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509200202200008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
分类号: G520
页数: 4
页码: 72-75
摘要: 1912年(民国元年)1月,蔡元培为民国政府首任教育总长,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9月2日,教育部公布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否定了清朝政府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接着,教育部相继颁布一系列学校法令,对各类学校的教育作了具体规定。在《小学校令》中规定:“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发展,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须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在《中学校令》中规定:“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在《大学校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 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在《专门学校令》中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按照宗旨要求,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教育宗旨

内容

民国政府的教育宗旨
  1912年(民国元年)1月,蔡元培为民国政府首任教育总长,4月,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9月2日,教育部公布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否定了清朝政府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接着,教育部相继颁布一系列学校法令,对各类学校的教育作了具体规定。在《小学校令》中规定:“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发展,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须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在《中学校令》中规定:“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在《大学校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
  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在《专门学校令》中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按照宗旨要求,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袁世凯篡夺革命政权以后,1915年(民国四年)1月,以总统名义公布《颁定教育要旨》,指出教育“必以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识技能求其阙”,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这个教育宗旨,复活了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王朝公布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以“法孔孟”恢复封建道德,否定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是历史的倒退,是为其复辟帝制服务的。
  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的洪宪帝制被推翻。教育部为审议教育上的重要事项,成立“教育调查会”,提岀的教育宗旨是“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并附说明:“所谓健全人格者,当具下列条件:(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役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须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所谓共和精神者:(一)必挥平民主义,俾人人知民治为立国根本。(二)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俾人人能负社会国家责任。”
  1929年(民国十八年)4月,国民政府重新修订教育宗旨,并经全国第三次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教育宗旨是: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人民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同时还规定了教育宗旨实施方针八条:(一)各级学校之三民主义教育,应与全部课程及课外作业相连贯。以史地教材,阐明民族之真谛;以集团生活,训练民权主义之运用;以各种生产劳动之实习,培养实行民生主义之基础;务使智识道德融会贯通于三民主义之下,以收笃信力行之效。(二)普通教育,须根据总理遗教,以陶融儿童青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并养成国民之生活技能,增进国民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三)社会教育,必须使人民认识国际情况,了解民族意义。并具备近代都市及农村生活之常识,家庭经济改善之技能,公民自治必备之资格,保护公共事业及森林园地之习惯,养老恤贫防灾互助之美德。(四)大学及专门教育,必须注重实用科学,充实学科内容,养成专门智识技能,并切实陶融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五)师范教育,为实现三民主义的国民教育之本源,必须以最适宜之科学教育,及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学术上最健全之师资,为主要之任务。于可能范围内,使其独立设置,尽量发展乡村师范教育。(六)男女教育机会平等。女子教育并须注重陶冶健全之德性,保持母性之特质,并建立良好之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
  (七)多级学校及社会教育,应一体注重发展国民之体育。中等学校及大学专门学校,须要相当之军事训练。发展体育之目的,固在增进民族之体力。尤须以锻炼强健之精神,养成纪律之习惯,为主要任务。(八)农业推广由农业教育机关积极实施。此次宗旨颁布后,境内各学校重视了三民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孙中山训词(内容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争;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学校气象为之一新。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于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月3日,在全国教育会训词中指出:“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在于国民人格的陶冶,但陶冶国民人格必须有一致的准则。全国各级学校应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以及党员守则,可作为青年学生一致信守的准则。全国各级学校应以'礼、义、廉、耻'作为共同的校训。”“礼”就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就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就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就是切切实实的觉悟。并把“四维”、“八德”归纳为十二信条以示警惕:(一)忠勇为爱国之本。(二)孝顺为齐家之本。(三)仁爱为接物之本。(四)信义为立业之本。(五)和平为处世之本。(六)勤俭为持家之本。(七)节约为治事之本。(八)整洁为强身之本。(九)助人为乐之本。(十)服从为负责之本。(十一)学问为济世之本。(十二)有恒为成功之本。蒋介石还强调:“现在国家的生命力由教育、经济、武力三个要素构成。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本,亦可以说教育是经济与武力相联系的总枢钮,所以必须把发达经济与增强武力作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在抗日战争中期,爱国民主运动进入高潮,蒋介石鼓吹所谓“戡乱建国”以及“良师兴国运动”,发动“清共”、“防共”、“溶共”攻势,饬令学校对学生进行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奴化教育。同时加强学校“特工化”组织,镇压爱国学生运动,屠杀革命师生,置全国学校于特务统治之中。l939年(民国二十八年)9月,国民党政府又效法德国学校的法西斯训育制度,颁布了《训育纲要》,在学校中进行以“管、教、养、卫”为目标的封建法西斯训育教育。这种法西斯专制主义教育在国民党统治区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前夕。抗日战争开始,日军侵入山东,境内小学大多停办,不久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这种教育方针没有贯彻。
  抗日民主政府的教育方针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8月,中共中央在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确定的教育纲领:“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在此纲领指引下,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的《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教育方针是:(一)启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动员群众积极参加抗战。(二)提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三)培养大批抗战建国的干部。(四)提高一般民众的文化政治水准,树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基础。(五)教育一般民众自动自觉的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三民主义共和国而奋斗到底。同时提出实施战时国民教育必须遵守的八项原则:(一)扬弃抗战前的旧教育,建立革命的三民主义的新教育。(二)以工农大众为主要对象,实施免费的普及教育。(三)改善教育内容,加强政治教育,实施教育与实际生活统一的教育。(四)注重基础教育,成人与儿童并重。(五)实施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六)改订学制,提高入学年龄,缩短学习年限,加强教育效能。(七)学校组织与设备,在不妨害教育进行的原则下,务求简单化、军事化,以求适合战争环境。(八)实现知识大众化,社会教育化,文化组织化的原则,定期消灭文盲。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抗战进入艰苦阶段,山东的教育遭受严重破坏,日伪政权在其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4月16日《大众日报》社论《恢复与开展山东小学教育》指出: “为了向敌人进行政治反攻,创造和巩固抗日根据地,我们必须积极恢复与发展山东的抗战小学教育。”“教育方针上我们一定要求合乎抗战的革命的进步的教育原则:(一)在课程内容上我们要用抗战建国的具体内容。(二)在教育方法上要用生动的科学的方式来启迪儿童教育儿童。(三)把小学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发动儿童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如募捐慰劳,成立小先生制,成立歌咏队儿童团等。”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解放区兴起教育改革运动,克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迎接大反攻。山东省第三次行政工作会议提出了“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在职干部的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战争与生产技能的教育重于一般文化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具体方针。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4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9月,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已见端倪,山东省举行第三次教育会议,对恢复与整顿全省教育作出具体方案。关于政策方针问题提出;“首先是教育工作的政策、方针问题。大会认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新教育大会认为这个方针是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总方针、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它在文化领域内与一切买办的、奴化的、封建落后的法西斯思想作坚决的斗争,并对广大的青年和人民按照革命的需要进行积极的教育培植,使其获得新的思想观点和新的文化科学知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莒南县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切实掌握教育与实际结合,与群众结合,从实际岀发,走群众路线的原则,认真贯彻实施上述党的战时教育方针,改革旧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开办干部教育、民众教育、小学教育,开办师范教育,并且创造和推行了“庄户学”的经验,使教育直接为战争和生产服务,提高了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抗战建国人才,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知识出处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

《莒南县教育志》上限起自1998年,下限断至2008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教育行政、教育经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元培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莒南县
相关事件