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庄户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88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庄户学
分类号: G520.1
页数: 4
页码: 227-230
摘要: 莒南县的庄户学,起始于刘家莲子坡村。该村位于莒南县的南部洙边区偏东的丘岭地带。抗日战争时期全村300多人,耕种着1000多亩山岭薄地,生活贫困,识字的人很少。1943年创办庄户学,成为山东省抗日根据地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创办庄户学是适应战争环境和群众要求创办的1943年春,滨海中学分配了一批学生到洙边区任教师,张建华被分配到刘家莲子坡小学。是年,他18岁。初到刘家莲子坡小学,他按自己上学时的正规小学的做法,从早晨上课,到太阳要落山时放学,星期天休息;照本讲课,按题作答。不久,不是这个学生请假,就是那个学生旷课,三四十名学生,只剩下四五个人。他想尽办法巩固学生,总是没有效果。于是,他走岀学校跟踪追寻孩子们的去处,发现他们有的割草,有的拾粪,有的拾柴,有的放牛放羊,有的在家带小弟弟小妹妹玩。经过同群众交谈,他了解到该村虽然经过减租减息,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多数儿童要参加家庭的劳动。
关键词: 教育规划 庄户学

内容

莒南县的庄户学,起始于刘家莲子坡村。该村位于莒南县的南部洙边区偏东的丘岭地带。抗日战争时期全村300多人,耕种着1000多亩山岭薄地,生活贫困,识字的人很少。1943年创办庄户学,成为山东省抗日根据地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创办庄户学是适应战争环境和群众要求创办的1943年春,滨海中学分配了一批学生到洙边区任教师,张建华被分配到刘家莲子坡小学。是年,他18岁。初到刘家莲子坡小学,他按自己上学时的正规小学的做法,从早晨上课,到太阳要落山时放学,星期天休息;照本讲课,按题作答。不久,不是这个学生请假,就是那个学生旷课,三四十名学生,只剩下四五个人。他想尽办法巩固学生,总是没有效果。于是,他走岀学校跟踪追寻孩子们的去处,发现他们有的割草,有的拾粪,有的拾柴,有的放牛放羊,有的在家带小弟弟小妹妹玩。经过同群众交谈,他了解到该村虽然经过减租减息,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多数儿童要参加家庭的劳动。
  张建华便暂时放下教学工作,到山坡、田间、河边和孩子们混在一起,孩子们干什么,他就帮着干什么,慢慢混熟了,就乘机教他们学几个字。如大家拾柴满了篮子,张建华把篮子摆成一排,在地面写上“十八个篮子看齐”七个字,让孩子们坐下一起学习;孩子们兴趣盎然,很快就学会了。张建华进而把他们按要做的农活儿、家务活儿编成小组,安排了劳动和学习的时间,天气好就在地头、山坡学习,下雨天回教室读书。这样一来,刘家莲子坡的少年儿童人学人数达到全村少年儿童总数的93%,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村干部和学生家长称赞说:“这样又干活儿又学习,很合咱庄户人的心意,像个庄户学堂。”接着又陆续成立了成人班,有妇女班、民兵班、村干部班等,也都是根据群众的需要和习惯,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形式,受到群众欢迎。
  教学
  庄户学的教学内容是为抗日战争服务的,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教材要根据形势任务随编随教。如:“儿童团真能干,站岗放哨査汉奸。”“南风吹,麦子黄,快收快打又快藏,防备鬼子来抢粮。”“去年打开石沟崖,活捉汉奸朱信斋。今年打开赣榆县,活捉汉奸李亚凡。” 当时对敌斗争的形势紧张,又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对成年人更加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一些问题放在庄户学里讨论提高认识。如:“抗战好几年了,中国的前途怎么样?”“反攻胜利要靠谁的力量?”“穷靠富,富靠天的思想为什么不对?”其中,“靠谁反攻”、“谁养活谁”这两个问题讨论得最细致广泛。学员们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和亲身经历,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靠广大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才能取得抗战胜利;揭露财主们的剥削本质, 明白了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
  庄户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因时因人而异的。对儿童的教育,在一般情况下以集体授课的方式为主,跟常规小学差不多。农事较忙,改为半天上课,半天分散活动。在家庭中劳动任务较多的儿童,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如割草组,拾粪组,放牛组等,利用劳动间隙或中午歇晌的时间读书学习。人们经常在地头、坡前、岭顶、沟崖看见这些小组的孩子集中在一起,琅琅诵读,彼此问答;也常常见到牛角上、粪筐上挂着一块小小的识字牌;还会时常听到孩子们唱着新编的歌谣:“小黑板,黑又亮,放牛挂在牛角上,锄地插在地边上。”遇到阴雨风雪天气,就集中到教室学习。成年人农活儿多,家务活儿也多,农闲时集中学,农忙时分散学,大忙时暂停学;年青未婚的妇女,家务劳动较少,学习热情高,在中午或晚间集中教学;壮年已婚妇女,由小先生送字上门,在刷锅洗碗后或在烙完煎饼后抽出短时间分散学习;年纪大一点的不愿出门,就在家里个别学习;老年人冬天爱凑在一起晒太阳,就在墙根屋角组织读报;村干部们工作忙,则在会前会后教几个字,再自己抽时间温习;油坊工人、轧花工人劳动和休息较有规律,把识字牌挂在作坊里,休息时学习;大生产运动开展后,妇女们组成纺线组、纳鞋底组、结蓑衣组等进行学习。
  教师
  庄户学的教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派的公办教师,如张建华老师。他们协助村干部建立文教委员会,并成为文委会的成员,又是群众教师和“小先生”的辅导者;二是从群众中培养的庄户老师和“小先生”。公办教师也是庄户老师的一员,起着骨干作用;由于学习形式的多样化,时间不一,地点分散,群众教师和“小先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庄户学的教师有三个特点;一是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张建华老师住的小屋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墙上挂着一支步枪。他和群众一起吃饭。房东老大娘说:“张老师吃饭,不管是地瓜,还是糊粥,碰上了就是一顿。”没有粉笔,就从山坡上挖白土掺上榆树皮面儿做成“粉笔”。学生没有石板写字,就用破泥盆、破泥罐的底儿和破片代替。张建华还领着学生开了6亩荒地,种菜、种庄稼,用生产的收入解决学校经费和学生的困难。二是联系群众,服务抗战。庄户学的老师经常参加村里的各项工作,如动员青年参军,发动群众减租减息等。张建华老师住的小屋就像村公所,晚饭后经常有群众向他反映问题,村干部常找他帮助推动工作。他看到有些群众冬天穿不上棉衣,就通过村里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棉衣问题;而他自己到了12月中旬还没穿上棉衣,却把上级发给自己买棉花的钱借给民兵去贩盐搞生产。三是亦教亦农,自我教育。庄户学用的教材是教师根据对敌斗争和生产实际自己编写的; 教师自己也拾草、拾粪、种地,并在参加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区里开教师会,教师都背着粪筐一路拾粪而去,会场外摆满了粪筐粪叉,过路的群众感叹地说:“以前这些老师见了粪堆就捏着鼻子绕着走,现在看到外面这些粪筐,就知道他们在里面开会说的一定离不开咱庄户人的事,真是咱们的庄户老师。”1944年4月21日,《大众日报》发表了《莲子坡的“庄户学”老百姓人人拥护》的文章,介绍庄户学的经验。
  推广
  1944年10月5日,莒南县政府下达指示,全县小学改办“庄户学”,冬学也普遍转为“庄户学”。温水泉和金沟官庄等村的成人庄户学,教学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又有新的发展。稍后,壮岗区以联防(相当于区以下的乡)为单位办起高级“庄户学”,培养群众教师,保证“庄户学”的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详见《成人教育》章《成人“庄户学”》节)。1945年1月5日,《大众日报》发表阎吾同志的文章,题目是《教育英雄张建华》,开头写道:“创办庄户学的教育英雄张建华同志,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今年才十九岁,他生在一个贫农的家里,自幼便在劳动中生长,十七岁时来到根据地,先后在海陵模范小学和滨中学习过九个月……他被派到莒南洙边区莲子坡去办小学(创办庄户学的经过详见本报今年七七特刊),到小学教师秋假(1943年秋假——编注)集训时,他在全体教师中以二百四十七票被选为莒南第一名模范教师,在上月全省行政会议上,他生动地报告了创办庄户学的经过,到会全体代表一致推他为全省教育英雄。黎主任委员(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主任海两专署派代表团,穿过敌占区到刘家莲子坡参观学习。从而,庄户学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全省抗日根据地从儿童教育到农民教育得到普遍推广。
  委员黎玉——编注)并号召:'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要学习张建华教师那种深入实际、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解放日报》也专题报道了莒南办庄户学的消息和经验;滨海专员公署教育处、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教育处和滨海中学联合在洙边区建立教育实验区,积极推广庄户学的经验;胶东、渤下附1944年莒南县《庄户学》报(片断)和山东解放区《大众日报》对刘家莲子坡、张家莲子坡“庄户学”分别作的报道(剪报)。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上限起自1998年,下限断至2008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莒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