔木和藤木植物。
13.校院路边或在花墙上,设置阅报栏或宣传栏;路边教室的屋山头,都要设黑板, 分到教研组或年级,按时刊登。
14.校院要平坦、干净。要做到无杂草、无纸屑、无污水、无垃圾、无粪便、无放养鸡、狗等。
15.学生一律不准在校内骑自行车,更不准骑自行车进校门,学校有自行车棚的,学生的自行车要整齐地放在车棚内;无车棚的,可按班或年级划定放车处,一定要排列整齐, 不得乱放。
(二)教室:总的要求教室要做到窗明、桌净、室内整洁、优雅、美观
1.教室门侧挂班牌,中学的班牌可写X 级X班,完中可写高或初中X级X班,小学的班牌仍按X年级X班,班牌的规格是3X35公分。要用白底黑字(一律用仿宋黑体字),班牌可用活动的。
2.教室前后各设一块黑板;前面黑板两侧的布置,靠教室门侧悬挂值日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这“三表”要放在一个玻璃镜框内镶嵌。镜框内空是60X28公分;黑板另一侧,挂眼睛保健操图,要用玻璃镜框镶嵌。
3.教室内南北两面的墙上悬挂四幅名人名言,要一律用玻璃镜框镶嵌。
4.教室后面的黑板,用于学生办板报, 黑板上面可挂班级得到的奖状、奖旗等。
5.教室地面要平坦、干净、墙壁干净无脏物,无墙皮脱落、无孔洞、无蜘蛛网,门窗、玻璃完整干净。
6.讲台、讲桌美观、大方。
(三)办公室、会议室
1.校长室
(1)室内要整洁、美观。
(2)室内悬挂校长职责,学籍管理规定, 学校规划图表,教职工基本情况简明表,教职工分工表。中学可挂“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的基本要求”,小学可挂“四率”情况统计表。(3)校长室可设文件橱。可存放上级重要文件及教导、总务、工会、团队的计划、总结和其他有关重要资料。
(4)挂学校订的各种规章制度,挂近期、中期目标管理规定。
2.教导处
(1)挂教导主任职责、教学计划、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基本情况统计表、教研情况统计表、班级、班干部情况统计表等。
(2)设总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卫生区分布表、学期教学进度表。
(3)挂教研组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
(4)挂学校订的有关规章制度。
(5)中学教导处可挂“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的基本要求
3.教研组
(1)室内办公桌面办公用品及书籍、各种簿本放置要整齐;地面干净、墙壁无脏物、无蜘蛛网、门窗明净。
(2)室内挂“先进教研组条件”、教研组工作条例、师德规范要求,学籍管理规定、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中学可挂“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的基本要求"等。
(3)贴本教研组教学进度、教研活动一览表、值日表等。
(4)室内可设学生作业橱。
4.会议室
(1)可悬挂学校荣获的各种奖状、奖旗等。
(2)或悬挂较大型的图画、油画及书法家写的诗句及名人名言。
(3)可悬挂各种学校管理规定、及党政、工会、团队、财务等各种规章制度。
(四)学生宿舍:总的要求是干净、整齐、美观
(1)宿舍门要挂牌,要写男生或女生宿舍 (牌的样式,可照班牌样式)。
(2)宿舍前有花坛或花园,同教室前相
同。
(3)学生脸盆一律放在宿舍门前两边或门前路边,排列整齐,学校可垒40公分高脸盆放置台。
(4)宿舍内地面干净平坦,无积水,干燥、通风、透光、无异味,墙壁无脏物、无蜘蛛网,门窗玻璃干净,室内不准放自行车。
(5)宿舍内贴宿舍公约、值日表,宿舍要有室长负责管理。
(6)学生床铺整洁、被子折叠有楞有角,床上不准堆放衣服或其他东西。
(7)学生的鞋从床前头向里面放置,整齐划一;宿舍内统一扯一至两根铁条,以便学生搭毛巾,毛巾也要整齐;宿舍需统一钉钉,以便学生挂书包或饭盒用。
(8)学生的床头上方,要统一写上住宿生的X年级X班及学生姓名。
(9)住宿生要严格执行作息时间,采取量化记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住宿生熄灯铃响后,人人就寝,不准说话或做其他动作,打起床铃后,按时起床。
(10)宿舍院内可设尿罐,每早由值日倒尿,晚上负责提尿罐。
(五)厕所:总的要求是清洁卫生,注意夭天打扫,厕所的墙壁、地面保持干净
1.厕所便位按学生比例能够用,墙壁干净、不准乱抹乱画。
2.厕所内无积粪、积尿、地面干净。
3.打扫及时、无蛆虫。
4.厕所标牌要醒目。
二、教学规范要求
(一)教之规范
1.备课
(1)任课教师在开学前,订好学期授课计划,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分析,目的任务、具体要求、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进度安排等。(2)上课之前必须写好教案,要求超周单元备课。教学内容必须写明教学目的要求、教学过程、课后效果检查等。(3)备课书写工整、眉目清楚,内容具体实用。(4)教案不准千篇一律、教法灵活得当,学生自学课目可从略,但必须有指导措施。
2.上课
(1)教师课前须做好上课准备,避免中途走出教室或派学生出教室拿教学用品。(2)上课前2分钟,教师须站在教室门前,目送学生进入教室,上课铃响后,教师再进入课堂。授课前先点名,或让值日生汇报,教师记录旷课学生。(3)教态自然、衣着整齐、语言生动、口齿清楚。不使用方言土语,尽量用普通话讲课。(4)恰当的运用教具和现代化教学设备。
(5)讲授要准确,无知识性错误。(6)重点突出,讲练结合,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和“看看、讲讲、练练、考考、评评"的教学路子。(7)板书工整、排列有致、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总结,学生记录和记忆。(8)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课堂、不拖堂。(9)精心设计习题、提问学生回答问题,不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应耐心听完,以鼓励为主,不得讽剌挖苦,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10)作业布置要适量,习题要典型。(11)实验演示要准确。
3.作业批改与辅导
(1)作业批改及时,作文须在下次作文前批改发出。(2)各科作业都必须纠正错字,纠正不符合要求的格式,用红色墨水笔批改,使用统一规定符号(见《教师批改笔记》5—6页),批改文字要用楷书。(3)错题要在讲授新课前订正。(4)教师必须专备《教师批改笔记》,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随时摘记、整理,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认真讲评。(5)对非普遍性的问题采取个别辅导的办法,对低差生更应注意从学习方法和知识等方面指导,促其转化。(6)对缺课的学生应及时补课。
(二)学之规范
1.进校
(1)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请假。
(2)人人佩戴校徵(有校徵的),少先队应戴红领巾。(3)上学校,必须背着书包到校。⑷服装整洁,男生不理长发,女生不理披肩发,不穿奇装异服,(5)进出有秩序,不拥挤,不大喊大叫。(6)遇见老师要主动打招呼或问好。(7)骑自行车时,应下车进校。入校后,将自行车放到统一规定的地方。
2.上课
(1)预备铃响后,必须迅速、安静地进入教室就座,桌上只能放该堂用的书、文具。
(2)上课后,班长喊起立后,必须静、齐、快的起立向老师致敬,待老师还礼后,方能坐下, 坐姿要端正。(3)上课后进教室要喊报告,经允许后,才能入内。(4)必须专心听老师讲解和同学的回答,不交谈、不插嘴、不做小动作、不看与本课无关的书刊。(5)发言要积极主动,发言前先举手,回答问题时要起立,回答问题时要先结论,再要点,或先论述,再结论, 并做到声音宏亮、清楚、用普通话,经老师同意后坐下。(6)靠走道的同学起立回答问题时跨出半步。(7)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后,学生必须再次起立向老师致敬,待老师还礼离开教室后才能离座。
3.自习
(1)按时自习,不中途离开教室。(2)保持安静、不高声谈笑。(3)不无故搬移或离开座位,不做妨碍别人的动作,不做和自习无关的事情。(4)自习时绝对禁止外出游玩、看电影, 有事向班主任请假。
4.作业
(1)学生作业要自己做,不抄袭、不对答案、不无故拖延交作业的时间。(2)作业必须保持整洁美观,不乱涂乱画或写与作业无关的字。(3)作业书写要留出天、地头,靠边留出半厘米,做到章节项款分明。分段时做到空两格书写,以课本排列样子。(4)作业开头要在第一行正中写明“练习X或第X课XXX”,方格簿的标点符号一律占一格,横格簿标点符号也应占相应的位置。每做一题都要抄写做题要求。(5)作业要字迹工整、清楚,一律用楷体书写,切忌用草书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6)作业要用钢笔或园珠笔书写,不准使用红色笔和铅笔(画图除外)。(7)每次作业之间,应留出一定空隙,以便分清眉目,但换页不留空行。(8)按时订正作业中出现的错字、题。
5.课间操、早操
(1)快放完一遍歌曲、唱片集合好。
(2)静一从“立正'到“解散”没有声音。(3)齐---人数齐、队伍齐、动作齐。
三、档案规范要求
学校要有档案室,有档案橱,有专人管理。档案要分类归档,保存完整,名目清楚。档案大致分为八类,每类分学年、学期排列,连续保存五年以上。
(一)教师
1.每个教师的基本情况,来校年月日。
2.每学期所任课程、班级、节数。
3.每学期考勤情况统计,进修计划及考
核情况。.
4.每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工作总结,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论文。
5.每学期的观摩教学教案及讲评记录,领导听课记录,评教、评学记录等。
6.教师教学档案,每人立一户头,不是人事档案,教师本人也可以查阅。
(二)教学
1.各科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按学科分类归档。
2.各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分别装订成册归档。
3.各科期中考试的复习提纲和试卷分别装订成册归档。
4.各班学生的学期、学年、毕业考试成绩及时填入学生登记表或学籍卡片中。
5.每年高考和中专、中技、招工考试的复习资料试卷分类归档。
6.各市、区、县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高考复习资料分类归档。
7.教改先进经验、国外教科书分类归档。
8.学生、家长对教学工作的反映、建议。
9.其他有关资料。
(三)德育工作
1.各班学生的学年和毕业评语随时抄在学籍卡上。
2.各年级组、班主任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分类装订成册归档。
3.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以及撤销处分的决定,随时登记在学籍卡上。
4.学生干部名单。
5.教师日志。
(四)学生卫生保健
1.上级有关文件资料。
2.学生体查资料。
3.学生健康情况典型调查和分析资料。
4.每年被评上市、区、校卫生先进集体和个人方面的资料。
5.每年参加省、市、校各项体育比赛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成绩,以及打破记录方面的资料。
(五)学籍
1.全校学生学籍卡,分班装订成册。
2.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带来的毕业生登记表分班归档。
3.学生转学、休学、退学、毕业、肄业等各种证件的存根(包括转、休、退申请书)。
4.全校学生名册。
5.学生证、校徽号码登记簿。
6.历届毕业生的去向情况。
7.学生姓名引索。
(六)统计
1.学生基本情况统计(包括学生数、男女数、城乡户口、成份、年龄、民族、团队员、住宿、搭伙、其他等)。
2-教职员工基本情况统计(包括教职员工总人数、比例数、男女数、文化程度、学习专业、教龄、党团员等等)。
3.学生旷、缺课情况统计。
4.学生成绩情况统计。
5.教师请假、缺课、补课、调课情况统计。
6.学生毕业、肄业、升级、留级、跳级及升入大专、中专、中技、参军、招工、支农人数统计。
7.年初年末报表。
(七)上级来文
1.按省、地、县归档。
2.按行政、业务归档。
3.按学科、分类归档。
4.按急办、缓办归档。
(八)其他
1.上级各种工作意见、指示、规定、办法。
2.学校工作计划、总结报告。
3.各种规章制度。
4.外校经验。
5.每学期人员安排表。
6.课程表、时间表、校历、各种活动安排表等。
7.工作日志。
&会议记录。
四、学籍规范要求
学籍管理包括入学、转学、休学、升学、退学、毕业等六部分,每部分手续完备,入出清楚,记录详实。中心初中设一名专职档案员,须分年级,按班级先后以次排列归档,档案与花名册相符,档案和花名册与学生相符,不超班额,无编外学籍。
(一)入学手续
1.录取在本校的新生,同意转入本校的
插班生,批准复学的旧生及在校的学生在开学时准允办理入学手续。
2.入学手续如下:
(1)根据教导处分班名册分别上班主任或教导处报到并交验有关证件,登记注册 (《在校学生花名册》)。
新生交验准考证,录取通知书、毕业证明书、户口簿,照片两张。
复学旧生交验准予复学证明,原休学证书,学生证。
插班生交验转学证书,成绩报告单、户口簿,照片两张。
老生交验家庭通知书,假期作业、学生证。
.证件验收完毕,由班主任开注册证。
(2)凭注册证交费。无特殊情况入学费用要一次交清。有特殊情况者要办理分期交款手续,但必须一次交清书籍费。
(3)住校生交住宿、伙食费,通过学校办理搭伙手续。
(4)到教导处注册。住校生向生活指导教师登记安排床位。
(5)把注册证交回班主任,手续完毕。
3.在开学期间因病,因事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到校者须向教导处请假,经教导主任批准后方可延迟入学日期。
4.入学手续不完全者无正式学籍,不得参加学期(学年)考试,亦不发给学生成绩报告单和毕业证书。
(二)休学手续
1.学生因病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继续上学者须办理休学手续。
2.休学手续如下:
(1)由学生家长出具申请书,详细说明休学原因。
(2)交验相应证明。
(3)经班主任签署意见。
(4)交教导主任审批。(5)办理离校手续。
(6)教导处发给休学证书。
3.休学以一年为限,期满仍不能恢复学习者,应继续申请休学(前后不得超过两年)。
4.休学期满未来校复学亦不办理继续休学者,将不保留学籍。
(三)复学手续
1.休学期满后,可在学期开始前向学校申请,经学校了解批准后,可编入相衔接的班级学习。
2.复学时须交验休学证和相应证明。
3.学期中途不办理复学手续。
(四)转学手续
1.转入
(1)他校学生因家长工作调动,家庭迁移或其他特殊情况转入本校者,均须办理转学 (插班)手续。
(2)转学手续如下:
① 填写转学(插班生)申请书,由家长详细说明理由。
② 交验原肄业学校同意转学的联系单、成绩单、品德评语、正式户口册或证明等。
③ 进行成绩测验。
④ 由教导主任批准、编班、填写学籍卡片。
⑤ 按照规定办理入学手续。
2.转出
(1)本校学生因家长工作调动、家庭迁移或其他特殊情况须转入他校者均须办理转学手续。
(2)转出手续如下:
① 填写转学申请书,由家长详细说明理由。
② 交验相应证明。
③ 经教导主任审批。
(3)经教导主任批准同意转入他校的学生由教导处开学生转学联系单,与所要转入的学校联系,待他们同意后方开给转学证书。
(4)批准转学的学生要按离校手续规定办理离校手续。
(5)转出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再给予复学。
(6)转学手续一般应在期终或开学初办理,学期中途一般不予办理。
(五)退学手续
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办理退学手续。
(1)因病不能继续学习者。
(2)被学校开除、勒令退学者。
(3)其他特殊原因经学校批准同意退学者。
2.有上述情况的学生在办理好离校手续后发给肄业证明书。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日
莒南县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推动全县中等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加快中小学教学领域的改革,针对目前教学管理的现状,对今后全县中小学教学管理提出统一要求,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严格执行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有关课程安排的指令性计划,按要求开齐开足课程课时;严格按学科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不得随意增删教学内容或升降教学要求。对师资力量薄弱的学科及缺少专业课教师的学科, 可以适当考虑安排兼课教师,以保证课程开设的齐全,课时安排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加班加点,加重教师、学生负担。
二、严格教师管理,不断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素质。全体教师要认真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关教育工作的论述,学好学科《教育学》以及一至两本教育理论专著, 提高理论水平,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有计划地组织教材培训、业务进修等提高师资水平的活动,教师对有关活动要积极参加,学校领导要大力支持。
三、严格中小学教研活动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研组以及乡镇中小学教研室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要针对目前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抓好教学指导与检查。每学期都要有二至三个研究课题,对每个课题都要有研究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与总结。
四、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常规",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群体素质。地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及《学科教学常规》体现了教改精神,反映了教改的经验与成果,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各学校要扎扎实实开展“学常规、用常规”活动,各科教师均应熟悉学科常规,按照学科常规要求搞好课堂教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脱离常规规范,对教研课题及教改项目均应取得教委教研室同意后方可实施。
五、加强备课管理。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要严格执行地区教学常规的各项规定,搞好单元备课、集体备课,吃透教材,改进教法。教案要实用,项目要齐全,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既要体现教材重点、难点,又要体现教法、学法。
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方针,要以指导学法,提高学生能力为出发点,严密组织课堂教学,达到讲清重点、突破难点,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积极性,保证完成课时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加强作业管理。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作业配置要严格按教学大纲及教育行政、业务部门的规定执行,不得随意增设作业,不要求留有课外作业的学科,一般不得布置课外作业;作业分量也要按有关规定执行,不能随意加重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教师对作业的布置要有目的性、针对性。作业批改要认真细致,有记录、有讲评,允许对作业批改采取抽查、轮批以及自改等方法,但严禁以改革为借口,敷衍工作。
八、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教师的职业要求用普通话,中小学所有教师都要使用普通话教学;教师的书写要规范,不得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及别字、错字板书,小学教师尽量不使用行书、草书板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筒洁清楚,表述不能使用方言土语。
九、加强教学效果的检查。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及教育组长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指导教学工作,督促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委督导室、教研室要根据督导评估中关于教学管理的有关内容经常进行检查指导,对达不到教学管理要求的学校或个人要进行批评教育,在教学领域内也要奖罚严明,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十、严格教学资料及作业簿本的管理。教学用各种资料的供应除有关部门的规定用书外,各校每年可以适当为教师教学购置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籍或刊物,教师个人亦可尽可能的自订部分有关刊物;学生用资料要严格执行各级教委有关制止"三乱”的指示精神, 任何教干、教师不得随意加重学生负担,教委教研室对学生用资料要按教学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供应,并应报教委主任或分管主任批准。各种作业簿本以及教师用备课本、听课记录、理论学习笔记等簿本,全县实行统一要求,统一规格,有教委监制,各学校要提前半学期将各种簿本的需要数量报教育印社。
加强教育内部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各级领导要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真正把教学管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教学管理意见,促进全县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九九四年三月学籍管理
中学生的学籍管理,清末按《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处理。民国时期执行部颁《修正中学规程》的有关规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中学按《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和山东省政府《中等教育工作纲要》的有关规定,结合战时特点灵活处理。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按部颁《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的规定执行,1963年按中共中央发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规定执行,管理比较严格。
“文化大革命”期间,合理的管理规定统统被“四人帮”诬蔑为“对学生的管、卡、压”,不仅遭到批判,而且宣布废除,致使学籍管理混乱,无章可循。
1979年,山东省教育厅公布《山东省中小学学籍管理条例(试行草案)》,莒南县对学 '生的成绩考核、转学、退学、休学和学生毕业及奖惩等,均按此条例的规定执行,使学校正常的学籍管理得以恢复。
1986年5月,山东省颁布《山东省中小学学籍管理条例》(详见《小学教育》章),按照条例规定,莒南县中学生全部建立档案卡,全县实行统一编号存放。1991年,莒南县为规范管理行为特制订《关于中小学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在全县贯彻执行。除“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外,莒南县中学生的学籍管理分别按各时期规程、条例处理,无一例外。
对学生行为准则,新中国建立初期,按1955年《中学生守则》(附二)要求;1980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生“三好”学生条件》(附三),成为继《中学生守则》后更高的目标要求;新的《中学生守则》(附四)公布后,学校一律按新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管理。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附五),莒南县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进一步趋向统一,不仅在管理上严格按行为规范执行,而且在管理水平上也有新的提高。
附二
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教育部1955年公布)
一、努力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准备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二、尊敬国旗,热爱祖国和人民领袖。
三、遵守学校规则,听从校长、教师的教导。
四、按时到校,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缺课。
五、每天到校要带齐上课用的书籍用具, 上课前要准备用的东西。
六、上课时要坐端正,专心听讲,不随便说话,不做其他事情。出入教室要得到教师的允许。
七、回答教师提问时要起立,得到教师允许后再坐下,向教师发问时先举手。
八、用心自习,各科作业都应由自己按时完成。
九、尊敬校长、教师。上课、下课要起立致敬,在校外遇见校长、教师要行礼。
十、对同学要诚实友爱,互相团结。
十一、敬爱父母,爱护兄弟姐妹,帮助家里做事。
十二、尊敬长辈、尊敬老人、爱护小孩、关怀体弱有病的人,对他们在车上要让坐,在路上要让路。
十三、对人要诚恳、谦虚、有礼貌。不说谎、不骂人、不打架,不妨碍别人的工作、学习和睡眠。
十四、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不做对自己、对别人有害的事情。
十五、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身体、衣服、住室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十六、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十七、爱护班级和学校的荣誉。
十八、随身携带学生证并注意保存。
附三
中学生“三好”学生条件
(1980年)
1.思想品德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模范地遵守学生守则。
2.学习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成绩优良。
3.身体好;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坚持锻炼身体,讲究卫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附四
中学生守则
(教育部1981年公布)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娱活动。
五、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
六、积极参加劳动,生活俭朴。
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
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九、热爱集休、爱护公物、不做对集体和别人有害的事。
十、谦虚诚实,有错就改。
附五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国家教委1988年公布)
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① 坐、立、行走、读书、写字姿势端正。
② 穿戴整洁、朴素大方。提倡穿校服。头发干净整洁,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烫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不穿高跟鞋。
③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不吸烟、不喝酒。
④ 举止文明。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⑤ 不看宣传色情、凶杀、迷信的坏书刊、录像,不听不唱不健康歌曲。
⑥ 不进营业性舞厅、酒吧和音乐茶座。
⑦ 拾金不昧,不受利诱,爱惜名誉,不失人格。
⑧ 维护国家荣誉,遇见外宾,以礼相待, 不卑不亢。
2.真诚友爱,礼貌待人
⑨ 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和蔼。要讲普通话。
⑩ 尊重他人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帮助残疾人。
⑪尊重全体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接受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诚恳。
⑫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正常交往,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年幼体弱的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⑬待客热情,起立迎送。邻里有困难时, 主动关心、帮助。
⑭未经允许不进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拆看他人信件,不偷看他人日记。
⑮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别人要道歉。
⑯守信守时。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 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
3.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⑰升国旗、奏、唱国歌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⑱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保持图书馆、阅览室的安静。不在教室和楼道内吵闹喧哗。
⑲爱护校舍和各种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涂抹乱画。借阅书刊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⑳按时到校,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㉑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㉒认真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珍惜时间,科学地安排课余活动。
㉓遵守宿舍和食堂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㉔参加各种集会准时到达,安静听讲,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
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㉕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
㉖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不乱摆放。
㉗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动。
㉘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
㉙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㉚外出和到家时,要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
㉛体贴帮助父母,尊敬祖父母、外祖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
㉜对长辈有意见,有礼貌地提出,不闹脾气,不顶撞。
5.遵守公德,严于律己
㉝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㉞乘公共电、汽车主动购票,给老、病、残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
㉟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按顺序,对营业员有礼貌。
㊱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㊲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要守秩序,瞻仰烈士陵墓保持肃穆。
㊳观看演出和比赛时,要做文明观众,不起哄滋扰,结束时鼓掌致意。
㊴尊重外地人,遇有问路,认真指引。
㊵见义勇为,对违犯社会公德的社会行为,要进行劝阻。
附六
1953年山东省中、小学暂行校历
一、学期
1.每年8月1日为学年开始,次年7月31日学年结束。
2.一学年分两学期,自8月1日至次年1月31日为第一学期,自2月1日至7月31日为第二学期。
3.全年实际上课时间,以38周为原则 (每学期19周)
二、假期(全年假期除纪念日外,不超过78天为原则)
甲:放寒、暑假地区
(1)暑假50天(7月11日至8月31日)
(2)寒假23天(夏历12月24日至正月16日)
(3)春假3天(4月4日至4月6日)
乙;放农忙假地区
(1)麦假14天。
(2)春假3天。
(3)秋假38天。
(4)寒假23天(夏历12月24日至正月160)
注:寒假起止日期,如遇夏历12月为29天时,即改为12月24日至正月17日。
三、全年日程(其中寒假日期只适用于1953年)
甲:放寒、署假的地区适用
3月6日:寒假满,春季开始。
3月8日:正式上课。
4月4日、5日、6日:春假三天。
5月1日:劳动节放假一天。
6月1日:儿童节放假一天。
7月10日:学期终了。
7月11日:暑假开始。
9月1日:暑假期满,秋季开始。
9月3日:正式上课。
10月1日、2日:国庆节放假2天。
1月1日:新年(元旦)放假一天。
1月27日:学期终了。
1月28日:寒假开始。
2月20日:寒假期满,春季开始。
乙:放农忙假地区
寒假及纪念节日按照统一规定的日期执行,麦假具体起止日期由县政府自行规定,报专署备案。
莒南县中学管理规范化学校
一九九O年
地级:团林中心初中相沟中心初中
官坊中心初中坪上中心初中
朱芦中心初中涝坡中心初中
县级:相沟中心初中坪上中心初中
团林中心初中官坊中心初中
朱芦中心初中涝坡中心初中
文疃中心初中壮岗中心初中
坊前中心初中岭泉中心初中
路镇中心初中
一九九一年
省级:团林中心初中
地级:大店中心初中壮岗中心初中路镇中心初中
一九九二年
地级:文疃
中心初中柳沟中心初中
县级;王家沟中心初中柳沟中心初中刘庄中心初中
一九九五年
市级:石莲子一中刘庄中学
一九九六年
市级:北园中学筵宾中学
洙边中学相邸中学
县级:厉家寨中学陡山中学
道口中学城关一中
莒南县中学历任校长一览表
第三节学制课程
学制
清末,官立中学堂均依清廷“癸卯学制",不分初高中,执行五年制(本科四年,预科一年),春季始业。私立中学多参照官立中学执行。1925年(民国十四年),教育部颁发“壬戌学制”,中学六年,实行高、初中“三、三”分段,各自独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中学,依省战工会“初中学制暂定为三年,各年级自成段落,学习一年即可参加工作”和山东省政府''高中学制至少一年以上,初中一般暂定三年”的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莒南县普通中学一直沿用“壬戌学制”(“三、三制”即高中、初中均修业3年),但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1968年根据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指示,全县中学学制改为四年,实行“二、二”分段制。1970年莒南县中学将秋季始业改为春季始业,至1974年,又将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1978年,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全县中学实行五年制,按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分段。1981年下半年,县内高中段由二年制开始向三年制过渡,普通中学新收高中班一律实行三年制。至1983年,莒南县普通中学全部恢复“三、三”制。
1989年始,莒南县城关第一中学和团林中学试行初中四年制,只安排了一届学生,随后仍实行三年制。
课程
清末,官立中学堂,根据“中体西用''的立学宗旨,除继续把封建传统教材“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放在首位外,还开设了一些自然科学、技术学科。课程有:修身、读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与理财、图画、体操,凡十二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中学的课程设置,强调结合实际,改革了一些陈旧的课程和内容,增加了战争需要和结合根据地建设的课程和内容。主要课程:教育课程有抗战理论、抗日游击战争及军事训练、民众运动、社会科学概论;基础课程有国文、社会发展史、抗战地理、数学;课外活动有校内活动、社会活动、参战服务、生产服务;辅助课程有抗战歌曲、抗战漫画等。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政权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中学添设了卫生、矿物、经建、会计等职业教育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莒南县各中学课程设置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教材全部统一。1952年,莒南一中根据教育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X1951)规定,初中设语文、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地理、历史、政治、外语(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3年,国家规定中学课程各年级设置:初中一年级设政治、语文、算术、植物、卫生常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美术、音乐。初中二年级设政治、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植物、动物、历史、化学、地理、体育、美术、音乐。初中三年级与二年级相同(只添实习课)。
1955年,根据上级指示,初中取消英语课。
1956年,莒南一中始设高中部,高中设语文(汉语、文学)、数学(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生理、历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历史)、地理(经济地理、暗射地图)、外语(俄语)、美术(制图)、体育。初中课程授课时数作了调整,课程设置有所变更:即语文(汉语、文学)、数学(算术、代数、几何)、生物(植物、动物)、历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地理(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学科内容更具体。
1958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及教育部关于调整教学计划的说明,莒南县中学课程普遍增设农业知识、生产劳动课(每周二小时);初中算术课中,增加珠算、簿记;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文学、汉语不再分科,仍称语文;语文、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分别增加乡土教材。凡新建中学,因无师资,外语课停开。
1960年,全县高、初中各科统一使用全国统编教材,1962年后,部分初中增设外语 (俄语或英语)。直至1966年下半年,学校停开所有课程。
“文化大革命”期间,莒南县中学开始复课后,将语文、政治两科合为“政语”课,以“毛著”(毛泽东著作甲种本或乙种本)代教材,以“革命大批判”代写作,数学改成测量、会计常识,物理改学“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和水泵)和电工,化学学农药、化肥,外加“天天读''(读“老三篇”,即《毛泽东选集》中的三篇文章)。1970年后,全县中学课程依照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通知精神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历史、地理、军事体育、革命文艺、生产劳动等课。1972年后,全县中学使用省编统一教材。1974年,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农业知识、音乐、体育、美术;高中增设英语。部分中学还开设农技、会计、电机、赤脚医生、果林等专业,搞厂(场)校、队校挂钩,聘请有实际经验的工人、农民上课,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按专业编班学习,或者到社会“大课堂”,参加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生产劳动实践,补阶级斗争这门“主课”。
1978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农业基础知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共15门课程。
1981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规定,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各年级并开科目一般为八至九门,其中,初中政治课一年级开设《青少年修养》,二年级开设《法律常识》,三年级开设《社会发展史》;高中政治课开设《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全部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在此期间,部分高中从高中二年级实行文理分科,文科班不开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班不开历史、地理。
1982年,县内初中增设英语,高中不再开设音乐、美术两科,均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1987年后,中学逐步添加劳动技术课,使用临沂地区教研室编写的《劳动技术课教材》,同时,添加地理、历史乡土教材,使用地区教研室编写的《沂蒙山区好地方》和《沂蒙简史》。
1990年3月,国家教委正式印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全国各地从1991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全部实施调整措施。调整后的高中教学计划,减少了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必修课课时,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必修课时。增设时事教育(每周1课时),规定人口教育为必修内容(每学年总课时不得少于16课时),教学时间可在选修课时间内安排。选修课分为单课性选修和分科性选修两类。单课性选修在高一、高二开设(每周3〜4课时);分科性选修课在高三开设,分文科、理科、外语、艺术、体育、职业技术六类课段。要求高三年级学生要从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中选修两门学科,选修课结业后,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考査。初中教学计划未有变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1992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从1993年秋季开学时实施。新方案与原方案比较,主要变动以下几方面:注意了小学与初中培养目标要求的统一和连贯;将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将活动课纳入课程,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学科类课程为主的课程结构模式;适当地调整了各类学科所占课时的比例,加强了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类学科以及体育、美术、劳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此方案设计了“五四”和"六三”两种学制的课程,同时有6套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通过国家审查。莒南县初级中学全部执行“六三”学制的课程。自1994年秋季始,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行新工时制后,国家教委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进行了调整(详见“小学教育”一章)。莒南县自1995年秋实施调整新工时制课程计划,新课程计划在保持原全日制中学课程计划的课程结构不变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了各类课程的课时,减少了周课时总量。初一每周由32节减为29节,初二由33节减为29节,初三由27节减为25节。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新工时制课程计划虽然贯彻了,但个别学校,加班加点的现象并未完全杜绝。教育部1952年中学教学计划山东省中小学教学计划教育部1981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六-三"制教学计划(初中部分初稿)附七
关于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的说明(节选)
(教育部)
一、本计划适用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全日制小学和初级中学,初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计划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根据不同职业技术的需要另行制订。
二、本计划体现了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教学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包括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教学计划经我委批准后,在当地颁行。所有学校都要严格执行,不经批准,不得随意改动。
三、农村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常识、思想品德四门课程的小学和主要学习语文、数学两门课程的各种简易小学的教学计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自行制订。这两类学校都应注意加强思想品德课教育,向学生进行一些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的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文化、娱乐活动。
四、九年一贯制的教学计划可参照“五•四”制教学计划;“五•三”过渡制的教学计划,可参照“五•四"制教学计划的小学部分和“六•三”制教学计划的初中部分。
五、关于课程和课时所有课程都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农村要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教育。在民族地区要进行民族和睦的教育。
音乐、美术和体育课要学习一些有关民族文化艺术和体育的初步知识并掌握基本技能。能源、环保、三防、生态、交通等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和课外活动中进行。
(_)小学(略)
(二)中学
1.初中最后一年,在思想政治课中安排必要的时间进行思想、升学和参加工农业生产方面的教育。
2.执行“五•四”制教学计划的学校在初中一年级举办青春期卫生讲座共五课时。执行“六•三”制教学计划的学校,生物课初中一年级开设植物学,初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动物学,第二学期开设生理卫生。
3.初中阶段,应开设外语课,并努力打好基础。在没有或缺少合格的或基本合格的外语教师的初级中学,外语课可适当降低要求或改为选修、或暂不开设。但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开设。多余下来的外语课时,可分配给其他课。
4.初中的劳动技术课,可以和勤工俭学、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根据城乡不同情况,结合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或服务性劳动,并学习一些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要保证。
(三)体育课和课外活动
1.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有困难的学校,可减为两节。
2.“五•四”制和“六•三制”的初一、二年级的体育课每学期应安排若干课时,用来学习卫生保健知识。
3.小学、初中的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各地应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活动、学科性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以及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性活动。初中也可适当用于自习,但不能用来上课。
一九九二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教育部1990年)
附八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教育部)
一、任务与要求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重点中学应模范地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立志为人民服务,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要使学生学好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同时,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初步掌握一些劳动技能。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三、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提高教育质量,注意防止和克服负担过重的现象。
2.努力实现双重任务。逐步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3.妥善安排各门课程,适当加强语文、数学、外语。
4.教学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适应和发展学生志趣、特长。
5.要重视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也要积极开展课外学科活动和其他活动。
四、时间安排
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初中40周
(包括上课34周,复习考试4周,劳动技术教育2周),高中40周(包括上课32周,复习考试4周,劳动技术教育4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0-11周;机动时间1〜2周。
高、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由于举行毕业考试,复习考试时间可适当增加,初中增加2周,髙中增加4周,上课周数相应减少。
每周上课时数,初中30-31课时,高中26〜29课时。
课外作业量,初中每天不超过一个半小时,髙中不超过二小时,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自学或参加团队活动和科技、文娱、体育等课外活动。
每学期只举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每次考试课程不宜过多。
切实保证初中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五、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工农业生产、服务性劳动的一些基本技术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公益劳动等。
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一般应为适应面广一些的共同基础技术。具体内容根据当地需要、学校条件和学生志愿确定。
劳动技术教育的时间,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安排。
六、课程设置说明
课程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等。
为了适应和发展学生的志趣和特长,把基础打得更好,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包括单课性的即对某些课程的选修和分科性的即侧重文科或理科的选修。
人口教育在高中三年级上学期开设讲座,并在生理卫生、生物、地理等课内结合进行。
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知识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初一开设《青少年修养》,初二开设《法律常识》,初三开设《社会发展简史》,高中开设 《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注意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国防教育。
语文课分阅读课和写作课。初中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的好文章;写作课讲授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并有计划地进行写作指导。高中的阅读课,侧重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古典文学要占一定的比重,并讲授常见的古汉语知识;写作课在初中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写作指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侧重文科的,适当提高程度。
数学课使学生掌握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微积分、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侧重理科的,可以适当充实选学内容;侧重文科的,适当精减内容、降低要求。
外语课中学外语课分别开设英语或俄语、日语等,一般以英语为主。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切实打好一种外语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提高要求,努力做到一种外语基本过关。
物理课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注意能力的培养,侧重理科的,要加强实验;侧重文科的,可适当降低要求,但应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
,化学课使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初步了解它们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注意能力的培养,侧重理科的,要加强实验;侧重文科的,进行定性介绍,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
生物课和生理卫生课讲授生物体(植物、动物、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实验实习的基本技能。
历史课初中讲授中国历史,高中讲授世界历史。主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运用这些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侧重文科的,适当提高要求。
地理课初中讲授地理基础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高中讲授人和地理环境。侧重文科的,适当提高人文地理的要求。
体育课要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教育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课使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 接触外国的优秀作品,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初步具有唱歌的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
美术课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一九九O年
第四节教学与教研
教学
清末,朱陈店私立中学堂,教员多系科举时期的贡生或廩生,他们延用私塾先生的教法,讲授为主,注入式教学,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没有课堂练习、提问和指导,但提倡“循循善诱之法”。
民国以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学开始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教学,文言教材逐渐减少。教法仍以教师讲解为主。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中学,教学密切联系战争和生产实际,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的原则;教学首先注意启发、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针对当时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差距较犬的特点,灵活运用讲授、讲读、谈话、讨论、问答等各种教法授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能力提高很快。但是,战时环境艰苦,学习条件极差,对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和扎实训练注意不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学教学全面学习苏联的经验,强调正规化。1954年,莒南县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强调;“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一环”、“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了教学工作的思想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强调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法,克服了过去学校教育无计划、教师教学无计划和管教不管学、管教不管导的现象,促进了教学工作。1955年,进一步系统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和《苏联教学法笔记》,并将其作为中学教学的理论指导。教师授课的课堂结构,严格按照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教师注重讲清基本概念,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建立了以课堂为中心和以间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强调各科全面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定的积极作用,在莒南初步形成了正规的教学秩序。同时,学生的成绩考核也改百分制为“五级分制”。这一时期,因对苏联的经验缺乏辩证认识,没有结合各地的实际合理借鉴,学习中存在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的现象。由于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
50年代初,莒南县中学即设立学科教研组,相互讨论教学,研究教材教法,并在教学中推广使用普通话。1956年,语文教学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翌年秋,莒南县中学各年级将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思想。”同时,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各中学以校为单位,从教学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县中学纠正学校"三脱离”(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脱离政治)的偏向,打破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学形式,采用“走出去”,到工厂、农场工地上课,边劳动边教学的方式,贯彻“能者为师"的原则,请工人、农民上课,现场教学。这些措施,有利于纠正教学''三脱离”的偏向,但由于劳动时间过多,社会实践过多,教学时间不足,学校偏离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
1959年冬,莒南县教育局贯彻全省第一次烟台教育会议精神,开始纠正中小学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合并课程、删改补换教材和随意停课,师生过多地参加劳动或社会政治活动致使教学秩序混乱的现象。由于“五风”影响尚未清除,会议精神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正常的教学秩序未能恢复。
1960年,莒南县根据教育部关于解决全国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腐落后,循环过多,烦琐重复,落后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和“教学不甚得法”等问题的指示精神,首先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探索少讲精讲和讲练结合的新路子。是年,莒南县教育局在教学工作中强调:学校领导必须亲自兼课,有条件的领导必须兼任主课,以取得指导教学的主动权;各个学校必须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一带一,一对红”。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应集体备课。每处学校都要请老教师上示范课,让青年教师上尝试课,教研组要组织公开课,学校负责组织观摩课,把教学研究和教法改革真正搞起来。
1961年11月至1962年,莒南县文教局贯彻全省第二次烟台教育会议精神,纠正“大跃进”以来生产和社会实践过多的作法,进一步整顿教育,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不单纯是为政治运动服务各中学应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强调合理安排教学与劳动的时间、强调教学上应“精雕细刻”,不搞大呼隆,不搞形式主义。各校针对自己的实际,制订了教学、教研和检査评比等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教学秩序得以恢复,教学质量开始提高。
1963-1964年,县内中学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学习部颁《全日制中学各科教学大纲》,以改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强调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又不忽视以学生为主体,重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真正把握好中学各年级教学内容、范围、重点及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毛泽东主席倡导的“十大教授法”,中学教学工作又有新的起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65年7月3日,毛泽东主席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七.三”批示下达后,莒南县文教局向全县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限制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不出偏题怪题,正确处理好主课与非主课的关系。中学除语、数、外留少量课外作业,其他学科尽量做到当堂习题当堂解决。
“文化大革命”初期,根据中央指示:莒南县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学校内打、砸、抢、抄、抓,无一日安宁,教学秩序完全被破坏。学生无心学习,教师欲教不能,欲罢不忍。
1967年春,莒南县各中学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先后“复课闹革命”。按照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的要求,是“复阶级斗争之课,复毛泽东思想之课,复文化大革命之课学生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学习《十六条》、学唱革命歌曲、批判旧教材和教学制度,农忙期间师生回乡劳动。后来,因“反逆流”大部分中学闹派性、打派仗,没有真正复课。1968年底,受全省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影响,部分农村中学教师也被强行下放返回原籍。
1969-1971年,莒南县各中学按照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的部署,搞“斗、批、改”,一是批判所谓“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教育工作),一是“清理阶级队伍”(文化大革命中制造的冤假错案)。
1972年4月山东省革委政治部批转了《关于全省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教师和干部要努力精通业务,学生要刻苦读书,认真教好、学好政治课和文化课,要坚持以学为主,妥善安排学校的各项活动6月,莒南县革委政治部教育组向全县中小学提出了“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下,认真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为革命刻苦学文化”的口号。
1974年9月,组织部分中小学教干兵分两路外岀学习参观,一路由郝心兰带领,到江苏省如皋县、吴江县、上海闸北区教育学院、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参观学习开门办学和“启发式"教学;一路由卢庆存带领,到甘肃敦煌、湖北省=春、陕西省榆林地区参观农民业余教育。两路学习人员回来后,首先在坪上中学召开了由各中学负责人和各公社分管教育的领导成员参加的会议,会上将两路参观学习情况作了汇报,并且号召在全县中小学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随后,县教育组抽调部分人员,深入到各中学研究、指导启发式教学活动,并帮助总结启发式教学的经验。
1974〜1976年,莒南县各中学进驻“工宣队”(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管会”(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领导学校“斗、批、改”。中学开始重组课程,砍换教材,数学学会计、统计、测量、珠算;物理主要讲“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化学主要讲土壤、化肥、农药;生物学主要讲“三大作物(粮、棉、油)一头猪”。许多中学开门办学,搞校办小厂(场),或校队挂钩,请有经验的工人、农民上课。教学中出现校无定址,教无定所,学无定本的无政府状态,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6〜1977年,莒南县教学工作开始拨乱反正,县、公社两级教育干部和中学领导班子带头开展揭、批、查运动,澄清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大是大非,纠正片面强调“大课堂”和把现场教学、社会调查、参加三大革命运动实践等当作主要教学形式的作法。通过拨乱反正,全县中学在教学上恢复并确立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全面安排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体制。
1978〜1979年,莒南县各中学领导班子在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中作了调整,增进了团结,克服了“软、懒、散”状态,增强了战斗力。1978年11月,县教育局在高家柳沟召开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部分教师参加,会议强调:各校必须做到教学有计划,备课有保证,学习有要求,成绩有考查。会上,莒南一中张伟、岭泉联中刘树太、洙边联中刘守亮等分别介绍了班级管理,数学教学、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经验。会后有些学校开始恢复建立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等。在这时,县教研室也恢复了指导与研究教学的职能。县教研室根据地区教研室的统一安排,重点抓了高、初中教材通研和对学历不达标教师的培训提高两件事,为全县搞好中学教学奠定了基础。
1980-1985年,根据地区教研室的统一安排,结合莒南县中学教学的实际,首先对各中学的学科教研组作了调整,成立了县学科中心教研组。其次在全县中学教学中,倡导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学,开展大练教学基本功(普通话、粉笔字、口算、笔算)活动。第三,由县教研室牵头,各学校从教学实际出发,以举行公开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学研讨会等形式,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第四,组织全县中学教师结合业务学习,开展“富民兴鲁,教育如何做贡献”的大讨论,激励教师的事业心和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这期间,莒南县中学各科教学紧紧围绕端正教学思想,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等问题深入研究,进行改革和实验,教学工作始终沿着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标前进。
1986-1989年,莒南县中学教学本着立足“双基”,贯彻落实“教学常规”,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步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的指导思路开展工作。在县教研室的统一指导下,全县中学教师比过去更加注意对现代教学理论、特别是对布鲁姆《掌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合学习开展目标教学实验,几乎每一处中学都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开始逐步引进、借鉴、移植外省、外县、和外校教学上的先进经验,从点滴吸收、部分融合,到全面移植,加快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1988年,地区教研室制订了《临沂地区中学教学常规》和《临沂地区中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莒南县教研室组织全县中学教师认真开展学常规、用常规和全面落实教学常规的活动。县教研室每到一处学校,除了听课、检查备课、作业批改等,都要抽査了解领导、教师学常规的情况,大部分学校对教师学常规还进行书面考试。全县中学由下而上逐级进行优质课评选(教学比赛)和骨干教师 (教学能手)的评比选拔;县教研室组织县级教学能手巡回讲课示范,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一时期,莒南县中学教学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为先导,以探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为主攻方向,以“一法为主,多法兼收”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不断推动教学工作向前发展。
1990〜1997年,莒南县中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三法一纲"(《教育法》[1991年]、《义务教育法》[1991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为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各科教学进一步学习贯彻地区教研室制定的学科教学常规,把全县学常规、用常规活动再次引向深入。在教学工作上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变以引进、借鉴、移植外省、外市、外县的先进经验为主的教改思路为以独立的探索、实验和创新为主的新思路。其次,就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变过去单项的一堂课、一种教法的改革方式,为综合的专题性的、一种教法为主多种方法融合在一起灵活运用的新方式。第三,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的第二课堂教学的开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第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不仅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活动课的开设),还要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参与)。第五,教学上实行量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启动内部活力。第六,视导、评估、检测、实验、训练等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强调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这一时期,莒南县教学工作改革的力度加大,措施得力,一切按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全县中学教学健康稳步地向深层次发展。
教研
教研机构清末和民国时期,莒南境内没有教学研究机构。
50年代初,莒南县仍无独立的教学研究机构。1956年4月,莒南县文教科始设教学研究室(简称“教研室”),主要从事小学教学研究工作。当时中学教学研究工作由省、地教育部门统一领导。
1960年,莒南县教研室始设中学组,教研员(王锦亭)1人。1963年,教研室中学组又增加1人(负责全县中、小学体育工作)。60年代,莒南县教研室的工作是视导教研统一进行。
1966〜1976年,莒南县教研室受“文化大革命”冲击,教学研究人员大都不作教研工作。
1977-1978年,莒南县教研室恢复正常工作,教育局副局长郝心兰兼教研室主任,各中学学科教研组也相继恢复。
1979年,莒南县教育局投资扩建教研室(地点人民路63号),占地约9000平方米。翌年,教研室设中学、小学两部。教研室副主任陈淑彦分管中学部,中学部分文科组、理科组。文科组(政治、语文、外语)有教研员6人; 理科组(数学、物理、化学、体育)有教研员4人。
1982年陈淑彦任教育局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李连业任教研室副主任,分管中学部。中学部增加生物、化学、历史教研员各1人。
1984年,李连业任教研室主任。1985年李连业任教育局副局长兼教研室主任;朱恭思任教研室副主任,分管中学部工作。1986年,朱明清任教研室副主任,分管中学部工作。
1986〜1987年,中学部充实多名教研员,主要学科(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化学)始设两名教研员,并加强初中教学的指导与研究。
1988年,莒南县教研室调整为三个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朱恭思、朱明清副主任负责高中组;王立亭任副主任,负责初中组,庄维林、邵明学副主任负责小学组。高中组教研员7人,初中组教研员8人。
1990年林祥勋任教育局副局长,分管教研室工作。朱恭思、庄维林任教研室主任,年底离休。陈维文、刘玉伟任教研室副主任负责高中组。
1991年,王立亭任教研室主任。葛兰福任教研室副主任负责初中组;赵淑俊、刘学英任副主任负责小学组。
1994年,陈维文任教研室主任。刘玉伟副主任负责高中组,葛兰福副主任负责初中组,郁章会副主任负责小学组。
1995年,潘旭任教研室副主任负责小学组。
1996年,尤洪平副主任兼任教研室主任。葛兰福任教研室常务副主任。王世明、丁世杰任副主任负责高中组;夏德义任副主任负责初中组;孙永俭任副主任负责小学组。1997年,教研室高中组7人,初中组8人。
教研活动清末和民国初期,当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研究没有统一的布署和要求,只有学校中教师们自发地讨论、商榷教材、教法之类的研究活动。
30年代,有组织的教研活动开始出现。一些受新教育思潮影响的教师,首先从组织教育考查活动开始,逐步发展为学习、讨论讲授教学法和研究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
40年代,解放区的教育工作者,从战时教育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教育为战争服务和战时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深人开展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尤为突出的是:1943年,滨海中学师范部在莒南实习过程中帮助研究改进教学,同时, 张建华创造了 "庄户学”的宝贵经验,对当时整个社会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莒南县教研工作的重心主要在小学,中学教研特别是高中教学研究由地区教研室统一负责组织。县及县以下中学有组织的教研活动,早期(1960年以前)很少,后来县教研室配备了专职中学教研员,教研活动才逐步开展起来。主要活动有如下几方面:(一)推广普通话教学。1956年暑假,莒南一中有4名语文教师参加山东省在潍坊组织的中学教师语言训练班。1957年暑假,全县90%以上的中学语文教师参加了专署文教科在临沂城组织的3周普通话集训。(二)学习苏联教育经验。1954〜1956年,莒南一中多次组织教干教师学习苏联伊•阿.凯洛夫《教育学》和介绍苏联教育经验的文章,强调结合学习改革课堂教学,实行五大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教学。从1956年下半年起,各班级试行“五级分”记分法。(三)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进行教改试点。1960年,莒南县教研室在全县中学都已设立学科教研组的基础上,决定成立各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一般由一中、二中、三中学科教研组长担任或选定各学科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在县教研室的统一领导下,每个学年度、每个学期分别制订教研计划,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到一中、二中、三中等学校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教学经验。同年,暑假后,经临沂地区教育局批准,莒南一中面向全县招收初中一年级(四个班)新生200人,进行“缩短学制、提高教育质量”的大改试点。县教研室中学教研员王锦亭在一中蹲点,具体负责这一教改试验。大改试点于1962年停止。(四)县教研室组织示范性观摩教学和全县中学视导活动。1960年,在发动全县中学教师加强基础学科基本知识教学研究时,11月在莒南一中举行语文、数学观摩教学,语文由刘新传执教,代数由尚归文执教,几何由李清箴执教。1962年,在研究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时,在二中举行物理观摩教学,由张广炜执教。同时,在贯彻山东省第二次烟台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各科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县教研室还先后在莒南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等学校多次组织较大规模的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等学科的观摩教学。
这一时期,为了及时掌握各中学的教学情况,县教研室除小规模的组织几个人到各中学巡回指导外,文教局每年还从全县各中学抽调部分业务能力强的领导或教师,组成视导组,由局长亲自带领到每处中学进行全面视导。视导组每到一处,采取“听、看、査、议、传”的办法,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视导后,汇总全县情况,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或观摩课,在全县推广。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莒南县教学研究工作受到冲击。十年间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66〜1971年,教研活动停止。1972〜1974年,教研活动有所恢复,但不久“批林批孔”运动开始,这些活动均被指责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复辟”而取消。1975-1976年,结合教育整顿,教研活动刚有转机,随后便被“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搞乱了。在1972-1975年的四年里,主要教研活动有如下几方面:(一)开展启发式教学研究,总结推广启发式教学经验。1972年底,莒南县教研室部分人员,深入各中学研究、总结启发式教学的经验,指导全县开展启发式教学。翌年四月,全县中小学分三大片举行启发式教学观摩课。路镇中心片:石永生(语文)、卢安身(语文)、燕爱民(化学)、朱瑞岭(物理)、李其源(数学);坪上中心片;马宗元(语文)、赵自友(化学)、程中=(代数)、于桂英(几何);大店中心片:来庆臻(语文)、李祥坤(语文)、张一显(数学)。下半年,在县教育组召开的全日制中小学先进教师代表大会上,汪志成、王秦生等几位老师作了《深入开展启发式教学,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的专题发言。(二)引导中学师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1973年,为认真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各中学一方面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主,妥善安排学校的各项活动;一方面引导、组织师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评教”主要评:1.课堂教学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还是单纯传授知识。2.教学内容是传授准确,还是传授错误。3.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还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评学”主要评:1.学习目的明确不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不端正?2.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3.学而不厌、侮人不倦,还是害怕困难,懒汉懦夫世界观作怪?到1974年下半年,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干扰,在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中,批“师道尊严"逐步升级,“评教评学”随之消失。(三)发动师生自制教具,开展直观教学。“文化大革命”初期,大量教具被砸、抢破坏了。1973年秋,为配合上好社会主义文化课,莒南县教育组根据教学需要,一方面购进大批教学仪器,如土壤速测箱、三相电机演示器、脚踏式风琴、单双杠等,直接发给各中学;一方面发动广大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开展直观教学,组织全县中学自制教具展览,参展教具800余件,评选出部分教具参加全省展览。是年冬,县教育组组织中小学30余人去济南参观全省教具展览。莒南师范自制的收音机试教板、莒南一中自制的液体压强演示器等一批教具受到上级的好评。
(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行“开门办学1974年暑假,县教育组在文疃中学召开“打破'三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克服'三脱离'(教学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专题会议,会议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到“大课堂”去,参加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生产劳动实践,实行“开门办学”,学校要办工厂、农场,搞厂校、队校挂钩,“走出去”或“请进来”,拜工人、农民为师。期间,组织与会教干教师到看马庄小学和几处联中参观教学农用柴油机和土地测量计算等课堂实际教学。会后,县内部分中学先后办起了小工厂、小农场;有些学校还取消原有班级建制,根据学习专业进行重组,混合编成连、排、班,搞厂校、队校挂钩。年底、县教育组在壮岗中学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办厂(场)和厂校、队校挂钩的经验。
1977〜1987年,莒南县教学研究工作进入全面恢复和探索发展阶段。由于十年动乱刚刚过去,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极不适应教学需要,培训教师,提高师资水平势在必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教研工作围绕多岀人才,快出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了许多工作。这一阶段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取各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师资。自1978年起,县教研室一边帮助各中学调整、充实基层教研组织,一边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以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学科组内部的帮教帮学活动。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帮助知识水平低、业务能力差的教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教,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学,解决教学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语学科师资奇缺,严重影响教学。为解决燃眉之急,教研室采取离职培训、节假短训、委托培训等形式,长则一年,短则3个月,先后在莒南师范、高家柳沟、莒南县教师进修学校等地,举办英语教师培训班。共办班9期,培训初中英语教师300余名,解决了外语教师严重缺员的问题。
1979-1980年,莒南县教研室针对当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准确、传授失误比较多的实际,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或集中在县城,或分片(几个乡镇集中一处),或分乡镇(每个乡镇为单位),组织高、初中教师通研教材,帮助教师扫除教学中的障碍。为了搞好通研,县教研室统一颁发聘书, 聘请县教研员、学科中心组成员和县、乡中学中业务骨干担任辅导教师。由教研室统一确定通研内容和时间,全县分散在各辅导点进行通研。教研室对各辅导点定期检查和指导, 对各辅导点解决不了的普遍性问题,再组织专门辅导。通过这次通研,帮助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解决了教材中的疑难问题。
1984〜1986年,在全县通研教材的基础上,县教研室组织学历不达标的中学教师,分期分批参加教材教法过关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县教研室统一颁发《教材教法合格证书》。县教研室在莒南师范和莒南一中等单位分别组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考前辅导,深受广大教师欢迎。截止1986年底,全县中学教师有1898人通过考试,获得了《教材教法合格证书》。
(二)发挥教研室在信息、资料方面的沟通作用,加强高三、初三毕业生的迎考复习与指导。根据全国高等院校统一考试的有关规定,莒南县教研室自1978年始,充分利用省教研室编写的《中学数学辅导》等资料,帮助学校组织考前辅导,深受师生欢迎。1979年, 县教研室组织力量从江苏、青岛、烟台等地搜集有关迎考复习的信息和资料,指导全县高、初中毕业班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生实际,正确地选择、运用这些信息和资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搞好复习迎考。
1980-1983年,莒南县教研室由发动学校教师依据前三年(1977-1979)的高考、中考试题自编模拟试题,到组织力量自己编写比较系统的辅导资料,对指导帮助全县高、初中毕业生复习迎考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其中莒南一中纵兆基编写的《政治辅导资料》、大店中学张一显编写的《数学辅导资料》等在全县大部分中学使用,效果良好。
(三)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和教学能手评选活动。1979〜1983年,按照地区教研室的统一布置,莒南县教研室组织全县中学教师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活动,要求每一位教师写好“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学习运用普通话讲课。县教研室于1982年在实验一小举行中小学教学基本功观摩评比会,并对基本功训练好的个人和单位颁发个人荣誉奖和集体荣誉奖。
1986年,莒南县教研室组织全县中青年教师分六片(坪上、柳沟、洙边、板泉、大店、路镇)参加评选教学能手活动,这次评出县级教学能手12人。随后,由这些人代表各科参加地区教学能手比赛。按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活动计划,到1989年,县教研室又在城关一中举行了第二次县级教学能手比赛。这期间,校级、乡(镇)级的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也很活跃。
(四)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及时总结、推广教学经验。1978-1984年,莒南县教研室组织中学干部教师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1981年暑假期间,县教研室副主任庄维林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集中进行辅导。学习中要求大家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总结教学中规律性的东西,按教育规律办事。同时要每个人都建立读书笔记,联系教学教研的实际写心得体会,总结教学经验。1983年以后,在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过程中,各中学及时总结一些自己的经验,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1985年,在研究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上,许多中学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教育理论活动中,1987年莒南县教研室邀请地区教研室主任姚昌其对县内中学教师作学习布鲁姆教育理论的专题辅导。1988年,县教研室还邀请临沐县教研室副主任徐敏通介绍应用布鲁姆掌握学习的理论改进课堂教学的经验。
1988-1997年,在此前教研工作全面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全县教学研究工作进入持续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时期。教研室由两部调整为三组后,不仅有利于克服“腰里软"(初中教学薄弱)的问题,而且使高中组与初中组各自的研究重心更明确。高中教研重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初中教研重心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赋予的各项任务。这一时期,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积极、务实、灵活的态度,探索、实验、总结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经验。直到80年代中期,莒南县的高中教学研究仍没有摆脱传统的研究模式,注重分析教师课堂讲授,注重分析书本知识结构,注重搜集各式各样的试题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的研究指导只能多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人才素质的培养。自1988年以来,高中教学研究在全面落实地区教研室制订的《中学教学常规》、《学科教学常规》的同时,冲破原来的教研模式,开始探索、实验、总结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新思路、新经验。1989年秋,莒南县教研室首先在莒南一中、二中举行观摩课,探讨、研究课堂教学由单纯重视课堂结构到既重视课堂结构,又重视教学全过程的处理,由单纯的重视知识传授到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新模式;随后通过每年的优质课评选活动,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全县的高中课堂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经过5年的实验与总结,1993年,莒南县教研室对高中教学提出: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夺取大面积丰收的思路。是年起,除莒南一中以外, 莒南五中、莒南七中等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开办了体育、美术特长班;大部分中学开始重视小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等)人才的培养,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渠道。
1995年以后,莒南县教研室在指导高中教学上采取“一步到位”的做法,即课堂知识传授高一、高二就要一次达到高三的要求(不指能力培养)。教研室还在三处高中多次组织研讨、学习和运用“双纲”(《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指导各年级的教学活动。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把这项工作抓紧抓细。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1・摸清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底子”;2.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3.注意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对不良倾向的矫正。
初中教研也打破囿于第一课堂研究的传统方式,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研究,弥补第一课堂教学之不足。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后,活动课纳入正式课程,县教研室组织全县中学总结上好活动课的新经验。在这项活动中,坊前中学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1990年该校学生杨玉梅荣获“鄂尔多斯杯”全国少年作文大奖赛一等奖,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奖杯;1993年全国中学生“圣陶杯”作文大奖赛中,该校学生邱燕荣获二等奖,同样从北京捧回奖杯。1996年9月,临沂市首次活动课现场会在莒南县坊前中学召开。
(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稳妥地做好高三复习迎考工作。80年代末,县教研室在高三复习迎考工作中坚持:第一,抓纲靠本,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以“不变”(务实的教学态度)应“万变”(年年变化的高考形势)。第二,对师资条件好、生源条件好的学校实行政策性倾斜,加大激励性措施;对师资、生源条件一般的学校强调“块块云彩都下雨”。第三,给学校教师“压担子”,即提前将升学任务层层分解,定向、定量落实到校、到班,完成任务奖,完不成任务罚。这一指导思想对只选高分学生的考试有用,但随着高考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拔向学生的学习潜在能力选拔的过渡,单靠压担子越来越不适应。自1990年起,在高三复习迎考上,教研室更新观念,坚持走开放式教学教研的路子,坚持改革高三复习操作过程,向端正指导思想和改革复习工作要成绩、要效益。县教研室先后带领高中校长、高三年级组长、部分高三教师北上南下,到北京、辽宁、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市学习教学管理和复习指导的经验,建立信息交流关系,探讨解决高三复习中的热点、难点,每次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莒南县高三复习操作过程,在地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统一实行“三轮”操作:即头年九月至第二年三月中旬为“一轮”,按照课本顺序, 逐册逐章逐节复习(亦称按“小单元”复习); 三月底至六月初为“二轮”,按照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梳理,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复习(亦称按“大单元”复习);考前约两周的时间为“三轮”,重点回扣课本。配合教研改革,在教学管理上,每年做好两件事:一是每年坚持开好两个会:高中教学工作会,高三教学表彰会;二是不断丰富抓好高三后期管理的经验。1995年以后,莒南县教研室坚持“教研、教管一齐抓,教研、科研一体化”的基本工作思路。借鉴湖南汩罗和辽宁鞍山素质教育的经验,进一步从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转变为升学而办学、为升学而教学的陈旧观念,树立为培养跨世纪人才而办学、为提高民族素质而教学的新思想;转变只着眼于选拔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的旧观念,树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新观念;转变教学只是传授知识的陈旧教学思想,把教学的着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的素质上面来。在工作指导上坚持“三•三制”和“四个指导",即每位教研人员,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听课, 指导教研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搞教研室面上的工作,用三分之一时间进行理论学习,撰写教学论文;做到现场指导、会议指导、信息资料指导和试题指导。自1995年起,莒南县高中教学教研连续三年荣获市级先进单位的称号;特别是1997年,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在莒南召开,给莒南高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深入学习教育理论,全面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988年县教研室初中组建立后,充分利用地区教研室编写的《现代教育理论漫谈》一书,组织全县初中教师开展理论学习。通过学习理论,先后总结推广“讲练接受型”、“自学辅导型”、“引导发现型”、“单元整体教学"等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收到良好效果。1990年以来,县教研室还先后组织中学教师学习《现代创造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教学论新编》、《教学的艺术》、《教师教学技能》等理论著作,帮助干部教师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改进教学。
教研室一手抓理论学习,一手抓干部教师培训。1990〜1992年先后组织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四期培训活动;1993〜1995年,连续三年暑假期间,分期分批对初中各学科教师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培训,使全县1972名教师很快掌握了新教材编写的体例与特点,解决了运用新教材教学必须把握的关键问题;1994〜1997年,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教研室举办了两期教导主任和两期骨干教师培训班,邀请市教研室主任陈庆军作报告,帮助干部教师掌握教学改革的动向,提高管理和业务水平。1994年5月,临沂市初中教学经验交流及理论研讨会在莒南县路镇中学召开。同年11月,临沂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现场会在莒南召开。
自1995年以来,县教研室还组织多次中学音、体、美、劳等学科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做了大量工作。
(四)倡导、组织各种比赛、评选和巡回讲课活动,激励教师进取,优化教师群体。自1990年起,县教研室初中组,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县各科教师参加的讲课比赛活动。通过讲课比赛选拔教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和县里的巡回讲课。自1991年起,县教研室还多次组织评选特色学校、先进教导处、先进教研组、骨干教师等活动,同时,开展创办“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校的活动。自1989年起,每年都发动中学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同时组织评选优秀教学论文的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学习进取的积极性,提高了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自1989年,莒南县先后有朱建丽、王祥善、徐连清、刘丽、李相年等参加全省优质课或录像课评比获奖。
自1988年起,莒南县教研室每年都组织部分学科优秀教师参加县内巡回讲课,一般每年1〜2次。通过巡回讲课,指导、带动课堂教学改革,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切磋技艺,改进教学。
通过以上活动,激活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学习意识,优化了教师群体,提高了教育质量。1992〜1994年,莒南县教研室初中组连续三年被评为临沂市教研先进单位,1995年又被评为山东省教研先进单位。1995-1997年,在全市组织的数、理、化、外四科竞赛中,连续三年获全市竞赛第一名。
(五)制订和实行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手段的目标管理制度,优化教学过程。自1988年起,莒南县教研室开始在全县推行目标管理制度。针对全县中学教学实际情况,制订并下发了教学管理目标量化细则,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科学的要求。对中学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主要是通过两条渠道进行:一是县教研室组织的视导和县教委组织的督导,按提前下发的检査细则和评分标准,对每个学校作出信度较高的定量评价。这样的视导每年都要进行1〜2次。二是县教研室每年抓好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定量分析,从中看到成绩,找出差距;乡镇中心初中每年结合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对各校各班学生的情况作出定量分析;每年结合全县、乡镇和学校教学工作总结,都要表彰先进、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自1993年起,县教委组织督导室、普教科、教研室等组成联合班子,从管理到教学制订全面的评估细则,加大了评估的力度,理顺了教学管理内部的关系,促进了各方面的工作。1996年11月,莒南县教育委员会被评为山东省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并受到表彰。
莒南县中学部分教学论文统计表
莒南县教育局关于成立中学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中心教研组及聘请兼职教研员的通知各公社教育组:
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我县教育工作重点已转移到教学上来。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各级教研组织逐步建立健全,各科教研活动也巳开展起来。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县教研活动,提高我县中学教育质量,经研究决定成立县中学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中心教研组,聘请部分同志为兼职教研员。现把各教研组成员及聘请的兼职教研员名单公布如下:
政治中心教研组成员名单
组长:魏本芳
副组长:纵兆基
成员:孙家武阎俊礼陈兆智
卢兆太
语文中心教研组
组长:孙家振庄惠远
副组长:李广振
成员:孔令邦王杰生靳荣丰王树桐
数学中心教研组
组长:林祥勋
副组长:汪志成
成员:朱恭思张一显程中布吕林孙道一
物理中心教研组
组长:王立亭
副组长:朱瑞岭
成员:张广炜陈长信杨献国
宋珂仁杜淑铭
化学中心教研组
组长;赵自友
副组长:燕爱民
成员:宋开敏左兴信张延勋张纪良
外语中心教研组
组长:李连业
副组长:刘岩
成员:王行杰张春年邓兰芳一九八0年一月二十八日
第五节招生
范围
朱陈店私立中学堂招收朱陈店(今大店镇)附近乡里绅富子弟。
民国时期,莒县县立初级中学招生范围迭有变更。据1936年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记载,学生来源主要有13处小学,其中今属莒南县辖区的有:县立大店小学,十字路小学和汀水小学。
1941-1944年,大店小学附设的中学补习班,招收大店镇附近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学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
1941-1949年,滨海中学驻莒南县时期,中学部曾在莒南县内招收过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学生、小学教师、乡村干部和社会青少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1月,山东省莒南中学(今莒南第一中学)首次招生,主要招收莒南辖区内的应届高小毕业生和部分小学四、五年级的优秀生;同时也招收部分江苏省赣榆县的高小毕业生。1956年,莒南一中首次招收高中班,招生范围分别为:莒南、莒县、日照和临沭四县。是年,山东省莒南第一(十字路)、二(夏庄)、三(坪上)中学三校划片招收初中学生:莒南一中招收县城和4个区(路镇、涝波、岭泉、汀水)的高小毕业生;莒南二中招收6个区(夏庄、青云、蛟龙、玉山、板泉、三义)的高小毕业生;莒南三中招
收7个区(桑庄、坪上、壮岗、朱芦、薛庆、大店、洙边)的高小毕业生;同年,莒南县汀水区西北部的高小毕业生去临沂县汤头中学报考,而日照县碑廓区的部分高小毕业生来莒南三中报考。
1957年,山东省莒南师范(校址在大店)为“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附设初中班,招大店区高小毕业生。是年,洙边区、汀水区(全部)高小毕业生报考莒南一中,其他区仍按1956年划分范围报考。
1958年,县内中学增至19处,除相邸、团林、白旄、周庄四个乡没有中学外,其余各个乡都在本乡报考初中。是年,相邸乡的高小毕业生报莒南一中;白旄、周庄两乡的高小毕业生报莒南二中;团林乡的高小毕业生报莒南三中。
1960年,莒南一中经临沂专署文教局批准,搞“缩短年限,提高质量"的大改试点,在全县范围内招收200名初中生,其他中学的初、高中仍按就近上学的原则,实行划片招生。
莒南一中招收县城驻地和石泉湖、洙边、岭泉等14个公社(除去莒南二中报考的7个公社以外)的初中毕业生,莒南二中招收7个公社(夏庄、白旄、蛟龙、朱苍、韩村、板泉、相沟)的初中毕业生。初中招生除白旄、朱芦、团林3个公社的小学毕业生分别去莒南二、三中报考外,其他公社的小学毕业生均在本公社中学报考。这种划分直至1961年8月9日临沐县恢复。
1961年,坪上中学首次招收两个高中班。招生范围为坪上、团林、壮岗、坊前、大山、文疃的初中毕业生。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莒南县中学招生范围有比较大的调整,高中只有莒南第一中学招生,同时初中招收县城驻地、路镇、相邸两公社的小学毕业生。其他9处中学只招初中,招生范围分别是:莒南二中(坪上)招收坪上、大山两个公社全部和坊前、团林两个公社部分小学毕业生;莒南三中(大店)招收大店公社全部和筵宾公社部分小学毕业生;莒南五中招收板泉公社全部和相沟公社部分小学毕业生;莒南四中招收洙边公社全部和相沟公社部分小学毕业生;莒南六中招收岭泉公社全部和筵宾公社部分小学毕业生;莒南七中、八中、九中分别招收许口、涝坡、文疃
公社的小学毕业生;莒南十中招收壮岗公社全部和团林公社部分小学毕业生。这种招生格局一直延续到1966年。
1966〜1967年,莒南县所有中学停止招生。
1968年3月,莒南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中学招生改革之学点下伸。是年,莒南二中(坪上)、三中(大店)、五中(板泉)招收高中班。大山中学(朱芦),恢复招收初中班,柳沟中学(“小学戴帽”)招收初中班。
招生范围也有变化。高中招生:十字路中学招收县城驻地和5个区(路镇、洙边、相邸、涝坡、岭泉)的初中毕业生;坪上中学招收6个区(坪上、坊前、壮岗、团林、大山、文疃
)的初中毕业生;大店中学招收3个区(大店、筵宾、许口)的初中毕业生;板泉中学招收2个区(板泉、相沟)的初中毕业生。初中招生:除相邸区、坊前区和团林区的小学毕业生分别去十字路中学、坪上中学、壮岗中学外,其他区的小学毕业生均在本区上中学。是年,县内部分管理区和个别生产大队也办起初中班, 这些地方的小学毕业生大都就地上初中。以后几年,学点继续下伸,全县基本上实现了上高中不出公社,上初中不出管理区或本大队,教学质量下降。
1977-1978年,莒南县恢复考试招生制度。初期,全县没有组织统一的文化课考试,除十字路中学招收县城驻地和温泉大队的高、初中学生外,公社驻地中学一般只招收本公社的初中毕业生,管理区联中一般招收本管理区或者相临管理区的小学毕业生。
从1979年起,高中招生:莒南一中从全县考生中招收部分尖子生(80〜200名),然后,再与其他六处高中划片招生。从1980年起,初中招生:部分公社实行先录取一定数量的优等生,保证重点学校招生质量,然后,公社驻地中学与其他联中再划片招生。
1981-1983年,莒南县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普通高中实行统一考试,分级录取,同级中仍坚持就近上学的原则。莒南一中在全县范围内先录取部分尖子生;其他六处普通高中再划片录取学习成绩~般的学生;最后,农业中学再招收本公社及附近公社的普通高中招生剩余的初中毕业生。
1984年,莒南县撤销16处人民公社,设立4镇、21乡。高中招生仍旧全县统一考试分级录取。莒南一中在全县考生中先录取部分尖子生,其余考生再按照考试成绩分为优等生和普通生两类,按照就近上学的原则,实行普通生定向,优等生基本定向,差额调剂的办法。全县“定向”划分是:莒南一中招收县城非农业户口的初中毕业生和洙边、演马、相邸3个乡的初中毕业生。优等生如果还达不到应分配的数额,再根据当年考生的实际情况,临时从相沟、坊前、筵宾3乡中的任何一个乡里调剂;莒南二中招收坪上、朱芦、厉家寨、团林、壮岗和坊前6个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其中坊前乡的优等生可以调剂。柳沟中学招收柳沟、文疃、涝坡3个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大店中学招收大店、陡山、筵宾3个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其中筵宾乡优等生可以调剂;板泉中学招收板泉、刘庄、官坊、相沟4个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其中相沟乡优等生可以调剂;石莲子中学招收石莲子、王家沟和道口3个乡的初中毕业生,其中道口乡的优等生可以调剂;路镇中学招收路镇、岭泉、扁山(北园)3个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如果优等生还达不到应分配数额,可以从相沟、筵宾、道口3乡中的任何一个乡里调剂。
初中招生:县政府和县教育局鼓励公办初级中学挖潜,尽量扩大初中招生数量,努力做到公办中学一半在全乡内招生,一半在乡驻地村招生。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从这年起,莒南县根据“义务教育法”关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和莒南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状况制订计划,确定全县25个乡镇分成三批完成义务教育任务,并且规定到1989年,第一批乡镇基本完成,到1992年第二批乡镇基本完成,到1995年全县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县政府和县教育局对每个乡镇的初中招生每年都提出硬性指标,并且要求每年招生的百分比都要比上一年提高。这一决定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发展初中教育的积极性,各乡镇中心初中扩建、改造逐步展开,初中招生班数、人数逐年增长。
1987〜1990年,莒南县高、初中招生范围的划分基本未变。只有莒南一中每年从全县范围内扩招一个艺体班(40名左右)。1990年,县委、县政府宣布全县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要求各乡镇根据每两万人口办一处初级中学的设想,对原有联中布局进行调整,凡不足6个班规模的初中,停止招生,逐步予以撤并。各乡镇初中招生日趋集中,联中处数逐年减少,到1995年底,各乡镇的初中生全部在乡镇中学就读。
自1991年起,高中招生由普教股和教研室具体负责统一报名、考试、阅卷和确定优秀生、普通生的录取分数线;每名考生填报两个志愿,各校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按照优秀生基本定向,普通生定向分配的办法录取。莒南一中与莒南三、四、五、六、七中在县城西部、北部19个乡镇招收部分优秀生,莒南二中在东部朱芦、厉家寨、坪上、壮岗、团林、坊前6个乡镇招收部分优秀生,其余普通生均按以往划分的招生范围,定向招收。此法一直延用到1994年。
1995年,高中学校布局调整,高中招生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重新调整招生区域:莒南二中为坪上、朱芦、团林、壮岗、文疃、厉家寨、坊前7个乡镇,莒南一中与莒南三中(原七中)为其他18个乡镇。同时三处学校按照2:1:1(莒南一中为2)的比例,分期分批录取。
自1996年起,全县高中招生全部由县教委普教科根据1995年划分的区域按优秀生、普通生的一定比例统一分配到莒南一中、二中、三中。音、体、美进线生同样分配到三处学校。县城初中招生范围划分办法与高中招生大致相同。
方法
清末,朱陈店私立中学堂由捐资者送其子女或亲属入学,不用考试。民国时期,中学收生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种招生方法一直沿用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招生考试制度废除,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方法,严重降低了收生质量。1977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县内初、高中招生均恢复了通过文化课考试,择优录取的方法。(全县统一考试;高中招生始于1979年,初中招生始于1980年)。1986年,县教育局还规定: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应届小学、初中毕业生最后一学期受到县、地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以及参加地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单项前六名或集体奖前三名的主力队员降低一个分数段(10分),革命烈士子女降低两个分数段(20分),归侨子女、国内华侨子女和教师子女降低半个分数段(5分)录取。1988年,取消对教师子女降低分数段的做法,其他规定维持不变。自1991年起,高中招生按照省教委指示精神,组织考生统一进行体育考试,并将考生三项(男生:引体向上、立定跳远、1000米;女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800米)成绩平均分的50%记入升学总分。同时规定,最后一学年中,在地级以上书法、绘画、作文比赛中获个人前六名,或在音乐、歌舞比赛中获个人奖的,报考初中的可降低5分录取,报考高中的可降低10分录取。
1992年,高中招生按各乡、镇毕业生的2%的比例推荐保送生。保送生不用参加升学考试,直接升入高中,但保送生必须是被评为县级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的应届初中毕业生。
1993年,莒南县高中招生除统招部分外,对统招分数线下1〜3个分数段内的学生,实行捐资助学的办法。捐资数额每生1000〜3000元不等。
1994年起,驻城初中招生加试体育,有条件的乡镇中学同样。
1997年规定初三被评为省、市、县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考高中分别照顾20分、10分、5分。教育系统的教职工(包括在编民师)直系子女照顾10分录取。
初、高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1956年前,莒南县无高中。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中需到临沂、沂水等地参加地区或省统一考试。1956年,莒南一中增设高中班,从此县内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在县内进行。1961年,县内大部分中学都有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由县城一处考点增至在部分公社的中学设立多处考点,考生可在指定的考点参加地区或全省组织的统一考试。“文化大革命”初期,升学考试制度废除,1968年至1976年,各公社在推荐和选拔学生过程中偶有自己组织的考试,但在决定学生是否升学中作用很小,关键是领导批准。1977年恢复
统一考试制度。初中毕业生考初中中专由省统一命题,高中招生由省或地(市)命题,县组织考试,考场设在各县(市)。初中中专招生考试时间是每年的7月12日至14日,录取者升入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高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由全国统一命题,省地组织考试,考场设在各县(市),时间是每年的7月70~9日,录取者升入大专院校或高中中等专业学校。1981年招生制度改革,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实行预选考试(1981年大专招生亦试行预选,大中专可以兼报),预选考试由地区统一命题,各县(市)组织考试,时间是每年的5月下旬,考试后依据地区下达的招生指标,按1:3的虚数择优选拔。入选者再参加全省组织的正式考试(与高中招生同一时间进行)。1990年始,大、中专招生除统招部分(正式录取)外,又增收委培生(在统招分数线下,划委培分数线)。委培生需向录取学校交纳委培费,其金额多寡,因录取学校而异,中专每生2000〜5000元不等;大学4000〜8000元不等。1991年起,高中推行会考制度,会考是对考生的学习水平考试(与升学无直接关系),每年两次(6月、次年元月),高一考地理;高二考外语、历史、理化生;高三考语文、数学、政治。会考合格的毕业生准许参加全国统一选拔性考试,否则,不准参加高考。1992年,县城初中招生不再进行升学考试,只根据小学最后一学年的毕业考试成绩升学。是年,大专招生又增加自费生,自费生除向学校交纳4000〜8000元外,一切学习、生活等费用自理,不享受助学金(或奖学金)。计划内自费生毕业后县内统一分配工作,计划外自费生不包分配,自谋职业。1995年,国家教委把“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并轨'改革要迈出较大步伐”列为重点工作之一。除部分院校仍延用原招生办法外,多数院校不再招收统招生和委培生,一律变为自费上大学。至1997年,高考全部实现收费“并轨”。1955—1997年莒南县中学毕业生升学情况一览表莒南县部分年份普通中学基本情况统计表附九
关于一九九七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意见莒南教字(1997)62号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结合我县实际,现就一九九七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提出如下意见,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招生对象和条件
考生必须是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在莒南县有正式户口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否则,需向教委缴纳培养费后方可上学。
二、招生计划
全县共招生3180名,53个班,其中:一中19个班,1140人,二中17个班,1020人,三中17个班,1020人。(包括音、体、美180人)。根据上级关于“按招生总量1/3的比例招收资助生"的要求,我县计划招收统招生2120人,资助生1060人。
三、录取方法
1.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2.增加招生工作透明度,考试成绩、录取名单、录取分数要张榜公布,严禁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降低标准,安插学生。
3.实行统一划线录取。根据区域招生、就近上学、统一调配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录取,首批招收优秀生400名,按2:1:1的比例分配到一中、二中、三中。第二批首先由二中招收以下乡镇的进线生:团林、壮岗、坪上、朱芦、厉家寨、坊前、文疃。其余乡镇的进线生按6:5的比例分到一中、三中。第三批音、体、美进线生按志愿分配到三处中学。
4.为有效遏制择校生,县教委将对今年录取的新生统一核发录取通知书,然后输入微机,严格学籍管理,今后,如有择校者,不管在哪个学校就读,高考成绩仍按原录取学校
计算。
5.音、体、美考生参加教委组织的专业考试,按招生计划数的2倍确定专业进线人数填志愿,参加文化考试,然后按1:1:2的比例确定最低文化录取线按专业分数从高到低录取。
6.根据省教委《关于加强我省普通高中建设的意见》“普通高中可以扩大收费上学的比例,省属重点高中、省级规范化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可以试行全部收费上学”的精神,今年我县除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招生指标外,仍有部分考生实行缴费上学,并坚持自愿。收费标准:一中按统招分数线下20分以内的收取2000元,统招分数线以下21-50分以内的收取3000元;二中、三中按统招分数线下20分以内收取1000元,线下21〜50分收取2000元。低于统招线下50分的不录取。各校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不得突破招生计划。为拓宽筹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仍执行县委(94)53号文件精神,高中新生继续交纳培养费。以上缴费由招生学校负责收取,县教委从中提取20%用于高中教学奖励。各学校收取的此项款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不得挪作他用。
7.为保证《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提高基础教育的实施水平,严禁初中学生留级及初中毕业生回校复读,对今年高中招生录取的原94级正式学籍的学生,决定提高录取分数线,并交纳复读费,复读费由考生原在学校收齐,交县教委。然后凭缴费单到普教科领取录取通知书。这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参加学校的各项评估。所收复读费主要用于争创“规范化"学校的奖励及改善库区村、贫困村的办学条件。今后复读生一律不准报考普通中专和高中。
8.小中专落榜生一律不予录取。
9.照顾政策:
(1)烈士子女照顾10分录取。(2)华侨子女、少数民族子女照顾5分录取。(3)初三被评为省级优干、三好学生,市级优干、三好学生,县级优干、三好学生的学生分别照顾20分、10分、5分录取。(4)教育系统的教职工(包括在编民师)的直系子女照顾10分录取。
以上(1).(2)项的考生必须提供有经办人签章的民政局、侨务办公室、公安局出具的证明。第(4)项要填教育系统《教职工子女登记表》,以上各类特殊考生都要填写《特殊考生花名册》。
四、加强领导,严格管理
招生工作是一项牵扯面广,影响大的工作。招生组织计划要周密,工作具体安排务求详尽细致。各乡镇教委和初中学校要有专人负责,为了适应计算机管理的要求,所有上报材料必须按要求填写,要严格责任制度,一旦发生失误,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考生资格审查由各初中校长负责,县教委普教科审核把关。发现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或冒名顶替等违纪现象,追究有关学校领导的责任,并通报全县。
五、关于报名、考试等事宜另行通知。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五日
莒南县一九九七年高中招生考场安排
今年全县共有7159名学生参加高中招生考试(其中艺体考生347人)共设八个考点,242个考场,具体分布:
二中:共28场1—28场
坪上中学:共26场29—38场147—160场
一中:共50场39—52场97—106场
职业中专:共21场53—73场
成人中专:共21场74—76场167—184场
实验三小:共20场77—96场
230场、237场
129—138场161—166场185—194场
三中(路镇一小):共70场107—128场139—146场195—229场238—242场城关二中:共6场231—236场
考试科目及时间
考场布置平面图
新中国建立后莒南县部分硕士、博士生学位人名录
第六节中学选介
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
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于1952年10月建立,位于莒南县城十泉路东段北侧,占地50亩。当年招收4个初中班,学生200人,教职工27人。因校舍尚未峻工,暂借莒南速成师范4座教室。12月正式开学,称山东省莒南中学。学校隶属山东省教育厅、沂水专署文教科领导,为正县级单位。1953年8月因行政区划变动,沂水专署撤销,划归临沂专署文教科领导。同年,莒南速师停办,校址归并一中。当时,学校占地75亩,校舍不足200间,教职工不过40人。
1956年,临沭
县撤销,原临沭
中学划入莒南,同时坪上镇建一处中学,县内中学始按序号排列,遂更名为莒南第一中学。是年,学校招收4个高中班,高初中学生共有750人, 教职工55人,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整风反右”斗争、“大跃进”运动和三年生活困难时期,由于政治运动冲击、生产劳动过多和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困难等原因,学校发展历经坎坷。1961年后,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通过深入贯彻山东省烟台教育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始沿着以教学为主的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到1965年,已成为高初中24个班,学生1150多人,教职工100人,图书资料27800余册,教学仪器2300多件的具有初步规模的城镇中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极“左”错误的干扰,一部分干部教师被当做“走资派”、“牛鬼蛇神”批斗,教学秩序长期得不到恢复,师生思想造成极度混乱,教学设施遭到严重破坏。1972年,学校管理权限下放,根据莒南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教育组关于“撤销学校序号名称,按驻地名称命名”的决定,更名为十字路中学,隶属县教育组领导。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学校开始拨乱反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干部教师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学校秩序恢复,各项规章制度也逐步建立健全,莒南一中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学校由地区行署定为地属重点中学。1980年经中共莒南县委、县政府批准,报经临沂行署同意,恢复山东省莒南第一中学的校名,同时学校隶属地、县教育局双重领导。
80年代是莒南一中励精图治,改革进取,全面发展的时期。1982年学校完善了目标责任制;1983年开始对校舍进行改造;1984年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一批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教师走上领导岗位,为莒南一中的开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86和1987年,学校先后制订《文明班级评比办法》、《教职工德、勤、绩、能考核办法》、《先进教研组、年级组评比办法》和《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使学校内部管理再上新台阶。学校师生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步步提高。截止1987年,学校发展到31个教学班(初中12个、高中19个)学生2082人,教职工158人,其中党员43人。1988年7月地区行署批准,一中为副县级单位。
90年代以来,根据莒南县制订的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由县政府集资对莒南一中进行校舍全面改造。先后建教学楼三栋,办公楼一栋,实验楼一栋,学生公寓楼两栋,教职工宿舍楼两栋,到1994年,校容校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学校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三法一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人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多次在市、县教学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受到好评。
1995年8月,根据莒南县委、县政府的决定,教师进修学校(原莒南师范)职能移交成人中专,全部校产和大部分师资合并到莒南一中,进一步扩大一中的办学规模。合并后学校占地面积达143亩。学校建设按照高标准、规范化、现代化要求,从整体布局、到每个层次作了进一步调整,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更美观。1996年9月,中共莒南县委批准,莒南一中党支部升为党总支。10月,学校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团委也定为副科级单位。到1997年,学校新增教工宿舍楼两栋,高标准学生餐厅和标准化操场落成,建起语音室、电教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和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等一大批先进教学设施,同时配备了微机、一体机、阅卷机、速印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现有6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924人,教职工374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71人,一级教师143人,是目前全市规模大,教学设施先进,教学水平一流的中学。
莒南一中建校45年,共收初中41届,186个班,学生11210人;高中38届,239个班,学生14424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为祖国各条战线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贏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全县百万父老的高度赞誉。据不完全统计,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向各类大专院校输送新生5543名。1997年高考本科进线达270多人。教学质量在临沂市排在前列。
建校以来,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先后荣获各种荣誉称号:1958年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亲切接见莒南一中勤工俭学代表,并为学校题写“乘风破浪”四个大字,以勉励全校师生。1964年在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莒南一中男子篮球队、男子乒乓球队在临沂专区少年篮球、乒乓球比赛中双双夺冠。1986年,莒南一中团委荣获山东中学生“奋发之鹰”活动最佳主题教育活动奖,受到团省委和省教育厅的表彰。1989年学校荣获“山东省教学仪器管理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省委副书记高昌礼为表彰学校工作,借校庆之机,欣然书赠:“丝丝寸草心,园秀桃李香”的题词。1996年,莒南一中又获“山东省教育系统财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因办学成绩显著,学校先后有甄洪祥、邓兰芳等17人荣获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
莒南一中历任干部一览表
1978—1997年度莒南一中升学情况一览表第六章中学教育
317
莒南县第二中学
莒南县第二中学,正局级事业单位。座落在坪上镇,南濒坪上河,西邻坪上玻璃厂,北靠兖石铁路。原占地72亩,1995年扩建后占地127亩。现有高中教学班31个,在校学生2020人。教职工172人,其中民师8人,教干14人,任课教师120人,女教师47人,中共党员35人;具有本科学历的46人,专科学历的111人,副高职称的11人,中教一级的39人。现有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3029平方米,办公、实验楼一幢,建筑面积2449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和教职工住宅楼各一幢,建筑面积分别为4473平方米和355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94平方米的学生食堂餐厅楼一幢,其他平房264间。
莒南县第二中学始建于1956年,当时学校名为莒南县第三中学。1961年,原莒南县第二中学(校址在夏庄〉划归临沭县,遂改名为莒南县第二中学。1968年,全县统一变更学校名称,莒南县第二中学改名为莒南县坪上中学,1987年5月,全县普通高中又重新更名,恢复莒南县第二中学校名。
莒南县第二中学,1956年建校开始招收第一届初中生,4个班,教职工17人,1961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高中班1个,1968年招收第二届高中班2个,自此成为莒南县第二处完全中学。1977年恢复高考以前,共招收初中班65个,毕业学生3236人;高中班29个,毕业学生1584人,考入本科院校12人。恢复高考后,共招收初中班24个,毕业学生1631人;高中班96个,毕业学生5918人,考入本科院校617人(包括飞行员13人),专科773人,高中中专30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的破坏,打倒“四人帮”之后,在各级党组织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落实政策,拨乱反正,很快恢复了生机。1991年开始兴建容21个班的教学楼一幢,办公实验楼一幢。1995年夏,莒南县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后,新任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征地扩建校园,新建教职工住宅楼一幢,学生宿舍楼一幢,为教学楼加层434平方米,修建400米环形跑道操场,添置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40余万元图书资料。1997年又建成学生食堂餐厅楼一幢,硬化篮球场地4个、硬化校园道路10360平方米,建花园2460平方米,植花木上万棵。同时致力于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习风气,使整个学校向着一个卫生、整洁、美观、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莒南县第二中学自建校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量的合格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学校在教学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出版论著20多篇。自1992年以来,先后有2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更有多人受到市县表彰,为莒南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莒南二中历任干部一览表
莒南二中历届毕业生及升学情况一览表莒南县第三中学
莒南三中位于莒南县城西部,北临十泉路,南靠民主路,与西环路紧邻。学校占地98.8亩,教学楼两座,6420.27平方米,可容纳54个班级;实验楼一座,2529平方米;学生公寓楼一座,6662平方米;教工宿舍楼两座,5154平方米;逸夫综合楼(邵逸夫捐资所建)一座,3985平方米。学校现有39个高中班,学生3160人;教职工249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76人。为正局级单位。
莒南三中始建于1974年。最初为十字路镇第一小学附设初中班,第一年招收4个班,学生224名,教职工16名。1975年夏改称路镇中学,仍无单独校址。
1978年由县教育局拨款筹建新校,校址选定现在的位置。翌年,迁来部分班级,教师两地上课,备尝艰辛。1980年学校搬迁完毕,当时,每年招收四个初中班、两个高中班,全校有教职工32人,学生600余人。经1981年全县完中调整,始为全县7处完中之一。
到1985年,学校已初具规模,占地67亩,房屋238间(其中教室72间、教工宿舍74间、学生宿舍42间、其他50间),有价值2万余元的教学仪器,2000余册的图书资料。全校有教职工114人,其中大专学历的59人,学生1300人。学校还先后办起墨水、篷布、饮料、副食品加工等小工厂。
1987年,学校始称莒南县第七中学。此后,学校高中班数逐年增多,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1992年建教学楼一幢,2872.92平方米,可容24个班级;1993年建实验楼一幢,2529平方米。到1995年学校已扩大到24个班级,132名教职工,在校学生1960人。
1995年8月学校更名为莒南县第三中学,正局级事业单位。
调整之初,学校生源条件、师资状况都比较差,基础设施不配套,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新的领导班子面对诸多困扰学校发展的因素,不畏艰难,开拓创新,谋求崛起,推出创办“大教育”的整改思路:制订''三年达规范、五年出特色、十年创一流”的“三、五、十”计划,先后出台了《教学常规量化考评办法》、《教学成绩的奖惩办法》、《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嘉奖决定》等管理措施。同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从1996年4月到1997年8月,完成总投资1200万元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先后建起了建筑面积达3547.32平方米的新教学楼,建筑面积为5154平方米的两座教工宿舍楼,建筑面积为6662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和面积为3985平方米的逸夫实验楼等。
1996年高考,本科进线53人,其中体育本科8人,美术本科3人,有12位教师获得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7年高考,在原来基础较差的情况下,本科进线91人,其中体育本科20人,美术本科5人,有12位教师荣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李孟毅校长在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这一年, 有9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33人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两位老师被评为市级跨世纪拔尖人才。
两年中,先后有沂南一中、苍山一中、郯城实验中学、岚山区教委、安东卫高中、江苏邳州、山东聊城、荷泽、滨州、临沂等市教委的老师、领导前来参观考察。两年来还获得了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级“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县级“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市级“安全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莒南三中(含1975—1987路镇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莒南三中历年毕业生及升学情况一览表莒南县城关第一中学
莒南县城关第一中学于1985年1月由莒南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始称莒南县城关中学,校址在峙嵋山西麓。学校占地38807平方米,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1986年夏,改称莒南县城关第一中学。
建校初,设8个教学班,学生490名,教职工33名。学校负责招收县城民主路以南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小学毕业生,是一所设备比较齐全、办学条件比较先进的初级中学。
1997年学校建筑面积已达4347平方米,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17人,教职工84人。学校教学仪器、文体器材、交通工具、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总价值142万余元。
自建校以来,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获得突出成绩和荣誉。
1994年被县教委命名为“教书育人两全学校",1996年为县级“规范化管理学校”,1997年又被中共莒南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莒南县城关一中历届毕业生升学情况一览表
莒南县城关第一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莒南县城关第二中学
莒南县城关第二中学始建于1986年8月,校址是原县烟草公司复烤厂(洪石路与公园路交汇处西北角),占地2万平方米(约30亩),原有房屋77间,后又建教室30间,其他房屋23间。
建校初,有四个初中班(其中由成人中专移交两个初中班),学生220人,教职工19人。1988年招收两个职业高中班,学生80人。是年,学校挂“莒南县城关第二中学”和“莒南县第四职业中学”两块牌子。1989年10月,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将职业高中三个班的师生一起移交给莒南县第一职业高中学校(莒南县第四职业中学的校牌移交给莒南县卫生学校),城关二中始成为一所初级中学。每年招收县城铁路以北机关、工厂、村队学生两个班(约110人)。1997年学校有6个班,学生约500人,教职工56人,学校固定资产约计50万元。
自建校以来,学校多次获得莒南县田径运动会、莒南县冬季越野比赛前3名;1992年,学校被县教委授予教学、教研先进单位;
1995年,学校被中共莒南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1997年秋,并入莒南县实验中学。
莒南县城关二中历届毕业生升学情况一览表
莒南县城关第二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莒南县实验中学
为推进莒南县中学教育的发展,1997年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对县直中学作了调整,撤销城关二中和莒南一中初中部,兴建莒南县实验中学。校址在县城黄海路东端,占地94.6亩。工程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建两座教学楼、一座办公楼及其它附属设施,投资800余万元;二期工程建实验楼、图书科技楼、艺术楼;三期工程建体育馆、学生公寓楼、餐厅。学校建设于1997年11月8日奠基,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7441平方米,于1998年8月20日竣工并交付使用。
莒南县实验中学,于1998年9月1日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学校现有118名教职工,30个教学班(初一、初二、初三各10个班),在校学生1896名。
莒南县实验中学负责人一览表
十字路镇中学
莒南县十字路镇中心初级中学建于1988年秋,是由十字路镇投资兴建的。1989年8月首批招生10个教学班。后经扩建,已成为占地147亩,4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329人,教职工180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40人)的学校。1992年3月建立党支部,1995年4月升为副科级事业单位。自1992年以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地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教学科研实验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电化教学试点学校"、“市级电化教学试点学校”等称号。学校有三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师生两次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山东省教育管理现场会、山东省义务教育现场会提供现场;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北京、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等省市多个参观团;中央教育科研所、省电视台等单位曾对学校的事迹进行了采访报道。
十字路镇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团林镇中学
团林中学始建于1971年7月,占地2&6亩,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6人,33名教职工。1987年由团林乡群众投资扩建并进行了美化、绿化、硬化建设,形成占地面积70亩,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64人,67名教职工的规模=1994年再次扩建,成为占地103亩,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24人,教职工103人的学校。1973年10月建立党支部,1995年4月升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从1984年起,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三制一体一条主线”(三制: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班主任目标责任制、学生目标责任制;一体: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把三制统一为一个整体;一主线:以德育为主线,贯穿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管理体系,教育教学质量连续15年稳步提高。
学校自1993年以来,先后被授予“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市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电化教学试点学校”、“市级教育科研试点学校”等称号。有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先后接待过来自贵州、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市多个参观团,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学校的办学经验进行了专门采访报道。
团林镇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坪上镇中学
莒南县坪上镇中学,座落在坪上镇政府驻地东部,绣针河与岚兖公路交汇处,是一所市级“管理规范化学校”。
学校于1987年春季动工兴建,1988年春季峻工。占地面积79亩,校舍427间,能容纳24个教学班。1988年秋季开始招生,共有八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6人,教职工33人。
1994年秋季,坪上镇党委、政府筹措资金170万元,对学校进行扩建,扩建后学校占地面积109亩,校舍724间,能容纳36个教学班。当时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86人,教职工118人。至1995年秋季,学校共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66人,教职工128人。
1997年春季,为满足高峰期学生入学的需要,镇党委、政府又筹资150万元,建筑一座面积3300平方米,能容纳24个班的教学楼,并将操场扩建成400米跑道的标准化操场。
坪上镇党委、政府,从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学校内部设施进行配套。至1997年底,共投人资金520多万元。现在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备齐全,按国家二类标准配备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德育室及语音室、电教室和音乐、美术、劳技等特种教室。
建校以来,学校以“建设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为办学目标,坚持德育教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方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坚持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强化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了“三线,四块,一统一”(三线:教学工作线——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学科组长、教师;德育工作线 ——党支部、团工委、学生;后勤服务线 ——校长室、总务处。四块:三个年级组和后勤处。统一分工协作,统一步调)的管理体系。以目标管理、量化评估为手段,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结果检査为过程控制;以激励机制为动力,引入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干、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现在学校共有中级职称的教师26人,市级骨干教师4人,县级骨干教师10人,县级以上的教学能手12人,市级优秀教学成绩奖获得者16人,有126人次的论文在各级评选中获奖或公开发表。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1991年以来,有367名学生升入中等专业学校,有1187名学生考入高中,有429名学生升入各类职业中专、成人中专,升学总人数、升学率、高分率及各科成绩在全县同类学校名列前茅。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1990年,学校被临沂市教委首批命名为“管理规范化学校”;1991年,被莒南县人民政府命名为“两全学校”、“窗口学校”;1992年,被临沂地区人事局和地区教委命名为“教育先进单位”,同年被莒南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94年,被莒南县教委命名为“教学教研先进单位”;1995年,被临沂市教委命名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学校党支部自1990年以来连续7年被中共莒南县委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学校突出的办学实绩,受到省、市、县领导的多次表彰。1988年,副省长赵志浩莅临学校视察时,给予很高评价。第六章中学教育
333
坪上镇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表 6—29
姓名 文化程度 职务 任职时间 籍 贯
李乃贤 中专 校 长 1988. 6—1995. 12 莒南县团林镇安前村
李相奎 高中 副校长 1988. 6—1995. 12 莒南县厉家寨乡西石河村
崔久福 大专 教导主任 1988- 6—1993. 12 莒南县团林镇崔家围子
阚京师 大专 政教主任 1992. 8—1993. 12 莒南县坪上镇赵沙土汪村
崔久福 大专 校 长 1996. 1— 莒南县团林镇崔家围子村
阚兴成 大专 副校长 1996. 1— 莒南县坪上镇赵家沙土汪
.孙家水 大专 副校长 1996.1— 莒南县坪上镇朱府村
陈宝华 大专 总务主任 1996.1— 莒南县坪上镇东诸睦
徐淑军 大专 教导主任 1996.1— 莒南县壮岗镇大莲花村
坪上镇中学历年升学人数
表 6—30
时间 中专(人) 高中(人) 职业中专、成人中专(人) 总数(人)
1991 32 99 39 170
1992 32 140 56 228
1993 36 157 62 255
1994 . 33 136 58 227
1995 57 174 70 301
1996 75 202 68 345
1997 102 279 76 457 .相沟乡中学
相沟中学始建于1958年8月,招收一个初中班,学生50人,教师2人,借用原相沟完小西北角(约500米处)一所民房作教室上课。1960年上级拨款在西相沟村建成三口教室,中学即迁至西相沟村。除教室外,学校办公及师生食宿仍借用民房。1962年7月,在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过程中撤销。
1968年春,为方便农民子女就近上学,在相沟完小附设一个初中班,1970年开始招收高中班,直到1972年在东相沟村东北角(现中学校址处)重建相沟中学。学校占地45亩,建校舍113间(分两期完成)。初期6个班的规模,后发展为12个班的规模。
1981年,在全县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确立为初级中学。
1983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改为莒南县林业技术中学。1988年,莒南县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相沟乡党委、政府决定集资扩建中学,学校占地面积扩至103亩,校舍扩至421间,24个教学班规模,学校正式定名为“相沟中心初级中学”。1997年,学校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38人,教职工86人。学校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器械室;另外还设有专门的电教室、语音室、劳技室和卫生保健室。各种实验器材均按国家二类标准配备。藏书达18500册。
自1988年扩建起,学校注重育人环境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髙,并向高标准发展,很快迈入全县中学的先进行列。1990年学校首批被评为市级“管理规范化学校”,1991年还被县人民政府授予“窗口学校”称号。
自1992〜1997年,学校先后被授予“电化教学先进单位"、“教书育人两全学校”、“全面育人先进单位”、县级“精神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沟乡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相沟乡中学1977—1997年升学情况表
莒南县大店中学
莒南县大店中学始于1958年,校址即原山东省莒南师范旧址(莒南师范迁至县城),占地28083平方米,有房屋266间。招4个初中班,学生216人,有教职工45人。始称“莒南县第四中学”。1962年临沐县恢复,莒南二中划回临沐,改称“莒南县第三中学”。
1966年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重视体育工作,在历届县中学生运动会上,比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70年秋,学校始招4个高中班,学生246人,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85年,学校内部设施配套有较大发展,新设图书室3间、阅览室5间、仪器室、实验室12间,各种图书资料1万余册。截止1985年,共向社会输送初中毕业生3115人,高中毕业生2455人。
自1986年始,学校每年从全镇招收两个初中班和两个高中班。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年年提高,在全镇群众中贏得了很好的声誉1987年,学校在临沂地区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1988年,在学生思想教育和各项政治活动中成绩显著,荣获 “莒南县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1991年,教师李德全获得国家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1994年,学校扩建,校院向西拓宽,增加10亩土地;拆迁民房100余间,建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1049平方米;硬化校门前路面2000多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
大店中学自建校始,共招收33届初中班,毕业学生5901人;招收26届高中班,毕业学生4261人:共为国家培养大中专学生527人,同时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1995年,全县高中布局调整,撤销高中部,学校管理权限由县管改为大店镇党委政府直接管理,学校改为初级中学。
大店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1979—1995年大店中学高中毕业生升学情况表
莒南县板泉中学
莒南县板泉中学建于1958年。校址在莒南县板泉镇政府驻地东南约1公里处,占地60亩,教室27间,宿舍18间。是年8月,招收4个初中班,学生192人,有教职工18人 (其中教师12人),初名“莒南县第六中学”。
建校初期,因办学条件限制,1959年招收2个班,学生92人。1960年招收3个班,学生159人。至此,发展成为一所9个班规模的初级中学,有学生443人。1962年改称莒南县第五中学。
1958-1966年,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校长和教导主任均兼任一门课程;经常听课,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对教学的指导。学校建立了政治思想工作制度、考勤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和总务工作制度等,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受严重破坏,处于瘫痪状态,长期不能复课,部分领导和教师蒙受冤屈。
1970年,学校开始招收4个高中班,学制2年。同年,初中招生减为2个班。至1975年,学校停招初中班,高中班最多收到6个班。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干扰不止,加至学生多系推荐上学,基础知识没学好,教学质量比“文化大革命” 前降低。
粉碎“四人帮”以后,学校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各项政策,通过整顿领导班子,开始恢复和建立教学新秩序。恢复高考第一年,板泉公社考取大专生69人(包括“老三届”),居全县乡镇中学之首。
1985年,板泉中学考取本专科生14名,成为农村乡镇中学中的佼佼者。因成绩突出,是年,县教育局决定全县高中教学总结表彰会在板泉召开。其时,学校有教室36间,教职工宿舍40间,学生宿舍27间,仪器室3间,实验室3间,图书室1间。有教职工60人,学生近千人。由原来的一所初级中学发展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87年5月,学校改称莒南县第四中学。
通过教育机构改革,板泉中学整顿了学校领导班子,调整了党支部、教导处、总务处、团总支、教育工会、教研组。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师生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学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教学、后勤和班级管理等工作实行量化管理,奖优罚劣。积极改善教学、生活条件:修建和翻新教工宿舍,充实和完善教学设施,优化育人环境,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学校办起印刷厂、门市部,通过勤工俭学,安排部分教职工的家属和子女就业,提高教职工的福利。这一切,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自1984年以来,每年升入大中专的人数在乡镇级同类学校中均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地、县教育局的表彰,县、镇党政部门及周围群众也给予较高的评价。从1977〜1994年,18年来板泉中学共向国家输送大专生276名。1984〜1994连续7次评为县级教学先进单位。
1995年全县中学布局调整,撤销高中部,改为初级中学,管理权限也由县管改为板泉镇直接管理,称板泉镇第二中学。板泉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板泉中学历届毕业生情况一览表
莒南县石莲子中学
莒南县石莲子中学建于1958年夏,校址在石莲子村,占地39亩,始称莒南县第七中学。当年招收两个初中班,学生108人。1960年,成为一所有6个初中班的普通中学,时有教职工21人。
自建校至“文化大革命”前,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师,克服建校初期教学条件方面的种种困难,加强教学研究,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成绩,赢得群众的称赞。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 校内陷入一片混乱状态。
1968年学校始招高中班。时有校舍161间,改名“莒南县许口中学”。1974年,学校在开门办学的过程中建起小型水泥厂,同时开垦学农基地15亩,师生经常参加学工学农活动。至1975年,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2个教学班的完全中学。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1983年学校改称石莲子中学。1984年高考取得本科10人,专科13人的优异成绩,受到县教育局的表扬。
1987年5月,学校改名为“莒南县第五中学”。1988年学校有4个初中班,学生235人;有7个高中班,学生358人,教职工共62人。1989年不再招收初中班,每年只招收两个高中班。1990年,学校有教室42间,办公室18间,学生宿舍47间,教师宿舍62间,实验室6间,仪器室3间,其他房屋76间。在校
学生306人。
学校自1993年起,从实际出发,在认真上好各门基础课的同时,注意发挥教师的特长,走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方面闯出了新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是年高考本科生3人,全是体育专业生)。
自1958年建校到1994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3858人,高中毕业生4014人;升入中等专业学校的141人,升入高等院校267人。
1995年8月,全县高中学校布局调整,由县管高中改为石莲子镇管理的一所初级中学,称石莲子镇第二中学。
石莲子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石莲子中学历年升学情况一览表
莒南县高家柳沟中学
高家柳沟中学建于1968年秋。当时为高家柳沟小学戴帽班,招收两个初中班,学生100名。招生范围仅限文疃公社高家柳沟管理区,学校属公社教育组领导°1972年冬招收第一届高中班,学生54名。招生范围为当时文疃公杜的高家柳沟、黄城、潘店和涝坡公社的大庄管理区,学校由县教育局命名为''高家柳沟中学”,校长、主任由县教育局任命并建立中学党支部。1977年,高家柳沟中学列为省重点中学。
1978年由县教育局批专款筹建新校,校址选在高家柳沟和王家大庄两村之间的一座小岭上。翌年8月,学校迁至新址。此时,有三年制初中4个班,二年制高中4个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81年秋季停招初中班,每年招收四个高中班。到1985年12月,全校有教职工58人。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31人,中专、高中学历的18人。在校学生800余人。学校共占地70亩,房屋154间(其中教室36间,办公室、教研组14间,实验室、仪器室11间,图书室、卫生室8间,教工宿舍45间,学生宿舍40间,食堂、仓库等6间)。仪器室贮有价值3万余元的教学实验设备,图书室藏有4700余册图书资料。
1987年5月,学校改称“莒南县第六中学”。招生范围主要是文瞳镇、柳沟乡和涝坡乡的初中毕业生。
为改变育人环境,学校自筹资金,师生们付出了许多汗水。经过十几年艰苦努力,平整了操场、道路,种植了花草树木,同时安装了自来水和电视接收天线等设施,校园建设和美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高家柳沟中学地处偏僻之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办学条件差。教师调动频繁,多系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但是,干部、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依靠拼搏精神,坚持在偏远山村办学。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管理,狠抓校风、教风、学风的转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截止1994年,学校共培养初中毕业生十三届26个班,1274人;高中毕业生十四届52个班,2912人。向国家输送中专生197人,大专生386人(其中本科生169人),飞行员4人。
1986年,李守升升入清华大学,成为莒南县第一个闯进清华园的高才生。另外,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学院、上海外贸学院、成都科技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都有高家柳沟中学毕业的学生。
自建校以来,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成绩显著,不仅贏得了当地群众和党委政府的赞誉,而且受到上级部门的多次表彰;1981年、1982年受到地区行署和教育局的表彰,1984年在输送飞行员工作中受到临沂军分区、县人民武装部的奖励;同年,学校分别在地区和县召开的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抓三风,促三育”(校风、教风、学风,德育、智育、体育)的经验介绍,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1992年,1993年均获县级“教学先进单位”、县级“精神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1995年8月,全县高中学校布局调整,县委、县政府决定高家柳沟中学撤销。
高家柳沟中学历任干部一览表
高家柳沟中学历届毕业生及升学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